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文明反省】水之爭、河之殤、農之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這次從桃園到嘉南超過四萬公頃農田被迫停灌休耕,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政府輕農重工的常態惡政,1949年以來「以農業培養工業,以工業發展農業」的方針,只有看到工業吸乾了農業、農民不斷被犧牲,何時看到工業回饋農業?
依照《水利法》第十八條,用水的優先序為民生、農業、工業,現實的運作卻是工業用水優先,每逢枯旱年或旱季,從北到南都有灌區被迫休耕停灌,農民即使拿了休耕補助,還是難以維生,而休耕補助是從全體納稅人支出,而非受益的工業廠商。


水權利集中大財團

  水資源本是當代公共財,子孫未來財,但為了工業區的大量用水,政府移撥農業用水、不斷蓋水庫、攔河堰,讓用水權利越來越集中於少數大財團,影響農民生計,壓縮農業發展,也造成嚴重生態破壞。以濁水溪為例,集集堰營運後,下游河川流量整整減少了75%。 
  水利署委託的河川生態調查直言「溪流生物岌岌可危」、「攔河堰下游已無法適合蝦類生存」,如果再加上沙塵暴、外傘頂洲的消退、中華白海豚的滅種危機等,付出的代價實在太大;而正在興建中的湖山水庫則摧毀全球繁殖密度最高的八色鳥棲地,以及雲林八景之一的幽情谷,淹沒了四百多公頃的山林。 
  在枯水期(2-5月)的農業水權本就高於河川的流量,又逢春耕時節(11-4月)需水孔急,此時台塑六輕的用水幾乎全數得移撥農業用水,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想要耕作,只得抽取地下水,造成惡性循環。 
  而工業區營運之後,工業污水往往排放到河川,甚至灌溉渠道。華映、友達公司在新竹霄裡溪上游設廠,長期污染3.5萬新埔鎮民的飲用水、下游數百公頃的農田;台塑、日月光、中油公司則長期偷排廢水到高雄後勁溪,一樣影響下游一千多公頃農田,以及沿海漁業,這類事件簡直是罄竹難書。 
  在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之下,降雨天數逐年降低,暴雨集中且強度越強、乾旱更長。當務之急是制訂用水零成長的政策,停止高耗水產業的擴張,盡速改善全台超過20%的漏水率,依用水量制訂差別水價,抑制浪費水,促進節水產業的發展,同時更該改善河川污染,增加乾淨的水源,改善數十年來工業部門對生態、水資源帶來的破壞和風險。 
  面對枯旱年,農業、民生、工業部門都必須節水,共體時艱,不該動輒叫農民休耕停灌,延續半世紀以來犧牲農業,成就工業的惡政。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IHtDGb 

2014年12月8日 星期一

【公民社會還沒有贏】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國民黨的慘敗,這是選民向有權者展現,我們有能力教訓國民黨,但還不能說是公民社會真正的勝利。
  國民黨2008年重新執政,極度傾中和一系列圖利財團,欺負老百姓的施政,促成了民心變化。街頭上,社運團體和自主公民,拚了命在抵抗中國併吞及社會不公不義的事。社會運動造出了勢,民進黨搭著這波順風車翻了盤。但是,回顧這改變的過程,民進黨並未善盡在野黨的責任,也沒有給我們一個更好的許諾。
別忘了,民進黨在公共政策上與國民黨一致性非常高,而且常常與公民社會的價值和主張對立,當民進黨推動換湯不換藥的錯誤政策時,難道我們還要回頭再投國民黨?為什麼選民只能從二個爛蘋果中輪替挑選?
或許有人仍然期待民進黨從擁抱財團大舉轉向,但從過去的中央執政到現在的地方施政的經驗,都告訴我們,與其相信民進黨,不如改變現行兩黨獨大的政治板塊,支持一個真正進步的第三政黨,在兩大黨不過半的國會中,利用關鍵少數,扮演好的槓桿,引導二黨不得不向真正進步的價值靠攏。 

訂政治代理人公約

  綠黨,是一個由社運幹部組成的理想性政黨,遵循全球綠人憲章的核心價值,堅持國家主權、人民自決,追求社會公平正義,子孫的永續生存發展。我們在不利小黨的選制中屢敗屢戰,沒有財團撐腰,只有大眾捐款、公民支持;我們扎根地方並與社運團體連結,認真研擬政策;我們站在街頭演講、騎單車、經營網路社群,取代滿街的大型看板與旗海,以及花大錢的電視與報紙廣告。
本次地方選舉,綠黨終於在艱困的選制中從地方議會突破了2席,而且參選的10人當中有9位拿回保證金,5位可以領到每票30元的補助。這樣的選舉結果談不上大突破,且相較於國、民兩黨的席次,綠黨的席次仍是十分稀少。我們從選舉過程中更體認到:要突破既有政治家族、派系、金錢綁樁的地方政治,還有一條漫漫長路。但是這樣小小的突破,仍讓我們看到新政治的可能。面對落選的選區,我們將虛心檢討更加努力;對於當選的王浩宇、周江杰議員,我們將落實綠黨和參選人簽訂的政治代理人公約,體現對選民負責的政治倫理,同時努力連結公民社會,為地方議會點亮一盞燈。 

