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1的文章

【文明反省】鐮仲瞳導演專訪

鐮仲瞳導演專訪 2011.10.25 于御書房 逐字稿紀錄:鍾尚宏 與會人員: 受訪者:鐮仲瞳導演、陳烔霖(翻譯) 訪問者:地球公民基金會李根政、王敏玲、簡秀芽、蔡卉荀、鍾尚宏、李宇軒、惠文等 1. 上一部電影《六所村狂想》在說什麼? 六所村有核燃料、核子再處理工廠,但一直出問題,現在不再使用,因為再處理工廠出問題,因此核汙染是廣島的三倍。六所村其實有很多核廢料處理廠,但其中一個高階核燃料棒處理工廠,出問題的地方是日本自己製作的,不是法國做的,所以就出很多問題。 這個高階核廢料建造成本兩兆五千萬日幣,是爲了提煉鈽,但是他花了兩兆五千萬提煉鈽,所以日本是用黃金發電,但是日本的政治家並不知道那邊的實際狀況,我們之前在日本眾議員的會館開一個學習會,很多議員當時才知道那邊的實況。因為電力公司和官僚都說一切 OK !和台灣一樣,他們也刻意在隱瞞! 我們在十幾年前 (1997-1998) 在做電視特輯,東京電力就威脅電視台,就會把廣告撤下,所以媒體都不敢播放六所村的特輯。從此之後日本人也都不知道那邊出了什麼事情。自從有這件事情之後,所有媒體就知道六所村不能碰觸,所以六所村的新聞幾乎大眾都不知道。有一些很小的反核媒體、團體才知道六所村的事件 六所村當地有一萬兩千人, 99% 的人都有拿到回饋,而且當地人多半在裡面工作,在整個青森縣,六所村住民的所得最高,是一般人的兩倍。一萬兩千人有兩千人是各地單身赴任的,年薪 2000 萬日幣,工廠有 4000 個員工,幾乎是用錢收買了這個村落。因為很多人在這邊,所以也使得六所村當地經濟也繁榮, 日本原燃這個公司受到日本的經濟聯合會全力支持!日本每年出產一千噸的核廢料,預計都送到六所村。就是因為再處理工廠出問題,所以核電廠只好把核廢料棒存放在自己的核電廠,其實就像這次的福島事件一樣。 我九月去韓國,韓國處理的方式是在濟州島,做一個金屬容器把核廢料放在那邊,學者說十年後核廢就會外洩,他向政府反應,政府竟回答說,你說得沒錯。現在因為日本出事了,所以韓國決定要發展核電廠外銷,條件就是核電廠外銷,連廢料他幫你處理。 日本因為有福島核災,我認為日本不會再蓋新的核電廠,但是問題在於高階核廢料該如何處理。 2. 日本六守村的案例,其實很值得台東處理核廢做為借鏡。 不過台東要做的是低階核廢料,在...

【水資源】反吉洋人工湖說明會 一步步凝聚的社區力量

反吉洋人工湖說明會 一步步凝聚的社區力量 文☉李根政(2011.10.03) 台灣的水資源政策始終停留在「缺水蓋水庫」的線性思維,完全無視從源頭節制需求、減少漏水、回收水等根本方案。更糟的是,人民「知的權利」、「參與權利」往往被視而不見。 2004 年,吉洋人工湖被列為民進黨政府的新十大建議已準備興建,但住在附近的居民對於開發案造成的影響竟然一無所知。 因而,我在擔任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期間,開始和屏東的伙伴們(朱玉璽、 洪輝祥 老師等)透過實地的生態、水文、人文考查,研讀各種報告書等,深入了解水資源開發背後的整套邏輯, 2004 年 8 月,發行了《採砂、取水,無限成長的不歸路?》專書。同時,利用晚上的時間,和伙伴們到旗山鎮、里港鄉鄰近人工湖的廣福社區、土庫、瀰力肚等里,一一去開說明會,進行民眾的告知和教育工作,成功的凝聚了社區反對的力量,讓選區立委鍾紹和結合國民黨的優勢席次,連年刪除了預算。 本以為這個案子就此終結,但八八災後,國民黨竟然推動起過去反對的案子。得知這項訊息後,我們除了透過研究調查更新論述外,也體認到社區力量的重要性,於是與美濃愛鄉協會等在地社團籌劃了一系列的社區說明,重新集結重整社區力量。 至今四場的說明會,不僅獲得社區的熱烈支持,更產生了政治效應。高雄市美濃區民進黨立委參選人邱議瑩多次到場表達反對人工湖;同一選區的國民黨鍾紹和立委,以及要在屏東參選的蘇震清立委都請助理來表達反對立場。 雖然立委們已有表態,但我們認為:唯有再次營造足夠的社會力,才讓政策轉彎。因此,說明會將一直辦下去… 2011.3.16 旗山吉洋里.楊俊朗攝 2011.4.18 旗山集和里.楊俊朗攝 2011.9.4 土庫三廓村.傅志男攝 2011.9.13 美濃五榖廟.楊俊朗攝

