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2004.4.29,蘋果日報邀稿)
日前,環保團體前往行政院抗議新十大建設中的「蘇花高速公路」和「四大人工湖」計劃,以及未列入計劃但相關的湖山水庫興建案。
環保團體反對的其實不僅是計劃案本身,更是在挑戰數十年來台灣經建發展方向的迷思。
國民黨執政的五十年間,台灣傲人的經濟發展,有一大部分其實是建立在資本家不必支付環境破壞的成本,剝削廉價的勞工、犧牲人民生活品質之上。不幸的是民進黨政府依然是遵循這一條經建老路,強調無限的經濟成長,所有的基礎建設都得配合資本家的需求,由全民買帳承擔。雲林離島工業區最終每天需要86萬噸的水,集集攔河堰不夠用,就蓋湖山水庫;高山水庫的壩址都用盡,就改成蓋平地水庫,號稱可以採砂又可儲水。然而,以台灣有限的水資源,污染承載量,不斷鼓勵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真的能帶給台灣美好的未來嗎?
其次是地區發展方向的迷思,台灣過往的區域發展,包括人民的期待和政府的施政都是循都市化的方向發展,新十大建設也不例外,那就是要讓台灣東、西、南、北都同樣的「進步」,台北有故宮,南部就建個故宮南院;西部有發達高速公路,東部也要有。這種建設的方向,說好聽叫做區域均衡發展,但實質上卻使得台灣呈現一種均質化,欠缺地方特色的發展方向。如果蘇花高速公路蓋成,那這就是一條造就台灣均質化的一條路。
另外,這些建設案也違背了法定的推動程序,實質內容更明顯會對環境將造成無可彌補的破壞。
蘇花高速公路的預算達1,000億,工期達10年,但在2000年3月15日,阿扁總統上台前,卻只以「影境影響說明書」審查通過,未完成「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非常草率,而且迄今國道興建過程的棄土等重大污染課題也還未進行環評,但執政者已下令立即開工;高屏大湖則是把面積廣達700公頃的台糖農地,開挖為12公尺深的大湖,單單地下水曝露出來的蒸發量就達1億多噸,竟與年供水量相當,此一效益極差之水利設施,其實是為大規模開採陸砂裹上美麗的糖衣(大湖的砂石開採量達6500公噸,預估可獲利100億)。而湖山水庫的興建則將破壞全球已知八色鳥分布密度最高的棲地,只為提供資本家廉價的用水。
四百年來漢人來台的開發過程,由海邊、平地,由西部到東部,如今已直抵中央山脈,森林、水資源、土壤等的消耗、破壞已到達臨界點,大地的反撲日益頻繁。新十大建設也許可以為我們帶來更便捷的交通,更多的文化展演場所,增加幾個百分點的GNP,但是台灣的主體文化、價值在那裡?生活的品質,世代的利益如何衡量?
新十大建設能帶給我們美好的未來嗎?還是帶領我們走向一條無限經建成長的不歸路。
2004年4月29日 星期四
2004年4月16日 星期五
【我與社運】生命的方向
李根政(2004.4.16)
許多人都在尋找生命的方向,尤其到了中年的階段。
我,今年37歲。看著報紙上的徵才廣告上寫著徵才條件:「男,役畢,35歲以下,中英文流利…」,心中激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原來自己已不是2、30歲的年青小伙子,越來越沒有本錢在職場上競爭,越來越沒有本錢在人生的方向上徘徊。
國中的求學階段,因為我的美術啟蒙者李麗羨老師,帶著我們走在鄉野寫生的影響,拋棄了當時學子普遍的科學家之夢,加上因緣際會,國中畢業時,金門戰地需要國小美術老師,於是我被保送上新竹師專美勞科,開始了藝術生涯。這期間,因為竹師的課程設計和師資的多元,以至於國畫、水彩、書法等項目都得修習,其中蔡長盛老師的書法和美學上的啟發,至今受用;李惠正老師在西洋美術史的講課,水墨上的探索,以及對台灣社會的關懷,也是重要的啟蒙;未正式受教,私下參與其讀書會的范文芳老師,在傳統文人和知識份子的批判與辯證,另引介如「台灣新文化」之黨外雜誌,讀到一篇故鄉金門的人權分數只有23分,竟不如中國大陸時,給從小對軍管威權統治滋生的反抗意識,找到一些明確的依附。
由此,我的人生向來處於激烈的矛盾之中。
就藝術的追求上,我極著迷於書法的練習與創作,也極好於描繪自然風物,範圍通常在古寧頭家方圓三公里內,從細膩的寫實到情緒激昂的表現性風格,藝術上的表現手法多樣而無法安於一種形式,除了教書,我尋求著一種追求自我實現、表現自我、探求自我的藝術家之路;另一方面,金門軍管的氛圍又教我無從閃躲,我是那麼敏感地接收到這種令人窒息的空氣,從村莊裡、學校到政府機構,國民黨和軍管四十多來的統治,形成官僚主義、腐化、鄉愿、不問是非的社會風氣,加上李氏宗族裡古老的宗親體制,形成一股壓抑思想,鼓勵趨炎附勢、沒有自我的惡質體制的社會風氣,教我不得不對當局提出批判,回金門教書五年,除在藝術上表現上,另在教育界博得「民進黨主委」的封號。不過,成為一流的藝術家仍是人生一大夢。
十年前,一方面因心愛的老婆為高雄人,二方面極想離開這樣令人窒息的環境,我告別了父母,到了台灣。
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但離開了熟悉的創作環境,當時,我已很少畫水彩,只帶著毛筆和墨描繪,初時,我到空氣污濁、車輛奔馳的民族路旁畫了幾張「悲情半屏山」,有時,想到置身這樣的水泥叢林,不禁思念起故鄉來。爾後,接觸了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黃文龍、吳錦發、洪田浚、王家祥先生等人,當時他們正致力於柴山的保護運動,這股運動對我而言是另一種啟蒙,一方面我拿著毛筆描繪了數十張的柴山,著迷於對富有熱帶氣息的次生林,擺脫了無法描繪故鄉風景的缺口;二方面這股運動啟發了我反對意識的出口,由此萌生一股社會關懷的實踐之路。
