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大富豪與貧窮縣--台塑鋼廠的環評歷程簡記


文☉李根政 <2007.10.07>

六輕帶給雲林的繁華夢已然破碎,
我們能期待下一個高污染產業的許諾嗎?

2005年8月至2007年7月,筆者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期間,審議的新開發案中,最受矚目的個案,當屬「台塑鋼鐵股份有限公司一貫作業鋼廠建廠計畫」(以下簡稱台塑鋼廠)。本案在未送進環評會時,早已暗潮洶湧,2005年7月13日,王永在面見陳總統,希望排除興建大煉鋼廠的障礙,提出七大訴求,其中就包括不納入二氧化碳排放新標準,縮短環評時間,台塑認為,大煉鋼廠與麥寮六輕毗鄰,整體的環評興建麥寮六輕時就已經做了,大煉鋼廠案只要補個差異性環評就夠了;[1]二月,行政院由副院長蔡英文出面,要求經濟全力溝通,讓中科后里基地、台塑鋼廠、彰工火電、機場捷運等案能早日動工,行政院認為這些投資案都是遭到環評程序所阻礙,聲稱「6000億投資卡在環評」[2]; 3月9日,行政院長蘇貞昌甚至當面告知張國龍,認為目前「失衡的環評不妥」[3],台塑與政府間的密切配合,似乎在營造此一開發案非過不可的氣氛。但另一方面,3月27日,因為中部科學園區七星基地的開發案,九位環評委員正連署聲明、召開記者會,抨擊行政院干預環評。

台塑鋼廠開發案的環評案就是在行政院和環評委員劍拔弩張的情勢下展開。

2006.2.20工商時報
2006年5月17日,環保署召開第一次專案小組,正式啟動該案的環評作業[4]。不過,有趣的是,就在台塑鋼廠環評第一次初審會前二天,5月15日,中鋼提出了四大理由,來反對台鋼廠[5];可能是環評委員及各界提出的問題和要求實在太多,第二次初審會隔了近6個月後,才於當年11月23日召開,第三次初審會則於2007年1月5日召開,三次的專案小組審查都要求補件再審。此時正是行政院長蘇貞昌推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的時刻,環評委員的連續退件,無異是對行政院的直接挑戰。3月19日,專案小組第4次初審會,大部分委員對於台塑案所涉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年排放1,487萬噸),用水對生態環境、農業之影響(日用水17.5萬噸,相當於70萬人的民生用水),空污與居民健康風險,對養殖漁業、養蚵產業之影響,區域排水、中華白海豚等議題,皆未獲有效釐清,認定本開發案對環境有重大影響,符合環評法施行細則第19條中多項要件,乃以環評法第8條之規定,建議本案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

環評委員作成的審查結論,立即引發反彈,2007年4月3日,雲林縣四湖鄉長王呈、台西鄉長李培元,率領250位鄉民先後到環保署及行政院遞交陳情書,要求重審台鋼案,同時,點名徐光蓉、李根政、詹順貴、周晉澄、文魯彬等五位環評委員應迴避審查,理由是:對開發案有預設立場,已構成「情感與職務上的利害關係」,依行政程序法第卅三條「有具體事實,足認其執行職務有偏頗之虞」;隨後台塑鋼鐵也發函要求這五位委員迴避審查;4月4日,行政院召開財經會議,給與環保署空前壓力,要求簡化環評程序、限縮委員審議範疇,快速通過環評,同時更進一步宣稱雲林離島工業區早在1995年已通過二階環評,因此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可免實施環評,本次送審僅是「以昭公信」[6]

4月18日,李根政等六位環評委員召開「行政院不願面對的真相」記者會反擊,就二氧化碳、水資源、中部空品等三大項問題提出說明,揭露了第六屆環評委員已審理案件累積二氧化碳增量將比2005年增加43.44%、用水量將增加4億4,000萬噸以上、中部空品區日益惡化等事實。