【工業污染】台塑工安,中油取經?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台塑一年內連七爆,迫使馬政府下重手以免影響選情。同時,台塑也「破天荒」的向競爭對手中油取經。一時之間,中油公司彷彿從工安問題生變成「模範生」,這是真的嗎? 三年多前,中油高雄廠也曾在半年內連三爆,而且一次比一次嚴重。2007年7月29日第六蒸餾工場發生火燒;同年11月26日周末夜,第六蒸餾工場發生大爆炸;2008年1月6日周日夜,第二真空製氣油工廠發生規模更大的爆炸,聲聞20公里,但中油的反應緩慢如牛步,爆炸發生後40分鐘,後勁居民集結新北門,竟無人出面說明,居民在忍無可忍情況下,衝進廠房,然距爆炸現場約100公尺處即籠罩強烈化學氣體,乃撤退,隨後即展開在新北門長達221天的圍廠行動,直到經濟部次長南下再度承諾2015年遷廠後才結束。 這三年來中油真的脫胎換骨了嗎?如果中油僅僅是三年沒發生過大爆炸,就可算是工安模範生,這樣的標準也未免太低了吧? 面對六輕連環爆,除了工安問題的檢討外,政府更該檢討產業政策和管理。 一、六輕的設廠是一連串的決策錯誤,釜底抽薪的辦法在於逐年關廠。台塑的油品至今仍有七成外銷,如果能要求台塑逐年關掉風險最大的工廠,只保留台塑三成產能,完全無損於國內油品供應,且大大降低各種風險。 二、六輕及麥寮電廠是空氣污染的超級大戶,環保署及雲林縣政府應藉此民氣,要求台塑公司逐年降低污染排放總量,如能以每年降低5%為目標,十年之內,即可讓污染減半,大大降低國民健康風險。 三、台塑把我們的天空、海洋、土地當成廉價的垃圾場,污染偷排已成習慣。去年十月環保署所進行的「六輕總體檢」,就發現按規定一年中「緊急使用」不得超過100小時的廢氣燃燒塔,六輕竟然全年無休地使用,而其污染落點恰好是當地的小學。這種不公不義,以犧牲人民的健康和安全,換取高額利的經營模式,經濟部和環保署不應該再放任下去了! 四、工安和環保的體檢,以及日常的監督,除了專家之外,一定要讓各種資訊完整、透明公開,建立民眾參與機制,才能有效杜絕官商勾結,取信於民。 從李登輝時代至今,國、民兩黨執政者讓台塑予取予求的時代應該結束了。雲林人的六輕繁榮夢已碎,往後將是如何對抗這個大怪獸,收拾家園的年代,而其成功關鍵將在於擺脫污染黑金政治,厚植清白、自主的民間力量,捨此,只能期待六輕爆到無廠可爆了。

【鄉村農業】澎湖的菜宅

菜宅是因應強烈東北季風而演化出的農耕型態,我認為這是澎湖陸域最美的人工景觀。 那天,我們坐著雙澤的箱型車,剛好看到路邊的菜宅裡有一 位阿伯正在採取花生,我忍不住提議下車去聊聊, 慷慨的阿伯,隨即請我們吃剛採取的花生,我去井裡打了一 桶水清洗後,大伙立即剝開來吃,真是非常清甜可口。 傍晚柔和的光線、溫暖的人情、和諧的地景、口齒留香的花 生…,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菜宅的側面,底部較寬,上面較窄,越往上縫隙就越多,這 樣的結構除了防風也能通風,可以說是澎湖人為了生存累積 出的生態智慧。 我觀察到澎湖人的現代菜宅,有些是用水泥築牆,除了不美 以外,作物要能長得好也很難。  李根政2011.8.14 用硓古石堆砌的菜宅 老婆手上拿的是澎湖土產的花生,生吃非常清甜。 阿伯說這是沒灑農藥,有機的花生。 雙澤和阿伯聊天,斐悅、怡蒨、怡賢站在後吃花生⋯⋯

