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文明反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文明反省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7年3月22日 星期三

真正的人道是解決污染,不是遷村

關於大林蒲遷村,做為一個非當事人,要尊重在地居民的選擇;但是,做為一個市民、公民,我有不同的想法。

高雄市大林蒲、鳳鼻頭一帶確實是被工業區隔離,成了都市邊埵孤島,但林園的汕尾、中芸、西溪一帶,或者大寮許多地方,情境也類似。走出了高雄,我們又如何看待走不掉的彰化台西村?雲林麥寮、台西人?

政府應該告訴人民,這些被污染逼到邊緣化的人們,每天呼吸到的空氣,和大林蒲人有什麼不同,健康風險如何,是否也要來遷村?

事實上,臨海工業區590家工廠、800根煙囟造成的困境,不只是大林蒲和鳳鼻頭,也是高屏地區的困境。前鎮小港地區三、四十萬居民,同樣緊靠著臨海工業區;高雄最南端的林園工業區旁住著近八萬人,而區內新三輕的產能剛從23萬噸乙烯提高到60-80萬噸,中下游工廠也還在增產或更新,數十年內,這些人民註定或被迫要和工業區共同生活,而空污則影響整個城市,這是我最熟悉的南方。

目前規劃的大林蒲和鳳鼻頭遷村地點距離臨海工業區僅有三公里,最大的差別在於融入了都市商業區,煙囟的壓迫感會改善,不必直接面對工廠的工安意外和惡性排放,但並沒有脫離重污染區域。

最近在看林育立先生的新書《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裡面寫到:兩德統一前,東德的洛特伊石化工業區和周圍化工廠,曾經是全歐洲污染最嚴重的地區,統一之後,德國政府成立了專責單位進行污染整治,打造良善的基礎建設,二十四小時嚴密監測水電,消防、空氣和噪音,定期大修煉油廠,確保工安環保都到位。根據最近的民調,八成國民同意化工業是重視創新的產業,信任度達七成。

德國的工業區不像台灣緊臨著人口密集的社區,政治和社會條件差異很大。但如果從現在開始,致力於改善臨海工業區、林園工業區的污染。第一個目標先把各種污染排放降到健康風險可以接受的程度,達成零事故,沒有任何意外、違法偷排;第二個目標,讓所有回饋金透明公共化,確保用於改善居住品質的公共投資;致力於強化隔離綠帶功能,聯外交通的安全便利等;第三,以循環經濟的新規範開始從改造工業區,逐步推動產業轉型。這不是比遷村更該優先做的事?

德國統一至今二十多年,他們成功的改造了高污染的石化工業區,台灣能不能試著把眼光也看向未來的二十年。

近年倡議「循環經濟」的黃育徵董事長,今年三月在高雄的新書發表會上說:如果我們是以一、二年的尺度來看,你會覺得這不可能;但如何設定在2035年,剛好是一個小孩出生到成年,從現在就開始努力邁向循環經濟三零(零廢棄、零排放、零事故),這就是可能達成的目標。

筆者的想法是:如果二十年內,台灣沒有辦法讓工業和城市共存,是無能,也會被國際經濟市場淘汰;如果可以做到,則是居民、整個城市和工業的三贏。許許多多受到工業污染威脅的聚落可以保留,不會讓老者流離、子孫沒有根。

再往後看五十年,整個世界容易開採的石油可以都用完了,如果台灣夠努力,可以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轉向使用再生能源,工業的生產和商業都可能朝向「循環經濟」模式,為什麼需要遷村?

因為我們不敢做夢,不相信台灣會變好;因為政府無能,沒有能力管好工業區,企業界只想偷安苟活,把污染成本讓社區承擔,所以我們認為要遷村,才能讓人們安全。

金門是我的老家,它應該是最無奈、最無法自主改善的。因為污染幾乎都來自中國,要對抗或改變那麼龐大的中國,只能等待中國的自我改變,身為金門人可以做的事,真的很有限,這是我內心最大的無力和悲哀。

但是,台灣島內的工業污染都是國家可以自主處理的,為什麼我們放棄了這個可能性。我認為:大林蒲和鳳鼻頭的遷村,並非照顧人民,考慮人道的選擇,而是最不負責任的政策,代表政府對工業污染投降,承認中鋼、中油、台電等590家大大小小工廠,以及高雄港區船舶、貨櫃車,就是沒有辦法改善污染,與城市和平共存。

高雄的林園、臨海工業區,雲林六輕都不可能在短時間關廠,極有可能要留到下一代。我們要認真思考,工業的發展一定得犧牲與人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質,創造高風險的工作機會?如果真是這樣,這個不公義的「犧牲體系」勢必帶來無止境的社會撕裂與對抗。

民進黨上台之後,如果要跟國民黨有所不同,最重要的是告別不正義的石化業黨國體制,不要和資本家繼續維持「選舉利益輸送」的臍帶關係。認真的要求改善工安環保,讓工業管理上軌道,建立起真正的法治;企業更要透過自身的努力,扭轉污染者、靠特權走後門、圖謀不當利益的社會形象。如此,才能邁向工業與城市的共存,人民和工業的和解。

猶記去年11月19日,行政院長林全和高雄市長陳菊率領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中鋼董事長翁朝棟、台電董事長朱文成、台灣港務公司總經理郭添貴,向大林蒲民眾數十年來承受的污染鞠躬道歉,寫下歷史性的一刻。

林全院長當天說:遷村是迫不得已的選擇,沒有一個人願意輕易的離鄉背井。

筆者建議政府以此同理心,以更高的視野和遠見,認真評估遷村以外的選擇。在此呼籲:請同時端出污染改善方案吧!李應元署長答應每三個月偕同高市環保局到小港會勘,我們期待是帶著明確的污染改善計畫和時間表來到高雄,讓大林蒲、鳳鼻頭人,以及受到臨海工業區污染的高屏人民,能夠參與了解檢驗與提供意見。

而經濟部門,更需要提出邁向循環經濟的發展策略和路徑,認真的看待蔡英文總統在就職演說中的政治承諾。從改造既有的工業區開始,啟動高雄的產業和能源轉型,同時解決就業、城市發展與污染的問題。

透過這些具體的污染改善計畫,來證明,民進黨政府不會對工業污染投降。也唯有這樣,才能證明,推動大林蒲遷村,不是為了新工業區找土地,擴大臨海工業區的規模。

附記:


本文是拋磚引玉,此刻國家的發展迫切需要更多積極公民參與討論。


就政治現實來說,以陳市長剩下約一年半的任期,蔡總統三年的任期,花費龐大的人力、時間和金錢處理大林蒲和鳳鼻頭的遷村,都無法在任內解決(目前預計2021年完成)。遷村條件優劣會是影響多數人決定去留的因素,但也有人在意的是土地的情感,期待透過改善污染續留大林蒲,如果遷村調查顯示,有95%都願意遷村,5%不願意,政府要怎麼辦?難道要迫遷?反之,如果把這樣的力氣,用來改善污染,讓每座工廠啟動朝向零事故、零污染、零排放的循環式產業,只要環境品質具體提昇,大林蒲和高雄人都可以感受到政績。

筆者要向居住大林蒲、鳳鼻頭地區,正在與政府進行各種艱苦角力的人士致敬;也對飽受污染,為生計奔波卻無力反擊,在遷與不遷村之間掙扎的人們致意,這種辛苦是台灣社會享受發展成果的人們,必需有所查覺和反省的。 

關於轉型中的台灣社會,社會運動如何面對工業污染?