1994年開始,教書的同時,業餘的主要活動為藝術創作和社會參與,持續至1998年。此時面臨著一項抉擇,張輝山老師邀請我在高雄市教師會中組織關心環保生態的團體。當時,困擾了我許久,因為我清楚知道,接受這項挑戰,便是扛起了另一個十字架,在時間和心力的分配下,表示得放棄持續的十幾年的藝術家之夢。掙扎了半年之後,我決定接受這項挑戰,便和林蕙姿、傅志男等柴山會的教師朋友開始運作,由此開啟我的社會關懷之路,那年是30歲。
當時,只是有感於在這波生態運動中,老師不應該缺席。而且認為「只有深植人心的生態教育,形成具有普遍性、草根性的生態運動,才能挽救我們的環境。」到底要做什麼,其實不太清楚,於是初期主要是辦研習,引介當時高高屏民間團體的運動主題給老師們,接著馬上捲入1998年底生態保育聯盟、陳玉峰等人發動的「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以及高屏一帶發生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等即時的環境課題;看守台灣引入的焚化爐議題,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的經濟動物課題;高高屏反美濃水庫以及配合高雄市柴山會、綠色協會等發起的在地行動等。我們沒有遲疑,立即投入這些運動,而且持續的關懷。
除此之外,我檢討了民間團體運作上的問題,如行政效能不彰、欠缺穩定的經費來源、主事人員流動性高等問題。自我期許要在這個組織上待上10年以上,二者,我特別提醒自己和要求工作人員注重工作的效能和品質;再者,發展長期小額募款的制度,穩定經費收入。幾年下來,這部分的努力有了些成績,目前小額捐款大致可以支撐一個專職人員;辦公室的運作效能和能動性,足以隨時支援和發動一些環境行動;同時2000年開始出版「生態中心」季刊,如今已邁入16期,正持續發刊中,某種程度建立了具有南方視野,民間色彩強烈的環境運動紀錄。
然而,我心中一直有個焦慮,除了因應台灣隨時發生的環境事件外,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長期經營的「?」,別的團體有一座山、一條河、一個社區、一個議題可以持續的關心,生態教育中心好像都沒有?我想到的是,也許我們的山、河、社區,就是老師這個社群吧!於是主辦「柴山生態種子教師培育營」等教師培育營,參與甚至主辦陳玉峰的「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等就成了我們的重頭戲。我們視教育老師為己任。但是這仍然沒有解決我們環境運動、議題選擇的主體性問題。六年來,森林議題的思想養料和行動是接受台灣生態研究中心─陳玉峰的指導,關心的地區在遙遠的北部棲蘭;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如此沈重,又找不到可以諮詢的專業人士或學術團體,如果要投入,並非能力所及;地方性的議題,我們多數是扮演配角,沒有時間再拓展。
到底生態教育中心的主體性在那裡?行動的基礎是什麼?再者,組織存續所需的接班的領導者、人才,如何培養,人在那裡?這些都是焦慮的來源。
「人」是個大問題,如何適才適所,又能符合組織的需求已是個考驗,加上組織不斷在摸索的主題性問題,讓我及工作人員不時陷入「到底要做什麼?」的困境。
許多人都在尋找生命的方向,尤其到了中年的階段。
我,今年37歲。看著報紙上的徵才廣告上寫著徵才條件:「男,役畢,35歲以下,中英文流利…」,心中激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原來自己已不是2、30歲的年青小伙子,越來越沒有本錢在職場上競爭,越來越沒有本錢在人生的方向上徘徊。
國中的求學階段,因為我的美術啟蒙者李麗羨老師,帶著我們走在鄉野寫生的影響,拋棄了當時學子普遍的科學家之夢,加上因緣際會,國中畢業時,金門戰地需要國小美術老師,於是我被保送上新竹師專美勞科,開始了藝術生涯。這期間,因為竹師的課程設計和師資的多元,以至於國畫、水彩、書法等項目都得修習,其中蔡長盛老師的書法和美學上的啟發,至今受用;李惠正老師在西洋美術史的講課,水墨上的探索,以及對台灣社會的關懷,也是重要的啟蒙;未正式受教,私下參與其讀書會的范文芳老師,在傳統文人和知識份子的批判與辯證,另引介如「台灣新文化」之黨外雜誌,讀到一篇故鄉金門的人權分數只有23分,竟不如中國大陸時,給從小對軍管威權統治滋生的反抗意識,找到一些明確的依附。
由此,我的人生向來處於激烈的矛盾之中。
就藝術的追求上,我極著迷於書法的練習與創作,也極好於描繪自然風物,範圍通常在古寧頭家方圓三公里內,從細膩的寫實到情緒激昂的表現性風格,藝術上的表現手法多樣而無法安於一種形式,除了教書,我尋求著一種追求自我實現、表現自我、探求自我的藝術家之路;另一方面,金門軍管的氛圍又教我無從閃躲,我是那麼敏感地接收到這種令人窒息的空氣,從村莊裡、學校到政府機構,國民黨和軍管四十多來的統治,形成官僚主義、腐化、鄉愿、不問是非的社會風氣,加上李氏宗族裡古老的宗親體制,形成一股壓抑思想,鼓勵趨炎附勢、沒有自我的惡質體制的社會風氣,教我不得不對當局提出批判,回金門教書五年,除在藝術上表現上,另在教育界博得「民進黨主委」的封號。不過,成為一流的藝術家仍是人生一大夢。
