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評】中油公司三輕更新計畫,進入環評會初審

編輯室2007/10/8

位於高雄縣林園,1976年開始運轉的台灣第三座輕油裂解廠,正推動擴廠更新案。在林園鄉親持續的反對下,中油放棄擴廠至西溪路,年產120萬噸乙烯的計畫,但仍推動產能從23萬噸擴增到80萬噸的更新案,9月28日,環保署召開專案小組第一次初審會,林園鄉視數十人專程北上表達意見,地球公民協會、台灣綠黨、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也到場提出意見。由於本次專案小組僅鄭福田、郭鴻裕、黃乾全等三位委員出席,無法作成任何結論,因此,只有座談會的效力,中油公司必需回覆委員及各界所提意見,補件再審。

林園三輕的擴增產能計畫案,攸關林園地區的未來發展,涉及了台灣的石化產業政策,其空氣污染更影響了整個高屏地區。因此,本案不只林園人該關心,高屏地區也該關心。地球公民協會在環評會上所提意見,大致摘要如下:

污染現況調查
2002年4月、2005年5月,環保署土污基管會陸續公佈中油石化林園廠,地下水苯濃度超過管制標準940,台塑林園廠,地下水氯乙烯濃度則是標準的9.5倍;氯乙烯林園廠,地下水1,2-二氯乙烷超過標準等資訊,顯示有必要進行全面調查,釐清本廠址是否為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控制或整治場址,做為繼續審理本案之必要條件。(中油曾有刻意隱瞞關鍵資訊之惡劣紀錄──高雄煉油總廠提出加氫脫硫廠之計畫,當時環評委員要求其確認場址是否可能為污染控制或整治場址時,中油聲稱不是,然待環評報告通過後,高雄市環保局進行採樣檢測,已於今年公告為污染控制場址。)

釐清居民健康風險
多篇環保單位委辦計畫發現,林園地區致癌風險過高,林園子代體重較輕,汕尾國小學生肺功能明顯偏差,癌症似有家族聚集、時地聚集等情形。中油公司有責任蒐集彙整歷來相關報告,進行回溯性流行病學調查,釐清本石化園區對居民之健康影響;繪製30年來林園地區癌症地圖,如女童腦瘤、男童鼻咽癌?說明與石化工業發展之相關。

擴大評估範疇
三輕的產能將由每日提煉23萬噸之乙烯,擴增產能為至多80萬噸,勢必帶動林園工業區乃至其中地區中、下游廠商之產能擴張,應一併說明可能擴張產能之廠商,並評估其空氣、用水量、水質、廢棄物、能源耗用、CO2等環境影響。

本案擴增產能後,雖開發單位提出的數據表示,各項空氣污染物,如TSP、SOx、NOx、VOCs等均與原污染量接近,或略有降低,但CO2則增加了近100萬噸,實無法改善本區空氣品質。在本區空污嚴重的背景下,本協會建請開發單位提出大幅度降低空污量之替代方案。

降低居民污染公害風險
2005年7月英國石油公司在美國德州的煉油廠發生爆炸,同年10月,台塑德州廠也發生爆炸,同年12月,英國倫敦也發生油儲爆炸的「意外」,在在說明石化業確實是高危險的產業,為員工及居民安全考慮,林園工業區除應確實釐清歷來公安意外原因,進行全面改善外,更應加強疏散計畫、日常的演習與教育。同時,林園工業區緊臨民宅,隔離綠帶,僅有稀稀落落、綠覆率不高的樹木及遊憩之設施,有必要擴大綠帶面積,復育完整林相的本土原生林。

再者,近年台灣空氣污染日益嚴重,尤其臭氧濃度節節升高,今年5月10日,環保署甚至發布警報,提醒民眾中午12:00至下午2點暫停戶外活動,林園地區向為各項空污嚴重地區,應建立警報系統,教導民眾如何因應,以降低本區民眾及學童的基本健康風險。

回饋、敦親睦鄰計畫透明化:
林園工業區長期提供林園地區之各項回饋措施,包括公益基金、公益建設補助費、林園工業區廠商聯誼會、中油公司睦鄰基金、小型工程、非常態之各種捐助名目繁多,影響了地方政治生態、社區文化之發展,形成非常緊密的政商關係。然而地方卻始終無法建立長期監督機制,確實改善工業區之污染。地球公民協會建議所有回饋、敦親睦鄰計畫應透明化,避免淪為金錢收買,污染持續之惡質現象。

設立平行監測機制
應由居民及環保團體等公正人士組成監督委員會,委託專業單位進行環境調查研究。林園工業區所有廠商應允許調查人員自由在廠區內外及社區中進行環境監測與生態調查,其所需經費由工業局撥款成立基金會,所有資訊無保留的進行公開。

資訊公開我們要求,所有政府單位(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縣政府等)、林園工業區廠商委託有關林園工業區之研究計劃與資訊,應無保留的進行公開;置於網路與林園鄉各圖書館供人任意下載閱讀與影印;環境監測應除公告周知外,並應公開教育民眾理解監測資料之意義;監測之即時資料應以明顯之看板,隨時更新,提供民眾了解環境現況。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