我的想法是:不只要對抗它,更要進一步理解它,深入政府和企業去改造它,才有可能造成根本的改變。

往往我們必需在對抗中撐出空間,然後在這空間中再深化運動的戰果。我們也許會憤怒、不耐,但我們也要理解:半世紀累積的問題,不可能在一夕之間就轉變。我們需要勇氣與不公不義奮戰,但也需要耐心,透過對話,打造出理性討論的公共政策。

我們對台灣的未來還有夢嗎?在沒有努力前,我們沒有悲觀的權利。


特別向大家推薦,林育立先生新書:歐洲的心臟—德國如何改變自己;黃育徵先生新書:循環經濟。感謝二位作者帶給筆者與台灣社會的啟發。

2016年12月19日 星期一

《找尋明天的答案》推薦序:把創造力轉移到對地球、人類真正有益的方向


從事環保運動二十多年來,我和伙伴們長期在反對伐木砍樹破壞水土;反對開路,破壞良田溼地;反對山海美景讓渡給財團;反對工廠製造空污、水污、廢棄物;反對核能電廠,怕給子孫帶來萬年核廢料與可怕核災。因而,環保運動給人們的印象總是「反對」、「抗爭」。

環保抗爭有沒有用?當然有用。

若不是反核運動,臺灣的北、中、南部都會有核電廠。根據臺電公司的規劃,不只要在臺北貢寮建核四廠,也打算在雲林臺西建「核五」,反應爐將不只是現在的六座,至少是二十六座。如今,反核運動不僅讓危險的核四封存,也達成了非核家園的共識,讓政府開始推動再生能源等轉型工程。

如果不是反石化的運動,臺灣將不只有高雄的一輕到五輕、雲林六輕。而是從彰化以南的西海岸布滿大型石化工業區,日夜排放有毒空氣。因為大財團曾計畫在臺南七股蓋「七輕」、在屏東南州或嘉義布袋、鰲鼓興建「八輕」,彰化大城芳苑將有「國光石化」。這些都因為人民的抗爭而終止。

我可以再舉更多的例子告訴大家:臺灣的環保運動,以少少的人力,為國家社會創造了許多動人的改變,包括倡議許多法案制度的改變。這不僅在亞洲甚至全世界,都是傲人的成就。

然而,我們清楚知道:相較於這列邁向自我滅亡的失速列車,肯上街遊行的人們,專業的環保團體的力量還太小。

一九九二年,憲法在第二次修憲中增修條文中寫上:經濟及科學技術發展,應與環境及生態保護兼籌並顧。這象徵臺灣開始重視環保了!二○○二年通過的環境基本法,更進一步說: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對環境有嚴重不良影響或有危害之虞者,應環境保護優先。

「環境優先」寫在基本法裡,多麼棒的宣示,臺灣應該是超級環保的國家啊!但可惜的是,這些條文並沒有被落實,否則臺灣的環境問題不會這麼嚴重!另一個可能的問題是:把「環境」和「經濟」對立的立法思維,會不會就是錯誤的?

明日──創造型的運動

簡單地說:同樣是飲食,可以選擇不傷害地球的飲食方式,而不是為了保護環境大家就一定要餓肚子,我們不是在環境和經濟的兩個端點做選擇,而是找尋一個友善的經濟體系,改造當前走向自我毀滅的人類文明。「明日」從「飲食、能源、經濟、民主、教育」這五個環環相扣的面向,引介全球各地令人振奮的真實案例,證明人類可以把創造力拿來造福人類,也照顧這個星球。

例如:生態農業足夠養活全世界人口,採取多樣化耕種的小塊耕地,單位生產力比單一大規模耕種來得更高。在法國,使用樸門農藝的一千平方公尺(相當於臺灣的一分地)土地上,一年可以創造出五萬六千歐元(約是臺幣一百九十萬元)的收入。這顯示,只要能夠改變農業型態,建立利於生態農業的法規制度,就可能餵養更多人口的同時,使生態系統重生。

德國投資銀行二一一年發表一項研究顯示:為了減少建築耗能,德國從二○○八年推出的建築翻修計畫耗資了四十七億,但為國庫帶來八十八億的盈收。另一方面,由於幾十萬的工作機會被創造出來,政府也省下了四十億的失業救濟金與社會安全支出……總體收益因此要比投資數目多達三倍。

舊金山的目標是在二年之前達到百分之百的回收垃圾,或是製成堆肥。在二一四年,整個大舊金山區已經達到百分之八十,其中包括了家戶垃圾、公共工程與企業的廢棄物,而且相較於垃圾掩埋和焚燒,回收和堆肥活動能創造出十倍之多的工作機會。這就是目前臺灣垃圾危機的解方,廚餘回收,好好分類,短期可以減少焚化量,最終可以達成零廢棄。

在法國,一間製造信封的企業,原本虧損累累,把有毒物質埋入地下,內部問題重重,後來卻透過循環經濟的模式,打造不再排放污染的水和空氣的製程,讓新植的樹木大於木材的消耗,打造了既能舒服工作也對生物好的生產環境,很值得臺灣正在尋求轉型的工業參考。

答案是:我們不反對經濟,人類可以創造出新的經濟模式,創造有尊嚴的就業機會,打破犧牲環境成就短命經濟的宿命。關鍵在於有沒有決心開始改變!

打破金權政治,從地方開始

當前人類的發展困境多數來自政治決策,想要促成改變也是。政治決策會決定補貼化石燃料,還是再生能源;工業化的農業或生態農業;不斷開路滿足汽車無限成長,或是投資大眾運輸;決定了考試繼續領導教學,或教育改革;呼吸髒空氣還是好空氣……

正是因為這樣,環保運動也不斷鼓吹關心政治,參政的重要。二一六年初我和一群傻子參與了國會改選,做為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的不分區立委候選人,想要進入國會,從源頭直接去面對這個問題。但最後只拿到百分之二五三,三十萬八千張政黨票,未能跨過百分之五的門檻,無法進入國會。原因除了自己的條件和努力不夠之外,根本的原因在於選舉制度的不公平,從不分區立委的得票門檻,到高額的選舉保證金,競選期間超高的宣傳費用和人事支出,都不是一般老百姓可以參與的野蠻金錢遊戲。在這個惡質體系中得以握有權力的人,一旦當選,通常制定出來的政策就會向財團傾斜,這就是今天困擾全世界多數民主國家的問題。

人民好不容流血流汗爭取來的民主,卻被財團偷走了。書裡呈現的研究報告顯示:失竊的民主──導致所有的西方國家中,民眾最不信任的組織都是政黨。然而,取得政治權力又是如此艱難的挑戰,如果沒有足夠的社會壓力,站在既得利益的政黨,不會輕易改變對他們有利的選舉制度。

在此之前,我們該怎麼辦呢?

本書中印度賤民市長依朗哥帶來的民主經驗,值得臺灣學習,這是一個從地方層級開始改變,形成典範,再擴及其他城市的作法。或許,臺灣的社會力還不足以支撐一個真正進步的全國性政黨,並取得國會席次,但從地方選舉扎根是最可能的出路,議員選舉是多席次的選區制,鄉、鎮長的選區範圍小,只要有夠好的候選人,夠勤勞努力,不斷以理念爭取選民支持也會有機會當選,長期而言,這也才能推動扎實的社會改變。

您覺得自己有力量嗎?在從事環保運動二十年之後,這是我認為能否解決環境問題的核心。

全球氣候變遷等課題是如此的巨大,一個渺小的個人如何能扭轉這世界?專業的環境破壞者,政府和財團力量如此龐大,人民如何與之抗衡?