激發社會追求進步

  2012年立委選舉,綠黨拿到將近23萬張政黨票,雖低於5%未獲得國會席次,但已成為台灣排名第5的政黨。面對2016大選,我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足夠數量和品質的參選人才;提出好的政策,體現公民社會的進步價值;建立一個開放、透明、可問責的政黨運作模式,贏得人民的信賴;創造一個真正好的政治選擇,讓台灣從比爛的政治,走向挺好的政治,激發出台灣社會對政治改革與追求進步價值的熱情,才是公民社會的勝利。
讓政治成為一個正常人的志業,將政治、政黨與人民之間復原成正常的關係,讓台灣成為一個正常的民主國家,這是我的夢想。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TDeFbN

2014年11月14日 星期五

生態公園—高雄市民的覺醒運動

1987年至1990年,高雄後勁發生了台灣歷史最久的環保抗爭,堅苦的奮戰得到了政府2015年遷廠的政治承諾。在此同時,林園、大社等受到工業污染的人們,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也紛紛挺身反抗當時的威權體制,儘管各地社會文化條件不同,抗爭結果也不同,但確實書寫了一頁頁反污染、反公害的運動史。

幾乎在同時期,1992年,高雄環保運動的另一軸線「衛武營公園」、「柴山自然公園」催生運動正式開張,打著保護左、右「都市之肺」的訴求,高雄地區的環保人士以「市民主義」的精神,教育市民認識自然人文,組織社會力,進行政治施壓和遊說,給與當局莫大壓力,陸續有了斬獲,可說是解嚴之後最具代表性的社會運動之一。相較於反污染的激烈抗爭形式,有人形容這是溫柔的南台灣綠色革命。


67公頃的衛武營公園很快有了成果,最終有47公頃被劃為都會公園;但1,200多公頃的柴山自然公園,則在政府怠惰和民間施壓拉扯下步履蹣跚了近二十年,終在2011年底的一次政治機會中,於國家公園體系中,新增了國家自然公園的層級,成立了籌備處。

柴山國家自然公園籌備處成立之後,從1992年開始抗爭的反美濃水庫團體受到激勵,開始推動成立「美濃國家自然公園」,希望一方面可以終結水庫計畫,二方面為農村發展和自然保育,尋求一個可長可久的制度保障,目前已得到高市府和內政部的支持,尚在凝聚更大的地方共識中。

另一方面,隨著2015年五輕關廠的時間日益接近,飽受中油高雄廠污染的後勁社區,2008年在地球公民基金會的引介下,開始以德國魯爾工業區為範本,啟動社區內部對中油關廠後的規劃討論,經過社區代表數度到魯爾工業區的參訪,看到工業轉型的新典範,2012年和民間團體提出「中油煉油廠轉型為生態公園」新主張。

後勁人能夠從反五輕運動走到催生生態公園運動,是因為二十幾年來無比堅毅的反污決心,瓦解了政府和中油公司試圖毀棄政治承諾的卑鄙企圖。後勁人要的只是清淨的「陽光、空氣、水」,把社區和半屏山被煉油廠切斷半世紀連結重新找回來。從抵抗污染的運動,到能夠提出對未來生活的夢想和願景,竟然要等上二十幾年!

從九零年代開始,高雄人催生一座又一座的「自然」、「生態」公園運動,是因為要重新找回人和自然的連結,找回生活和生命的基礎,這是飽受工業污染毒害的高雄人,對失去呼吸自由、健康權利的反抗運動,也是高雄人對工業文明後遺症產生的深沈反省。

如今,全國各地的工業污染仍在擴張,失序的開發仍在進行,受壓迫者的抗爭從未止息。我一直認為,高雄人的受害經驗與反省,應該讓全台灣的子民都知道,因為我們禁不起一再走錯路,然後等數十年後再來後悔、補救。

如果我們把二十幾年來大高雄推動「公園」的歷史,放到台灣的環保運動,甚至公民運動的長河去檢視,會發現這是高雄獨特的草根運動,是真正的高雄驕傲,正在創造台灣新的價值典範。一波波由下而上的社會行動,由民間社會逆向教育政府「我們要什麼?」,然後一步步驅動政策轉變,就台灣民主政治發展的角度,可說是在解嚴之後持續進行的民主深化,台灣人當家作主的真正實踐。


衷心期待後勁生態公園的催生運動,創造工業遺址再造的新典範,也還給後勁與高雄人一個歷史的正義。更希望高雄二十多年催生自然、生態公園的「傳統」,可以內化為台灣社會追求永續發展的文化基因。

2014年11月6日 星期四

【我與綠黨】關於一群綠黨夥伴


從去年接任綠黨共同召集人以來,最開心的事之一,就是找到一群理念相同,歡喜共事的好伙伴。

這張可愛青春的照片裡有 李小雯、 陳婉娥、 Lulu Keng、 Yu-Chi Chen等專職,他們領少少的錢,但超高的效率和工作品質真是令人驚嘆!青年部的 洪崇晏和 Fi Tseng 、 王曰舒則是完全義務投入了每一場應援輔選,為綠黨注入了活水和滾燙的熱情。

搞選舉,想要翻轉政治,最重要的是:人才的品質和數量,以及能否團隊合作。感謝綠黨的伙伴們為了政治理想,努力打拼著!