十年前,一方面因心愛的老婆為高雄人,二方面極想離開這樣令人窒息的環境,我告別了父母,到了台灣。
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但離開了熟悉的創作環境,當時,我已很少畫水彩,只帶著毛筆和墨描繪,初時,我到空氣污濁、車輛奔馳的民族路旁畫了幾張「悲情半屏山」,有時,想到置身這樣的水泥叢林,不禁思念起故鄉來。爾後,接觸了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黃文龍、吳錦發、洪田浚、王家祥先生等人,當時他們正致力於柴山的保護運動,這股運動對我而言是另一種啟蒙,一方面我拿著毛筆描繪了數十張的柴山,著迷於對富有熱帶氣息的次生林,擺脫了無法描繪故鄉風景的缺口;二方面這股運動啟發了我反對意識的出口,由此萌生一股社會關懷的實踐之路。
1994年開始,教書的同時,業餘的主要活動為藝術創作和社會參與,持續至1998年。此時面臨著一項抉擇,張輝山老師邀請我在高雄市教師會中組織關心環保生態的團體。當時,困擾了我許久,因為我清楚知道,接受這項挑戰,便是扛起了另一個十字架,在時間和心力的分配下,表示得放棄持續的十幾年的藝術家之夢。掙扎了半年之後,我決定接受這項挑戰,便和林蕙姿、傅志男等柴山會的教師朋友開始運作,由此開啟我的社會關懷之路,那年是30歲。
當時,只是有感於在這波生態運動中,老師不應該缺席。而且認為「只有深植人心的生態教育,形成具有普遍性、草根性的生態運動,才能挽救我們的環境。」到底要做什麼,其實不太清楚,於是初期主要是辦研習,引介當時高高屏民間團體的運動主題給老師們,接著馬上捲入1998年底生態保育聯盟、陳玉峰等人發動的「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以及高屏一帶發生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等即時的環境課題;看守台灣引入的焚化爐議題,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的經濟動物課題;高高屏反美濃水庫以及配合高雄市柴山會、綠色協會等發起的在地行動等。我們沒有遲疑,立即投入這些運動,而且持續的關懷。
除此之外,我檢討了民間團體運作上的問題,如行政效能不彰、欠缺穩定的經費來源、主事人員流動性高等問題。自我期許要在這個組織上待上10年以上,二者,我特別提醒自己和要求工作人員注重工作的效能和品質;再者,發展長期小額募款的制度,穩定經費收入。幾年下來,這部分的努力有了些成績,目前小額捐款大致可以支撐一個專職人員;辦公室的運作效能和能動性,足以隨時支援和發動一些環境行動;同時2000年開始出版「生態中心」季刊,如今已邁入16期,正持續發刊中,某種程度建立了具有南方視野,民間色彩強烈的環境運動紀錄。
然而,我心中一直有個焦慮,除了因應台灣隨時發生的環境事件外,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長期經營的「?」,別的團體有一座山、一條河、一個社區、一個議題可以持續的關心,生態教育中心好像都沒有?我想到的是,也許我們的山、河、社區,就是老師這個社群吧!於是主辦「柴山生態種子教師培育營」等教師培育營,參與甚至主辦陳玉峰的「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等就成了我們的重頭戲。我們視教育老師為己任。但是這仍然沒有解決我們環境運動、議題選擇的主體性問題。六年來,森林議題的思想養料和行動是接受台灣生態研究中心─陳玉峰的指導,關心的地區在遙遠的北部棲蘭;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如此沈重,又找不到可以諮詢的專業人士或學術團體,如果要投入,並非能力所及;地方性的議題,我們多數是扮演配角,沒有時間再拓展。
到底生態教育中心的主體性在那裡?行動的基礎是什麼?再者,組織存續所需的接班的領導者、人才,如何培養,人在那裡?這些都是焦慮的來源。
「人」是個大問題,如何適才適所,又能符合組織的需求已是個考驗,加上組織不斷在摸索的主題性問題,讓我及工作人員不時陷入「到底要做什麼?」的困境。
2004年4月15日 星期四
【工業污染】後勁人卑微的訴求
文.圖☉李根政(2004.4.15)
後勁地區的地下水井,「苯」含量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
深褐色的水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
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
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
水中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
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
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
這就是石化業帶給台灣的「進步」和「成長」?
△1988年11月25日,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後勁環保工作室提供)。至今,沒有人知道一座營運數十年的石化廠所造成的污染範圍有多大?
