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2003-1-26
看著一群在地上覓食、吱吱喳喳的台灣畫眉、繡眼畫眉、山紅頭,我自然的舉起了數位相機,試圖捕捉近身的繡眼。
然而,步道上紛踏而至的腳步聲,驅趕了這熱鬧的景象,鳥兒一溜煙全跑了,留下帳然的我。
當下,我知覺自己的得失,完全被「相機」所制約。
其實,經驗早就告訴我,以那樣的機會、方式拍鳥成功率原本極低,倒不如好好欣賞、觀察來得強些。
只是這放下也太晚了!
我一向相信禪宗的頓悟之說,但我認為,人生的開悟是由大大小小的體悟累積、漸次增上,只不過開花結果在那關鍵性的一刻。
2003年1月26日 星期日
【我與社運】運動省思
文☉李根政2003-1-26
回到高雄,遠離了台北馬告的風暴圈,離開了生態所,當我面對1999年以來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照片時,心中似乎對這片土地充滿著虧欠。
四年來,猶如瞎子摸象般,點滴碰觸環境議題,從地方性的柴山、水庫、及至全國性的山林、毒物課題,都憑著一股熱忱投入,然待深入了解,都不免產生迷惘,因為單單要解決一項問題,從知識的累積、議題了解,運動策略的提出、教育、和政府對話、施壓,都非得有一群人投入不可。
然顧得了這邊,卻得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地方持續潰爛,但年導向專業化的監督,又無法解決問題。
「專業化」必導至「窄化」。陳玉峰老師的文章,仍是不斷提昇自我運動視野的養料,悟泓的工作,以單一議題材的深究,似乎更是一條實踐之路。問題在於「我」要選擇什麼?
台灣的環境問題需要需要前瞻的思想家、理想主義者,得以兼看全局,以世代公義的視野站在比執政者更高、更前瞻的位置,但也需要一個個的實踐家、組織者。
這亦反應在組織經營與人才培養的面向。
提昇視野固然重要,但如何讓參與者產生一種腳踏實地的安定感,人仍是感官的動物,還是要面對可觸及的實然,打高空的議題打久了,就會失去動力,因為沒發生在身邊的,就不真實。
都市的環境運動與農林土地的關懷運動的鴻溝在於認識與主體性的不足。
運動也是一種文化,運動者不僅要在意議題是否達成目標,更應留意運動過程中之言行,是否可以樹立典範,為後代留下良好的民間文化。
回到高雄,遠離了台北馬告的風暴圈,離開了生態所,當我面對1999年以來有害事業廢棄物的照片時,心中似乎對這片土地充滿著虧欠。
四年來,猶如瞎子摸象般,點滴碰觸環境議題,從地方性的柴山、水庫、及至全國性的山林、毒物課題,都憑著一股熱忱投入,然待深入了解,都不免產生迷惘,因為單單要解決一項問題,從知識的累積、議題了解,運動策略的提出、教育、和政府對話、施壓,都非得有一群人投入不可。
然顧得了這邊,卻得眼睜睜地看著其他地方持續潰爛,但年導向專業化的監督,又無法解決問題。
「專業化」必導至「窄化」。陳玉峰老師的文章,仍是不斷提昇自我運動視野的養料,悟泓的工作,以單一議題材的深究,似乎更是一條實踐之路。問題在於「我」要選擇什麼?
台灣的環境問題需要需要前瞻的思想家、理想主義者,得以兼看全局,以世代公義的視野站在比執政者更高、更前瞻的位置,但也需要一個個的實踐家、組織者。
這亦反應在組織經營與人才培養的面向。
提昇視野固然重要,但如何讓參與者產生一種腳踏實地的安定感,人仍是感官的動物,還是要面對可觸及的實然,打高空的議題打久了,就會失去動力,因為沒發生在身邊的,就不真實。
都市的環境運動與農林土地的關懷運動的鴻溝在於認識與主體性的不足。
運動也是一種文化,運動者不僅要在意議題是否達成目標,更應留意運動過程中之言行,是否可以樹立典範,為後代留下良好的民間文化。
2003年1月25日 星期六
【守護森林】促請朝野立委,通過馬告預算!
