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
4月5日,計劃的單車行程是從古寧頭北山往北邊「埔邊」的田野,然後往西繞著村莊的外圍到南山林道。
北山宮口、埔邊一帶的農地,近年也像台灣許多農村一樣,加入建農舍的行列,一幢幢的別墅型農舍正快速改變這裡的地貌。 這是南山村西邊農地上新建的農舍。

△ 台灣少見的小麥是要賣給酒廠的。

△這是南山林道,以前軍方的戰備道,有美麗的田野和最富盛名的環頸鴙,我曾目睹猶如「養雞場」一般數量龐大的鴙雞出現在田野中。兩旁的樹木過去因颱風、電線工程曾毀掉不少,現在補植潺槁樹。

△金門人把祖先的墓放在田裡,這樣的習俗似乎不可避免會減少農地。

△有時休耕的土地上會種上油菜,黃色的花海總是讓人眼睛一亮。

△春天裡好多樹木都在長新芽,這是潺槁樹。

△▽林道旁有一處特殊的農田,以網室栽培,一直沒機會碰上主人,今天運氣好,遇上正在犁田的李志偉先生,李先生是從台灣回鄉的青年--南山人,原本打算以種植有機蔬菜維生,但經過三、四年的耕耘,發現只能當副業,現在的主業是保險。種菜在冬天收入較多、夏天較少。李先生說,搭網經驗不足,搭得太低,以致溫度太高,連他都受不了。但搭網室要花不少錢,這個不起眼的網室就得花上二十幾萬。對於沒有經濟基礎的年輕人,是個不小的負擔。想到最近的農再條例,要花上2000億搞什麼景觀改造、農地整備,真是令人嘆息。


△這是我最草迷的田野,田與田之間有著灌叢,裡面總是有苦楝、烏桕、小葉桑、朴樹、七里香等,有時則是以五節芒、甜根子草、斑茅為主,這種錯落的景觀,在坡地上更是層次優美。這些灌叢不僅可以抵擋東北季風,更形成野生動物極佳的棲地。小時候跟著父親種田,冬季、夏日的休息時間,就靠這些灌叢才得安適歇息。

△黃花苜蓿應是外來種,我起在慈湖海埔地觀察到,後來似乎遍佈全島,實際分佈有待調查,在金門這種人為干預頻度很高的地方,野生植物許多外來種都變得很強勢。這種花很漂亮又有香氣,富有春天的味道。

△南山林道的盡頭就是烏沙頭海邊,數過一直是軍事重地,海邊佈滿地雷,經過數年的排雷,如今已全數排除,正在進行造林的工作。
根據金防部的統計,金門地雷總數約為7萬顆,分布於4,109,818平方公尺的區域(約410公頃)。筆者換算,金門人每人平均可分得超過一顆。

△這裡一直都是戰場,明末鄭成功部將周全斌在這裡(烏沙頭)破清兵,陣亡將士埋葬於烏沙頭,而名「斌兵墓」。明永曆十七年(1663)冬十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等出泉州攻金廈兩島,與鄭軍海戰於此,鄭軍敗潰,退守銅山(東山),清兵入島毀城焚屋,燒殺一空,兵刃遺民數十萬(吳鼎仁,2009)。現場常可見破碎不全的墓坵。然後,就是國共戰爭。
據了解軍方在排雷的過程,也會挖到遺骨。


待宵花是烏沙頭地雷區優勢的草本植物,同樣是外來種。但鮮黃色的花朵在低彩度的木麻黃、枯草中,顯得清新可喜,或許可給數百年來被命運擺弄,硬被分為敵我,無辜送命的亡靈些許慰藉。

△為了要排雷,得先把地上的植被全數砍除,金門林務所正準備造林。

△這是國家公園建設的步道,以及整修後開放的碉堡。海灘上遍地的待宵花說實在蠻美的。
只不過,這個小島已差不多沒有原始自然的風貌,千百年來來去去的人們深刻的改變這裡的地文,或許改變較小的是這裡的風與土,大地的精靈與無數的亡靈在這裡交織出一種既美又淒冷的況味。
由於戒嚴,由於軍事管制,限制了金門人親近海、開發田野,造就了金門有別於台灣的素樸風貌,戰爭,竟弔詭的讓大自然休養生息數十年;如今,金門人急切的討回歷史的公道,討回「發展的權利」,但卻似乎看不到上帝或土地公在這數十年中所創造的自然。(雖然這自然也充斥著外來物種的印記)
來金門觀光的人,不知道能從這裡的風土、空氣中的氣味,還有四處的戰爭遺跡中,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