【文明反省】澎湖海岸的水泥化

從澎湖回來的那天晚上,躺在床上腦中仍是美麗的沙灘、湛藍的海水。至今,這些影像仍然深深的烙印在腦海中。 不過,澎湖的絕美的沙灘旁常常伴隨著最醜陋的堤防和消波塊。 在澎湖山水沙灘附近,看到一個正在灌製消波塊的工地,第一次看到這樣巨大的鋼鐵模子,每個消波塊都有編號,那天看到已完工的編到390幾號,還有些未乾的,據初步了解,這些就是要就近丟在山水沙灘附近。 這樣的工程過去運用離島建設基金做了不少,實在是沙岸最大的殺手,看不出有什麼效果。 另幾張照片是隘門沙灘,可以看到很明顯的凸堤效應。 隘門沙灘旁有澎湖難得的防風林,但是政府在推動一個大型的BOT案,打算將珍貴的觀光資源財團化。 好友雙澤很關心這個案子,希望有機會集眾人之力,阻止這樣的開發案。 李根政2011.8.14 隘門沙灘堤防邊的消波塊,這側的沙灘明顯少了很多 北邊的沙被凸堤攔阻形成了沙丘,快要越過堤防了… 隘門沙灘。 水泥怪獸,一個要價9,000-10,000元,每一顆都是納稅人的血汗錢,就這麼丟進海裡… 製作消波塊的模子。

【我與社運】照顧身心與土地

許多朋友跟我分享,環境的東西真是令人頭痛,通常帶來的情緒就是「憤怒、悲觀、無力感。」 事實上,我也常常為世間不正義充滿憤怒,看到受難的土地感到無比悲傷,這些情緒,直到五年多前身心受創之後,我才徹底的覺醒──這樣對自己不好,也解決不了問題。 於是,我努力調整生活,學習放鬆,雖然頭昏的老毛病無法很快改善,但這樣的自覺和改變讓我的身體有了能量,思考更正面。 同時,學習從憤怒和悲傷中,看到內心對愛與公平正義的渴望,轉為實踐的動力;學習把眼光放遠,去看一個事情成敗背後的因緣,從而思考根本的行動策略。 這些年來,我深深的自覺:每個人都要學會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尋求靈魂和身體的和解,讓這個有形的肉體得以承載靈魂去實踐理想。做為一個行動者(或組織),僅僅是「義憤」是不夠的,我們還需要知識和智慧的增長,內在的淬煉,才能長久堅定的走下去。 在焦躁的台灣社會,好好的、穩穩的做好一件事,是很重要的文化改革。長遠來看,運動者的成長,人民意識的覺醒,比單一議題的成敗來得重要,因為,只有人與文化的改變,才能讓好的制度運轉,確保環境的永續。 期許自己及工作伙伴,也祝福所有地球公民之友,在我們追求減少對地球傷害的同時,也一起來學習照顧自己的身心,讓我們對環境的關注也能長長久久。 地球公民基金會目前共有九位全職工作伙伴,分別在高雄、台北和花蓮,大家可以從通訊的文章裡看到伙伴們處理的多樣議題,或許這樣的單薄的人力不能很快的帶來重大改變,但期許透過我們的愛與行動,為這個紛亂的世界帶來希望! 文☉李根政執行長/圖.黃裕文

