跳到主要內容

【2016選舉】新政治的艱難,共同承擔,再出發!

新政治的艱難,共同承擔,再出發!
天氣真是冷!朋友們記得保暖,保重身心!希望辛苦的農漁民能度過難關啊!台灣能夠正視面對氣候變遷,提出應對的政策。
宣布辭去召集人以來,許多的朋友以非敗選為由,認為我不應該辭職。但作為選舉總召集人,我仍在持續反省、思考和盤點如何再出發。
當然,人力不足、欠缺經驗是困境,但也凸顯我個人,以及倉促成軍的綠社盟還有太多要學習和調整的地方。懷抱著新政治理想的伙伴,要藉由這次的選舉經驗,摸索出一條實踐的方法和路徑(包括選舉與政治能力等),同時改善綠黨(綠社盟)的脆弱體質,以回應社會的高度期度。
其中,對區域候選人在單一選區作戰所面對的處境,在選前和選舉中,未能準確評估或即時的調整,加上中央選戰指揮中心,決策和協調的能力欠缺靈活度,皆是重大的技術錯誤。其中,有關范雲在大安區選舉中遭受的批評,聯盟的反應和處理模式,是很值得檢討的問題之一。在范雲表態支持蔡英文之後,原擬以我個人或綠黨名義發出說明,然因雙方對局勢判斷不同,未達共識而擱置,其內容大要如下附件。
對於選舉期間范雲所受到的責難,身為召集人卻無法即時處理黨內紛歧、批評的聲音,集體向社會說明,我難辭其咎,同時,在考量選戰末期的媒體效應,擔心造成公眾觀感的反效果,未給予即時聲援,造成范雲獨自承許多質疑。也在此致歉並澄清。
范雲和所有綠社盟的候選人,都是綠社盟與新政治的珍貴資產。選舉過程中,社民黨的伙伴和綠黨的伙伴,同樣為綠社盟的選舉做出貢獻,應得到社會公評。
但另方面,范雲在單一選區制度下,與舊政治拼搏所碰到的困境確實存在,如果新政治要走一條獨立自主的道路,則選區的經營與競選模式如何開創,應該由綠社盟成員共同承擔,從這個經驗出發往前行。
對於這股三十多萬選民期待的政治路線──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未來是否實質整合?我的答案是:選前兩黨的共識在方向上是肯定的,但要透過雙方的黨內民主機制進行討論,個人雖已辭去召集人,但仍會積極參與這項討論,其中,來自多元領域的「社運聯軍」如何進一步磨合,建立更多的互信基礎,是極待處理的內部問題。
開創本土進步政治力的道路還很漫長,誠邀對第三勢力、對新政治有期待的朋友,與我們攜手前進,一起為開創更好的政治而努力。
深深感謝!
根政2016.1.26
附件:
「綠黨與社會民主黨在去年中的結盟競選,不但在國內政壇開創先例,我們秉持的開創新政治路線理念,也得到許多民眾與我們出身的社運界、學術界等朋友的熱切期待。
然而,我們作為一個新的政黨,或我們作為政治新人,確實有許多地方仍在摸索學習。淘汰國民黨,監督民進黨,成為台灣下階段最重要反對黨,是我們2016這一戰的目標。但是綠社盟的期望不止於此,我們還要打造不被收買,不輕易對價值理念妥協的新政治文化。這樣的目標與過程絕對不容易,需要黨員及支持者的共同投入。
其中,范雲選擇在國民黨實力最堅強的大安區參選,是一個勇氣十足的決定。她在毫無政治交換的情況下,獲得民進黨的支持,競選過程,憑著小黨微薄的資源與對手纏鬥,成為最強的挑戰者。
作為參政聯盟的同志,我敬佩范雲的勇氣和努力,也理解范雲必需匯聚所有反國民黨的跨黨派力量的為難。根據聯盟的討論,我們首先認為2016國民黨應該下台,政黨再次輪替,才能促進責任政治之建立。由於綠社盟沒有推出總統候選人,也沒有與特定政黨協商,基於政黨政治之分際,聯盟支持政黨輪替,但不會以聯盟名義為特定候選人背書,但期待與各大黨候選人進行政策對話,我們也一直朝此方向努力。
至於本黨黨員在總統候選人的投票選擇,我們僅呼籲黨員拒投國民黨候選人,但開放黨公職與候選人對總統選舉的態度。在此原則下,針對黨員、候選人與他黨正副總統候選人的互動份際有原則性規範,例如不得在造勢活動與他黨正副侯選人同台。
也因此,范雲個人表態支持蔡英文,並未違反綠社盟的共同規範。但做為綠社盟的共同召集人和區域候選之間的角色矛盾,致使她受到高標準的檢驗。
我必須說,范雲作為聯盟共同召集人與區域候選人,選舉中的作為仍在本聯盟共識範圍內。我也看到她在不同領域支持者的巨大壓力下,仍致力維持界線與主體性。至於,范雲前去柯建銘新書發表會拍合照引起的風波,她則坦承是訊息來源的誤判,但她當場並未表示挺柯建銘,事後也在臉書說明其國會改革理念。
在這場多為政治版圖極大化,少有理念堅持的選戰裡,范雲跟綠社盟所有候選人的務實拼搏,需要各界更多的支持與鼓勵,我相信我們仍然走在一條堅持價值理念的政治道路上。 」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