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污染】轉載給王永慶董事長的公開信(陳定南1990.12.05)

當年在雲林縣長廖泉裕和議長張榮味帶領下,支持六輕進駐雲林的人,該重新看看這封信,
現在歡迎國光石化到雲林台西、彰化大城的人,更該看這封信。

台灣人民和土地已被石化業蹂躪40年,我們還要再忍受下一個40年?等到石油乾涸的那一天才結束夢魘?

-----------------------------------------------------------------------------------
「對宜蘭縣有益就歡迎 無益就不歡迎」
我的立場一貫不變 陳定南給王永慶的公開回信

王董事長,久違了!突然接到你的信,十分意外,你在信中說我對「六輕」在態度上前後一百八十度轉變,事實上,這九年來,我對任何投資案件的立場,始終一貫不變,「祇要對宜蘭縣有益就歡迎;對宜蘭縣無益就不歡迎」。1986年10月底的立場就是如此,1987年4月中旬,你親自到宜蘭縣龍德工業區的台化廠舉行說明會,縣政府派人當場提出汙染總量測定的泡泡理論,也是秉持同樣的立場,稍後縣府發現六輕的汙染總量非封閉性的蘭陽平原所能承受,就確定不歡迎的立場。1987年10月上旬,你到縣政府前來當面洽談,會上,我十分堅定地表示縣府不歡迎六輕;1987年12月13日 ,電視對談,縣府還是重申反對的立場。

台化龍德廠的事實 環保署指為台灣污染榜首

王董事長,從你投資石化工業迄今已三十餘年,你在台灣的經濟發展中確有一些正面的貢獻,但是經濟開發應配合國家整體發展的需要作階段性的調整,尤其台灣地窄人稠,更需妥善而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土地與資源,這也就是政府訂立「台灣地區綜合開發計畫」(簡稱綜開計畫)、區域計畫以及產業升級政策的主要原因。然而你近年來卻醉心於建立超級的石化帝國,致使台灣有限的土地與資源跟隨你泥淖掉於高汙染、高能耗、低產值的行業中,而不能自拔,結果不但使綜開計畫及區域計畫的有關規定及構想,未受尊重,也使得台灣的產業升級迄今猶如老牛拖車。你原是台灣少數有實力帶動產業升級的民間領袖,可惜你一直汲汲於急功近利的短線作風,辜負了你過人的才華與實力。在「綜開計畫」及「北部區域計畫」裡面,石化專業區並不在宜蘭縣,1988年間,貴企業宣布放棄在利澤設立六輕,我們對你守法的精神仍予肯定,詎料最近捲土重來的六輕,規模更大,又包含了煉油廠,甚至七輕可能跟進。想當年,貴企業購買利澤工業區是為石化產品的二次加工,原已不符土地管制使用的規定,最近貴企業藉機大打「中國牌」而對政府予與予求,這其間所顯示的不守承諾,強求特權與目無國法的作為,不但將陷政府當局於不公不義,而且也有失第一大企業的風範。

你在信中一再強調改善汙染的誠意與決心,但最近經報載公開的事實是:台化龍德廠到上個月為止仍被環保署指為台灣汙染的榜首,而我過去接獲的報告是,貴廠防汙設備為節省成本而惜用,成為應付檢查的工具。而三年來,你一再宣稱被當地政府譽為模範工廠以及附近居民心目中好鄰居的美國德州廠,最近也因報導公開了汙染的「三冠王」的事實而揚名立萬。

── 德州有史以來最高水汙染罰款(US$244,700)。

── 美國聯邦有史以來最高的空氣汙染罰款(US$833萬)。

── 被德州環保團體封為「世界級的環境惡徒」。

報導中也提及,美國聯邦環保署因為貴企業一直缺乏誠意改善汙染,所以下令七輕計畫叫停,所以最近七輕要回來台灣,恐怕不是因為要移根國內的動機吧?

