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1999(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23-27頁)

19997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Dr. Paul Connett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6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9,600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19996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1800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450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10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1,350噸,19991112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1,800噸,降為1,200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400噸,實際卻僅有150噸垃圾量。垃圾量100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4050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23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600噸垃圾(後來縮水為400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1,000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400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不惜祭出法條,強制各鄉鎮入場,甚至接收台南縣五十到兩百噸垃圾來填飽焚化爐的大肚子。


經簡單的數字統計可知,目前高雄市二座焚化爐一天可處理2,700公噸,但民生卻只有1,800公噸;而高雄縣六月以後二座焚化爐一天可燒2,700公噸,但實際的民生垃圾只有1,200公噸,難怪垃圾要搶得這麼凶。


以搶垃圾需求這麼大的狀況,我們要質疑的是:縣市長每天煩惱沒有垃圾來填飽焚化爐的大肚子,怎麼還會有誠意推動資源垃圾回收呢?另外我們要擔心的是:為了餵飽焚化爐,高縣的仁武焚化爐和高市的南區焚化爐竟然允許很難管制的一般事業廢棄物,也可進爐焚化,這將使得焚化的污染更難管控。


每天可焚化的總量

2,700公噸

中區.900公噸

南區.1,800公噸

2,700公噸

仁武.1,350公噸

岡山.1,350公噸

實際的民生垃圾量

1,800公噸

1,200公噸


Dr. Paul Connett
曾在專文中提到「為平衡其巨額的費用必須有定量的垃圾去焚燒,政府當局就無意願去推動垃圾的減量了。」很不幸的,在高屏地區焚化爐開始運轉的幾個月後,我們必需承認這是高屏地九個月來最精采的垃圾戲碼。

焚化爐污染事件


焚化爐在國外運轉後的經驗是:「焚化爐氣體排放資料都是在最理想的狀況下測得的,例如設備全新時,或是為取得運轉執照時。廠方完全清楚他們要被檢測,而派用最適任的操作人員和工程人員上場,以確保達到最佳的焚燒狀況。當檢測人員和監督人員不在時,這種操作無法持續每天
24小時、每年365天。」目前高雄地區的焚化爐每年戴奧辛的檢測只有一年一次,又因為工作條件不佳,導致作業人員的流動率頗大,發生意外或操作不當的機率相對提高,高雄市中區焚化爐在八十八年八月試燒中,就因為瞬間降壓,導至跳電,當時廠方表示:污染偵測系統也停擺,當天產生多少污染物質無從查證,以這樣的紀錄,我們不得不擔心往後運轉的日子會出多少亂子。


灰渣問題何其多?


焚化爐焚化垃圾可減量,是吸引決策者最主要的因素,跨國廠商提出的數據是可以減量百分之九十,如此一來可使掩埋場延長十倍的使用期限。但事實並非如此,如果我們以高屏地區垃圾焚化的現況來做比較。可以發現:高雄市中區焚化爐和仁武焚化爐總計每日可焚燒
2,350公噸,但產生的灰渣合計高達480噸。實際減量不到80%,再加上有毒的飛灰需固化處理,也就說垃圾焚化後仍需要掩埋場,而且還必需找埋毒物的掩埋場。

但令人憂心的,全國大部分的灰渣都沒有固化處理,高雄市是少數有將飛灰固化的地方政府,但其對灰渣的處理的輕忽態度卻仍令人感到不可思議,據報載:南區焚化爐「灰渣固化過程,中鼎公司雇用的工人及挖土機在露天作業,採土法煉鋼方式,以固化劑混拌飛灰。晴天時常以飛沙走石,污染空氣,遇大雨飛灰就掉落,導致滿地泥濘、髒亂,污染更較單純的貯放嚴重。」而且沒有任何覆土,就露天掩埋在大林浦南星計劃區內,灰渣的臭味更直接飄進附近的鳳林國小,學生的健康及作息飽受威脅。弱勢的兒童已成為焚化爐第一個受害者。(灰渣指焚化後的底灰和在飛灰,底灰國內將之列為一般廢棄物,飛灰則必需依有害事廢棄物處理)


