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12日 星期日

【金門】南山--湖下單車行(二)

文☉李根政

這個路堤,名為慈堤,又是老蔣的另一個移情之址。過去在戒嚴時代,是從古寧頭通往湖下的戒嚴之路,要通過都得拿出身分證件,否則只能繞路而行。

現在沿著路堤,於原本的塊石堆起的斜坡新闢了一條單車道。


△單車道聽起是好事,但過了堤岸後,單車道開始沿著海岸高架興築,我們有了單車道,但損失了一段天然海岸。
△慈堤外,小白鷺面向風的方向,整齊的站在鬼條砦上。
△沿著這條單車道到了湖下,有小一塊蔬菜田,在田裡工作的是一位阿媽。
△這也是海邊的標準景觀。從潮間帶、耐鹽的沙灘、草生植物(馬鞍藤、待宵花、濱刺麥),一路往內陸挺進, 植被漸漸高大,苦楝是這個灌叢中最高大的樹,林下是瓊麻。

△斑茅、甜根子草、苦楝,不變的物種,但土地公的配置卻處處動人。
△田野裡放牧的黃牛,常可見小牛和母牛在一起,蠻符合動物福利的。
△湖下一處喝咖啡的海邊,被整成這樣?龐大的水泥怪物目前正一步步改造金門。

△人們喜歡整齊的樹木、平整的草皮,這樣叫做「景觀改造」。

△老牛、老農,我的父親也是這樣過了一輩用牛犁田的日子,養育了一家大小。


△回到北山,騎去水尾塔後方,再找幾棵桑樹覓食,甜美多汁的果實,數量很多,可以讓你吃到抲嗝!這裡有小葉桑,果實小而圓,比較甜;像我們養蠶寶寶那樣的大葉桑樹,果實長而大,但較酸。(關於這二者的區別,尚未查證。)
我以苦楝之花做為今日旅程的結束,在我看來,苦楝淡紫色之花開滿整個樹時,足以和櫻花媲美。而且,同樣花期不長。

2009年4月9日 星期四

【金門】在雷區掃墓

今年清明回金門看媽媽還有掃墓,另外,也很想念春天草木的氣息。這篇記錄是主要給家人看的。

△掃墓的第一站來到公墓,這裡是曾祖母、祖父、祖母、父親最後的棲身之所。

△李家的墓地早先都在村莊外的田裡或著較偏遠的海邊。

△第二站,媽媽叫它做「赤土」,是紅土地的意思,金門很古老的地層,這裡葬著曾曾祖父及他的父親,由於國共戰爭,曾曾祖父(李增雀)的墓地被圍在鐵絲網中成為軍事管制區,從此無法掃墓,曾曾曾祖父的墓則還在。
△這裡原本是木麻黃林,加上自然演替,已是一片蠻漂亮的森林,由於擔心有地雷,已把大部分樹木砍除,進行排雷的工作。右邊這位老阿伯批評說:我在這些種田幾十年,那有什麼地雷,都是借機亂花錢,因為排雷是以一平方公尺計算的,很昂貴。
△沒想到我們過去都是在雷區裡掃墓的。
△最後一站我們來到位於古寧村西邊的田裡,有著另一個祖先的墓(清朝),二哥和三叔花了一個早上除草,才露出墓碑。

△辛苦了一天,最快樂的是發現旁邊有一棵桑樹,整個樹結實纍纍,又甜又有水份。
全家人像柴山的猴群一樣在樹上覓食,不亦樂乎。

△連媽媽都笑得合不攏嘴,真令人開心。

△孩子們手上捧著滿滿的桑果,我問最小的姪兒,今天好不好玩。他說:很好玩。

△這是金門最迷人的田野,田邊的雜木林、黃牛、旱田。猶如樸桑莊嚴的風景畫。

【金門】南山--湖下單車行(一)

文☉李根政

4月5日,計劃的單車行程是從古寧頭北山往北邊「埔邊」的田野,然後往西繞著村莊的外圍到南山林道。

北山宮口、埔邊一帶的農地,近年也像台灣許多農村一樣,加入建農舍的行列,一幢幢的別墅型農舍正快速改變這裡的地貌。 這是南山村西邊農地上新建的農舍。



△ 台灣少見的小麥是要賣給酒廠的。

△這是南山林道,以前軍方的戰備道,有美麗的田野和最富盛名的環頸鴙,我曾目睹猶如「養雞場」一般數量龐大的鴙雞出現在田野中。兩旁的樹木過去因颱風、電線工程曾毀掉不少,現在補植潺槁樹。