本書中的潘和瑪麗,在「不可思議的食物」 ──推動都市植栽從景觀轉向食用作物,他們說:「當人們在自家後院或路邊種菜,而且這個行動感染了所有社區的人,人們就會組織起來、分享所有,信心也會隨之恢復。這些人會重新相信自己,感覺他們有能力做任何事。」

你看,就只是開始種菜,最後他們翻轉了整個城市的植栽政策,人們開始在都市裡生產蔬果,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

另外,我們從底特律汽車製造業崩盤後,市民自行發展出的都市農業運動;或是為了對付計畫性報廢(obsolescence programmée)的自造者(Makers)運動,都展現了社會運動的多元化。

臺灣在第三次政黨輪替後,正面臨能源、產業與社會各種轉型工程,人民是否能夠開展有創造力的行動,主動參與公共事務更為重要。不要再等待別人為我們做事了,讓我們一起想想從生活中,怎麼做是對人和地球都好的事,也許就可以找出行動的方法,重點是要吆喝一群人一起來做。

相信小民行動也能帶來改變,不斷地堅持下去

我曾經熱情地投入藝術創作,「創造力」正是檢視藝術家很重要的指標。今日,也成為科技不斷快速翻新的源頭。但是,從事環保運動以來,我深刻地反省「創造力」這件事,因為,當代絕大部分的創造力,是為了服務資本家而創造出更多不必要的新產品,無所不在的廣告創意,更是以高明的視覺、聽覺心理推波助瀾打動人心,這些都是為了刺激消費者購買新東西──不一定需要的新東西。

我的夢想是:有愈來愈多的人們和企業,把創造力轉移到對地球、人類真正有益的方向,如此一來,大規模的改變就是可能的。

創造力的轉移,有行動力的人民,涉及到教育體系的改造。芬蘭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書中提到的兩點特別打動我。他們把「學生」放在教育體系的中心而非「知識」;選任適格教師的標準是基於對教學和陪伴孩童成長的興趣,而非基於對教學科目的熱情……

臺灣的教育還停留在升學競爭,我們沒有把學生放在中心,而褻瀆了知識。學生沒有機會在教育體系中尋找自我,只能自我摸索,白白浪費了最富創造力的青春時刻。尤其看到大專院校拼命灌輸學生如何成為「企業家的好員工」,更令人毛骨悚然。

幸而,臺灣民間的力量,在解嚴之後的三十年間大量地爆發,許多人們擺脫了體制的束縛,追求另類的生產和生活模式,隱隱帶領著一股新風潮。但可惜的是,握有大量資源的企業,通常是為了迎合國際先進的規範才願意著手改變,臺灣落伍的法制,讓他們即使不負責任,一樣可以賺大錢。

希望「明日」這本書可以打動許多想要改變的企業,下定決心動手做,給自己和下一代一個機會。


至於政府,就讓我們開始學習當國家的主人,用各種方法告訴他們該怎麼做吧!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書籍介紹
作者:西席爾・迪昂(Cyril Dion)
譯者:林詠心

  • 2016/11/25上映電影《明日進行曲》原著作品 
  •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OFANkarO1ag
  • 榮獲法國奧斯卡「凱薩獎」最佳紀錄片肯定
  • 席捲法國超過百萬人次觀影狂潮 在世界超過三十個國家上映

2016年10月13日 星期四

林全院長 歡迎重溫一口高雄味(李根政)


幾天前,陳菊市長拜會林全院長,為大林蒲近兩萬居民請命,建請行政院儘速啟動大林蒲計畫(含遷村)的先期準備工作,林院長承諾擇期南下,與陳菊一起到現地傾聽民意。

對於遷村議題,筆者認為傾聽大林蒲居民的心聲是最基本的一步,但政府更該提出遷村計畫的草案,讓居民充分了解政府的規劃後,再表態是否支持,社會的討論也才有基礎。

不過,遷村之外難道沒有其他選項?

我們這一輩都讀過小學課本裡的故事:一個邋遢、不修邊幅而且絕不打掃、清潔房子的男人,因為久違的朋友送了一束鮮花,開始振作打掃家裡,最後裡外煥然一新。

對台灣來說,大林蒲—鳳鼻頭有豐富的社區文化,是一棵原本美麗的花朵,身為管家的中央和地方政府,是不是該開始打掃附近骯髒的工業區,而不是都不作為,只是想把這裡的人們連根移走?

小英總統在就職演說中說:對各種汙染的控制,我們會嚴格把關,更要讓台灣走向循環經濟的時代。「循環經濟」的政策方向有其進步性,如果高雄的工業不再持績擴張,而是利用既有的工業空間產生質變,從源頭做好工業管理,大幅降低污染,調整產業模式,邁向循環經濟,讓每一個生產環節都能創造價值,達到「零排放、零廢棄、零事故」的目標。如果大林蒲週邊產業不再擴張,南星計畫像西青埔垃圾場一樣,變成臨海生態公園,有沒有可能不必遷村、也不必繼續填海造陸?

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是否應該先釐清既有污染源排放、居民流病、健康風險等資訊,提出污染改善、產業轉型政策,做為討論遷村的評估方案。

包圍著二百萬人都會區的高污染高風險的工業區,長期都由經濟部管轄,形同一個租界區,地方政府確實無法負起全責,然而,民進黨已在高雄市執政十八個年頭(原高雄縣更超過三十年),工業污染依舊且持續擴張,積數十年的陳痾未曾積極處理,漠視一而再的工安意外與大小污染,也該為當前的污染困局付起責任。

陳市長形容大林蒲是被重工業包圍的「居住孤島」,居民長期飽受污染之苦、生活品質低落,是國家追求經濟成長的犧牲者,並且說民調有高達八十八%居民贊成遷村,但實屬無奈之選擇。這樣的描述確實有體查民瘼,然而,人民該問的是:改善污染,讓大林蒲成為宜居之地,執政者付出多少努力?關於遷村,政府是否提供足夠資訊讓人民作出判斷?

8月16日,林全院長和NGO座談的休息時間,我送了「堅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給林院長。因為這樣,有一個難得的輕鬆時刻,林院長小時候就讀高雄左營永清國小(前海軍子弟學校),而巧合的是我曾經在那裡任教,他說,從煉油廠那邊飄過來的味道他記得。


林全院長,歡迎您回高雄重溫小時候的味道,或許這生命的銘印會幫助您想想:什麼才是根本解決工業污染之道。

http://www.appledaily.com.tw/appledaily/article/headline/20161013/37414805/

2015年12月21日 星期一

為人民爭一口氣!


大大小小的煙囱
排濃煙排廢氣
一九八四依舊
無拘無束逍遙法外…

廢氣飄飄
出門不出門都可能遇害

死亡的陰影籠罩
市民都不知那一天
劇毒的氣體會再度外洩
大劫難中同時忘了呼吸

這是節錄自高雄楠梓的詩人──李昌憲先生1984年的詩作。我常說這像「2014高雄氣爆事件」的預言,又是飽受空污影響的中南部人民,揮之不去的陰影。

我們珍愛的台灣真的進步了嗎?
一首寫於三十年前的詩,沒想到如今仍然適用。
這個國家病的不輕,財團把我們的天空當成免費的垃圾場。
把我們的肺,變成了人肉空氣濾清器。
這種作法簡直是合法的「謀財害命」!

原本在南部的石化、煉鋼、燃煤電廠所形成的高污染產業模式,如今已擴散到中部地區。
六輕是全台最大的PM2.5污染源,也是最大的排碳大戶;台中火力發電廠是全球最大的燃煤電廠,中龍鋼鐵也開始運轉,它們無日無夜的排放污染,導致整個中南部成了空污災區,嚴重傷害人們的健康,也影響農、漁業。

活著就要呼吸,空氣是基本人權,改善空污,刻不容緩!
多年來,根政和地球公民基金會的伙伴,反對台電大林燃煤電廠、反對三輕,推動中南部­空污總量管制…,持續為人民爭一口好空氣!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對於空污提出四點具體政策:
●秋冬空污季節,紫爆的日子,燃煤電廠、排污大戶應降載或減產。
●中南部應全面實施空污總量管制。
●管制生煤、禁燒石油焦,污染排放標準加嚴。
●制定能源和產業轉型時間表,限制六輕等高污染產業擴張,轉型綠色經濟。
綠社盟承諾一定將改善空污的政策和法令,列為最優先的議題。

1226反空污大遊行,我們台北見!