黑影幢幢─高污染的各類小型焚化爐


大型的焚化爐雖有較嚴格的污染物排放管制標準,但仍然問題重重,而小型的焚化爐,因爐子設計簡陋、操作控制不易等因素,而使得其排放出來的濃煙含有劇毒!而其中戴奧辛的濃度常是大型爐的上百倍!歐美各國的經驗與研究,都證實焚化爐是戴奧辛的主要產生源,尤其是燃燒塑膠,和其他含氯物質,如醫療廢棄物等
,在溫度為攝氏200400度,戴奧辛最容易產生,其產生量為其他溫度的一百倍左右。而無法全時焚燒的小型焚化爐,在升降溫的過程中,及為了減少燃油成本而降溫焚燒,均會產生大量戴奧辛。目前高雄地區有一種民生用小型焚化爐,位於美濃的南方,是日友公司所有,設計垃圾處理量為每日100噸,然而美濃每日垃圾量只有40噸左右,「日友」領有處理醫療廢棄物的執照,令人擔憂是否到外地收集醫療廢棄物等至美濃焚化爐焚燒,屆時運轉所產生的廢氣,將被吹入美濃平原無法散出,直接對衝擊美濃人的健康。

根據美國的統計,醫療焚化爐產生的戴奧辛占全國的一半,日前,國內檢測四座醫療焚化爐,竟然發現其戴奧辛的排放量高達
540奈克,比國內允許的大型焚化爐排放標準0.1奈克高出5,400倍。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的排放污染更是令人擔心。

今年我們向主管醫療廢棄物焚化爐的環保署、和主管事業廢棄物焚化爐的工業局求證高屏地區設置焚化爐地點及相關資料,結果發現高屏地區總計有八座醫療廢棄物焚化爐,事業廢棄物更是高達
19座(工業局兩次給的總數量都不相同,顯見應該高於十九座),這些焚化爐全是圍繞在高屏地區人口已經頗為密集的地方,而且已運作多年,經公文往來及電話查證,發現這二種焚化爐、幾乎是從中央到地方都沒有任何管制排放污染的措施,地方環保局一問三不知,環保署也沒有要求廠商進行進行戴奧辛檢測,彼此互推責任,這一恐怖的黑箱資料,對環境及住民的傷害,沒有人可以估算。


但我們知道台灣的企業主可以把每年百萬噸的毒物到處亂丟,不必負任何責任。至於亂燒一些毒物,在他們眼裡根本算不了什麼?反正政商一體,人民死活再說吧!而目前已曝光的事件是屏醫焚化爐在199910月底發生氣爆,導致大爐停擺,至於有無污染?無從追查!


結語


焚化爐是這個惡質政治體系的衍生物,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希望快速解決垃圾無處倒的問題,放縱人民惡劣的消費習性、生活習慣無止境的擴張,為了有錢維繫政權,放任資本家生產污染環境的產品,從不思根本解決垃圾問題;垃圾問題不分黨派,全是彈同一的調。高雄縣環保局長,日前很自得的向媒體宣布,焚化爐壽命有20年,高雄縣20年內不會再有垃圾問題。但他沒想到20年後的高雄縣怎麼辦?這一個小例子暴露出這個短視的政權,對待土地和人民的態度,從過往到現在,技術官僚的無知、無能規劃國土的永續經營,一味便宜行事蹂躪土地,就是屠殺地土生靈的凶手。


我們認知,當今所有物質文明最嚴重的污染產生,其實已在源頭的採礦、伐木,中游的加工、製造中如排山倒海般傷害環境,而垃圾處理的問題,只是污染產生的未端,但卻是我們生活中最貼近的現場。