若真有心回饋發跡地 勿執意設置上中游石化廠

王董事長,宜蘭縣一些人最近又在談論你早年在羅東經營木材的往事,大家對你當年以極為特殊的生意手法在羅東致富發跡,都印象深刻。這些年來,你也不止一次談到回饋宜蘭縣,祇是未料既有汙染還未改善,新的超級大汙染(即使單位量低,總量也極驚人),又準備仗勢強行登陸。這樣的回饋,我們宜蘭鄉親消受不起,也絕對不會接受。貴企業最近一再誤導我們反六輕為反工業、反繁榮,事實上,我們祇是反對汙染,我們不反對工業,我們更歡迎繁榮,如果你真有心回饋你的發跡地,那請在利澤設立最下游的低汙染產品加工廠,而不要執意違反區域計畫法,硬要建立石化上中游的原料廠。想想看,一個成衣廠所提供的就業機會就可能超過30幾個廠的六輕(用人約2500人),而高附加價值的產品,對政府的稅入也不是低價的原料可相提併論。但這些事實都長期被蓄意掩蓋,而使宜蘭縣為爭取地方最大利益而反六輕的合理動機,一再遭受扭曲,實在令人遺憾。

六輕並非你我之爭 是台塑對法律政府的挑戰

王董事長,你的萬言書透露,你終於回心轉意要把根留在台灣,我敬佩你的明智抉擇。但談到六輕,我覺得貴企業太「抬舉」我了,還以加油添醬的方式把我塗抹一番,其實宜蘭像我這樣反六輕的有很多人。六輕並非你我之爭,而是貴企業對國家法律與政府威信的一種挑戰,也是宜蘭縣民,萬眾一心對抗汙染的愛鄉護土行為。

我誠摯地建議你懸崖勒馬立即停止六輕計畫,重新集中全力,發揮你的智慧與魄力,領導台灣跨入產業的新紀元,那你就是台灣經濟的巨人,也一定會留名青史,台灣沒有幾個人有這樣的機會,請善加珍惜,請立即把握,敬祝你身體健康。

陳定南 敬啟
1990.12.5

在高雄碰面的事實 我接受「邀請」去長庚碰面

附啟:
來函說是我主動要求參觀林園廠,然後再與你見面。事實是你的女婿陳徹(他與我有很遠的姻親關係)在1986年高雄區運會期間到選手旅舍對我說你希望與我見面,我接受邀請去高雄長庚與你碰頭。中午在會議室吃飯盒,參觀林園廠則是在中午飯後,而不是飯前。在午餐會談中,我對貴企業有意在宜蘭進行大投資一事表示「祇要對宜蘭有益,一定歡迎;但如果對宜蘭無益,則不歡迎」,你也一再表示認同,我也進一步指出台化龍德廠及台塑電石廠的汙染問題迄未改善,使地方人士聞汙染色變,我也順便提及縣府反對台電蘇澳火力發電廠的事,你還表示火力發電廠汙染嚴重,萬萬不可讓它設立(誰知在你的六輕計畫中,就有一個火力發電廠)。以上事實跟宜蘭縣不歡迎六輕原不相干,本無需多說,但因深恐以訛傳訛,也一併附帶說明。

■:本文原刊載於1990年12月6日 聯合報。1990年12月5日 立法委員的陳定南,親筆以此公開信答覆台塑企業董事長王永慶,反駁王永慶指他曾歡迎六輕到宜蘭設廠的說法,並對台塑企業的污染紀錄,舉證鑿鑿。分段標題係為該報所加。
(2007年4月10日陳定南紀念館籌備處提供)

以上文章引用於「再見青天 陳定南紀念部落格」
原文網址如下(其上附有陳定南先生親筆文稿)
http://tw.myblog.yahoo.com/jw!eMB09iKRGBLFU.NTZzg9nQJdFMxbNf0oJzw-/article?mid=11456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