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生命的方向

李根政(2004.4.16)

許多人都在尋找生命的方向,尤其到了中年的階段。

我,今年37歲。看著報紙上的徵才廣告上寫著徵才條件:「男,役畢,35歲以下,中英文流利…」,心中激起一種異樣的感覺─原來自己已不是2、30歲的年青小伙子,越來越沒有本錢在職場上競爭,越來越沒有本錢在人生的方向上徘徊。

國中的求學階段,因為我的美術啟蒙者李麗羨老師,帶著我們走在鄉野寫生的影響,拋棄了當時學子普遍的科學家之夢,加上因緣際會,國中畢業時,金門戰地需要國小美術老師,於是我被保送上新竹師專美勞科,開始了藝術生涯。這期間,因為竹師的課程設計和師資的多元,以至於國畫、水彩、書法等項目都得修習,其中蔡長盛老師的書法和美學上的啟發,至今受用;李惠正老師在西洋美術史的講課,水墨上的探索,以及對台灣社會的關懷,也是重要的啟蒙;未正式受教,私下參與其讀書會的范文芳老師,在傳統文人和知識份子的批判與辯證,另引介如「台灣新文化」之黨外雜誌,讀到一篇故鄉金門的人權分數只有23分,竟不如中國大陸時,給從小對軍管威權統治滋生的反抗意識,找到一些明確的依附。

由此,我的人生向來處於激烈的矛盾之中。

就藝術的追求上,我極著迷於書法的練習與創作,也極好於描繪自然風物,範圍通常在古寧頭家方圓三公里內,從細膩的寫實到情緒激昂的表現性風格,藝術上的表現手法多樣而無法安於一種形式,除了教書,我尋求著一種追求自我實現、表現自我、探求自我的藝術家之路;另一方面,金門軍管的氛圍又教我無從閃躲,我是那麼敏感地接收到這種令人窒息的空氣,從村莊裡、學校到政府機構,國民黨和軍管四十多來的統治,形成官僚主義、腐化、鄉愿、不問是非的社會風氣,加上李氏宗族裡古老的宗親體制,形成一股壓抑思想,鼓勵趨炎附勢、沒有自我的惡質體制的社會風氣,教我不得不對當局提出批判,回金門教書五年,除在藝術上表現上,另在教育界博得「民進黨主委」的封號。不過,成為一流的藝術家仍是人生一大夢。

十年前,一方面因心愛的老婆為高雄人,二方面極想離開這樣令人窒息的環境,我告別了父母,到了台灣。

呼吸到自由的空氣,但離開了熟悉的創作環境,當時,我已很少畫水彩,只帶著毛筆和墨描繪,初時,我到空氣污濁、車輛奔馳的民族路旁畫了幾張「悲情半屏山」,有時,想到置身這樣的水泥叢林,不禁思念起故鄉來。爾後,接觸了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的黃文龍、吳錦發、洪田浚、王家祥先生等人,當時他們正致力於柴山的保護運動,這股運動對我而言是另一種啟蒙,一方面我拿著毛筆描繪了數十張的柴山,著迷於對富有熱帶氣息的次生林,擺脫了無法描繪故鄉風景的缺口;二方面這股運動啟發了我反對意識的出口,由此萌生一股社會關懷的實踐之路。

1994年開始,教書的同時,業餘的主要活動為藝術創作和社會參與,持續至1998年。此時面臨著一項抉擇,張輝山老師邀請我在高雄市教師會中組織關心環保生態的團體。當時,困擾了我許久,因為我清楚知道,接受這項挑戰,便是扛起了另一個十字架,在時間和心力的分配下,表示得放棄持續的十幾年的藝術家之夢。掙扎了半年之後,我決定接受這項挑戰,便和林蕙姿、傅志男等柴山會的教師朋友開始運作,由此開啟我的社會關懷之路,那年是30歲。

當時,只是有感於在這波生態運動中,老師不應該缺席。而且認為「只有深植人心的生態教育,形成具有普遍性、草根性的生態運動,才能挽救我們的環境。」到底要做什麼,其實不太清楚,於是初期主要是辦研習,引介當時高高屏民間團體的運動主題給老師們,接著馬上捲入1998年底生態保育聯盟、陳玉峰等人發動的「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以及高屏一帶發生的有害事業廢棄物等即時的環境課題;看守台灣引入的焚化爐議題,動物社會研究會發起的經濟動物課題;高高屏反美濃水庫以及配合高雄市柴山會、綠色協會等發起的在地行動等。我們沒有遲疑,立即投入這些運動,而且持續的關懷。

除此之外,我檢討了民間團體運作上的問題,如行政效能不彰、欠缺穩定的經費來源、主事人員流動性高等問題。自我期許要在這個組織上待上10年以上,二者,我特別提醒自己和要求工作人員注重工作的效能和品質;再者,發展長期小額募款的制度,穩定經費收入。幾年下來,這部分的努力有了些成績,目前小額捐款大致可以支撐一個專職人員;辦公室的運作效能和能動性,足以隨時支援和發動一些環境行動;同時2000年開始出版「生態中心」季刊,如今已邁入16期,正持續發刊中,某種程度建立了具有南方視野,民間色彩強烈的環境運動紀錄。

然而,我心中一直有個焦慮,除了因應台灣隨時發生的環境事件外,到底什麼是我們可以長期經營的「?」,別的團體有一座山、一條河、一個社區、一個議題可以持續的關心,生態教育中心好像都沒有?我想到的是,也許我們的山、河、社區,就是老師這個社群吧!於是主辦「柴山生態種子教師培育營」等教師培育營,參與甚至主辦陳玉峰的「環境佈道師培育營」等就成了我們的重頭戲。我們視教育老師為己任。但是這仍然沒有解決我們環境運動、議題選擇的主體性問題。六年來,森林議題的思想養料和行動是接受台灣生態研究中心─陳玉峰的指導,關心的地區在遙遠的北部棲蘭;有害事業廢棄物的問題如此沈重,又找不到可以諮詢的專業人士或學術團體,如果要投入,並非能力所及;地方性的議題,我們多數是扮演配角,沒有時間再拓展。

到底生態教育中心的主體性在那裡?行動的基礎是什麼?再者,組織存續所需的接班的領導者、人才,如何培養,人在那裡?這些都是焦慮的來源。

「人」是個大問題,如何適才適所,又能符合組織的需求已是個考驗,加上組織不斷在摸索的主題性問題,讓我及工作人員不時陷入「到底要做什麼?」的困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