預算必須通過的七大理由
文☉李根政(2003.1)
92年度營建署編列了馬告國家公園籌備處4,230萬的預算,準備進行自然資源保育、人文資源保育、部落地圖的調查,做為計劃書擬定之依據;以及部落人才培訓、環境教育、說明會等工作之推動。這是四年來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的重大關鍵,然而,目前正面對高金素梅、部落工作隊等反對者的阻擋,意圖在國會刪除這項預算,近日內朝野正進行激烈攻防。
保育團體基於七大理由,呼籲朝野各黨立委,支持馬告國家預算的通過:
一、 有預算,才能進行資源調查!確保檜木林得到完整的保護。
國家公園成立的程序,是透過公告範圍,然後進行調查、研究,擬定國家公園計劃書,待計劃書通過後再正式成立。因此,反對者質疑:「一座尚無任何國家公園計劃擬定的園區,卻是先行編列大筆預算成立籌備處預算」,這樣的說法不符國家公園設立的程序。
而所謂「一萬公頃原始巨檜林地未劃入國家公園」之說,其中半數屬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已經受到保護,討論的意義不大;而其他部分則有待驗證,如果驗證後認定保護的範圍要擴大,當然樂觀其成。
況且,有了預算,才能進行更細緻的資源調查,進行國家公園五大分區的規劃,確保檜木林得到完整的保護。
二、 有預算,才能擬定國家公園計劃書!進行共管機制的實質規劃。
國家公園計劃書,是未來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藍本,馬告國家公園所揭示與原住民共存、共榮、共享的理想,以及共管機制的實質內涵,就是需要在計劃書中落實。保育團體一向主張,計劃書的擬定過程,必需突破舊有運作模式,讓原住民充分參與、甚至主導,讓保育團體參與與監督。
沒有預算,就沒有理想的國家公園計劃書。
三、 有預算,才能進行徹底的對話、溝通!
馬告的爭議,除去少數人士刻意操弄族群問題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溝通、對話的不足。過去二年,由於政府沒有明確的經費用於支應馬告推動所需之各種工作,以致在溝通的量和質上,都有待加強。
保育團體一向主張,馬告在設籌備處後,應投入資源進行更多的對話、溝通,建立各項可行的制度,然後再正式成立,這些工作一定要有明確的經費編列。
四、 有預算,才能進行原住民人才培訓!
新國家公園籌設到運作的過程中,一項重大的意義即在培養原住民經營管理山林的人才與經驗。這是「共管」或是「自治」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有了預算,才可以進行馬告週邊部落的人才培訓!
五、 有預算,才能進行部落產業的規劃。
雖然,目前馬告國家公園的範圍都未納入原住民保留地。然而週邊部落的產業發展,仍關係著未來國家公園的實質運作,而所謂共存共榮、共享的理念,更需透過部落產業的規劃來實踐。
現階段,最嚴峻的考驗其實來自部落產業是否能維持生計;部落產業與文化發展、生態保護、國土保安是否能取得平衡的課題。
沒有預算,就無法進行有系統的探討和規劃。
六、 有預算,才能進行部落地圖的繪製,界定泰雅爾族傳統領域。
近來正在進行的部落地圖的工作,目的在於界定馬告週邊部落的傳統領域,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知識延續的重要歷程。然後藉由傳統領域的界定,由國家承認原住民所擁有的自然主權,才是「共管」和「自治」的基礎。沒有預算,這些工作都將停擺!
七、 有預算,才能實踐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新伙伴關係!