△金門人把祖先的墓放在田裡,這樣的習俗似乎不可避免會減少農地。
△有時休耕的土地上會種上油菜,黃色的花海總是讓人眼睛一亮。
△春天裡好多樹木都在長新芽,這是潺槁樹。
△▽林道旁有一處特殊的農田,以網室栽培,一直沒機會碰上主人,今天運氣好,遇上正在犁田的李志偉先生,李先生是從台灣回鄉的青年--南山人,原本打算以種植有機蔬菜維生,但經過三、四年的耕耘,發現只能當副業,現在的主業是保險。種菜在冬天收入較多、夏天較少。李先生說,搭網經驗不足,搭得太低,以致溫度太高,連他都受不了。但搭網室要花不少錢,這個不起眼的網室就得花上二十幾萬。對於沒有經濟基礎的年輕人,是個不小的負擔。想到最近的農再條例,要花上2000億搞什麼景觀改造、農地整備,真是令人嘆息。


△這是我最草迷的田野,田與田之間有著灌叢,裡面總是有苦楝、烏桕、小葉桑、朴樹、七里香等,有時則是以五節芒、甜根子草、斑茅為主,這種錯落的景觀,在坡地上更是層次優美。這些灌叢不僅可以抵擋東北季風,更形成野生動物極佳的棲地。小時候跟著父親種田,冬季、夏日的休息時間,就靠這些灌叢才得安適歇息。

△黃花苜蓿應是外來種,我起在慈湖海埔地觀察到,後來似乎遍佈全島,實際分佈有待調查,在金門這種人為干預頻度很高的地方,野生植物許多外來種都變得很強勢。這種花很漂亮又有香氣,富有春天的味道。
△南山林道的盡頭就是烏沙頭海邊,數過一直是軍事重地,海邊佈滿地雷,經過數年的排雷,如今已全數排除,正在進行造林的工作。
根據金防部的統計,金門地雷總數約為7萬顆,分布於4,109,818平方公尺的區域(約410公頃)。筆者換算,金門人每人平均可分得超過一顆。


△這裡一直都是戰場,明末鄭成功部將周全斌在這裡(烏沙頭)破清兵,陣亡將士埋葬於烏沙頭,而名「斌兵墓」。明永曆十七年(1663)冬十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等出泉州攻金廈兩島,與鄭軍海戰於此,鄭軍敗潰,退守銅山(東山),清兵入島毀城焚屋,燒殺一空,兵刃遺民數十萬(吳鼎仁,2009)。現場常可見破碎不全的墓坵。然後,就是國共戰爭。

據了解軍方在排雷的過程,也會挖到遺骨。



待宵花是烏沙頭地雷區優勢的草本植物,同樣是外來種。但鮮黃色的花朵在低彩度的木麻黃、枯草中,顯得清新可喜,或許可給數百年來被命運擺弄,硬被分為敵我,無辜送命的亡靈些許慰藉。

△為了要排雷,得先把地上的植被全數砍除,金門林務所正準備造林。△這是國家公園建設的步道,以及整修後開放的碉堡。海灘上遍地的待宵花說實在蠻美的。
只不過,這個小島已差不多沒有原始自然的風貌,千百年來來去去的人們深刻的改變這裡的地文,或許改變較小的是這裡的風與土,大地的精靈與無數的亡靈在這裡交織出一種既美又淒冷的況味。
由於戒嚴,由於軍事管制,限制了金門人親近海、開發田野,造就了金門有別於台灣的素樸風貌,戰爭,竟弔詭的讓大自然休養生息數十年;如今,金門人急切的討回歷史的公道,討回「發展的權利」,但卻似乎看不到上帝或土地公在這數十年中所創造的自然。(雖然這自然也充斥著外來物種的印記)
來金門觀光的人,不知道能從這裡的風土、空氣中的氣味,還有四處的戰爭遺跡中,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2009年4月6日 星期一

【工業污染】昭明國小重演毒氣事件


△要戴上活性碳加上N95口罩才能扺擋可怕的毒空氣


△被毒物污染的地下水


△悶燒超過48小時後,救火弟兄們努力撲滅悶燒的事業廢棄物。

文☉李根政

1999年11月底,位於高雄縣大寮鄉的昭明國小曾發生過「白霧事件」,因為學校附近被棄置事業廢棄物,悶燒數天,致使學校和社區籠罩著藍色的毒霧,學生不得不戴口罩上課。

還記得2008年底,導致100多名師生送醫的潮寮國中小的毒氣事件嗎?其實這從來就不是單一事件,也不會是最後一件。

昭明國小的新厝分校在潮寮國中的西方約1.7公里,本校則於其西南邊約2.5公里,此意味著昭明國小也是大發工業空污的可能受害者,不過,這些學校的威脅不僅來自大發工業區,其南邊約3公里就是林園工業區,西邊的鳳山丘陵由於被工業區包圍,長期以來,就是無法無天的事業廢棄物棄置場,說是「大毒窟」也不為過。