今年是綠黨最有希望突破議會零席次,大步邁進的一年,希望黨中央和各競選團隊的通力合作,可以讓綠黨真的挺進地方議會!

一直喊缺錢不是我的風格,但綠黨真的需要更多朋友的支持

http://www.greenparty.org.tw/civicrm/contribute/transact?reset=1&id=8

2014年6月8日 星期日

【我與綠黨】綠黨選舉工作坊(高雄場)


從去年接任綠黨召集人以來,推動真正具有草根基礎,和公民社會連結的參政運動,讓選舉不是只是候選人個人的意志和企圖,而成為大家共同的政治實踐工作,一直是我最在意的事。

二天的綠黨選舉工作坊(高雄場),與會的朋友為了要協助 傅靜凡和 梁益誌選舉,認認真真的盤點討論每一項選舉工作,以及如何開創新政治,每一個環節都不放過,很令人感動。現在的綠黨,每跨出一步,都是在建立社會信賴的過程,感謝每位伙伴的付出,讓我們一起踏踏實實的往前走!

2014年5月11日 星期日

【母親,我們來跳舞】



永豐的詞,我從沒想過的事。祝全天下的母親歡樂!載歌載舞!
---------------------------------------------------------------------------
我們這一代,在鄉下的母親,大都勞苦一生。
我的母親生了九個孩子,和父親守著農事,海裡的蚵田。
歷經日本侵華、國共戰爭,在炮火中,在逃難中,養育著孩子。

多麼希望母親歡樂,但那一代的母親不懂得什麼是休閒。
多麼希望母親健康,但那一代的母親很少懂得養生。

那一代母親,一生,所有的目光、時間、心情全都給了孩子

而我,能回報的,僅是做一個正正當當的人,
不讓母親丟臉。

偶爾打個電話回家,報平安,請母親不要擔心,
在街頭,在他所不知道的社運場,都沒事。

我是幸運的,家裡兄弟姊妹多,讓我無後顧之憂,
人生要感謝的太多了,

望五的我,能在電話中聽到母親爽朗的笑聲,
知道他和兄姊妹在雙鯉湖畔散步,
就是一種幸福!

感恩!

根政
---------------------------------
【阿姆,厓等來跳舞】(華譯:媽媽,我們來跳舞)詞 鍾永豐│曲 林生祥

太陽還沒起床
妳就田頭地尾趕上趕下
大小趕上床
妳還灶頭鑊尾摸上摸下
入門四十年
妳是勞心傷肝牽腸掛肚
子女出社會
妳又針頭線尾愁上愁下

莫念好不好 莫愁好不好
媽媽妳一念我就暈頭暈腦
時到時當沒米就煮番薯湯
放給它緩 媽媽好不好

媽媽不要專把我來念
不要把我當做壞銅壞鐵來念

媽媽妳從來
操煩他人冷暖打算未來
媽媽試試看
設想自己鬆爽享受當下
現下我回來
不是代表失敗代表運衰
我也是拼命做
人講直樹爛根斜樹難倒

莫念好不好 莫愁好不好
媽媽妳一念我就暈頭暈腦
時到時當沒米就煮番薯湯
我們來跳舞 媽媽好不好

跳給它妖嬌 跳給它妙
跳回青春二八佳人身妝窈窕

斗笠戴著 洋巾蒙著
繫著圍身裙轉一圈 鉛桶敲著
斗笠戴著 洋巾蒙著
屌它倫巴還是恰恰 鉛桶敲著

http://blog.roodo.com/cit_lui_hoe/archives/2257402.html

2014年5月6日 星期二

【我與社運】國家暴力只會激化社運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林義雄先生的禁食行動,催化了許多團體和個人採取了積極的反核行動。公投盟選擇包圍立法院;核四公投促進會的成員,則是每天靜默地從義光教會繞行到立法院。由於媒體怠惰或忽視,這些不同團體發起的行動,全屬被簡化為「反核團體」,讓社會看不到多元的公民行動。這裡並非要切割或議論是非,而是要說明,任何一個團體所發起的行動,都必須承擔各自的責任,包括對參與的群眾,或者歷史的問責,我們亦如是。