長期以來,原住民社會普遍對政府欠缺信任感。反馬告者只要一句「不相信」,加上悲情訴求,就可變成萬仞高牆,阻斷了彼此對話和溝通的可能。馬告的預算的通過,可以讓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新伙伴關係有實踐的機會和場域,而原住民正可以檢驗政府兌現承諾言的誠意。
反對者一方面要求政府不要有任何籌備國家公園的作為、不要編預算,再來批評新國家公園籌備期間的缺失,阻擋國家公園的籌設,顯然違反邏輯。
沒有預算,沒有經費,檜木林的保護,與原住民的共管機制,就是原地踏步!
4,230萬的小預算,是台灣山林保育的一大步,籲請朝野各黨派立委,支持馬告預算,為子孫護林,為原始檜木林找到一個安全的家,為原住民族與山林的重建開創新局。
附錄:馬告國家公園九十二年度預算及工作重點:
一、 辦理研擬計劃書、圖及編印計劃書圖草案。(二百八十萬元)
二、 建立動物資源保育研究調查及資料庫。(三百萬元)
三、 建立植物資源保育研究調查及資料庫。(三百萬元)
四、 製作解說媒體。(二百萬元)
五、 製作園區部分地區部落地圖(二百萬元)
六、 編製印製解說及環教叢書、摺頁。(三百萬元)
七、 輔導園區周邊部落推廣生態旅遊經營技術。(二百萬元)
八、 原住民文化自然資源解說及環教宣導活動。(二百萬元)
九、 辦理諮詢委員會及地方說明會。(二百五十萬元)
十、 補助鄰近部落辦理環境改善及災害搶救等工程。(二千萬元)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文☉李根政(2003.1)
92年度營建署編列了馬告國家公園籌備處4,230萬的預算,準備進行自然資源保育、人文資源保育、部落地圖的調查,做為計劃書擬定之依據;以及部落人才培訓、環境教育、說明會等工作之推動。這是四年來搶救棲蘭檜木林運動的重大關鍵,然而,目前正面對高金素梅、部落工作隊等反對者的阻擋,意圖在國會刪除這項預算,近日內朝野正進行激烈攻防。
保育團體基於七大理由,呼籲朝野各黨立委,支持馬告國家預算的通過:
一、 有預算,才能進行資源調查!確保檜木林得到完整的保護。
國家公園成立的程序,是透過公告範圍,然後進行調查、研究,擬定國家公園計劃書,待計劃書通過後再正式成立。因此,反對者質疑:「一座尚無任何國家公園計劃擬定的園區,卻是先行編列大筆預算成立籌備處預算」,這樣的說法不符國家公園設立的程序。
而所謂「一萬公頃原始巨檜林地未劃入國家公園」之說,其中半數屬雪霸國家公園範圍,已經受到保護,討論的意義不大;而其他部分則有待驗證,如果驗證後認定保護的範圍要擴大,當然樂觀其成。
況且,有了預算,才能進行更細緻的資源調查,進行國家公園五大分區的規劃,確保檜木林得到完整的保護。
二、 有預算,才能擬定國家公園計劃書!進行共管機制的實質規劃。
國家公園計劃書,是未來國家公園經營管理的藍本,馬告國家公園所揭示與原住民共存、共榮、共享的理想,以及共管機制的實質內涵,就是需要在計劃書中落實。保育團體一向主張,計劃書的擬定過程,必需突破舊有運作模式,讓原住民充分參與、甚至主導,讓保育團體參與與監督。
沒有預算,就沒有理想的國家公園計劃書。
三、 有預算,才能進行徹底的對話、溝通!
馬告的爭議,除去少數人士刻意操弄族群問題外,最大的問題在於溝通、對話的不足。過去二年,由於政府沒有明確的經費用於支應馬告推動所需之各種工作,以致在溝通的量和質上,都有待加強。
保育團體一向主張,馬告在設籌備處後,應投入資源進行更多的對話、溝通,建立各項可行的制度,然後再正式成立,這些工作一定要有明確的經費編列。
四、 有預算,才能進行原住民人才培訓!
新國家公園籌設到運作的過程中,一項重大的意義即在培養原住民經營管理山林的人才與經驗。這是「共管」或是「自治」最重要的基礎之一。有了預算,才可以進行馬告週邊部落的人才培訓!