台塑鋼廠在環評的受挫,被民進黨政府和經建部門視為「無法忍受」。5月21日,陳水扁總統指出「環保不能從經濟發展中抽離」,指產業進步須排除一切非經濟因素干擾[7]。接著,環保署長張國龍被迫下台,行政院指派民進黨不分區立委陳重信擔任政務副署長,代理署長。

政治力赤裸裸介入環評,此時已差不多達到顛峰,然而,好戲還在後頭。

第六屆委員的任期將於7月底結束。依照慣例,專案小組已作成決議的案件,應儘快送入環評大會議決,然而,從3月19日第四次專案小組作成結論後,從四至七月份的四次大會,本案都未排入議程。環保署的理由是,由於台西鄉公所要求五位環評委員迴避,正請法務部解釋當中,在爭議未釐清前,無法送審。8月,新任環評委員出爐,五位被點名應迴避的環評委員,如預期全數中箭落馬,無一續任。

10月1日,環保署召開環評大會,新任環評委員無記名投票表決的結果,以8比6的票數,推翻了上屆委員要求進入第二階段環評的結論,全案重回專案小組再審,等於為台塑創造了翻案的機會[8]。雖然有委員質疑、環保團體抗議作成決議之投票人數,未達出席人數過半,(出席簽到者18人,贊成重組專案小組的有8人),迫使陳重信署長作成全案保留的決議,但被環保署內部認定有效的機會仍相當高。

從環評的過程可以了解,主政者把環評當成背書工具的意圖昭然若揭,環評要不受政治力影響,非常困難,即便部分委員有理念,但一方面礙於委員會的組成,官方占絕對優勢;二方面,透過程序架空部分委員的權力也非常容易。

台塑鋼廠涉及層面相當廣泛,牽動著台灣產業發展政策的敏感神經,整個西部的環境品質將持續惡化,更對所在地的雲林縣的漁業環境產生極大的改變。

台塑大煉鋼廠的CO2製造量為1,489.6萬噸/年,占台灣2005年總排放量(25,423.5萬噸)[9]的5.86%。當二氧化碳在全球已成為可交易的貨物時,誰擁有巨額的排放權就擁有相對的財富。目前,台塑單一企業集團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已達到十分驚人的地步,單單六輕四期每年的排放量就高達6,755.7萬噸,是台灣2005年總排放量(25,423.5萬噸)的26.57%,已超過全國住商、運輸部門的總合,如果再加上台塑鋼廠,就高達82,453,259噸,是2005年總排放的32.43%。

就雲林縣來說,如不計其他部門的CO2排放,僅六輕的就使雲林每年人均排放量高達91.7噸,台塑鋼廠如果通過,雲林縣的人均CO2排放量將高達111.9噸,[10]是全台灣平均值的10倍,世界平均值的30幾倍。目前人均排放為34.7噸的高雄市,已被視為全球人均排放量最高的城市,但很快地就被雲林「拔得頭籌」了!

根據台塑所提供的資料顯示,如依歐盟碳交易每年1噸15歐元來計算,本鋼廠每年在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就高達96.5億元[11]。一旦台灣迫於國際壓力不得不進行減量時,該拿誰開刀?此一減量成本要由誰來支應?

台塑六輕的用水是廉價搶奪農業用水而來,農田水利會賣水賺錢,卻迫使農民轉抽地下水,於是雲林的地層下陷越來越嚴重。台塑的用水,是標準的「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典型。
因為六輕的進駐,使得雲嘉南空品區有急劇升高的污染趨勢,雲林縣境內之臭氧、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空氣污染物均屬二級防治區,懸浮微粒則屬三級防制區[12]。附近的小學生呼吸著酸臭的空氣,竟需戴口罩上課[13]。但為了台塑鋼廠和國光石化的進駐,經濟部工業局居然還要為其提高環保署原先制定的空污總量,其中屬臭氧生成的前驅物─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將由每年5,400噸調升為8,531噸,增幅高達58%。台塑的空污不只會影響雲林縣,連相距百公里外的高雄市都深受其害,其空氣污染竟有20-30%是由六輕所貢獻!