在五輕之前,中油已有40多座石化工廠長期製造污染,1988年,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中油東門旁金屬中心的工程師林英傑在宿舍想要抽根煙,結果一點火就引發爆炸,全身嚴重灼傷;五輕設廠之後,污染並沒有改善,1996年,V1101主塔燃燒油由濾網處大量噴出,後勁地區竟下了「油雨」;2002年,P37油槽發生大量漏油,有27,850公秉,相當於140座加油站的油滲入地下,至今仍未處理,這些算是顯而易見的大污染事件,其他如冒黑煙、火災、氣爆、廢氣外洩、跳俥等,可說是罄竹難書,數十年來後勁及附近的高雄人每日就是與這些不定時炸彈共存。
在這種情形下,面對遷廠可能跳票,後勁人忍無可忍,不得不喊出「失信於民、罪大惡極,官逼民反、必遭天譴」的嚴重聲明,並且展開另一波堅定反五輕的行動。
2005年4月15日這天,後勁人載著兩大包嗆鼻、滿是油味的黑色土壤和醬油般的地下水來到高雄市議會,當黑色的土壤倒在廣場前,每個人無不掩鼻,沒人受得了這樣可怕的味道,當地選出的黃石龍議員徒手捧著一把黑色的土壤,讓市長、議長、媒體朋友一起感受中油污染的可怕,感受幾十年來後勁人惡劣的生活環境。
這些沾滿油污,混合著數十種化合物的土壤,是從廠區外萬應公廟附近的空地向下4公尺所挖取,此地並未列入高市環保局所公告的五個污染場址之內,這代表著沒有人知道,數十年來中油所造成的污染範圍到底有多大,更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才能讓這片土地恢復生機,中油剝奪的是人類和生界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壤,污濁的大地已成為後代子孫最沈重的遺產。
後勁人除了帶著污染的水、土進行最直接的控訴外,並以科學的數據突破官方的長期的資訊封鎖,在隨後舉行的公聽會中,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沈建全、林啟燦二位教授提出一份堅實的水、土和空氣的污染監測報告,這是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從2000年起長期妥託兩位學者所做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存相罵本」,要以明確的污染數據,作為與中油周旋到底的基礎。兩位學者調查過程飽受各種利誘威脅,但仍秉持良知,持續紀錄、分析污染事例,綜合他們和根據環保局的調查所提出的數據果然驚人,二口監測井中「苯」的含量竟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萬興場址抽出的地下水是深褐色,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另外,沈教授也代為宣讀高雄醫學大學潘碧珍、洪玉珠兩位學者的後勁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雖然癌症的發生尚與個人飲食習慣等因子有關,但上述癌症的發生都與石化工業的污染有正相關,上述報告,證明了中油的污染仍在持續中,這就是後勁人生活的環境,也是大高雄地區人民的生存空間,其污染嚴重與否,與距離遠近有程度不等的差異,但全世界大概很少像台灣,在石化廠方圓十公里範圍內,竟住著近200萬人吧!
公聽會上,後勁人悲壯的說,就算後勁人在路邊當乞丐,也不要中油半毛錢!就算中油煉油總廠留給後勁人,他們也要把它夷為平地,片甲不留!一位從日治時代開始見證石化廠擴張的耆老,更激動的控訴,「生命都沒有了,還要錢做什麼?」
15年前後勁人抗爭失敗了,於是五輕建廠營運,1991年六輕被宜蘭人趕跑了,但是王永慶去雲林麥寮填出一個更大的離島工業區興建六輕廠;如今被屏東人拒絕的中油八輕準備到移到雲林台西,燁聯集團在七股的七輕也蠢蠢欲動,不住在污染區的決策官員只埋首於如何提昇石化業的競爭力,彷彿污染區人民的痛苦都可以漠視,於是不斷增加產能就成了一條不歸路,雖然,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然而,就算中油真的如期遷廠,後勁人的惡夢並不會就此消失,一個龐大沈重的污染場址將伴隨著一代代的子孫,而且會在每個弱勢、邊埵的社區一再重演。
1987年後勁反五輕團體就曾提出「政府應基於環境生態的考量,通盤檢討高污染性的石化業」的訴求,18年後,這樣的訴求仍然適用,然而,我們要問,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這條由大資本家和新專制政權合體的大怪獸,繼續荼毒土地和生靈?
對於這一點,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單靠環保人士的螳臂擋車,但是,我們並不悲觀,如同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和這隻大怪獸的鬥爭從來就不會是全贏或全輸,因而行動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我們行動的目標並不偉大,不過是有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地罷了!
那是後勁人和我們夢中的美麗新世界也是舊世界。
圖說:
這是我們的「水」、「土」?現場官員、議員、媒體朋友,每個人聞到都得退避三舍,但這卻是後勁人每日必需面對的生存環境。 棕色是上層的健康土,黑灰色是地下四公尺左右的污染土。
黃石龍議員捧上一把嗆鼻的後勁土,代理市長與議長「不敢深呼吸」。 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
15年前(1990),五輕不顧後勁居民的激烈反對,在優勢的軍警戒護下強行動工了,當時行政院長郝伯村和經濟部長蕭萬長以白紙黑字,簽下25年分三階段遷廠的承諾。
後勁地區的地下水井,「苯」含量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
深褐色的水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
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
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
水中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
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
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
這就是石化業帶給台灣的「進步」和「成長」?

△1988年11月25日,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後勁環保工作室提供)。至今,沒有人知道一座營運數十年的石化廠所造成的污染範圍有多大?