延伸閱讀:
李根政部落格-【工業污染】打破王永慶神話
http://leekc-95kh.blogspot.tw/search?q=%E7
------------------------------

*本片由蚵子寮漁村紀事施合峰導演、透南風工作室的總編余嘉榮、助理黃瑋隆共同拍攝,音樂由「最後大浪」樂團的小肆配樂。特別感謝一路上幫助我們拍攝的人。

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文明反省】水之爭、河之殤、農之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這次從桃園到嘉南超過四萬公頃農田被迫停灌休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政府輕農重工的常態惡政,1949年以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只有看到工業吸乾了農業、農民不斷被犧牲,何時看到工業回饋農業?
依照《水利法》第十八條,用水的優先序為民生、農業、工業,現實的運作卻是工業用水優先,每逢枯旱年或旱季,從北到南都有灌區被迫休耕停灌,農民即使拿了休耕補助,還是難以維生,而休耕補助是從全體納稅人支出,而非受益的工業廠商。


水權利集中大財團

  水資源本是當代公共財,子孫未來財,但為了工業區的大量用水,政府移撥農業用水、不斷蓋水庫、攔河堰,讓用水權利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財團,影響農民生計,壓縮農業發展,也造成嚴重生態破壞。以濁水溪為例,集集堰營運後,下游河川流量整整減少了75%。 
  水利署委託的河川生態調查直言「溪流生物岌岌可危」、「攔河堰下游已無法適合蝦類生存」,如果再加上沙塵暴、外傘頂洲的消退、中華白海豚的滅種危機等,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正在興建中的湖山水庫則摧毀全球繁殖密度最高的八色鳥棲地,以及雲林八景之一的幽情谷,淹沒了四百多公頃的山林。 
  在枯水期(2-5月)的農業水權本就高於河川的流量,又逢春耕時節(11-4月)需水孔急,此時台塑六輕的用水幾乎全數得移撥農業用水,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想要耕作,只得抽取地下水,造成惡性循環。 
  而工業區營運之後,工業污水往往排放到河川,甚至灌溉渠道。華映、友達公司在新竹霄裡溪上游設廠,長期污染3.5萬新埔鎮民的飲用水、下游數百公頃的農田;台塑、日月光、中油公司則長期偷排廢水到高雄後勁溪,一樣影響下游一千多公頃農田,以及沿海漁業,這類事件簡直是罄竹難書。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降雨天數逐年降低,暴雨集中且強度越強、乾旱更長。當務之急是制訂用水零成長的政策,停止高耗水產業的擴張,盡速改善全台超過20%的漏水率,依用水量制訂差別水價,抑制浪費水,促進節水產業的發展,同時更該改善河川污染,增加乾淨的水源,改善數十年來工業部門對生態、水資源帶來的破壞和風險。 
  面對枯旱年,農業、民生、工業部門都必須節水,共體時艱,不該動輒叫農民休耕停灌,延續半世紀以來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的惡政。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IHtDGb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文明反省】李玉坤:中油關廠後,希望可以從後勁直接走到半屏山

李根政@2013.10.10

筆者在李玉坤先生帶領下,參訪了後勁僅存的幾座老宅。圖為林宅,一棟200多年的老房子,地基取材自半屏山的硓咕石。

在中油未設立煉油廠之前,後勁人的生存發展、生活模式與半屏山關係密切,半屏山儲存、釋放了豐沛的地下水,提供農業灌溉水,而硓咕石則為建築房舍的重要建材,通常做為牆身下半部的石堵,其上再輔以夯土而成,其材料皆取自半屏山或其山麓。

如今,後勁僅存的少數老宅,仍可窺見其樣式。然而,高雄中油廠廠的設立,從此將後勁人和半屏山隔離了,切斷了這條自然與人文臍帶,有好多次,玉坤兄提到關於五輕關廠後的卑微夢想,不過就是希望可以回到從前,讓後勁人可以直接從社區走到半屏山,沒有中油的阻礙。


2012年6月1日 星期五

【文明反省】藝術與環境運動

藝術與環境運動

李根政2012.6.1

少年時代的人生夢想,是當一流的藝術家,當老師後,在教書之餘努力的創作著。沒想到30歲那年,我選擇投入環保運動,放下了熟悉的畫筆。

原以為這一放下就是和藝術創作斷了線,但生命很奇妙,常常繞了一圈又走回來了。

從事環境運動除了要學會對公眾講話、寫文章,也要寫抗議布條、拍照、編刊物,不知不覺的,年輕時所學都派上用場;6年前,為了表達對捐款人的感謝,重拾毛筆寫春聯,之後成了年度例行活動,不知不覺的,寫書法又回到生命中;更奇妙的是,多年來在背後支持的蘇振輝先生、楊博名先生也都是藝術的愛好者,常常送票請會裡的專職、義工聽音樂會,不斷提醒要把文化藝術做為充實內在,讓環保運動走得長遠。

另一方面,十幾年來我移居到了高雄,對於這個城市的工業污染始終難以忍受,但是,市民的無感冷漠讓改善污染欠缺動力,儘管我們奮力的工作者,但得到的共鳴仍是極其有限,如何讓人們有感,成了環境運動的重大挑戰。

「家.環境藝術展」便是在這樣的因緣背景下,交融出的火花。

1年多的籌備、5位藝術家、17個團體和個人的捐助、41天的展出,113位來社會各階層、大學、高中生的解說志工,68千人次的參觀者,構成了這次台灣無前例的環境藝術展。

這是一個環境運動的嶄新嘗試,對於一個人力、物力資源有限的組織,更是不小的負擔,但看到義工們賣力的解說,觀眾從無到有的認知,專注的表情,就覺得值得了。

如何讓人們對環境問題有系統化的認知,喚起人們情感上的共鳴,是我們持續面對的挑戰,而藝術正是一個絕佳的媒藉,這個答案,我繞了十幾年才得到,而且認真的開始實踐。




2012年5月8日 星期二

【文明反省】電價該合理化,但是配套差很遠…

電價該合理化,但是配套差很遠

文☉李根政(2012.5.8) 


電價上漲引發民怨、企業反彈、在野黨炮轟,台電公司的腐化、備用電力過高、不當補貼都是事實,不過,我認為馬總統基本上做對了,電價的合理化確實是促進節能、安全社會的必要手段,只是欠缺政策目標和配套。個人支持工業電價要調漲,改變向大財團傾斜的補貼政策,至少不能低於發電成本;民生電價在合理使用的範圍內小漲或不漲,但超過額度就採級距較大的電價,抑制浪費電。

福島核災後,日本政府要求東京及東北地區用戶需較去年夏天減少15%的用電量,結果節電令解除後,統計東京電力公司達到節電15%的目標,東北電力公司則有22%,這代表日本存在大規模的浪費電力,而台灣的情形可能比日本更嚴重。