五、 有預算,才能進行部落產業的規劃。
雖然,目前馬告國家公園的範圍都未納入原住民保留地。然而週邊部落的產業發展,仍關係著未來國家公園的實質運作,而所謂共存共榮、共享的理念,更需透過部落產業的規劃來實踐。
現階段,最嚴峻的考驗其實來自部落產業是否能維持生計;部落產業與文化發展、生態保護、國土保安是否能取得平衡的課題。
沒有預算,就無法進行有系統的探討和規劃。
六、 有預算,才能進行部落地圖的繪製,界定泰雅爾族傳統領域。
近來正在進行的部落地圖的工作,目的在於界定馬告週邊部落的傳統領域,同時也是傳統文化、知識延續的重要歷程。然後藉由傳統領域的界定,由國家承認原住民所擁有的自然主權,才是「共管」和「自治」的基礎。沒有預算,這些工作都將停擺!
七、 有預算,才能實踐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新伙伴關係!
長期以來,原住民社會普遍對政府欠缺信任感。反馬告者只要一句「不相信」,加上悲情訴求,就可變成萬仞高牆,阻斷了彼此對話和溝通的可能。馬告的預算的通過,可以讓政府與原住民族的新伙伴關係有實踐的機會和場域,而原住民正可以檢驗政府兌現承諾言的誠意。
反對者一方面要求政府不要有任何籌備國家公園的作為、不要編預算,再來批評新國家公園籌備期間的缺失,阻擋國家公園的籌設,顯然違反邏輯。
沒有預算,沒有經費,檜木林的保護,與原住民的共管機制,就是原地踏步!
4,230萬的小預算,是台灣山林保育的一大步,籲請朝野各黨派立委,支持馬告預算,為子孫護林,為原始檜木林找到一個安全的家,為原住民族與山林的重建開創新局。
附錄:馬告國家公園九十二年度預算及工作重點:
一、 辦理研擬計劃書、圖及編印計劃書圖草案。(二百八十萬元)
二、 建立動物資源保育研究調查及資料庫。(三百萬元)
三、 建立植物資源保育研究調查及資料庫。(三百萬元)
四、 製作解說媒體。(二百萬元)
五、 製作園區部分地區部落地圖(二百萬元)
六、 編製印製解說及環教叢書、摺頁。(三百萬元)
七、 輔導園區周邊部落推廣生態旅遊經營技術。(二百萬元)
八、 原住民文化自然資源解說及環教宣導活動。(二百萬元)
九、 辦理諮詢委員會及地方說明會。(二百五十萬元)
十、 補助鄰近部落辦理環境改善及災害搶救等工程。(二千萬元)
─資料來源,內政部營建署
2003年1月12日 星期日
【守護森林】反馬告所為何來?
文☉李根政(2003.1.12)
一月十日,立法院以114票對98票通過無黨藉聯盟和親民黨立委的提案,以國家公園法的修訂,卡住馬告國家公園這筆預算的動支。
以立法院修法之效率,等同於宣判了馬告國家公園的無期徒刑!
