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2016選舉】郝明義先生推薦 李根政:原則與溫暖

感謝郝明義Rex How先生的推薦!
推薦閱讀【李根政:原則與溫暖】
 
「2016年我們能拿到多少選票,就是看過去二十年超越藍綠,公民自主的選票有多少。」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轉貼自郝明義================
李根政:原則與溫暖
 
「2016年我們能拿到多少選票,就是看過去二十年超越藍綠,公民自主的選票有多少。」
 
‪#‎綠黨社會民主黨聯盟‬ ‪#‎不分區立委候選人‬
@郝明義看到的這個人
 
李根政也是我在寫《如果台灣的四周是海洋》的過程裡認識的。
 
長期以來,他是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創辦人、執行長,近來又兼任綠黨的共同召集人。所不論是有關台灣生態的問題,還是有關國會改革的議題,我都請教了很多。
 
在那之前,我也知道政黨人物經常換了位置就換頭袋,不論藍綠執政,都會出現一些類似的、反覆的問題。但是聽李根政的說明,看到一些很實際的例子,近乎諷刺劇的效果。
 
李根政特別從綠黨看環保的角度,指出國會必須讓兩黨不過半的理由,尤其讓我印象深刻。
 
他認為,雖然經歷了兩次政黨輪替,並且國、民兩黨在人權和女性議題上有所不同,但是這兩個黨在經濟上都是向財團靠攏的開發主義。
 
「二○○○到二○○八,立法院朝小野大,民進黨有建設性的提案,國民黨全擋。」李根政這麼告訴我,「另一方面,一九九五年國民黨規劃的湖山水庫爭議很大,可民進黨上台後還是通過興建,期間經環保團體不斷抗爭,還是蓋了。後來媒體報導主壩與副壩竟然有八十六公分的缺口。」
 
二○○八年之後國民黨重新執政,國光石化鬧出很大風波。
 
但是李根政提醒:國光石化其實是民進黨執政時期所提出來的,只是被要求進入二階環評後,等到國民黨上台,又成了他們繼續強推的項目。
 
高屏大湖,有七百公頃,是台灣最好的毛豆種植區,而毛豆是台灣第二大農產品品項。但是隨著李根政回顧,可以看到民進黨和國民黨輪流上台,誰執政誰就破壞這個區域。
 
「民進黨游錫堃當行政院長提出新十大計畫,其中有四大人工湖,高屏大湖就是其一。所以二○○四到二○○八年,我們就透過高雄地區的國民黨立委擋預算。」李根政說,「到國民黨上台,他們還是編列預算要建高屏大湖。我們繼續抗爭,好不容易藉由環評在前年把此案退回經濟部。」
 
李根政也特別指出:這兩個黨不論哪一個執政,在公共政策的民主參與上都很落後,都不給人民「社區知情權」。
 
「政府雖然有『資訊公開法』,但總是以種種方法阻攔,不讓利害關係人知道,不做主動、積極的告知。」李根政說。
 
「所以,要讓兩黨不過半,要讓進步的第三力量出現!」他這麼說。
 
社會運動都強調理想與純粹。李根政主持地球公民基金會,更因為絕不向公部門申請任何專案計畫等補助,財源都是向公眾募款,維持自主獨立而聞名。
 
但是和李根政談話,他說話卻是不急不徐,溫和平靜,聽不出任何激情的味道。
 
我很好奇。
 
有一天去綠黨在台北辦公室,看到他寫的一幅字,看得出他在書法上下了功夫。後來又得知他曾經是國小美術老師,算是比較可以想像是為什麼了。
 
十一月底,我訪問社民黨的王寶萱之前的一個訪問,是補充訪問李根政的。也因此,當王寶萱跟我說,她之決定從政的一個關鍵在於李根政跟她說的一句話,特別讓我會心一笑。
 
王寶萱說:她之前把社運和政治劃分得很清楚。所以她有段時間一直在猶豫,她一向做的是社運,現在跳進政治是否適當?
 
後來有一次聽李根政說:如果從政可以把資源和人脈回饋給社運,那就有意義。這樣她消除了心裡的矛盾。
 
我也記得,曾經主持太陽花學運退場晚會的曾柏瑜,在沉思許久之後選擇加入綠黨,她說的理由是:重視人的政治,才是她嚮往的,而綠黨讓她感覺到對人很「溫暖」。
 
這些都和李根政有關吧。
 
@李根政自己說的話
 
解嚴後這近三十年時間,台灣公民社會成長的速度儘管很緩慢,但是畢竟越來越成形了。
 
318 ,就不只是學運本身的力量,而有台灣歷來累積的各種社會運動力量在支持。
 
因此,學運之後、1129之後,就有兩個課題,第一,這些社運力量如何持續,如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第二,整體而言,台灣支撐公民社會的力量還是很弱,雖然各個社運團體以小博大的力量很強,但是社會上很多人總覺得社運是個過渡性或志工的事。
 
所以,接下來不論誰執政,我們還是要持續壯大公民社會的力量。
 
另外,必需讓二、三十年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形成一股政治力量,而最好方法,就是我們自己參與選舉。
 