雖自制仍多人受傷
  4月28日當晚,由於國民黨釋出了停工的讓步訊息,廢核平台原本要在當晚九點撤出,但一直等不到行政院的正式聲明,為了確保此階段性的戰果,因而決定持續佔領。
  我們知道警方可能從半夜開始驅離,為了盡可能保護群眾,平台的幹部及糾察志工,確立了不強力反抗、拖延的策略,同時也告知群眾。凌晨近三點,警方開始驅離,一開始是抬離、丟包、警備車載走,但很快的出動盾牌、警棍,及次數破紀錄的水柱攻擊,隨後霹靂小組侵入人行道搶奪喇叭,摧毀指揮系統,接著就是揮舞警棍毆打、逮捕群眾、攻擊媒體。
  警方的暴力益加激化了群眾的抵抗意志,部分群眾甚至開始指責主辦單位為什麼要撤退,甚至想用暴力回擊。
  面對持續升高的鎮壓,幸好是青年幹部和糾察志工站上了第一線,他們的肉身夾在了警方的盾牌、警棍與激憤的民眾之間,不斷呼求雙方克制,就這樣一路苦撐到天亮。至今我腦中不斷出現這些青年幹部及志工們,被擠壓的身驅、扭曲的臉孔,叫大家後退的手勢,還有沙啞的呼喊聲。坦白說,他們所承擔、背負的壓力,並非我們第二線指揮系統所能體會。
  即使主辦單位和群眾高度的自制,但這場驅離行動中,衛福部統計有54人受傷,廢核平台則蒐集到74人回報受暴情形,其中有23位遭到警具攻擊,至少有5位女性表示受到男警的言語及身體上的攻擊及騷擾等。
  請問,相較於這次行動的高度自我克制,郝龍斌市長在下令警方揮舞警棍,以暴力激化對立時,又是什麼樣的心態?當所有體制內尋求社會正義的管道都已封閉,當國民黨為所欲為,代議政治已崩壞到底的時候,人民還有什麼選擇? 

還權於民才能和解

  江宜樺院長下令警政署對「新型態群眾運動」,立即執行公權力排除,警政署要對抗爭者採取的「預防性羈押」,以及郝市長任意指責在街頭的人是劫機犯,不僅無法澆息人民怒火,反而是為激進路線加添薪材,為抗爭者強化意志,準備讓台灣社會烽火連天。為今之計,只有執政者深切的自省,和公民社會對話,展開一系列還權於民、民主深化的政治改革,才有可能讓社會和解。
  否則,往後的社會衝突,就不是夾在警方和群眾之間的青年幹部,可以用肉身平衡的大洪流。 
蘋果日報同步投書:http://goo.gl/d8BpE0

2014年4月22日 星期二

【環境與民主】希望的路,非核家園的黃絲帶


這張照片是昨天在美麗島站同學們繫黃絲帶的畫面。我很少這麼密集的貼文,因為內心無法掩飾焦慮。
要拜託大家,如果還沒想到或可以參與什麼行動,請加入黃絲帶行動,讓這個行擴散到全國每個角落。

Yubin Chiu「不知道該如何參與者,沒有時間參與者,
請找一條黃色布條,或者襯衫、或者毛巾,
繫在妳家門口。您就是運動的一份子。

特別是,家裡有爸媽長輩,看到林先生絕食而不捨焦慮者,
歡迎每晚到高雄市文化中心門口,領取黃絲帶與文宣,
讓長輩在白天以安全、自在的方式,向社區鄰里、市場老友發送文宣與布條。

長輩們可以運用人脈、社區影響力,做到年輕人所做不到的事!」

-------------------------------------------------
【希望的路,非核家園的黃絲帶】

志工招募:http://ppt.cc/GQax
活動頁面:http://ppt.cc/4WY0

不管路再艱難,只要我們一起努力,就有希望。
請和我們一起用黃絲帶,從美麗島開始,繫出非核的家園,民主的台灣。
繫上希望的黃絲帶,將它做為我們意志的展現,繫滿整條路、整個社區、整座城市。

2014年4月4日 星期五

【我與社運】與帆廷相仿的青年們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佔領國會兩周以來,由青年和社運團體、自主公民共同支撐的社會運動,被簡化為太陽花學運,確實號召了巨大社會動能。然部分媒體報導大搞學運領袖的造神運動,卻是對整個運動極大的扭曲,也不利於新一波民主運動的發展。
  佔領國會行動的最大後盾來自社運團體,夥伴們放下了原本在環境、人權、勞動、性別等社運業務,24小時輪班,在警察攻堅、黑道恐嚇壓力下,隨時應付各種可能情境。