在五輕之前,中油已有40多座石化工廠長期製造污染,1988年,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中油東門旁金屬中心的工程師林英傑在宿舍想要抽根煙,結果一點火就引發爆炸,全身嚴重灼傷;五輕設廠之後,污染並沒有改善,1996年,V1101主塔燃燒油由濾網處大量噴出,後勁地區竟下了「油雨」;2002年,P37油槽發生大量漏油,有27,850公秉,相當於140座加油站的油滲入地下,至今仍未處理,這些算是顯而易見的大污染事件,其他如冒黑煙、火災、氣爆、廢氣外洩、跳俥等,可說是罄竹難書,數十年來後勁及附近的高雄人每日就是與這些不定時炸彈共存。
在這種情形下,面對遷廠可能跳票,後勁人忍無可忍,不得不喊出「失信於民、罪大惡極,官逼民反、必遭天譴」的嚴重聲明,並且展開另一波堅定反五輕的行動。
2005年4月15日這天,後勁人載著兩大包嗆鼻、滿是油味的黑色土壤和醬油般的地下水來到高雄市議會,當黑色的土壤倒在廣場前,每個人無不掩鼻,沒人受得了這樣可怕的味道,當地選出的黃石龍議員徒手捧著一把黑色的土壤,讓市長、議長、媒體朋友一起感受中油污染的可怕,感受幾十年來後勁人惡劣的生活環境。
這些沾滿油污,混合著數十種化合物的土壤,是從廠區外萬應公廟附近的空地向下4公尺所挖取,此地並未列入高市環保局所公告的五個污染場址之內,這代表著沒有人知道,數十年來中油所造成的污染範圍到底有多大,更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才能讓這片土地恢復生機,中油剝奪的是人類和生界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壤,污濁的大地已成為後代子孫最沈重的遺產。
後勁人除了帶著污染的水、土進行最直接的控訴外,並以科學的數據突破官方的長期的資訊封鎖,在隨後舉行的公聽會中,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沈建全、林啟燦二位教授提出一份堅實的水、土和空氣的污染監測報告,這是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從2000年起長期妥託兩位學者所做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存相罵本」,要以明確的污染數據,作為與中油周旋到底的基礎。兩位學者調查過程飽受各種利誘威脅,但仍秉持良知,持續紀錄、分析污染事例,綜合他們和根據環保局的調查所提出的數據果然驚人,二口監測井中「苯」的含量竟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萬興場址抽出的地下水是深褐色,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另外,沈教授也代為宣讀高雄醫學大學潘碧珍、洪玉珠兩位學者的後勁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雖然癌症的發生尚與個人飲食習慣等因子有關,但上述癌症的發生都與石化工業的污染有正相關,上述報告,證明了中油的污染仍在持續中,這就是後勁人生活的環境,也是大高雄地區人民的生存空間,其污染嚴重與否,與距離遠近有程度不等的差異,但全世界大概很少像台灣,在石化廠方圓十公里範圍內,竟住著近200萬人吧!
公聽會上,後勁人悲壯的說,就算後勁人在路邊當乞丐,也不要中油半毛錢!就算中油煉油總廠留給後勁人,他們也要把它夷為平地,片甲不留!一位從日治時代開始見證石化廠擴張的耆老,更激動的控訴,「生命都沒有了,還要錢做什麼?」
15年前後勁人抗爭失敗了,於是五輕建廠營運,1991年六輕被宜蘭人趕跑了,但是王永慶去雲林麥寮填出一個更大的離島工業區興建六輕廠;如今被屏東人拒絕的中油八輕準備到移到雲林台西,燁聯集團在七股的七輕也蠢蠢欲動,不住在污染區的決策官員只埋首於如何提昇石化業的競爭力,彷彿污染區人民的痛苦都可以漠視,於是不斷增加產能就成了一條不歸路,雖然,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然而,就算中油真的如期遷廠,後勁人的惡夢並不會就此消失,一個龐大沈重的污染場址將伴隨著一代代的子孫,而且會在每個弱勢、邊埵的社區一再重演。
1987年後勁反五輕團體就曾提出「政府應基於環境生態的考量,通盤檢討高污染性的石化業」的訴求,18年後,這樣的訴求仍然適用,然而,我們要問,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這條由大資本家和新專制政權合體的大怪獸,繼續荼毒土地和生靈?
對於這一點,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單靠環保人士的螳臂擋車,但是,我們並不悲觀,如同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和這隻大怪獸的鬥爭從來就不會是全贏或全輸,因而行動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我們行動的目標並不偉大,不過是有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地罷了!
那是後勁人和我們夢中的美麗新世界也是舊世界。
圖說:
這是我們的「水」、「土」?現場官員、議員、媒體朋友,每個人聞到都得退避三舍,但這卻是後勁人每日必需面對的生存環境。 棕色是上層的健康土,黑灰色是地下四公尺左右的污染土。
黃石龍議員捧上一把嗆鼻的後勁土,代理市長與議長「不敢深呼吸」。 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
15年前(1990),五輕不顧後勁居民的激烈反對,在優勢的軍警戒護下強行動工了,當時行政院長郝伯村和經濟部長蕭萬長以白紙黑字,簽下25年分三階段遷廠的承諾。
2004年4月5日 星期一
【我與社運】手護台灣與總統大選,一個保育工作者的掙扎
文☉李根政(2004.4.5)
幾經掙扎,228當天午後還是走出家門,加入了「手護台灣」的人鍵行列,在高雄市民族路與大順路交叉口附近,男、女老少興奮之情洋溢臉上,在一萬六千公尺長的和平公投塑膠布條後方,人鍵已是肩並著肩,達五、六層,當接近2點28分時,人群甚至越過了機車道,挺進了快車道,揮舞著旗幟,大家所拿的旗子,大抵有三種,一為百萬人手護台灣;二為Yes一號陳水扁、呂秀蓮;三為民意代表相挺、順便打廣告的旗子。除了拍照,我們也同大家大聲吶喊著CHINA NO;TAIWAN YES ,現場氣氛高昂,令人感動,太太說有點起雞皮疙瘩,差點掉淚。
2000年總統大選,我和大多數支持台灣民主改革、期待政治、社會改造的朋友一樣,毫不猶豫的把票投給了阿扁,至今,我仍不會後悔投那一票。然而,面對今年的大選,卻充滿著焦慮與無奈,不知道怎麼投票。
出門前,我把手護台灣與挺扁這兩件事分頭想了幾趟。明知道,手護台灣的行動,純粹是為阿扁競遍連任的選前動員與實力展示,政治人物高明的利用了「反中國武力威脅」這項很容易撩起有台灣意識的人民共鳴的語彙。但還是去了,給自己的理由是:「手護台灣」已成為國際與中國注目的焦點,如果人太少,豈不代表台灣默認中國的武力威脅? 所以挺不挺扁先放一邊。而且和200萬人一起向中國說NO的感覺,說實在有點爽。
但是,緊接著320就要到了,到底要投給誰呢?