回顧這一場由部落工作隊和高金素梅共同演出的反馬告戲碼,不禁感嘆台灣社會惡質的政治生態、無能的政府與人民的淺薄。
2002年4月,反馬告陣營以一張日本人砍泰雅人首級的照片喚起殖民統治仇恨的背景,加上如聖戰般的口吻,揭開了反馬告的序幕:「八十年前,泰雅族「馬告部落」浴血抗擊日軍,保衛家園。八十年後的今天,『馬告部落』的子孫又開始吹起戰鬥的號角,準備進行保衛家園的聖戰。」並「泰雅出草歌」來警告政府當局。接著,便以選舉造勢的手法,以各種不實的言論去煽動部落的人民,如成立國家公園就「不能狩獵、不能種菜(不能用雞糞施肥)、不能引水源…」,甚至連長期的護溪都被指為支持國家公園。部落工作隊持續以此手法到各地點燃「烽火」,以鬥爭手法來羞辱支持馬告的族人,而對保育人士,更是指名道姓、亂扣罪名,全數打成欺負原住民的壞人,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理想被抹黑成成一頂萬惡不赦、偽惡,加諸原住民的金箛咒。
但是,到了後期,反馬告的聖戰,加入賴春標,開始轉為批評馬告公告的範圍、程序等問題,變成要求刪除馬告預算!重新與周邊部落展開範圍調查!的訴求,國家公園的惡變成是程序問題,民族大義被擺一邊了;更吊詭的是,一月二日預算決戰前夕,反馬告陣營發表了「馬告國家公園周邊泰雅族部落共同聲明」:建請將預算保留300萬,納入部落代表重新調查範圍,並須於92年6月30日完成並公告,以及將國家公園法列入優先法案。其實這是高金素梅和民進黨團的協商內容。
從聲明內容來看,反馬告已不反國家公園,只是要求重新調查範圍了。
對次這項聲明,保育團體對於刪掉近四千萬雖然有些遺憾,但認為大部分的訴求已合於情理,因此表達支持之意。
但是,高金素梅的協商內容並未獲得其他原住民立委、國、親黨團的支持。除了覺得退讓太多外,更重要的是高金素梅從「誓死反馬告、要自治」到和民進黨協商有條件讓馬告過關,占盡所有優勢,已對於其他原住民立委的政治版圖構成嚴重威脅。
一月十日,立法院通過了無黨藉聯盟瓦歷斯貝林提出的案子,原住民立委表面上攜手稱大獲全勝,然而內部的矛盾卻是暗潮洶湧。
回顧此一歷程,我們不禁要問:「反馬告」到底為的是什麼?
如果最後的訴求是真的,為什麼一開始不走溝通、對話的路,非得如此大費周章,高舉民族大義,煽動對馬告的仇恨情緒,挑起部落內部的對立?是為了擴大戰線,博取更多左翼及同情原住民人士的支持?還是刻意打壓、醜化保育團體和支持馬告的部落人士,藉以製造媒體效果,哄抬反馬告的正當性?
如果最後的訴求是真的,反馬告陣營顯然馬告國家公園的理想已有認同,只是在程序上有意見。那麼一開始的「誓死反馬告」是在演戲,還是一種策略,還是恫嚇?
另外,我們要問的是,一月七日,立法院第八會議室中,反馬告的部落人士,不斷羞辱支持國家公園的同胞,甚至公然放話要放火燒山,會後還洋洋得意的到處宣場,類似這樣因反馬告所製造的部落對立,以及在部分部落人士心中挑起的浮動情緒,挑起反馬告仇恨的人士作何感想?
還是,這就是部落工作隊的目的?
八個月來,反馬告向來就不是理性之爭,它交錯著原住民社會中政黨、意識型態、特定團體、立委的政治操作及目的,馬告只是一個犧牲品以及鬥爭的工具。但可悲的是台灣充滿不了解事實,卻憑個人主觀意見,道德判斷即可大發議論,以及標舉社會正義,對原住民充滿濫情想像之士。尤其加上中國時報、聯合報系等主流媒體內部人士的運作,更使得價值混淆、是非、黑白錯亂!
面對惡質的反馬告運動模式,儘管我們不免憤怒,但仍將以理性和理想堅持,繼續關注馬告國家公園的未來。謹以此文紀錄這段歷程。
一月十日,立法院以114票對98票通過無黨藉聯盟和親民黨立委的提案,以國家公園法的修訂,卡住馬告國家公園這筆預算的動支。
以立法院修法之效率,等同於宣判了馬告國家公園的無期徒刑!