勇敢承擔風險責任

  例如:創造330五十萬民主黑潮的集會行動,從申請路權、邀請講者和樂團,建立指揮和糾察系統,及至請廠商調度整合史無前例、從凱道延伸到中山南路的音響和LED電視牆,正是由這些社運夥伴在極端緊迫的時間和人力下撐出來。他們是和為廷、飛帆年紀相仿的青年,勇敢承擔了這場集會的風險和責任,但卻低調讓渡了原本屬他們的光環。 
  在媒體眼中,社運行動常被片段報導,把社運人士當成一群沒名沒姓的抗議人士,更習慣性跳過社運組織,僅以放大鏡凸顯學運少數個人英雄,這樣的報導取向不僅不符事實,賦予明星化的學運領袖,無比沉重的壓力,更對於公民社會的發展,弊大於利。 
  另外,來自全國各地,一車車增援議場內外,和日夜守護的學生,更有賴校園中既有的學生社團幹部,以及在地草根組織的協力,才能源源不絕支援現場;許多公民在議場外自發性的扮演起糾察和物資站的工作,自主承擔了這運動的基盤;走在青島東和濟南路,立法院建築牆面上,持續正流動著各種諷刺馬、江、王的藝術創作,豐富了運動的樣貌,柔化了剛性的抗爭;神奇的定時供餐,戰地廚房、深夜食堂、滿溢的物資更是展露了台灣好到沒話說的暖暖人情。 
  兩周以來,許多社運夥伴常相互解嘲,這次的行動不僅癱瘓了國會,也癱瘓了社運團體,就運作來看,確是如此。 
  然而,筆者也深自反省。無所不在的國家暴力,已讓社運組織疲於奔命。這次青年佔領行動也干擾了社運組織既有的秩序,被迫得面對當前民主崩壞的重大課題,筆者得承認,青年確實以他們的行動,引導了社會運動新方向,創造新動能。天佑台灣!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蘋果日本投書:http://goo.gl/r5Amnt

2014年3月6日 星期四

【我與社運】木花器


【木花器】20140306@李根政

照片中是這陣子生活中的一件小確幸,一個木頭的花器。

上週到花蓮討論地球公民花東辦的業務,以及和花蓮的泛社運圈伙伴盤點參政的共識。在O’rip看到入門口擺著一盆用木頭花器盛裝的蘭花,覺得好漂亮。回程中到鳳林拜訪了好友吳永斌和張國仁,剛好碰上了國仁兄的住家修繕工程正在上樑,吃了美味的燒酒雞、高麗菜和客家醎湯圓。由於好友們已經知道我開始在推動綠黨的工作,話題圍繞在突破政治困局的重要性。

國仁兄是一位利用漂流木,製作木工藝、提煉檜木精油的在地工作者,也是當地反對萬里水力電廠工程的指標人物,地球公民的長期戰友。閒聊中,我提起了在O’rip看到的那盆蘭花,結果國仁兄送了我一段中間略有蟲柱的木頭,在大伙吆喝下,馬上開始進行挖空的動作,一伙人就在戶外邊聊著國事、地方事。有了這個寶貝,回程的火車途中、候車的月台上,我忍不住頭也不抬的打磨著,幾十分鐘後,可能是太認真了,連光復站的鐵路工人都跑來關心,喂年輕人:要休息了。

最近的日子總是在一場場的會談、高鐵、台鐵、捷運或汽車接駁中度過,能有機會專注著從做手工,真是一種幸福。

感謝國仁、永斌兄,還有許多剛認識的好友們,你們在草根的工作,以及對運動伙伴的支持,總是讓我們感到溫暖,而我,往往只能寫張春聯致謝。

不管是環保運動或政治運動,要把社會力組織起來的過程,跟農夫種田一樣得辛勤耕耘,還得看老天爺的臉色,心中沒法預設能成就些什麼?只能期許自己踏實的跨出每一步而已

大家晚安!

2014年2月15日 星期六

【我與綠黨】大眾捐款,社運和新政治的札根基礎

大眾捐款,社運和新政治的札根基礎

文☉李根政/台灣綠黨共同召集人、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今天要談一件最俗氣的事,那就是錢。

幾天前,我在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的「春之鬧」營隊上開炮說,如果台灣當上副教授、教授的,每個人都做出十一奉獻,每月捐出所得的十月之一,台灣的社運就會往前進了,而且我還說了不敬的話:秀才舉兵十年不成(其實這是對自己曾經所屬的職場反省居多)。

就我所知,社會所內的老師已經是台灣學界最關心社會,出錢又出力的學者。在這種場合放炮,其實是帶著評論的色彩,而不是給社會所的朋友們道德壓力。

不過,我說的是真心話,台灣少數投入社運出錢又出錢的學者,往往在照顧家庭和社運之間多頭燒,透支的情形相黨嚴重,台灣的倡議型的民間組織,一年的預算錢少得可憐,往往聘不起幾個專職,卻承擔了龐大的社會責任。如果有更多關心社會的學者、公民來捐款,就能創造出十倍、百倍、千倍以上的效益。

舉個例子,地球公民和在地社團、社區,共同擋下了高屏大湖,為納稅人節省了至少200-300億元,保護了700公頃的良田,而且讓更多人認識了鄉土、及水資源課題,促進了城鄉之間的相互了解。地球公民在這個議題上,是以加總不到一位專職的力氣,進行社會串連,組織動員、媒體宣傳等,多年來累積的支出,應該不會超過200萬元,這樣的投資效益可以說是非常高。

我常在做夢,如果台灣全國性、地方型的NGO,不管是關心環境、勞動、性別、移工、農村發展等倡議型組織,都能在大眾的支持下,創造出比現在多出十倍的工作機會,不僅可以從政策、生活、文化等層次大幅度帶動台灣社會的進步,更可以讓年輕人投入社會實踐,培養出新世代的社會和政治人才。