台灣的電力消耗,工業約佔52%,服務業20%、住宅18%,因此,工業的節電可以達到最好的效果。
2001以來,台灣的石化、鋼鐵、水泥及造紙業等能源密集產業,消耗了超過30%的能源(200936.3%),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但創造的GDP低於4.4%2009年為3.87%)。期間,政府以低於成本價賣給這些超耗電的產業,單單20072011年間,竟然補貼了2000多億,所以將工業電價調整到發電成本是合情合理,從這個角度來看,馬政府這波工業電價漲幅還太少。至於民生用電的調漲,根據經濟部的方案,如果人民開始重視節約用電,或許荷包的失血未必嚴重。

因此,從修正不當補貼的觀點來看,合理的調漲是應該。但是要達成節能減碳,讓電力低碳、安全,光是漲電價還不夠,馬政府還應該提出幾個關鍵的配套,這才是真有遠見。

一、根據台電公司的計畫,往後18年內,台灣因為用電需求不斷增加,除了七個加起來高達9,163億元預算的電廠外,還要再興建20座燃煤機組、22座天然氣機組,平均每年就要蓋2-3個機組,這根本是把人民當提款機,推入無止境的惡性循環。所以漲價的同時,政府應該比照德國,宣布全國的用電需求要負成長,就可以停建核四廠,以及離譜的新電廠計畫。

二、因為台電公司濫建電廠,近年來,台灣的備用電力高達24-30%,而核電廠的發電能力只占10.6%,也就說,即使現在關掉核電廠,台灣還有足夠的發電能力。因此漲價後,應該多花些錢提高天然氣發電率,就可以提前關閉核一、核二、核三廠,讓人民免於核災風險。

三、台灣一年排放近兩億五千萬噸的二氧化碳,其中高達56%以上來自發電,伴隨是嚴重的空氣污染,嚴重損害人民的健康。漲價後,政府應該立即把台電的盈餘,用來更新(但不擴建)既有低效率的燃煤電廠,減少污染排放,降低人們的健康風險。

四、碳稅、能源稅、溫室氣體減量法要同步推進,把燃料、電廠折舊、人事成本透明化,把廢核、核安、環境污染等成本也攤開來計算,讓社會充分討論,或許可以得出一個讓大多數人民認同的「合理電價」。


馬總統,漲價是對的,但是沒有進步的能源政策,沒有檢討台電腐敗的營運方式,就只是彌補台電的虧損,這樣的漲價,人民不服氣!如果漲價的同時,政府可以承諾給人民一個低碳、非核的家園,這才真有遠見。

2012年3月4日 星期日

【土地公 +人】地球公民第十七期通訊發刊詞

土地公+

地球公民第十七期通訊發刊詞

李根政@2012.3
很想了解讀者打開通訊的第一個感受?讀得下嗎?喜歡看那些篇章?

為了撰寫通訊稿件,同事們往往是在繁忙的工作中,擠出空檔埋首盤點或反芻,儘管「空氣污染、高屏大湖、美麗灣、霄裡溪污染、台塑買媒體」,個個都是硬議題,無不是在揭露當代政治、社會、環境的真實樣貌,而真相往往又是醜陋或是黑暗的。但是,我們不只想告訴大家世界有多糟,更要分享如何透過行動來正面的改變。

每到312日植樹節,我就想起陳玉峰教授說的「土地公比人會種樹」,這不只在挑戰人工林的政策,或亂種樹的行為,更是體現人要謙卑向大自然學習,審慎調整人應該做什麼?有時候,決定不做什麼,比強要做些什麼來得重要。在嘉義中埔的曹先生,一座荒廢了二十年的檳榔園,提供了見證,這是在台灣草根鄉野看到的正面力量。

就在通訊截稿,全台環保團體動員39日廢核大遊行前夕,行政院拋出了核四停建與否交付公投的震撼彈。我們認為:目前的公投法50%投票率的高門檻、題目的設計,可輕易操作為續建核四的假民主工具,況且,不安全的電廠,不會因為公投而變得安全。

在此時,更加迫切需要「人民的力量」。不管是逼著執政黨負起政治責任,直接停建核四;或者,正面迎戰公投所需要的全台教育動員,都是史無前例的環境運動指標。幸運的話,甚至可能集結、創造出台灣一股新生的進步力量。

過年期間讀書「公東的教堂」,一群遠從瑞士來到台灣東海岸的天主教白冷會教士,為了台灣子民奉獻一生的故事,令人感動、激動。人的一生並不長,我常在想:如何在有限的生命中創造出些微的價值?

這是我在新年的自我期許,與大家分享! 


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文明反省】鐮仲瞳導演專訪

鐮仲瞳導演專訪

2011.10.25于御書房
逐字稿紀錄:鍾尚宏

與會人員:
受訪者:鐮仲瞳導演、陳烔霖(翻譯)
訪問者: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王敏玲、簡秀芽、蔡卉荀、鍾尚宏、李宇軒、惠文等

1.
上一部電影《六所村狂想》在說什麼?

六所村有核燃料、核子再處理工廠,但一直出問題,現在不再使用,因為再處理工廠出問題,因此核汙染是廣島的三倍。六所村其實有很多核廢料處理廠,但其中一個高階核燃料棒處理工廠,出問題的地方是日本自己製作的,不是法國做的,所以就出很多問題。

這個高階核廢料建造成本兩兆五千萬日幣,是爲了提煉鈽,但是他花了兩兆五千萬提煉鈽,所以日本是用黃金發電,但是日本的政治家並不知道那邊的實際狀況,我們之前在日本眾議員的會館開一個學習會,很多議員當時才知道那邊的實況。因為電力公司和官僚都說一切OK!和台灣一樣,他們也刻意在隱瞞!

我們在十幾年前(1997-1998)在做電視特輯,東京電力就威脅電視台,就會把廣告撤下,所以媒體都不敢播放六所村的特輯。從此之後日本人也都不知道那邊出了什麼事情。自從有這件事情之後,所有媒體就知道六所村不能碰觸,所以六所村的新聞幾乎大眾都不知道。有一些很小的反核媒體、團體才知道六所村的事件

六所村當地有一萬兩千人,99%的人都有拿到回饋,而且當地人多半在裡面工作,在整個青森縣,六所村住民的所得最高,是一般人的兩倍。一萬兩千人有兩千人是各地單身赴任的,年薪2000萬日幣,工廠有4000個員工,幾乎是用錢收買了這個村落。因為很多人在這邊,所以也使得六所村當地經濟也繁榮,

日本原燃這個公司受到日本的經濟聯合會全力支持!日本每年出產一千噸的核廢料,預計都送到六所村。就是因為再處理工廠出問題,所以核電廠只好把核廢料棒存放在自己的核電廠,其實就像這次的福島事件一樣。

我九月去韓國,韓國處理的方式是在濟州島,做一個金屬容器把核廢料放在那邊,學者說十年後核廢就會外洩,他向政府反應,政府竟回答說,你說得沒錯。現在因為日本出事了,所以韓國決定要發展核電廠外銷,條件就是核電廠外銷,連廢料他幫你處理。

日本因為有福島核災,我認為日本不會再蓋新的核電廠,但是問題在於高階核廢料該如何處理。

2. 日本六守村的案例,其實很值得台東處理核廢做為借鏡。

不過台東要做的是低階核廢料,在六所村低階核廢料裝在鐵桶放在地底下,但是地球上沒有任何金屬可以完全封鎖輻射,金屬一定會生鏽,輻射一定會外洩,因為放射線的壽命非常高,如果台東放了低階核廢料,未來就算不會發生核廢料汙染,但是台東的風評一定會敗壞。就像福島的農產品就算沒問題,但是也沒人敢買,這就是風評被害!