回顧這一場由部落工作隊和高金素梅共同演出的反馬告戲碼,不禁感嘆台灣社會惡質的政治生態、無能的政府與人民的淺薄。
2002年4月,反馬告陣營以一張日本人砍泰雅人首級的照片喚起殖民統治仇恨的背景,加上如聖戰般的口吻,揭開了反馬告的序幕:「八十年前,泰雅族「馬告部落」浴血抗擊日軍,保衛家園。八十年後的今天,『馬告部落』的子孫又開始吹起戰鬥的號角,準備進行保衛家園的聖戰。」並「泰雅出草歌」來警告政府當局。接著,便以選舉造勢的手法,以各種不實的言論去煽動部落的人民,如成立國家公園就「不能狩獵、不能種菜(不能用雞糞施肥)、不能引水源…」,甚至連長期的護溪都被指為支持國家公園。部落工作隊持續以此手法到各地點燃「烽火」,以鬥爭手法來羞辱支持馬告的族人,而對保育人士,更是指名道姓、亂扣罪名,全數打成欺負原住民的壞人,馬告國家公園的共管理想被抹黑成成一頂萬惡不赦、偽惡,加諸原住民的金箛咒。
但是,到了後期,反馬告的聖戰,加入賴春標,開始轉為批評馬告公告的範圍、程序等問題,變成要求刪除馬告預算!重新與周邊部落展開範圍調查!的訴求,國家公園的惡變成是程序問題,民族大義被擺一邊了;更吊詭的是,一月二日預算決戰前夕,反馬告陣營發表了「馬告國家公園周邊泰雅族部落共同聲明」:建請將預算保留300萬,納入部落代表重新調查範圍,並須於92年6月30日完成並公告,以及將國家公園法列入優先法案。其實這是高金素梅和民進黨團的協商內容。
從聲明內容來看,反馬告已不反國家公園,只是要求重新調查範圍了。
對次這項聲明,保育團體對於刪掉近四千萬雖然有些遺憾,但認為大部分的訴求已合於情理,因此表達支持之意。
但是,高金素梅的協商內容並未獲得其他原住民立委、國、親黨團的支持。除了覺得退讓太多外,更重要的是高金素梅從「誓死反馬告、要自治」到和民進黨協商有條件讓馬告過關,占盡所有優勢,已對於其他原住民立委的政治版圖構成嚴重威脅。
一月十日,立法院通過了無黨藉聯盟瓦歷斯貝林提出的案子,原住民立委表面上攜手稱大獲全勝,然而內部的矛盾卻是暗潮洶湧。
回顧此一歷程,我們不禁要問:「反馬告」到底為的是什麼?
如果最後的訴求是真的,為什麼一開始不走溝通、對話的路,非得如此大費周章,高舉民族大義,煽動對馬告的仇恨情緒,挑起部落內部的對立?是為了擴大戰線,博取更多左翼及同情原住民人士的支持?還是刻意打壓、醜化保育團體和支持馬告的部落人士,藉以製造媒體效果,哄抬反馬告的正當性?
如果最後的訴求是真的,反馬告陣營顯然馬告國家公園的理想已有認同,只是在程序上有意見。那麼一開始的「誓死反馬告」是在演戲,還是一種策略,還是恫嚇?
另外,我們要問的是,一月七日,立法院第八會議室中,反馬告的部落人士,不斷羞辱支持國家公園的同胞,甚至公然放話要放火燒山,會後還洋洋得意的到處宣場,類似這樣因反馬告所製造的部落對立,以及在部分部落人士心中挑起的浮動情緒,挑起反馬告仇恨的人士作何感想?
還是,這就是部落工作隊的目的?
八個月來,反馬告向來就不是理性之爭,它交錯著原住民社會中政黨、意識型態、特定團體、立委的政治操作及目的,馬告只是一個犧牲品以及鬥爭的工具。但可悲的是台灣充滿不了解事實,卻憑個人主觀意見,道德判斷即可大發議論,以及標舉社會正義,對原住民充滿濫情想像之士。尤其加上中國時報、聯合報系等主流媒體內部人士的運作,更使得價值混淆、是非、黑白錯亂!
面對惡質的反馬告運動模式,儘管我們不免憤怒,但仍將以理性和理想堅持,繼續關注馬告國家公園的未來。謹以此文紀錄這段歷程。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