從1991年(民80)六輕宣布在雲林麥寮設廠至2004年之間,全雲林縣的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萬6,938人;台西鄉減少了3,353人;只有麥竂鄉增加了750人。當年「引狼入室」的雲林縣廖泉裕縣長所宣稱的10-20萬就業人口,台塑公司蓋六輕前所提各種天花亂墜的回饋方案,如今似已成空頭支票;台塑在2005年營收1.4兆,獲利創51年新高,達2,400多億元,超過中油一倍[14]。這充分說明了台塑是一家賺大錢的企業,然而,繳稅紀錄為何呢?媒體報導:「台灣許多高獲利公司因租稅優惠而不必繳稅,其中台積電、聯發科、台化等所得稅費用佔稅前盈餘比率趨近於零,其中賺最多錢、繳最少稅的代表屬於台塑四寶之一的台化,稅前獲利400多億元,因為享受投資抵減,一毛錢都不用繳,稅率為零[15]。而每年繳給雲林縣的不過區區5億元,六輕帶給雲林的繁華夢已然破碎,我們能期待下一個高污染產業的許諾嗎?

對於一個年排放CO2達全國三分之一強的企業集團,對於一個吸吮貧窮縣奶水建立起的超級富豪王國,我們該要求其負起什麼樣的社會責任呢?

台灣已是全球每平方公里產鋼量最高的國家(2005年),每平方公里年產鋼量高達516.95公噸,是美國的50幾倍,日本的1.7倍,德國的4倍,台塑鋼廠將確保我們穩坐「世界第一」的寶座。對於一個能源幾乎100%仰賴進口、面積狹小、環境負荷沈重的島國來說,我們有條件發展這麼多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嗎?我們非得和韓國亦步亦趨的競爭石化、煉鋼的產能,力拼面板第一嗎?

台灣是不是該走自己的一條路,一條追求與環境生態共存的發展之路。

備註:本文係自摘錄、改寫自筆者發表於第六屆「雲林研究」學術研討會〈雲林需要高污染產業嗎?台塑鋼廠、國光石化開發案相關爭議事項初探〉一文,如需詳閱相關論述,請參見該文。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1] 2005.7.14,經濟日報。
[2] 2006.3.8,經濟日報。
[3] 2006.3.10,工商時報。
[4] 台塑鋼廠專案小組是由徐光蓉擔任召集人,小組成員包括環評委員林素貞、范光龍、詹順貴、黃乾全、劉志成、顧洋、郭鴻裕、周晉澄、文魯彬、李根政等10人,外聘專案學者則有鄭福田、黃文星等2人,共計13人。
[5] 2006.5.15,經濟日報。
[6] 2007.4.5,經濟日報。
[7] 2007.5.22,聯合報。
[8] 雖然陳重信署長在委員質疑投票人數,未達出席人數過半, 環保團體質疑出席與簽到人數不符,未達決議人數後,作成全案保留的決議,但已經環保署法規會解釋為有效。(環評會共21位委員,當日投票人數14名,已有過半出席。)
[9] 這裡所用的全國CO2排放總量係參考2006.10,工研院能環所。與前述環保署所公告的略有差異。
[10]六輕的CO2年排放量為7,557,259噸,除以雲林縣人口736,772人(2004年),等於91.7噸/人/年;台塑六輕加鋼廠的CO2排放量為82,453,259噸,除以736,772人,等於111.9噸/人/年。
[11] 台塑鋼廠專案小組第二次初審會答覆內容,頁23-25。
[12] 依據93年12月9日行政院環保署公告之「直轄市、縣(市)各級空氣污染防制區」。
[13] 2007.10.3,〈雲林豐安國小,六輕旁酸臭刺鼻,戴口罩上課〉,自由時報A12版。
[14] 2006.3.16,經濟日報C6。
[15] 2006.5.15,〈獲利王台積電賺938億 稅僅2.4億〉,中國時報。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