不要再說「政治很髒」這種話,否則就只有讓國民黨和民進黨繼續搞髒了。
 
而參與社會運動的人實際參政,有多重意義與好處。
 
第一,兩者可以相輔相成。我理想中的參政可以把更多的資源和人脈回饋給社運,使社運力量壯大。而社運力量壯大,可以蘊育更多人才將來參政。
 
第二,社運人士會堅持理想,我們可以實踐理想的參政如何進行,持續檢討和修正。
 
我們不論是徵召還是自我推薦產生的候選人,都要簽政治代理人公約。
 
以往民選公職一旦當選成了新的統治階層,領高額助理費用、享受政治獻金,大家都不知道他們在做什麼,形成「主人在挑公僕,惡僕在欺主」的情況,政治代理人公約則確立候選人與選民的關係。
 
代理人公約裡除了要求競選費用公開透明之外,問政紀錄也要在網上公開,當選後的政策和政見更不得任意改變。
 
而談到參選,我們看到台灣今天政治最迫切的問題就是不公平的選制,選舉保證金制的荒謬。
 
瑞典的一個機構做過 173國的研究,大部份國家是用公民連署,只有二十個國家需要交保證金或登記費。
 
而台灣是其中最貴的。英國國會議員的選舉保證金只要台幣兩萬五千元,而台灣不論區域或不分區候選人,一個人就要20萬元。又因為你要提不分區候選人,必須先提十席區域候選人。所以,假設一個政黨要提十個區域加三個不分區候選人,就得交260萬元的保證金。
 
這樣的保證金,對已經有基礎的大黨,或是有財力支持的黨不成問題,但是對一些以理念為主的新生政黨而言,就造成極高的門檻。
 
這種把保證金掛在前頭的選舉制度,表示我們選擇政治人才的時候,第一個考慮點竟然就是他有沒有錢,這根本就阻礙平民參政。
 
而這種選舉制度,也會從制度上讓國家往金權政治傾斜。而這種不公平的選舉遊戲規則的受益者,是握有權力的兩大黨。
 
所以不可能指望他們來改變不公平遊戲規則。我們進國會,這是要改革的重點之一。
 
我們要推公費選舉,並且選舉活動要儘可能公平化,公平選舉,所以我們要催生政黨法。一部好的政黨法,才能制定公平的政黨政治的遊戲規則,建立公平的選舉制度。
 
只有當公平的政黨政治的遊戲規則建立,參政的門檻降低之後,新的政黨、新的政治人才才有可能登場。
 
而我個人進入立法院希望特別關注的,有三點。
 
一是國土規劃。
 
二是空污影響的生態。
 
我們經濟發展的政策,沒有導向綠色經濟,從稅制就是如此。不但沒有能源稅,我們還可以看到從促產條例,到產創條例的不合理。促產條例裡竟然包括了對台塑的優惠,產創條例中竟然包括了對從中國回來的電鍍業者的優惠。
 
三是如何讓台灣和農工相關的中小企業得以永續性的發展。
 
所以我會持續關注服貿、貨貿等議題,不讓台灣農業受到進一步傷害。
現在我們競選的困難點有兩個。
 
一是資源不足,一是媒體的報導不足。
 
看資源,我們綠社盟在高雄只能有臨街一個店面大小的競選服務處。但是看民進黨,光是管碧玲就有五個店面加一塊空地再加三面電視牆。
 
看宣傳,我們的年輕人都很努力地在選,社會支持度在上升,但是相對於兩黨,媒體曝光也不成比例。但我們繼續奮鬥,利用街頭短講、利用腳踏車掛旗子,利用一切機會辦活動,和選民直接對話。
 
而我們的機會,就是看到各種NGO和街頭上的人,對兩大黨的不滿意,希望有改變。很多事情都向財團傾斜,政府為所欲為,因此很多人都不願意再投給這兩個黨,希望有第三力量。
 
也有人問我們:你們人這麼少,就算進了國會能做什麼?
 
我的回答是:樹立標竿。
 
我們在政策主張上有清楚的價值,我們和進步的社會社群合作對話,不是他們的代言人,而是代理人。
 
而2016年我們能拿到多少選票,就是看過去二十年超越藍綠,公民自主的選票有多少。
 
@陳季芳的側記
 
李根政是老師,是畫家,是書法家,《堅持─後勁反五輕的未竟之路》書中的毛筆字,全是他的墨寶。
 
藝術家會投入社運,他說,敏感。
 
「反核的藝文人士也很多啊。」他認為,經濟政策把台灣搞黑了,到處污染,而不得不挺身而出,盡一點力量。但因此每年一次的畫展停了,練字的時間也少了。藝術之路中斷,社運之路綿延了二十年。
 
為了選舉,李根政非常忙,雖然約好訪談,他很難坐下來慢慢說。
 
他提醒兩點,因為權利的不對等,高雄成了台灣的高污染地區,石化污染在高雄已經半世紀了,不能再繼續。但這不是地方政府能左右,所以綠黨必須走進立法院。
 
其次,他警告大台中的居民,高雄的污染,已經複製到台中;中部不允許繼續高度開發,這幾天台中空氣之糟,大家應該有所警惕。
 
李根政接下綠黨共同召集人兩年,這次立委選舉候選人名單,讓他非常興奮。
 
「大家願意站出來了,沒有比這個更好的事。」
 
進步的社會力必需形成一股新的政治力,兩黨的政治壟斷,小黨的政治瓶頸,也得打破。
 
「站出來因為我們在乎。」李根政說,綠社盟在乎台灣,在乎環保,在乎大家。「你也在乎,就把政黨票投給綠社盟。」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