【找出路】轉移人類智能的發展方向

我在FB貼上了這張照片,引起蠻多朋友迴響,那是3月某日早餐的戲作--「香蕉和鳳梨都說:我們不喜歡被排成惡魔的樣子」。 日本的311大地震引發核電災難後,旅日作家劉黎兒寫了許多批判核電的好文章,我很喜歡這段話:「核電是以絕對不可能出錯、不能出錯為前提做設計,但這樣的前提連在實驗室裡都不可能做到,更何況核電要擺放在大自然裡、擺放在人間社會裡。」 塑化劑事件是另一個失控的科技。全球迄今已知有超過十萬種化學品,但大部分未經證明對環境和人體是否無害就上市了,這一切彷彿十九世紀初瑪麗.雪萊所著「科學怪人」的情境,人類被自己的發明給謀殺了。 當代人類社會,資本家匯聚了無數頂尖的聰明人,絞盡腦汁在創造滿足人們各種生活便利、享受的東西,再透過各種媒體行銷洗腦,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久而久而就形塑了社會集體的價值認同和生活方式,但這一切並不會帶給人類真正的幸福。 我們迫切需要轉移人類智能的發展方向,讓人類的創造力致力於保全生態系的完整,滿足跨世代人類基本物質生活,豐富精神文明的發展,創造更公平的社會。 我是樂觀主義者,永遠相信生命有更多的可能性,關鍵在於:我們做出什麼的選擇。雖然很多人在恐嚇我們「沒有核電,台灣會缺電」;「沒有石化業,就沒有輪胎、雨傘、油墨」。一方面,這些說法都太片面或非事實;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堅決的不要危險的核電、不要讓塑膠成為生活的主角,以人類的智能,我們會找到出路的。 當我們決定不要喝罐裝飲料、人工果汁;可以選擇喝新鮮果汁,吃水果;當我們決定不要核電廠;可以讓我們更根本的去想出好辦法。 走在錯誤的道路上,即使再快也不會到達目的地;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即使再艱難再緩慢,也會到達終點。 執行長.李根政

【我與社運】國光撤案,公民運動再接再厲!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經過漫長的抗爭,馬英九總統以國光石化開發案,對環境的衝擊超過當地所能承載,宣布政府將透過經濟部要求中油在國光石化董事會上,不支持彰化投資案。馬總統感性的表示,在彰化大城看到溼地農民和養蚵人跪地祈求上天保佑,「深刻體會到當地生態,與來自土地令人動容的生命力」,這是他做出最後決策的重要基礎。 基於普遍「人性」,我們沒有理由懷疑執政者心中的善根和反省力,然而,如果沒有鍥而不捨、動搖選票的反對運動,馬總統會願意真的聆聽來自土地、弱勢人民的心聲?或者認真考量「世代正義」?或者,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蘇貞昌、蔡英文會願意公開承認過去的錯誤? 人民的力量、選票的考量,才是讓朝野領導人不得不改變的關鍵。否則,為何環評歹戲拖磨一年多才決策?為何讓鄉親父老在漫漫長路反覆奔波,在環保署外忍受烈日、雨淋,枯燥的等待?乃至悲憤、傷心流淚?為何放任經濟部長以失業、產業出走等不實言論恐嚇人民?任由環保署角色錯亂的一再想方設法為國光解套? 一年多來,環保團體、鄉親父老、青年學子、藝文、醫界等辛苦動員的成果,非僅止於國光撤案,更強化了公民社會的力量,催化了對石化業以及高污染、高耗能產業發展模式的對話和反省,由此觀點,反國光石化運動當然是台灣社運的重要里程碑。 然而,我們無法認同某些偏頗的評論。中時的社論說「社運團體,在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中,沈寂風散,力量潰失」,「透過國光石化…不再與政黨結合,走出自己的路」。這種一口咬定十年社運只是某政黨的「外圍團體」的評論,是因為無知產生的偏見,更是對這十年來守護鄉土,不離不棄的環運界一大侮辱。 從2000年民進黨執政至今,環保團體始終沒有放棄對政府的監督。 從新十大建設中的蘇花高速公路和吉洋人工湖;大投資大溫暖計畫中的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中科三期、彰工電廠;延續自國民黨的湖山水庫、曾文越域引水、全民造林;乃至2008年國民黨二度執政後的台電大林電廠、中油三輕擴建案、農村再生條例、中科四期、灣寶後龍科技園區、東山掩埋廠等不勝枚舉的錯誤政策,何處沒有草根人民與環保團體集結、抗爭、聲嘶力竭的吶喊?又何嘗沒有挑戰政府成功的案例? 十幾年來,台灣的環境運動已經走在超越政黨、政治意識型態,以土地、世代正義為終極關懷的道路之上,看似微弱的公民社會,透過一個個遍地開花的愛鄉護土,捍衛弱勢農漁的運動,已逐漸成為台灣新社...