我的想法是,參政、取得權力只是手段而非目的。理想的參政人才,應有自己的核心關注,將社會改革的進步信念內化為自己終極的價值,透過社運實踐,洞悉過去及當前政治、社會、經濟、文化等困境,培養能力、摸索方法,在既有政治模式中開創新局,否則很容易淪為只關心權力的政客。

--------------------------



如果我們認為台灣會需要這樣的社運和政治人才,就應該視這些NGO工作者為社會改造的專業工作者,提供合理的薪資。但是這些錢不太可能由政府常態編列,也不能仰賴富可敵國的財團,因為這有明顯的利害衝突。如果捐款來自社會大眾,一方面,可以讓政府知道有多少人民在支持,當人數夠多,就可以做為和政府角力的基礎;二方面,NGO工作者,必需不斷以績效和獨立性爭取人民的支持,可以防止怠惰和腐化(前提是財務和績效的透明)。

但是,台灣人民其實不太了解社運團體在做什麼?主流媒體往往只呈現抗爭、記者會的畫面,以及沒名沒姓、面目模糊的某社運人士,即使社運關切的議題跟每個人及孩子的未來都有關,但卻進不了人民的客廳和視野,也沒法讓更多人從口袋掏出錢來支持。

做為一個社會工作者,我們或許可以抱怨人民怎麼不支持?但也要反省自己花了多少力氣爭取人民的支持?否則就變成雞生蛋、蛋生雞的無解問題。

因而,我一直主張,當前台灣社運和政治改造,最重要的事,不僅是阻擋某些開發案或政策,而是跟人民的對話,爭取人民的支持,大眾募款應視為最基礎的札根運動。

---------------------------------------


台灣綠黨從2012年開始推動定期捐款,至今僅有不到60位定期捐款人,每月的捐款僅夠支付一位專職和辦公室,為了長期的政治札根工作,我們最近增聘了二個半的專職,在黨務發展、選舉工作的同時,我們也同時面臨很大的募款壓力。在當前離譜的選制下,像台灣綠黨這樣具有進步價值的小黨,如果沒有人民的支持,是發展不起來的。

地球公民則是從2007年成立持續推動,一開始也只有6o多位定期捐款人,花了五年累積了近2,500位捐款人,包括了900位定期捐款人,這些捐款人是以親朋友好友為基礎,加上一場場的演講緩慢累積,通常一場演講能爭取到約1-2位的定期捐款人,如果能有5-6位,整個辦公室都覺得業績真好,好開心。由於社會的支持,我們建立了三個辦公室,聘請了十二位的專業工作者,其中定期捐款約提供每月一半的經費。許多人都認為地球公民做得夠好了,但其實我們尚在起步中,今年我們增聘了三位專職,一位做議題,二位將投入教育推廣,但如果捐款沒有增加,很快就會透支。

然而,這二年,有一個知名的國際環保團體投資了人和錢,每天有幾十位專職募款人員辛勤的在街頭募款,據了解,該團體在台灣的定期捐款人已突破二萬人,這樣的人數相當於全台環保團體捐款的總合,再乘以數倍。

這表示台灣人並非不願意捐款支持環保運動或著社會運動,而是我們沒有努力跨出這一步,台灣的NGO或許沒有條件做這樣的先期投資,但我們真的該想想辦法跨出去。

所以,我其實很後悔當天在中研院放炮、評論,而不是拿著捐款書拜託大家捐款(當天我以為都是學生,不好意思募款),做為一個NGO工作者,我們還是太習慣生毛帶角,這樣確實不容易募款,有誰要捐給一個凶巴巴的人呢?

接著,我公開自己的捐款額度供大家參考,根政在地球公民每個月的薪水約四萬元(我辭去教職前的薪水是七萬二千元,綠黨召集人是義務職),目前,我每月捐給 地球公民2,500元、台灣綠黨1,000元、綠色公民行動聯盟500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500元、苦勞網500元、台灣人權促進會500元,每月捐款共計5,000元。這個月,綠黨推出200萬元札根的募款計畫,每也認了一股,捐出20,000元。http://www.greenparty.org.tw/news/20131220/87

公開這些數字,不是給大家道德壓力,希望每個人都該這麼做,畢竟我有還在小學教書的老婆--怡賢在支持(她也捐款給不少團體),而且沒有小孩要養,我確實有捐款的條件

另一方面,要告訴大家,捐這些錢並沒有讓自己吃苦,很多人不管是在路上或電視上見到我,都說----根政變胖了,我雖然不喜歡變胖,但也慢慢接受了。

重點是,我好希望台灣人民養成捐款給社運團體的習慣,有些人條件比我好,可以捐多一點,有些人條件比較不好,可以捐少一點,不必有良心負擔。如果有吃大餐習慣的,只要每月少吃一次大餐捐款社運團體,我們就感激不盡,同時,也減少變胖的風險。(其實,我沒有吃大餐的習慣,只是中年了,代謝真的變差了)

最後,嚴肅的問題來了,要捐款給那一個團體呢?個人建議還是做一番考察,也給一點包容(台灣的NGO就像沒多少爸媽在疼的小孩,要長得好,很難),再決定捐給誰。

我不反對捐款給知名的國際組織,他們正在把餅做大,給與環保運動良性的刺激,但請有能力捐款的朋友,多給本土社運和進步政黨一些支持!