一個在白色恐怖陰影長大的人;一個了解台灣歷史發展,深切理解國民黨50年統治所導致嚴重社會價值、文化扭曲的人;一個長期關心環境問題的人,清楚的知道國民黨正是代表著政經掛帥、唯開發主義的集團,從大型污染工業區的設置、道路開闢、水庫興建到山林政策,開發等同破壞,數十年如影隨行,幾乎斬斷台灣維生體系的命脈,試問這個票怎麼投得下去?
然而,民進黨呢?
2000年政黨輪替後,環境問題在立法和政策中充滿著矛盾,2002年環境基本法的立法,明確揭示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應以「環保優先」為原則,好像是一大進步,然而幾年下來,大量的法案的修訂、各項政策的推動卻是環境的全面退守,多數只為了「拼經濟」。例如:
一、2000.11.5,廢清法修正授權環保署相關單位未來面臨事業廢棄物無法處理時,可自行尋求非專業廢棄物處理機構,包括水泥窯、熔煉爐均可依此條款精神,暫時充作事業廢棄物處理設備;
二、面對每年產出100多萬公噸的有毒事業廢棄物流竄,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政府束手無策,但2001.1.6的經發會卻取消廢清法中的連坐條款,未來廢棄物被非法棄置時,企業主可免負連帶刑責,科學園區企業污染排放在上限內可免環評。
三、2001.1.9山坡地宗教建築合法化,內政部開放10公頃以下山坡地,供從事宗教慈善事業之個人或團體申請興建宗教建築;
四、2003.9.9行政院進行「工廠管理輔導辦法」政務審查,將工廠登記與管理分離,原先需符合都市計畫分區規定,才能取得登記證,草案則改為不論工廠位於何區都發給登記證,有條件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
五、大量觀光區被BOT方式以極低廉的代價租借財團長達50年,形同賤賣國土。以營利為導向的觀光客倍增計劃,帶給台灣環境一個新的壓力,同時有違社會的公平正義,例如澎湖吉貝嶼沙尾的BOT案;
六、因為爭議不斷,始終遭擱置的蘇花高速公路,卻在2004總統大選前復活,且即將進入施工階段;而行政院所謂尊重地方民意,暫緩推動,則是玩弄粗糙的的民意,為本案取得合理的藉口。
七、延續國民黨政府的焚化政策,中央花近千億,加上地方自付超過五百億蓋焚化爐,另外還有進場處理費,燒不完的還得再花大錢找地方處理。全民共築戴奧辛之國,而昂貴的費用由人民支付,財團則一本萬利,垃圾越多越賺。
八、為了資本家的用水,政府極力推動新的水資源開發案,例如湖山水庫、高屏大湖的興建,不僅破壞生態、迫害在地居民,而且以遠低於開發成本的水價賠本供應資本家,有違社會公平正義。
九、有關山林政策,反生態、破壞土地的生態工法如火如荼推展;全民造林等錯誤的山林政策幾經民間揭發、交涉,至今仍無停止跡象;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在政府內耗,不肯投入資源下,錯失良機;而山地濫墾仍在鯨吞蠶食。
總體而言,從國民黨執政時期至今的無限成長的經建政策,仍被延續。而由於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衰退成為眾矢之的,在急病亂投醫的情形下,使得資本家透過經發會之程序,導致環境政策的鬆綁。在這個主軸下,垃圾焚化政策、水資源開發案,都是以財團之利益為優先考量。
再者,小政府、大民間(大財團)的執政思維,導致一系列交通建設和觀光建設的BOT化,國土正一步步淪為財團之手;優勢的宗教團體則運作了山坡地宗教建築的合法化,使得國土保安和社會公義受到嚴重侵蝕;總體山林的陳年濫帳,則因非主流關注焦點,始終未獲正面關注。
另一方面,政府執政的特色是:錯誤的決策,一旦形成就無法回頭,焚化政策即是一例。要逼迫政府停止錯誤的政策,通常得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才能達致。
在國家認同,歷史認知、體驗下,
也許個人極易選擇了我們要的對象。
然而,眼見國土仍持續沈淪,外患、內憂交織,在公共政策上,我們卻找不到可以投票的黨和候選人。
關於320總統大選,什麼是真正值得歷史檢驗的投票行為,說實在的,仍是難以抉擇!