只要核電廠一天有運轉,核廢料就會產生,如果我們知道有多少數量,我們還可以處理,但是問題在於核電廠一直運轉,核廢料就一直產生,這是最大的問題。

現在世界上處理高階核廢料最厲害的是瑞典,他們用銅來隔絕核廢料,但是最近又發現有問題。

世界上只要有核電廠的地方,就一定有輻射外洩,但是他們都說只有一點點,對人體沒傷害,他認為都是騙人的。

六所村紀錄片也出現英國的再處理工廠,曾經運轉五十年,那邊生活的鳥全部都消失了。有一年發生嚴重的輻射外洩,使得北海的海獺死了二十萬頭。但現在為什麼會死二十萬頭,現在依舊原因不明,唯一能確定得是當時輻射外洩往那個地方去。在那附近有一個曼陀島,他們發現輻射特別容易濃縮在海草裡,但是英國人不吃海草,只有台灣、日本才吃海草(昆布)。英國人不知道是不是有這個再處理工廠,所以他們也不吃當地海產,英吉利海峽的輻射量是其他地方的七十倍。

但因為英國人不吃海產,所以他們的容許值也比較高,因為他們不吃魚,所以也沒關係。為什麼十分之一的結果會出來,因為日本教授搬去英國,每天吃魚,所以比一般多了十倍,輻射在海產裡面是吃不出任何異覺,這就是輻射最讓人頭痛的地方,讓人沒有感覺!

3.那《蜜蜂的拍翅聲與地球的迴轉》在聊什麼內容?

祝島的工程一直還沒開始,因為有這次福島核災,所以現在填海造路工程還沒開始,否則已經開始做了。之前祝島的問題是只有他們反對,附近居民都沒感覺,但是福島出事,也讓他們開始知道也會遭殃。福島離東京200多公里,竟也飄了100萬倍的輻射,所以祝島周邊居民才了解,這並非不關係我們的事情,所以鄰近的鄉鎮也開始反對蓋核電廠。但是這裡是中國電力公司,必沒有放棄興建計畫,其實就意味日本經濟部沒放棄核電,他們現在還是想說再過一陣子,日本人就忘記福島核災。

中國電力公司在島根有一個島根核電廠,這邊有兩個機組,本來要做第三個機組,在地震前也蓋好了,如果沒地震,三號機也開始運轉,他在地震發生前一個禮拜,做是運轉的時候發現原子爐有一個控制棒出問題,就問控製棒的工廠,這個工廠在東北地區,因為受到海嘯侵襲,所以工廠也沒辦法來解決,所以中國電力公司預到一個危機,工廠蓋好了但卻不能運轉,日本現在新的首相說不蓋新的核電廠,但都已經蓋好了,還是支持三號機運轉。

關於祝島,因為填海造陸都沒還開始,所以就認為當地不太可能建核電廠,但是問題是祝島的附近鄉鎮有拿到中國電力公司20億的回饋金,附近的鎮長選舉還是擁核派獲勝,已經連任四次了。

如果這個核電廠在瀨戶內海的入海口,所以福射廢水都會排入瀨戶內海。最近有地震學者說京濱地區發生南海大地震和東南海大地震,如果發生地震,那邊就會有海嘯,四國也有一個核電廠在附近,運作非常久了,這個地區的反核運動最近有比較強了。現在日本有54座核電廠,目前只有10個機組在運作,因為最近九週有一個核電廠發生漏水事件,所以再停下一座。

現在日本就是歲修停機就不再運轉,大概明年三月就只剩下一座,現在是他們的關鍵時期,如何讓日本政府不重新運作。

4.福島之後,人民與政府的能源走向?

最近大家又發現一個事實,其實只要目前的火力、水力發電就足夠完全的電力!有一個設計家上網查資料,發現很奇怪,上網查資料才知道沒有核電廠,生活還是一樣,才發現日本政府運作能源的陰謀。

他們之前說核電很重要,佔了三成,但實際發電量+核能其實超過真正的需求,這其實和台灣也是一樣。所以大家可以知道,核電廠只是為了某些特定利益團體的需求。多出來的發電就扔掉。日本就是用馬達將水抽上去上游,然後白天要發電再放下來,馬達就是用這些剩餘電力,另外就是把水力和火力發電關著,多數時間用核能發電。而且大家沒發現一個盲點,沒有石油就不能運作,核電廠非常依賴石油,因為挖掘鈾礦、鈾濃縮都需要大量的石油,核電在歲修停機時的需求電力,其實也是從火力發電來的,大家一直講核電很便宜,其實很貴,台灣沒有核電製造,所以賺錢的都是國外的核電輸出廠。如果台灣能發展天然能源,就能不依賴核能、石油。他聽說台灣發展再生能源的潛能很高,台灣有地熱、風力、太陽能、潮汐,其實都可以發展。

最近日本政府(環境省)做了一個調查,日本的再生能源的潛能,結果發現是核能的580倍,我想台灣應該也非常類似。但是大部分的新聞沒報導,所以大部分的民眾並不知道。

5.導演何時關注核電的問題?

我從1998這時候開始關注核電問題,我去伊拉克發現當地有許多孩子得了白血病、癌症,我之前在NHK做醫療的紀錄片,我們聽到伊拉克缺乏藥品,小朋友不能治病,但我到去到那邊才發現這個事實,之前我對核能都沒有興趣。

我去了才真正發現真的很多小朋友得病,那時聯合國對伊拉克經濟制裁,不能賣藥給伊拉克,所以經濟制裁的政策殺死這些小孩子,可以我發現孩子會得白血病是因為美軍用貧鈾彈,才知道這是從放射性廢棄物中所提煉的,我覺得很莫名其妙,美國在伊拉克使用是七年之前,又幾百公里之遠,怎麼會有白血病,我本來以為提供藥物給他們,小孩都能康復,看到小孩一個個死去,如果有藥他們其實都能存活。

我們也去聯合國抗議,他們說海珊會拿這些藥物提煉成化學武器,追問這些抗癌藥如何做成化學武器,但他們就不回答,其實世界各國都不知道這個事情,甚至伊拉克的孩子都因為這樣而一直死亡,將心比心如果你是伊拉克母親,全世界都不知道你的孩子這樣死亡,那是什麼感想。

我們去沙漠找貧鈾彈,真的在沙漠找到碎片,真的有很高的輻射值,但是那時我對輻射還是不知道,為什麼這麼高的輻射會造成孩子生病,我只知道美軍丟放的貧鈾彈讓這裡的孩子生病。我去一個婦產科醫院,有一個大紙箱的照片,那些照片就是伊拉克戰爭後出生馬上死亡的孩子照片,每個孩子都長得不像人,我才意會到這邊發生了非常不正常的事情。

我做NHK這個節目是把藥品不足、貧鈾彈混在一起講,NHK高層說美國說貧鈾彈很安全,不要這樣做節目,所以無可奈何他就加入美國的意見,本來以為節目播出有600萬日本人看到,但是大家還是沒有反應。最後要回到日本時,美國又再丟貧鈾彈,我本身也被波及,節目在1999年播出。

美軍在伊拉克丟的貧鈾彈等於三百噸的原子彈,可是所謂的核彈和貧鈾彈有很大的不同,核彈是透過核反應增加爆炸力,貧鈾彈就只是一個金屬,長度和筆差不多,打到的時候會產生3000度,裡面是鈾238,讓裡面的輻射露出來,就算打到一個大鐵桶也會把金屬馬上熔化,金屬燃燒就會變成氣體,也就是放射性氣體,他裡面的顆粒把香菸的顆粒還要小,然後會擴散到週邊所有地區,什麼東西都會附著到輻射,你吃的東西都會附著到,小朋友在沙漠踢足球,風沙也會進入他們體內,即使分量很小但卻是慢性低限量曝露,所以和車諾比核災後的現象一樣。