攝影☉何俊彥(2012.3.11在高雄文化文心的反核行動,提醒大家別忘了308反核遊

2014年2月10日 星期一

【我與綠黨】札根,讓社會力培養出新的政治力

李根政(台灣綠黨召集人)

台灣經過二次政黨輪替,讓我們看清楚國民黨早該走入歷史,民進黨同樣無視台灣的永續發展、公平正義,欠缺內部自省與改造的能力。歷任執政者推動的不公不義的政策,正持續破壞環境,拉大貧富差距,加大社會的矛盾,同時危及公民社會所依賴之民主根基。顯然,是該從源頭挑戰政治權力的時候了。

然而,在民進黨之外,一部分的社運工作者,從來沒有停止過組織「進步的新政黨」的想像和嘗試,但至今為什麼還是難成氣候?台灣當前需要的新政治勢力是什麼?代表什麼樣的新價值?如何具有扎實的政治實力?

1998年,我開始參與環保運動,很快就傳來耳語「李根政是為了要選舉,才出來搞運動!」。這句話透露出的意識是:從事社會運動的人不該有政治企圖。

參政,不是所有公民的權利嗎?

社運工作者往往是最具理想性,深入草根的人士,為什麼不該參政?

或許是:台灣從戒嚴時期的社會運動,集結成黨外勢力,進而成立民進黨的過程中,一些對參政有企圖的人士,利用社運舞台取得參政的門票,但欠缺堅定的核心價值,取得權力後馬上背道而馳,因而讓社會對於有政治企圖心社運工作者中,懷著強烈的不信任;或者政治的黑暗已深植人心,集體社會已產生一種絕望的無力感,認為清白的人最好不要去染黑。

十幾年來,我身處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努力的從事環保運動,不敢輕言參與政治活動。在此同時,我們也眼睜睜的看著國、民兩黨腐化而無能為力,公民運動不約而同的畫出一條參政紅線,等同於默許參政變成家族世襲、二大黨內派系利益分配的專利。

我們似乎放棄了台灣要有「好政黨」和「好政治人物」的想望,只能從「監督」、「參與」的角度影響政治決策,或者期望腐化的政黨能夠起死回生。現實上,相較於台灣盤根錯根的地方政治勢力,公民社會的支持者可能還是「空氣票」,也讓我們不敢想像,這些社會力能否轉換為政治的實力。

然而,數十年來,台灣的社會運動正在實踐一條出路。從鄉村到城市,從山林、平原和海之濱,許許多多的個人、社區、社團、社群,在草根、街頭、社區進行各種社會改造,抵抗不公平、不公義,捍衛當代利益及跨世代的正義在行動的過程,正不斷體現、呼求落實到每項公共決策的深化民主,讓「愛台灣」不僅是政客口中空洞的口號,而是前撲後繼保衛鄉土的真實行動。筆者認為,這些運動不僅在創造台灣的新價值,更將影響產業經濟政策,也正在匯流根植於土地認同,堅定的國家意識。

百年來奠基於「人民當家作主」,反抗被殖民、壓迫而產生的台灣意識,如果能和這波土地認同運動,加上人權、自由民主、社會公平的普世價值結合,就有可能建立起一個進步國家的骨架和血肉,成為有根的文化活體。我認為,這是新政治要引導的新價值,更該帶領國家走向新的未來。

因而,新的政治運動必需將數十年來累積的進步社會力,厚植為新政治勢力的土壤與養份。不該只是整合厭惡二大黨的政治勢力,或是頭人加媒體露出的空包彈,更不能只有曇花一現式的選舉操作。

首先,要集結持續進行民主深化,開創社會新價值的各界人士,透過紮實深入的社會對話,在價值理念、政策、日常實踐等層次,認知彼此的差異,尋求共識,形成新的國家發展總路線。

其次,政治工作者的意志、格局和視野,將會決定一個政黨發展的取向。因而,應集結更多人才共同扛起世代責任,包括擔任候選人、組織工作者、政策智庫等,共同創造良好的政治文化,讓前撲後繼的新世代得以在健康的土壤中,實踐進步的政治路線

台灣綠黨在這波新政治勢力蘊藏的運動中,將以正面、開放的態度,謙卑的向草根智慧學習,希望有機會共同開創新的參政模式:連結積極的公民,進步的社運人士,為台灣的政黨政治注入活水,而且正向回饋、壯大公民社會,創造從社運到參政之間的良性循環,而非被主流政黨收編的單行道。