幾經掙扎,228當天午後還是走出家門,加入了「手護台灣」的人鍵行列,在高雄市民族路與大順路交叉口附近,男、女老少興奮之情洋溢臉上,在一萬六千公尺長的和平公投塑膠布條後方,人鍵已是肩並著肩,達五、六層,當接近2點28分時,人群甚至越過了機車道,挺進了快車道,揮舞著旗幟,大家所拿的旗子,大抵有三種,一為百萬人手護台灣;二為Yes一號陳水扁、呂秀蓮;三為民意代表相挺、順便打廣告的旗子。除了拍照,我們也同大家大聲吶喊著CHINA NO;TAIWAN YES ,現場氣氛高昂,令人感動,太太說有點起雞皮疙瘩,差點掉淚。
2000年總統大選,我和大多數支持台灣民主改革、期待政治、社會改造的朋友一樣,毫不猶豫的把票投給了阿扁,至今,我仍不會後悔投那一票。然而,面對今年的大選,卻充滿著焦慮與無奈,不知道怎麼投票。
出門前,我把手護台灣與挺扁這兩件事分頭想了幾趟。明知道,手護台灣的行動,純粹是為阿扁競遍連任的選前動員與實力展示,政治人物高明的利用了「反中國武力威脅」這項很容易撩起有台灣意識的人民共鳴的語彙。但還是去了,給自己的理由是:「手護台灣」已成為國際與中國注目的焦點,如果人太少,豈不代表台灣默認中國的武力威脅? 所以挺不挺扁先放一邊。而且和200萬人一起向中國說NO的感覺,說實在有點爽。
但是,緊接著320就要到了,到底要投給誰呢?
一個在白色恐怖陰影長大的人;一個了解台灣歷史發展,深切理解國民黨50年統治所導致嚴重社會價值、文化扭曲的人;一個長期關心環境問題的人,清楚的知道國民黨正是代表著政經掛帥、唯開發主義的集團,從大型污染工業區的設置、道路開闢、水庫興建到山林政策,開發等同破壞,數十年如影隨行,幾乎斬斷台灣維生體系的命脈,試問這個票怎麼投得下去?
然而,民進黨呢?
2000年政黨輪替後,環境問題在立法和政策中充滿著矛盾,2002年環境基本法的立法,明確揭示經濟、科技及社會發展應以「環保優先」為原則,好像是一大進步,然而幾年下來,大量的法案的修訂、各項政策的推動卻是環境的全面退守,多數只為了「拼經濟」。例如:
一、2000.11.5,廢清法修正授權環保署相關單位未來面臨事業廢棄物無法處理時,可自行尋求非專業廢棄物處理機構,包括水泥窯、熔煉爐均可依此條款精神,暫時充作事業廢棄物處理設備;
二、面對每年產出100多萬公噸的有毒事業廢棄物流竄,污染土地,污染地下水,政府束手無策,但2001.1.6的經發會卻取消廢清法中的連坐條款,未來廢棄物被非法棄置時,企業主可免負連帶刑責,科學園區企業污染排放在上限內可免環評。
三、2001.1.9山坡地宗教建築合法化,內政部開放10公頃以下山坡地,供從事宗教慈善事業之個人或團體申請興建宗教建築;
四、2003.9.9行政院進行「工廠管理輔導辦法」政務審查,將工廠登記與管理分離,原先需符合都市計畫分區規定,才能取得登記證,草案則改為不論工廠位於何區都發給登記證,有條件讓違章工廠就地合法;
五、大量觀光區被BOT方式以極低廉的代價租借財團長達50年,形同賤賣國土。以營利為導向的觀光客倍增計劃,帶給台灣環境一個新的壓力,同時有違社會的公平正義,例如澎湖吉貝嶼沙尾的BOT案;
六、因為爭議不斷,始終遭擱置的蘇花高速公路,卻在2004總統大選前復活,且即將進入施工階段;而行政院所謂尊重地方民意,暫緩推動,則是玩弄粗糙的的民意,為本案取得合理的藉口。
七、延續國民黨政府的焚化政策,中央花近千億,加上地方自付超過五百億蓋焚化爐,另外還有進場處理費,燒不完的還得再花大錢找地方處理。全民共築戴奧辛之國,而昂貴的費用由人民支付,財團則一本萬利,垃圾越多越賺。
八、為了資本家的用水,政府極力推動新的水資源開發案,例如湖山水庫、高屏大湖的興建,不僅破壞生態、迫害在地居民,而且以遠低於開發成本的水價賠本供應資本家,有違社會公平正義。
九、有關山林政策,反生態、破壞土地的生態工法如火如荼推展;全民造林等錯誤的山林政策幾經民間揭發、交涉,至今仍無停止跡象;馬告檜木國家公園在政府內耗,不肯投入資源下,錯失良機;而山地濫墾仍在鯨吞蠶食。
總體而言,從國民黨執政時期至今的無限成長的經建政策,仍被延續。而由於民進黨執政後的經濟衰退成為眾矢之的,在急病亂投醫的情形下,使得資本家透過經發會之程序,導致環境政策的鬆綁。在這個主軸下,垃圾焚化政策、水資源開發案,都是以財團之利益為優先考量。
再者,小政府、大民間(大財團)的執政思維,導致一系列交通建設和觀光建設的BOT化,國土正一步步淪為財團之手;優勢的宗教團體則運作了山坡地宗教建築的合法化,使得國土保安和社會公義受到嚴重侵蝕;總體山林的陳年濫帳,則因非主流關注焦點,始終未獲正面關注。
另一方面,政府執政的特色是:錯誤的決策,一旦形成就無法回頭,焚化政策即是一例。要逼迫政府停止錯誤的政策,通常得付出極大的社會成本才能達致。
在國家認同,歷史認知、體驗下,
也許個人極易選擇了我們要的對象。
然而,眼見國土仍持續沈淪,外患、內憂交織,在公共政策上,我們卻找不到可以投票的黨和候選人。
關於320總統大選,什麼是真正值得歷史檢驗的投票行為,說實在的,仍是難以抉擇!