台灣官民喊了一、二十年的垃圾減量、資源回收,因為官方無誠意推動,不從源頭管制、不建立健全的回收體系,導致民間聲嘶力竭吶喊無效,始終不見成效,到如今只剩一堆堆環保樣板,如神主牌般被供奉,只養肥一班環保奸商大賺其錢,完全催毀台灣民間的「撿破爛回收體系」,至此,我們差不多可以宣布環保署歷來政策的徹底失敗!而焚化爐將每個人製造的垃圾污染,透過空氣、食物再回歸到每個人身上,這個循環涉及跨國公司的經濟侵路、官方的垃圾政策,以及大眾的消費習性及對垃圾污染的認知。如果我們能讓大眾了解這樣的循環,也許有助於人民對垃圾問題的覺醒,對解決垃圾問題反倒是個轉機吧!

表一、高高屏一般事業廢棄物焚化爐一覽表 

編號

工廠名稱

焚化物種類

地址

1

中石化公司(大社廠)

製程廢液,雜醇,廢酸、生物污泥、氰酸

大社鄉經建路一號

2

亞洲聚公司(林園廠)

一般廢棄物

林園鄉工業一路3

3

台聚公司

(高雄)

製程廢棄物

仁武鄉級村鳳仁路330

4

聯成石化公司(林園廠)

蒸餾殘渣、

固及液體廢棄物

林園鄉溪洲村工業二路3

5

台塑公司(仁武廠)

污泥,固廢

生活垃圾

仁武鄉水管路100

6

台塑公司(林園廠)

污泥,固廢

生活垃圾

林園鄉溪州村石化一路1

7

大連化工公司(高雄廠)

液體廢棄物

小港區中林路3

8

李長榮化工(高雄廠)

巽戊四醇

甲酸鈉

林園鄉石化三路11

9

李長榮化工(林園廠)

污泥

林園鄉石化三路3

10

中油公司

(林園廠)

生物污泥、油污


11

中油公司

(林園總廠)


林園鄉石化二路3

12

中油公司

(大林廠)


小港區沿海四路50

13

中油公司

(高煉廠)


楠梓區左楠路2

14

中鋼公司


小港區中鋼路1

15

台達化工司


前鎮區建基路3

16

南帝化工


林園鄉州村工業一路9

17

中美和石化公司


林園鄉工業三路1

18

南昇塑工


大社保社村萬金路18

19

長興化工


路竹後鄉村長興路22

資料來源:經濟部工業局(資料尚不完整)


表二、高高屏大型垃圾焚化廠

編號 

設置地點

 

噸/日

燃燒物種類 

執 行 現 況 

1 

高雄市中區

(覆鼎金)  

900

民生垃圾 

878月完工,運轉中試燒中。

2 

高雄市南區

(小港)

1800

民生垃圾

一般事業廢棄物

891月提前完工,開始運轉。

3 

高雄縣

仁武鄉

1,350 

民生垃圾

8810月開始運轉。

4 

屏東縣

崁頂鄉 

900 

民生垃圾

預計893月完工,6月試燒。 

5

高雄縣

岡山鎮 

1,350 

民生垃圾

一般事業廢棄物

施工中,預計904月完工。


三、高高屏小型焚化爐基本資料(外島除外,資料尚不完整)

編號

 

 

噸/日

負責機關

執行現況

1

屏東縣琉球廠



施工中

2

高雄縣美濃鎮

100公噸

民有民營

(日友)

88/11月中旬正式運轉,

3

高雄縣茄萣鄉



應高縣政府要求,已決定停止興建。

4

高雄縣六龜鄉



應高縣政府要求,已決定停止興建。


註:環保署於民國86年訂定「鼓勵公民營機構興建營運垃圾焚化廠推動方案」,利用民間財力協助建設垃圾處理設施。政府分期攤還投入的建設經費,並保證定量的生意與合理的利潤,以加速設置充足的垃圾處理設施,並減輕政府的財政支出。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