同時,我們體認到:政治實踐,是透過行動不斷累積選民信賴的過程,這波政治運動,一定要向下扎根,才有可能突圍。

2014年1月27日 星期一

【工業污染】後勁反五輕 盼把煙囪變公園(中時電子報)



新故鄉願景-後勁反五輕 盼把煙囪變公園
車行過後勁,中油187公頃的廠區和大煙囪管幾乎如影隨形,甩脫不掉。這正是後勁人的夢魘。為了擺脫它,他們在上世紀發動多次抗爭,「反五輕」成為台灣環境運動史上重要一頁。儘管功敗垂成,但政府當年25年遷廠的承諾,他們銘記在心,不時提醒中油和當局:「時候到了!」他們已為這片汙損破敗的土地做了復原準備,決意要讓它成為「高雄煉油廠生態公園」。

1987年,中油的「第五輕油裂解廠」興建計畫在媒體上發布。從日治時期便挨近煉油廠的後勁居民,在被迫接受一輕、二輕,並承受嚴重汙染苦果後,對於煉油廠的擴建計畫再也無法沉默,挺身反抗、圍場3年。1990年,時任行政院長的郝柏村帶著千名軍警南下夜宿,並宣示五輕廠25年遷廠完畢。在強勢警力戒護下,五輕正式動工。
政府允搬遷 明年到期
「新故鄉動員令」主持人、中國時報社長王美玉當年是主跑行政院記者,清楚記得這段過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在接受本專題訪問時則強調,後勁人反五輕的行動,並沒有因此畫上句點,「後勁每年9月舉行紀念活動,就是持續著這場仗。」
長期伴隨後勁人「倒數」的李根政,並非當地人,環保運動也原非他的志願。出生金門的他,鍾情於藝術創作,期望自己成為一個好的藝術家;他寫生埋頭作畫,常發現原本畫的樹不見了,或是哪塊景色因開路而消失,「我像是在畫遺照。」這才發覺大自然消逝速度比想像得還快。
新故鄉願景-後勁反五輕 盼把煙囪變公園
左圖:李根政(右)被視為後勁社區成員,受邀向神明祈求如期關廠的祭拜活動。(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他的環保意識是在1993年搬到高雄,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後被啟蒙,「那是一燈點亮千年暗的感覺。」由下而上、促成國家自然公園成立的經驗,讓他對高雄有了土地認同,也對公民社會有了認識。
當小學老師的他,30歲那年在教師會成立生態教育中心、而後擔任環評委員,40歲成立地球公民協會。他的藝術夢想和小學教職,都因環保志願割捨而去,「守護環境是長期的抗爭。」李根政這句話在後勁人身上實踐著。他也被後勁人的堅強意志懾服。
長期汙染 感官都麻木
他還記得對後勁的認識,是初到高雄時,看到半屏山西北側「失火」─原來那是中油燃燒塔在作業,「我最訝異的是,整個城市靜悄悄,對這情景習以為常。」李根政時常在半夜被臭醒,詢問他人感覺時,對方都不覺有異。在長期工業汙染下,「他們連感官都麻木了。」
對大高雄地區的人或許如此,但後勁人不一樣。李根政說,因為他們就住在台灣面積最大、歷史最悠久的汙染場址上,「在1987年前後,他們在家裡點個蚊香都會爆炸。」那是空氣中充滿著的油氣所致。
半年3爆炸 危及居民
環境已如此惡劣,五輕興建自然雪上加霜,2007年,短短半年內發生3次大爆炸,震驚左楠地區,民宅玻璃門窗支離破碎,直接威脅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在五輕興建時期擔任經濟部長的蕭萬長,出馬競選正副元首時,又再次承諾遷廠。
但真會這麼順利嗎?「政府意志不夠強,還是有些小動作。」李根政舉例,中油想讓民營團隊來經營五輕,試圖規避承諾。但後勁人也不會乾等,他們已經提出遷廠後的藍圖,希望將這塊被汙染的大地,成為生態公園。若是成功,這將成為台灣第一個由下而上、由民間自立擘畫的工業生態公園。
「長年抵抗是漫長而痛苦的等待,他們夢想著將煙囪變公園,並促進台灣產業轉型。」李根政指出,這片土地已經受到汙染,依法必須進行整治,因而無法使用,「汙染了40、50年之久,更需要進行生態復育。」他們取法借鏡德國魯爾工業區,由大型煉鋼廠轉型為煉鋼廠遺址生態公園的經驗,讓後勁迎向另一個明天。「煉油廠生態公園促進會」也於2011年正式成立。
李根政直言,這是還後勁人一個歷史公道。他邀請社會大眾一起來關注這件事,也關心這個承諾,因為「五輕遷廠不只是後勁人的事,是後勁人幫台灣承受了這些苦痛。
報導連結 》http://goo.gl/voJpFh

下圖:後勁生態競圖比賽,李根政與優勝團隊合影。由居民提出願景藍圖,規畫自己的公園。(地球公民基金會提供)
新故鄉願景-後勁反五輕 盼把煙囪變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