2004年4月3日 星期六
【鄉村農業】夢碎的經驗─屏東縣九如玉泉村湧泉區勘查記事
不美麗的鄉村
文☉李根政(2004/4/3)
玉泉村的湧泉區是我們在低地的夢之一。
隘寮溪沖積扇扇頂區的地下水由東向西流動,至九如玉泉一帶,水已自然漲出地表,形成天然的湧泉。於是當地農民利用此一水文地理特性發展了特殊的農業景觀,在土地上挖出淺淺的溝渠,於兩側種上香蕉、椰子、檳榔等作物,完全不必澆溉即可收成。
如今,這樣特殊的產業地區景觀依然存在,不過部分區域處於休耕狀態,一些野地裡自生的植物已迅速生長,搶占生存地盤,姑婆芋沿著溝渠兩旁茂盛的成長,其高可達2公尺,葉片猶如一把把平展的小雨傘,散發著驚人的綠;密毛小毛蕨、過溝菜蕨等密佈地被,也是滿滿的綠意;先驅的喬木─血桐也張開那飽滿的盾狀葉,搶奪南台灣的熱與光;而灌溉渠道中,烏來眼子菜那修長如女人的長髮的葉隨著水流搖曳,水邊則是長出一團團鼓鼓的白頭天胡荽,同樣是滿滿的綠。
只不過是短暫的荒廢,土地即綻放著無比的生命力,如歌如夢,吸引著我們。
今天,亦是抱著如許心情前來。
因雨,荒廢的椰子田沒有進去;僅在渠道旁觀察,植被有些變貌,因為疏濬,水草的量很少,渠道旁的白頭天胡荽為巴拉草、象草所取代,野生的芋(紫柄芋)、血桐等已穩定成長,大自然和人為的力量不斷拉鋸著。
然而,令人不舒服的是,空氣中一股酸酸的味道無處不再;水圳裡慢流動著滿是豬糞的味道的水,溯自其上的分水口,甚至還飄浮著豬糞等有機污染物,令人作嘔味道就更不再提了。
這樣的水、空氣不僅在農田流動,也瀰漫著住家。
我們的夢碎了。此時渾身的感官已然蘇醒,其實,所謂的美夢只是時間和空間上的片斷,不過是奠基在於對本區域水文、產業,總體性環境的斷裂性認知罷了。
養豬、養雞、皮革工廠的廢水早已污染了這片土地,旱季凸顯了污染的濃度,周期性的雨季則沖淡了這人造孽的強度。我不知道要多少的科學研究證據或是多少人類的健康影響報告,甚至傷亡案例,才能迫使當局採取行動;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在地居民如何看待這土地的變遷,以及行動。
細雨中,失望的我們開著車離去!
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呢?
文☉李根政(2004/4/3)
玉泉村的湧泉區是我們在低地的夢之一。
隘寮溪沖積扇扇頂區的地下水由東向西流動,至九如玉泉一帶,水已自然漲出地表,形成天然的湧泉。於是當地農民利用此一水文地理特性發展了特殊的農業景觀,在土地上挖出淺淺的溝渠,於兩側種上香蕉、椰子、檳榔等作物,完全不必澆溉即可收成。
如今,這樣特殊的產業地區景觀依然存在,不過部分區域處於休耕狀態,一些野地裡自生的植物已迅速生長,搶占生存地盤,姑婆芋沿著溝渠兩旁茂盛的成長,其高可達2公尺,葉片猶如一把把平展的小雨傘,散發著驚人的綠;密毛小毛蕨、過溝菜蕨等密佈地被,也是滿滿的綠意;先驅的喬木─血桐也張開那飽滿的盾狀葉,搶奪南台灣的熱與光;而灌溉渠道中,烏來眼子菜那修長如女人的長髮的葉隨著水流搖曳,水邊則是長出一團團鼓鼓的白頭天胡荽,同樣是滿滿的綠。
只不過是短暫的荒廢,土地即綻放著無比的生命力,如歌如夢,吸引著我們。
今天,亦是抱著如許心情前來。
因雨,荒廢的椰子田沒有進去;僅在渠道旁觀察,植被有些變貌,因為疏濬,水草的量很少,渠道旁的白頭天胡荽為巴拉草、象草所取代,野生的芋(紫柄芋)、血桐等已穩定成長,大自然和人為的力量不斷拉鋸著。
然而,令人不舒服的是,空氣中一股酸酸的味道無處不再;水圳裡慢流動著滿是豬糞的味道的水,溯自其上的分水口,甚至還飄浮著豬糞等有機污染物,令人作嘔味道就更不再提了。
這樣的水、空氣不僅在農田流動,也瀰漫著住家。
我們的夢碎了。此時渾身的感官已然蘇醒,其實,所謂的美夢只是時間和空間上的片斷,不過是奠基在於對本區域水文、產業,總體性環境的斷裂性認知罷了。
養豬、養雞、皮革工廠的廢水早已污染了這片土地,旱季凸顯了污染的濃度,周期性的雨季則沖淡了這人造孽的強度。我不知道要多少的科學研究證據或是多少人類的健康影響報告,甚至傷亡案例,才能迫使當局採取行動;但是我更關心的是在地居民如何看待這土地的變遷,以及行動。
細雨中,失望的我們開著車離去!
但居住在這裡的人們呢?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