我在做完NHK的節目後,遇到片中的教授才知道,什麼是福射被曝,被曝露有分成兩種,一種是體外、接觸皮膚,一種是體內,吃進去。其中體內被曝才是最大的問題,現在福島核災最大的問題就是體內被曝,因為有大量輻射外洩,土壤被汙染、所有長出的東西都有輻射,海洋的所有生物都有輻射,像大型的魚類就有更多的輻射。

1999年做完作品,遇到肥教授,教授27歲時在廣島就是被曝,所以我決定做這個紀錄片,就一邊做節目,一邊拍紀錄片,花了六年的時間,在這之前,日本人沒有任何人知道什麼是體內被曝。我很幸運製作人鼓勵做這個紀錄片,我們雖然一起在NHK工作,但也知道不要再用NHK的資源拍片,如果用NHK的資源拍片,本質一定會被扭曲,一定要獨力拍片,但是就是沒有錢。

這位製作人非常挺我,準備了八百多萬的日幣,NHK做節目的方式,很多製作人然後放在一起做成一個節目,可是我的製作人告訴我,你要拍這部影片,就一定要拍自己的觀點。當然NHK並非完全有問題,但內部有一些問題存在,就是因為這樣才麻煩。NHK絕對不做假,但是會把該說的話隱瞞下來,選擇性報導。

6.可以說說《世界的盡頭》這部影片嗎?

我去伊拉克時,那時候是伊拉克戰爭的半年前,所謂紀錄片就是針對一個對象持續拍他,才能變成一個故事,但因為伊拉克戰爭,所以媒體都去那邊,必須要有伊拉克官方做靠山才能拍攝,我們花了很多錢坐飛機到伊拉克,好不容易找到題材,但是第二天伊拉克官員就禁止我們拍攝,因為旁邊就是一個軍營。

但是我已經花了幾百萬元,不管怎麼說服官員,他們都不理我,我就打電話給伊拉克大使館,反而大使館說我太超過了,於是我很生氣,我告訴伊拉克人,世界各地都來採訪,但有誰真正關心你們的孩子,大家都為利益來,我自己花錢來,要關心你們,你們這樣做對嗎?最後就發許可給我們繼續拍攝。後來我們回去巴格達,官員還要紅包,因為影片沒他們蓋章,不能帶出境外,所以就跟他們吵架,紅包只給了一半。世界各國的媒體都給那個人紅包,我大概是付最少的。

雖然遇到很多困難,但最麻煩的是一般大眾聽到曝露有多恐怖,大家都不想聽,都怕得跑得遠遠的,就算福島發生之後,日本國人也是一樣,因為你知道這些殘酷之後,就無法享受人生。在拍世界的盡頭,還沒想到放射物是從核電廠出來的。

所謂輻射汙染是跟國際無關,伊拉克認為美國放貧鈾彈,認為美國人是壞人,日本人也認為原子彈放在廣島,美國是壞人,結果美國做核武的兵工廠,附近的民眾都有輻射汙染。輻射汙染不能分敵人夥伴,放射能不會歧視人,只要一發生核能事故,不管你反核或擁核,一律遭殃,這是輻射汙染的本質,是全球性的問題。

7.連續三部紀錄片可以看出你在尋找人類面對核能的未來,你認為我們的出路在哪?

連續拍了三部電影,其實也在尋找人類未來的出路。因為反核派一天喊關閉核電廠,也要找到替代方案,否則人們會覺得你無理取鬧。

整個日本依賴核電很深,包括社會、經濟、都市、地方,日本都非常依賴核電!如果深究核能的問題,就會發現和身為一個人的尊嚴、權力非常有關係,像祝島民眾反核29年,外界都說他們是落後地區,但是他們過傳統生活自己非常驕傲,所以才能一直堅決拒絕核電、拒絕開發,日本所有核電廠都蓋非常漂亮的地方,但是當地民眾沒感受到這是很漂亮,所以才允許,大家的價值觀都是賣土地,可以買車;買房子、生活變更好。最大的問題還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土地,大家沒有自信;不去驕傲,不好好珍惜他。其實核電廠最大的問題就是和這樣的價值觀有很大的關聯性。

像《蜜蜂》這部新片有做一個瑞典貧窮的城鎮,但是他們願意以再生能源為主,就是因為他們想找回對土地的認同,但是這個題材不好拍。

其實住在日本鄉下的老人,對錢非常軟弱,祝島的反核運動期時都是老太太為主,鞭策他們的丈夫,男性是經濟性的動物,女性是直覺性的動物!住在註島的女性很直覺感受他們每天在海魚捕魚,但是對面竟然要蓋核電廠,這太奇怪了,但是男性就是要一直發展經濟,這是無法持續下去的。男女性的價值觀碰撞,在福島核災也經常發生,夫妻不停吵架也離婚,NHK一直講安全,手裡抱著小孩的母親不敢相信,一直想要逃難,但老公說要相信NHK,所以就是福島離婚現象。

在日本已經放映超過五百個地方,地震之後最大的不同,年輕的母親特別關心這個問題,每次放映會都擠爆觀眾,整個社會的關心度是向上提升的,可是如果沒有福島核災,去到任何地方放映,大家都是無知狀況。大家都認為交給政府、電力公司就會覺得很安全,因為這樣生活比較輕鬆。可是核災之後,對議題關心的人越來越多,漸漸可以分成兩派,和過去非常不同。現在土耳其發生大地震,日本人也會覺得和自己有感同身受。

8.對於核能,你自己的親身經驗?

我一開始不知道這些是高汙染地區,98年第一次去都處於無知狀態,02年就認為沒差,該做的還是得做。那時候有一個使命感,要把這件事情傳達給世人,有個快死亡的女孩告訴他,請他不要忘記女孩,所以就豁出去不管有沒有輻射汙染,都要完成《世界的盡頭》。在03年做剪輯時,發現自己得到放射性的疾病。我告訴醫生說等片子完成,再接受手術吧,花了三個月之後,有個想法出現,就算死亡也沒關係,跟醫生說不想做手術了,也覺得醫生不一定能治好我,但醫生說他一定要做,我還是很堅持說不做手術,我開始練太極練了半年,沒想到出現戲劇性的變化,疾病不見了!每天早上六點起床,做太極、冥想、氣功、針灸,沒想到就好了。

現代人有非常高的機率會得到癌症,自從廣島核爆、太平洋核爆、車諾比、加上福島,現代人其實活在輻射的時代,我們需要做兩方面的事情,第一是讓輻射汙染早點消失,另一個是不能輸給放射能,儘量過健康的生活,而且這是非常重要的。因為很多人受到汙染,所以你要給他們希望,我們要告訴他們,可以透過一些方法克服輻射、克服疾病、讓他們好好活下去。

第一就是不要吃遭受輻射汙染的食物,儘量不要外出在有輻射的地方活動,不只輻射,人類一直做對自己身體不好的事情,例如化學添加物、農藥。我們必須要改變我們的生活態度,如果吃了輻射食物,身體就負十點,所以你要把他補回來,

我在很多地方都被問同樣的問題,你為什麼想要好好的活下去,如果只是想要活的幸福,其實還有點消極,最讓人有動力的還是出自於愛,想要好好養育下一代,有愛在其中才會讓人有動力好好活著,不只是輻射汙染問題,像是生活關係、人際關係等問題,其實是日本現在面臨的根本問題。

首先要讓大家了解一個事實,只要核電廠一出事,什麼都沒了,有愛也沒辦法,福島其實是很漂亮的地方,但是在發生問題之後,在也無法和相愛的家人一起生活,那邊的土地都是祖先代代相傳下來的,我們要背負這樣的風險發展這樣的核電嗎,但是一般人其實沒考慮到這一層的問題。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文明反省】澎湖海岸的水泥化