【我與社運】民進黨總統初選第四場政見會.李根政提問

4月20日晚上8:00~10:00民進黨總統初選舉辦了第四場政見會,邀請了前衛生署長李明亮、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擔任提問人。在政見會前半小時,根政將提問內容提供給蔡英文、蘇貞昌、許信良三位候選人,並在現場提問(2分鐘內)。 李根政執行長提問內容如下: 國民黨執政的五十年間,台灣傲人的經濟發展,大部分是建立在資本家不必支付環境破壞的成本,剝削廉價的勞工、犧牲弱勢農漁民以及人民生活品質之上。不幸的是,民進黨執政的八年,仍延續國民黨的經濟政策,以追求GDP成長為目標,推動新十大建設、大投資大溫暖等計畫。當中包括許多爭議極大的開發案,例如「蘇花高速公路」、「四大人工湖」、「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中科三期」、「彰工燃煤電廠」等。 根據第六屆環評委員的統計,如果2005-2007年間的重大開發案都通過,台灣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再增加43%。然而,為了大財團的投資,當年蘇院長面告張國龍署長說:「失衡的環評不妥」;蔡副院長也親自帶領經建團隊排除所謂的「投資障礙」;2006年國家永續發展會議上,經濟部、大財團甚至聯手抵制溫室氣體排放的減量方案。這一連串的施政,將國家持續推入高污染、高耗能的發展模式嚴重忽視環境、社會成本、世代的正義,違背了永續發展的道路。 請問:三位總統候選人,如果民進黨有機會再度執政,是否會持續以追求GDP成長做為國家發展指標?還是將有所修正?修正的方向和實踐策略為何? 三位候選人回應簡記: 蔡英文:對於執政時候的思考和政策走向,2008在野後,民進黨進行政策總檢討,認為產業發展與環境保護不衝突,應該發展對土地、環境友善的綠色經濟,所以才反對國光石化在台灣設廠、提出2025非核家園。 蘇貞昌:確實,我們過去都重視經濟的發展,亮麗的數字,而忽視了環境的保護,也做了相當多的錯誤判斷,所以今天才要收拾後果,民進黨應該謙卑的反省,勇敢的檢討。對於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的產業應該拒絕,以「公平的產業」、「幸福國家」為目標取代過去的政策。 許信良:從前二位的回應可以知道,民進黨在野不是壞事—可以好好的反省。台灣應放棄高污染、高耗能產業,但不表示要放棄高成長;可以透過大膽開放陸客、陸生,以觀光消費帶動經濟。 根政短評:民進黨能為過去執政反省、認錯是好事。但是,三位候選人並沒有回答是否會持續以追求G...

