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污染】後勁人卑微的訴求

文.圖☉李根政(2004.4.15)

後勁地區的地下水井,「苯」含量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
深褐色的水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
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
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
水中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

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
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

這就是石化業帶給台灣的「進步」和「成長」?



△1988年11月25日,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後勁環保工作室提供)。至今,沒有人知道一座營運數十年的石化廠所造成的污染範圍有多大?

在五輕之前,中油已有40多座石化工廠長期製造污染,1988年,稔田里13鄰抽出來的地下水點火可以燃燒;中油東門旁金屬中心的工程師林英傑在宿舍想要抽根煙,結果一點火就引發爆炸,全身嚴重灼傷;五輕設廠之後,污染並沒有改善,1996年,V1101主塔燃燒油由濾網處大量噴出,後勁地區竟下了「油雨」;2002年,P37油槽發生大量漏油,有27,850公秉,相當於140座加油站的油滲入地下,至今仍未處理,這些算是顯而易見的大污染事件,其他如冒黑煙、火災、氣爆、廢氣外洩、跳俥等,可說是罄竹難書,數十年來後勁及附近的高雄人每日就是與這些不定時炸彈共存。

在這種情形下,面對遷廠可能跳票,後勁人忍無可忍,不得不喊出「失信於民、罪大惡極,官逼民反、必遭天譴」的嚴重聲明,並且展開另一波堅定反五輕的行動。

2005年4月15日這天,後勁人載著兩大包嗆鼻、滿是油味的黑色土壤和醬油般的地下水來到高雄市議會,當黑色的土壤倒在廣場前,每個人無不掩鼻,沒人受得了這樣可怕的味道,當地選出的黃石龍議員徒手捧著一把黑色的土壤,讓市長、議長、媒體朋友一起感受中油污染的可怕,感受幾十年來後勁人惡劣的生活環境。

這些沾滿油污,混合著數十種化合物的土壤,是從廠區外萬應公廟附近的空地向下4公尺所挖取,此地並未列入高市環保局所公告的五個污染場址之內,這代表著沒有人知道,數十年來中油所造成的污染範圍到底有多大,更不知道要花多少時間、金錢才能讓這片土地恢復生機,中油剝奪的是人類和生界最基本的生存條件─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壤,污濁的大地已成為後代子孫最沈重的遺產。

後勁人除了帶著污染的水、土進行最直接的控訴外,並以科學的數據突破官方的長期的資訊封鎖,在隨後舉行的公聽會中,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沈建全、林啟燦二位教授提出一份堅實的水、土和空氣的污染監測報告,這是後勁社會福利基金會從2000年起長期妥託兩位學者所做的研究,目的是為了「存相罵本」,要以明確的污染數據,作為與中油周旋到底的基礎。兩位學者調查過程飽受各種利誘威脅,但仍秉持良知,持續紀錄、分析污染事例,綜合他們和根據環保局的調查所提出的數據果然驚人,二口監測井中「苯」的含量竟是標準值的260倍和120倍;萬興場址抽出的地下水是深褐色,帶著極重之臭味,pH值高達9.15,導電度高達2514μs/cm (標準值750μs/cm),酚類化合物高達70364μg/L(標準值1μg/L)…,含硫及酚類有機化合物近20種;另外,沈教授也代為宣讀高雄醫學大學潘碧珍、洪玉珠兩位學者的後勁地區流行病學調查報告,結果顯示,後勁社區女性得到喉癌的機率高於台灣平均值的15倍,淋巴癌是平均值的4.5倍,非何杰金淋巴瘤的發生率是平均值的10倍,雖然癌症的發生尚與個人飲食習慣等因子有關,但上述癌症的發生都與石化工業的污染有正相關,上述報告,證明了中油的污染仍在持續中,這就是後勁人生活的環境,也是大高雄地區人民的生存空間,其污染嚴重與否,與距離遠近有程度不等的差異,但全世界大概很少像台灣,在石化廠方圓十公里範圍內,竟住著近200萬人吧!

公聽會上,後勁人悲壯的說,就算後勁人在路邊當乞丐,也不要中油半毛錢!就算中油煉油總廠留給後勁人,他們也要把它夷為平地,片甲不留!一位從日治時代開始見證石化廠擴張的耆老,更激動的控訴,「生命都沒有了,還要錢做什麼?」

15年前後勁人抗爭失敗了,於是五輕建廠營運,1991年六輕被宜蘭人趕跑了,但是王永慶去雲林麥寮填出一個更大的離島工業區興建六輕廠;如今被屏東人拒絕的中油八輕準備到移到雲林台西,燁聯集團在七股的七輕也蠢蠢欲動,不住在污染區的決策官員只埋首於如何提昇石化業的競爭力,彷彿污染區人民的痛苦都可以漠視,於是不斷增加產能就成了一條不歸路,雖然,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然而,就算中油真的如期遷廠,後勁人的惡夢並不會就此消失,一個龐大沈重的污染場址將伴隨著一代代的子孫,而且會在每個弱勢、邊埵的社區一再重演。

1987年後勁反五輕團體就曾提出「政府應基於環境生態的考量,通盤檢討高污染性的石化業」的訴求,18年後,這樣的訴求仍然適用,然而,我們要問,有什麼力量可以阻止這條由大資本家和新專制政權合體的大怪獸,繼續荼毒土地和生靈?

對於這一點,任何人都知道不可能單靠環保人士的螳臂擋車,但是,我們並不悲觀,如同有陽光的地方一定會有陰影,和這隻大怪獸的鬥爭從來就不會是全贏或全輸,因而行動是我們唯一的希望。

我們行動的目標並不偉大,不過是有乾淨的空氣、水和土地罷了!

那是後勁人和我們夢中的美麗新世界也是舊世界。

圖說:
這是我們的「水」、「土」?現場官員、議員、媒體朋友,每個人聞到都得退避三舍,但這卻是後勁人每日必需面對的生存環境。 棕色是上層的健康土,黑灰色是地下四公尺左右的污染土。

黃石龍議員捧上一把嗆鼻的後勁土,代理市長與議長「不敢深呼吸」。 後勁人決心以不談判、不妥協、不協調的三不對策,堅決要求中油遷廠。

15年前(1990),五輕不顧後勁居民的激烈反對,在優勢的軍警戒護下強行動工了,當時行政院長郝伯村和經濟部長蕭萬長以白紙黑字,簽下25年分三階段遷廠的承諾。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