從澎湖回來的那天晚上,躺在床上腦中仍是美麗的沙灘、湛藍的海水。至今,這些影像仍然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

不過,澎湖的絕美的沙灘旁常常伴隨著最醜陋的堤防和消波塊。

在澎湖山水沙灘附近,看到一個正在灌製消波塊的工地,第一次看到這樣巨大的鋼鐵模子,每個消波塊都有編號,那天看到已完工的編到390幾號,還有些未乾的,據初步了解,這些就是要就近丟在山水沙灘附近。

這樣的工程過去運用離島建設基金做了不少,實在是沙岸最大的殺手,看不出有什麼效果。

另幾張照片是隘門沙灘,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凸堤效應。
隘門沙灘旁有澎湖難得的防風林,但是政府在推動一個大型的BOT案,打算將珍貴的觀光資源財團化。

好友雙澤很關心這個案子,希望有機會集眾人之力,阻止這樣的開發案。

李根政2011.8.14


隘門沙灘堤防邊的消波塊,這側的沙灘明顯少了很多

北邊的沙被凸堤攔阻形成了沙丘,快要越過堤防了…

隘門沙灘。

水泥怪獸,一個要價9,000-10,000元,每一顆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就這麼丟進海裡…

製作消波塊的模子。


2009年6月20日 星期六

【找出路】再生?碳粉匣回收的啟示

△二度就業的婦女,用巧手讓廢棄物找到新生。

△這些碳粉匣若非回收再製,將浪費多少資源,增加多少垃圾?



李根政2009.5.23


在心路基金會惠曼小姐的引介下,我們一行人參觀了位於高雄市民族一路旁的榮科公司。

這是一家從事碳粉匣回收再生的公司,他們強調是讓碳粉匣「從生到生」,循環使用好幾次的環保工業;有意思的是,榮科雇用的員工是婚後尋求二度就業的婦女,廠房是利用龍鳳水餃的舊建築,雖說都是「二手」的,但是,據該公司陳春發董事長表示,所做的回收碳粉匣,除非以設計完稿使用,否則一點都不輸一手原廠的,而其價格只有原廠碳粉匣30-50%。

在聽取簡報以及和陳董短暫的接觸中,就已充分感受到這家公司的特色。

一、重視環保與員工的工作健康與家庭生活,在高雄設廠、高雄繳稅、雇用在地二度就業員工,實踐關心在地、本土的理念。陳春發董事長說,南部人重感情、手工細、腦筋好,當然要留在台灣設廠,而且工作是為了生活,所以盡量不加班。

二、由於所有製程純手工,所以可雇用的員工不少,每年約二億的營業額,可雇用100多名員工。

三、和心路基金會合作,蒐集各種碳粉匣,在取得原料的同時,每個月可提供獎勵金給心路做公益,協助智能及發展障礙者。從以上標準來看,榮科幾乎可說是一家「社會企業」,在現有市場機制的運作,加上政府綠色採購的輔助下(註1),不論其製造的產品、雇用的員工,都解決了一部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以商業的手法,達到了公益的目的。

榮科公司表示,一支出廠年份在四年內的碳粉匣,其零件約有95%可再利用,可重複回收充填七、八次以上,看到員工們細心的拆卸、清洗、組裝、填充、測試每支碳粉匣,蠻令人感動的。
但是,深究這樣的產業背後,將會看到現代化文書作業背後要付出的環境成本其實是相當高的。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用掉200萬支碳粉匣,其中用過即丟的廢碳粉匣約150萬支,製造了2,100噸的廢棄物,回收率約只有四分之一,「再使用率」僅約15%;據統計,碳粉匣再使用率以歐洲的31%最高,其次為美洲的29%,台灣明顯低很多。

回收再生碳粉匣的產業理當受到鼓勵,然而這樣的產業也面臨挑戰。如同原廠業者的質疑:「如果有瑕疵,要花費更多紙張和碳粉,豈不是更不環保?」所以,將再生碳粉匣的品質提升接近原廠的水準是非常關鍵的價值,如此一來,才能讓使用者對再生碳粉匣產生信心,提高採用率,同時抵擋來自中國的山寨碳粉匣的低價競爭。

在政策上,如果要提高再生碳粉匣的利用率,最起碼在環保署認定綠色標章應該排除原生碳粉匣。較根本直接的辦法,則應該要求原廠盡到100%回收再利用的責任。

另一方面,如同手機一樣,為了促進消費,印表機業者不斷更新機型,導致目前市售的各品牌碳粉匣型號竟高達200多種,增加回收、再生的難度。按理說,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應聯手要求,印表機碳粉匣業者不得任意更換規格,惡意鼓勵一次性消費、製造更多的廢棄物。

而對於大眾來說,購買台灣製造、有品牌、有售後服務的回收碳粉匣是較可靠的選擇。而對於助長廉價消耗資源的山寨產品,使用者理應全面抵制。

不過,盡可能做到碳粉匣100%回收循環再利用,是解決碳粉匣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法嗎?

我想起了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在鼓吹的「從搖藍到搖藍(Cradle to Cradle)」,他們認為產品如果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而不減其價值,即學習所謂的「生態智能」,如此打造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就可以解決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他們樂觀的認為,如果20年後,地球上的汽車都是用先進的碳纖維搭配高效率燃油引擎(100英哩枆油1加崙),即使數量增加3倍,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

但我認為:「從搖藍到搖藍」的生產模式,是在維持現有工業化國家擴張其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生活模式,不考慮全球65億人口,還有後代子孫是否能平等的使用全球有限資源下的一種邏輯。

目前,全球的資源已屬於超支的狀態,除非我們能確保不再增加大氣圈的污染物,不再擴張開發利用有限的生物圈,不再開採岩石圈中有限的各種礦物…,否則透過技術創新,提高回收率,甚至「從搖藍到搖藍」的工業設計所節省的資源成果,都將被快速新增需求所侵蝕,從整體來看,還是增加了地球資源的消耗。

試問,在20年內全球汽車的燃油效率和二氧化碳減排都提升了3倍。但同一時間內汽車數量也增加了3倍,會解決問題嗎?即令最「環保」的材料還是得消耗礦物或生物資源。
簡單說:回收、從搖藍到搖藍的工業設計,如果沒有搭配資源耗用總量的降低,不會根本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不過,讓我們回到生活中吧!

家裡在六年前買了一台IBM1312的印表機,在寫完碩士論文之後,碳粉匣就用完了,由於換一支新的原廠碳粉匣要花6,000元,於是聽從建國路某業者的建議,買了支「山寨」回收碳粉匣,結果印得滿紙黑,根本不能用。後來一忙,延宕至今都沒處理。低價印表機搭配高價碳粉匣,就是在鼓勵消費者常常換印表機。有人形容「加幾次油就等於買於新車的錢」,有道理嗎?
看到榮科的產品,我有一股衝動想要把家裡的那支碳粉匣送到榮科,至於是否要購買一支再生品,必需再審慎評估家裡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台印表機,使用率高嗎?

更謹慎、負責的使用資源是當代生活的新倫理。每個人都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的枷鎖中,能夠改變一點,掙脫一點它的洗腦控制和束縛,都是值得鼓勵的新生活運動。因此,下一次,如果家裡真的需要一支碳粉匣,我想去買榮科的產品,來印證他們的品質和服務,是否如陳董所說。

但是,不要誤以為這樣的購買行為就可以解決問題,根本之道還是在改變目前工業化國家單一的價值、發展方向,這方面還是得透過組織化的運動。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註1:根據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22條規定,已於94年8月3日將再生碳粉匣等15項產品公告為第一批機關應優先採購項目,要求機關年度採購再生碳粉匣應達百分之六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