【找出路】吃披蕯與反核電

文☉李根政 有一對從事藝術創作的戀人在橋仔頭糖廠經營手工披蕯,他們說,店裡的五種披蕯配方,都是來自上界「宇宙光」的指示,大部分是素食,唯一的葷食是蝦子和蛤蜊--宇宙光指示不吃帶血的動物。我去吃了一次,覺得風味獨具,還想再去。 不過令我更感興趣的還有他們的生活哲學,以及神奇的「汽化爐」。這是一個藝術家呂沐芢先生的實用創作,用不鏽鋼做了一個高效率的火爐子。爐子的結構分內外二層,中間是空心的,用來導熱。爐子裡層有個隔板,下面用廢木料起爐火,上面可以來烤披蕯;剩餘的廢熱被導引至上方,先經過左右二個烤爐,可以用來烤地瓜和麵包,然後經過二個煮湯的小鍋子,最後的熱能從中間最上方排出,這裡還可以煮一鍋比較大的湯或者炒菜。總之,這是一個燃燒效率高,可以同時煮很多種食物的爐子。 這對戀人叫奈特和烏特,他們打算存夠了十萬塊就結婚。 存十萬塊對於生活節儉的上班族,可能不是難事,但對他們來說就有點難。這個汽化爐,一次只能烤一個披蕯,即便是假日,一天也只能賣個二十個左右,扣除每個月一萬塊的房租,還有材料費,賺不了什麼錢。但是,對他們來說,賺錢並不是最重要的事,生活才是重心。他們不想要急急忙忙的大量化生產,要的是可以和客人邊聊邊做,交流理念,分享生活。 最近,日本的核災讓舉國上下看到核電的危險,「非核家園」似乎看到了一些實踐的動能。然而,經濟部一再「恐嚇」人民,沒有核電,台灣的電力供給會不足。對於這種恐嚇,宇宙光實驗所的模式提供很好的對照和省思。 宇宙光實驗所的汽化爐可以同時用來烤披蕯、地瓜、煮湯、煮飯…,盡可能的利用木材的熱能,而且用的是廢木料。不過,同樣的木材,同樣的時間,在野外炊事可能只能燒一壼開水。這就是使用了同樣的能源,但因為效率高,所以生產了更多東西,創造了更多的產值。 然而,台灣供電比重最大的燃煤電廠,大部分的發電效率竟只有40%,廢熱完全沒有回收;台灣的工業生產從1992年到2008年至今,能源效率(耗能與產值比)越來越差,高耗能產業(石化、造紙、水泥、煉鋼…)耗用了大量的能源(30%以上),創造的產值卻越來越低(5%以下)。 打個比方,台灣的發電和工業生產使用能源的方式,還停留在戶外燃燒木材炊事,或者傳統爐灶的作法。如果我們能夠提升發電效率,回收熱能,提昇工業生產的能源效率,減少高耗能產業,即使關掉所有核電廠,也不會有缺電的問題。更何...

【四十告白】關於祭祖

文☉李根政 2011/2/6 每次回老家金門古寧頭,祭拜神明祖先是大事。總是陪著媽媽或看看媽媽在拜拜。數不清一年要拜幾次,又有那幾個地方要拜,拜佛祖、神明、祖先、孤魂野鬼…。媽媽從早忙到晚,無非是準備食物供品和燒香、燒冥紙,心中總在計較著要準備多豐盛的供品才有誠意。 對於拜個不停,輩份嚴明的「傳統」,從小就很不能適應,即使到了四十幾歲了,仍無法理解、認同這個傳統的宗族社會。 今年舊曆年初一早上,自家的冥紙燒好了,就到隔壁協助叔公。在丟冥紙進入火熱香爐時,叔公打開了話閘子,談起了古寧頭百年以前的械鬥史。同為李氏宗族後代的子孫,分為好幾房,內鬥不斷,有錢有勢的一房,有一次竟雇用傭兵擁槍攻打我家隔壁的六路大厝,逼得其他五房以鋤頭當武器聯合對抗,雙方死傷慘重;另外,古寧頭李氏也和其他村落宗族械鬥,例如古寧頭李氏宗親組織百人部隊,聲援受瓊林威脅的外鄉李氏宗族等。 在猛烈的爐火和冉冉飛升的冥紙煙灰中,邊聽著小時候父親常說的故事,我突然明白了:祭祖,除了慎宗追遠的情感連結外,在現實上,完全是一種生存必需的活動。 在有限的土地和環境資源下,不同姓氏之間,同一姓氏不同宗房之間,都得展開爭鬥,首重血緣,其次姻親。透過祭拜,不斷確認彼此的血緣關係,判別親疏、敵我,凝聚宗族力量,扺抗外來者。 在我成長的經驗中,這個緊密的宗族村落中,「人吃人」的禮教也十分驚人,加上國共戰爭後的長期戒嚴和國民黨的統治,透過宗族形成更嚴密的控制體系,讓我始終對這些「傳統」有著強烈的批判,更與整個時代在重新找尋、歌頌所謂的「傳統」格格不入。 雖還不能認同生活了二十年的古寧頭傳統社會的價值,但意外的,在開春的燒香拜拜中,我理解了。 父視過世十幾年了,年紀越大越加想念。然而,當對親人的思念轉換為要服從一連串僵化的儀式,輔以社會禮俗的制約,有時就會令人受不了了。 雖然理解了,但是仍然對於宗族血緣來判別敵我的傳統,深感恐懼和排斥。在這個充滿著戰爭痕跡的小島上,特別容易讓人想起和平的可貴,四十歲的我,至今對於出生地還是充滿著理不清的矛盾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