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金門】南山--湖下單車行(一)

文☉李根政

4月5日,計劃的單車行程是從古寧頭北山往北邊「埔邊」的田野,然後往西繞著村莊的外圍到南山林道。

北山宮口、埔邊一帶的農地,近年也像台灣許多農村一樣,加入建農舍的行列,一幢幢的別墅型農舍正快速改變這裡的地貌。 這是南山村西邊農地上新建的農舍。



△ 台灣少見的小麥是要賣給酒廠的。

△這是南山林道,以前軍方的戰備道,有美麗的田野和最富盛名的環頸鴙,我曾目睹猶如「養雞場」一般數量龐大的鴙雞出現在田野中。兩旁的樹木過去因颱風、電線工程曾毀掉不少,現在補植潺槁樹。

△金門人把祖先的墓放在田裡,這樣的習俗似乎不可避免會減少農地。
△有時休耕的土地上會種上油菜,黃色的花海總是讓人眼睛一亮。
△春天裡好多樹木都在長新芽,這是潺槁樹。
△▽林道旁有一處特殊的農田,以網室栽培,一直沒機會碰上主人,今天運氣好,遇上正在犁田的李志偉先生,李先生是從台灣回鄉的青年--南山人,原本打算以種植有機蔬菜維生,但經過三、四年的耕耘,發現只能當副業,現在的主業是保險。種菜在冬天收入較多、夏天較少。李先生說,搭網經驗不足,搭得太低,以致溫度太高,連他都受不了。但搭網室要花不少錢,這個不起眼的網室就得花上二十幾萬。對於沒有經濟基礎的年輕人,是個不小的負擔。想到最近的農再條例,要花上2000億搞什麼景觀改造、農地整備,真是令人嘆息。


△這是我最草迷的田野,田與田之間有著灌叢,裡面總是有苦楝、烏桕、小葉桑、朴樹、七里香等,有時則是以五節芒、甜根子草、斑茅為主,這種錯落的景觀,在坡地上更是層次優美。這些灌叢不僅可以抵擋東北季風,更形成野生動物極佳的棲地。小時候跟著父親種田,冬季、夏日的休息時間,就靠這些灌叢才得安適歇息。

△黃花苜蓿應是外來種,我起在慈湖海埔地觀察到,後來似乎遍佈全島,實際分佈有待調查,在金門這種人為干預頻度很高的地方,野生植物許多外來種都變得很強勢。這種花很漂亮又有香氣,富有春天的味道。
△南山林道的盡頭就是烏沙頭海邊,數過一直是軍事重地,海邊佈滿地雷,經過數年的排雷,如今已全數排除,正在進行造林的工作。
根據金防部的統計,金門地雷總數約為7萬顆,分布於4,109,818平方公尺的區域(約410公頃)。筆者換算,金門人每人平均可分得超過一顆。


△這裡一直都是戰場,明末鄭成功部將周全斌在這裡(烏沙頭)破清兵,陣亡將士埋葬於烏沙頭,而名「斌兵墓」。明永曆十七年(1663)冬十月,清靖南王耿繼茂等出泉州攻金廈兩島,與鄭軍海戰於此,鄭軍敗潰,退守銅山(東山),清兵入島毀城焚屋,燒殺一空,兵刃遺民數十萬(吳鼎仁,2009)。現場常可見破碎不全的墓坵。然後,就是國共戰爭。

據了解軍方在排雷的過程,也會挖到遺骨。



待宵花是烏沙頭地雷區優勢的草本植物,同樣是外來種。但鮮黃色的花朵在低彩度的木麻黃、枯草中,顯得清新可喜,或許可給數百年來被命運擺弄,硬被分為敵我,無辜送命的亡靈些許慰藉。

△為了要排雷,得先把地上的植被全數砍除,金門林務所正準備造林。△這是國家公園建設的步道,以及整修後開放的碉堡。海灘上遍地的待宵花說實在蠻美的。
只不過,這個小島已差不多沒有原始自然的風貌,千百年來來去去的人們深刻的改變這裡的地文,或許改變較小的是這裡的風與土,大地的精靈與無數的亡靈在這裡交織出一種既美又淒冷的況味。
由於戒嚴,由於軍事管制,限制了金門人親近海、開發田野,造就了金門有別於台灣的素樸風貌,戰爭,竟弔詭的讓大自然休養生息數十年;如今,金門人急切的討回歷史的公道,討回「發展的權利」,但卻似乎看不到上帝或土地公在這數十年中所創造的自然。(雖然這自然也充斥著外來物種的印記)
來金門觀光的人,不知道能從這裡的風土、空氣中的氣味,還有四處的戰爭遺跡中,看到什麼?感受到什麼?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