位於這些工業污染高暴露區的學校,聞聞毒空氣是司空見慣,只有發生大污染才會引起重視。

4月1日晚上,昭明村的小朋友已聞到難聞的臭味;4月2日一早,師生來到學校,空氣中充滿著燃燒塑膠、廢五金的味道,升旗時間,孩子們不禁得掩鼻參與,同時位於林園鄉金潭國小,也聞到了可怕的空氣。昭明國小的邱主任在早上7點多趕緊打電話向環保局報案,環保局於8點派請監測車來到學校周界了解污染源,居民告知附近山頭前晚發生火災,環保局於是請消防單位前往處理。消防單位找到位於新厝村紅蝦山附近露天堆置的廢棄物正在悶燒,派了一輛小消防車,灑灑水就走了,在附近工作的目擊者說,好像灑泡尿一樣,根本無濟於事。同時,環保局也未進行任何的追蹤處置,於是這堆廢棄物就繼續悶燒。

4月3日,昭明國小的師生仍繼續聞著可怕的臭氣。該校的一位老師,其另一半在林園中芸國小教書,乃向長期關心工業污染的蘇義昌透露,熱心的蘇老師到現場勘查後,認為事態嚴重,乃轉向筆者求助。

早上不到8點,焦急的蘇老師請我去現場勘查,我考慮此事對村民和師生的衝擊應先紓解,乃向環保署南區督察大隊李建德大隊長詢問是否知道此事。讓人驚訝的是,李大隊長回覆他們不知道,環保局也未通報。

早上10:30,我和協會另一位伙伴卉荀,到昭明國小新厝分校了解案情。由於風向關係,雖燃燒地點與該分校距離甚近,但該校老師尚無感受任何威脅,也未採取任何預警措施。10:50,我們和蘇老師會合後,與督察大隊二位督察員到達火災現場勘查,原來,該地是環保單位列管的「紅蝦山非法事業廢棄物場址」,在經三期整治後,尚未處理的廢棄物,這些露天堆置的廢棄物,極有可能因附近掃墓焚燒行為而被悶燒,惡臭的空氣不斷從這堆廢棄物竄出,沒有任何停止的跡象,我們預先準備的活性碳口罩效用有限,難擋這可怕的毒空氣。督察大隊二位督察員到現場後,開始連絡環保局緊急處置,我們和蘇老師則前往昭明國小了解該校處理空污之情形;12:00環保局第四課邱智勇課長至昭明國小向邱主任、唐主任及我們說明處置情形,邱課長的作法是調派消防車加上怪手,準備一邊翻攪,一邊灌水,先行滅火。12:45分,我們再度到達現場,已有四輛消防車,消防人員正以泡沫劑強力滅火。

至此,悶燒現場才獲得控制,然而,距離學生聞到臭味可能已超過48小時,距離報案時間也將近30個小時。如果放任其繼續燃燒,或者風向改變,與案發現場僅數百公尺之距的昭明國小新厝分校,恐怕又有師生要送醫。

筆者,在1999年昭明國小白霧事件後,曾數度走訪該校及附近環境,十年之後同樣的事件再度重演,台灣社會有沒有進步?環保機關同樣的反應遲鈍,紅蝦山的非法棄置事業廢棄物問題仍然嚴重,那麼無辜的民眾和學校師生該怎麼辦呢?

位處於工業污染高暴露區的民眾和學校如果能採取一致的訴求,向政府施壓;同時提高對工業污染的了解與敏感度,以及危機處理的能力,或許是自救的可能途徑。

高雄市後勁、小港、前鎮地區,高雄縣仁武、大社、大寮、林園等位於工業污染區的民眾可以聯合起來,要求政府:進行健康檢查、健康風險評估,並進行長期的流行病調查追蹤;建立第三者監督機制;集結工業受難者及家屬向政府提告,要求國賠。

工業污染區內的學校,應要求環保和衛生機關建立一套師生緊急應變機制,如同防火、防震教育般,在平常加以演練;學校可以共同舉辦教師研習,加強認識學校附近的污染源,教導老師如何觀察、辨識、判斷污染源,並且採取適切的行動,另外,學校的教育內涵也應重新檢討。

筆者訪談過數個工業污染區內的學校,令人訝異的是,大多數老師從未親自踏上污染區,對附近的工業類型及可能的污染認知也是一片空白,我們多年來所推動的鄉土教育,大多側重於文史或是社區變遷的正面描述(繁榮發展);環境教育則停留在認識花草樹木,資源回收等層次。工業區附近的學校竟完全避談工業污染,只能讓孩子不明不白的受害,真是天大的諷刺。

大高雄乃至全台的工業區,不會因為幾個公害事件就關門,遷校、遷村更是龐大的社會工程,如果要保障居民和學校師生最起碼的安全和健康,政府和企業要拿出良心和具體作為,學校和社區一定要培養對工業區的監督能力,否則永遠是受害者。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歷史回顧.延伸閱讀:高雄縣昭明國小訪談記事 http://leekc-95kh.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256.html
誰來救救住在毒物身旁孩子! http://leekc-95kh.blogspot.com/2008/02/blog-post_8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