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寫於2004.5.29,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專題報告後)
在聽了家琪和阿貴的報告,有一些感想與大家分享。
之一
家琪在比較歐美地區和台灣動物福利發展時,講到的是結果,很少提及其個發展過程。
今年三月中旬英國WCIF負責國際農場動物利教育推廣的Janice Cox女士應動物社會研究會之邀來台,本來想邀他們到靜宜一趟,但時間對不上,後來我請她來高雄演講與座談,Janice女士帶來了精采的演講,告訴我們大規模集約飼養的問題及友善畜牧的觀念和實例,同時也播映了一片光碟,有一部分的內容是以教室為場景、學生為道具,模擬集約飼養的農場環境,令人莞爾又震撼,充分展示了這個組織進行群眾教育的實力。這個組織在英國的辦公室有35個工作人員,海外約7個國家有分部,各有專職人員1-5人。現場有聽眾提問,他們是如何經營出這麼大的組織,Janice女士的回答令人驚訝,她說WCIF在英國是一個很小的動保組織,至於如何形成這樣規模的組織她並不清楚,因為她們是享受成果的人,所以她無法理解我們在台灣的困境,以及提供我們建議。
這個經驗告訴我們,台灣多數的社會運動,如動保、環境運動等皆處於拓荒期,國外團體所做的很多事,很難移植到台灣來。
現階段,在各領域中,台灣薄弱的民間力量與強大的官僚巨獸、學閥所形成的生命共同體,力量極不對等,民間需要花很多的力氣去衝撞,要求他們釋放出一些空間和彈性來,因此,在現階段要與他們談合作,自己的籌碼明顯太少,必需小心翼翼,弄得不好,有時候是與虎謀皮,有時候是模糊了是非。
如果搞運動除了成事之外,也是想要強化、提昇民間之力量,那麼,目前較迫切的是加入、壯大團體或同盟,而非去尋求和官方的合作。
不過,運動的方式有太多的可能性,上述所提出批判不一定正確,以家琪的勇氣和愛心,也許時常會有意外的收穫,可以為運動開創新局吧!
之二
阿貴所報告的社區林業讓我反省研究所課程對於「文獻回顧」的要求,到底應建立在什麼基礎之上。理論上透過文獻回顧可以讓我們了解在研究的方向上已有的成果或案例的發展歷程。然而,我懷疑在沒有對現實、事實的背景有了解之下,如何判斷文件所描述之內容是否符合真實。
社區林業的發展,如果不放在民間森林運動的脈胳下去探索,相信是有所欠缺的;如果不去了解過去幾年來我們與林業體制的鬥爭所為何來,那麼我就會懷疑─以官方說法為基礎認知的報告,其真實性有幾分。
阿貴的報告一樣提醒我們,官方和民間的發言權仍處於極度不對等的地位。無論是一個研究者或運動者都必需認清這樣的結構,不要認為將蒐集到的資料呈現、分析,就以為是「客觀」、「中立」了!
2004年5月29日 星期六
2004年5月18日 星期二
【守護森林】行政院林盛豐政務委員勘查滿洲全民造林林地
李根政.屏東報導(2004.5.18)

▲林盛豐政務委員到滿洲全民造林現場目睹原生林、許多茄冬大樹被砍伐,土地殘破之現狀。
源自1996年賀伯災變所推動的「全民造林運動」,其政策目的是以造林來強化國土保安,解決超限利用等課題。然而,8年以來,林業單位卻以經濟營林的作法,以20年53萬元之獎勵金為誘因,變相鼓勵各縣市人民砍伐現存森林,再種上小樹苗,完全違背政策制定之初衷。此一作法自1997年陳玉峰教授便為文指陳;2002年起,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台灣生態學會等團體則陸續以實地案例控訴,才促使政府高層不得不正視此一錯誤政策。
昨日(5/18)林盛豐政務委員親自南下屏東縣滿洲鄉之全民造林林地,親眼目睹環保團體所指控的「砍大樹、種小樹」的荒謬政策,當下與林務局等相關單位開始進行政策之檢討。他比喻說:我們今天花10塊錢來做這種破壞土地的造林,將來要付出的水土流失、公共工程等社會成本可能高達30元。」民間團體對於林盛豐政務委員之改革企圖與政策反省能力,表達高度肯定。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林業學者至今仍極力狡辯,即使到了現場,看到原生植被全面砍伐,地表裸露、嚴重沖刷,再種上外來種的桉樹、耳莢相思樹,參與會勘的森林系教授仍然說出許多“經典名言":
1、「眼見不能為信,手摸不能為證。」今日所見不過是「瞎子摸象」罷了!現在看起來有錯,三十年後未必是錯。
2、為了水土保持,我們常常需要砍森林、種森林,為什麼呢?因為森林要保持一個良好的覆蓋率,比較良好的立木蓄積,它才能發揮森林的真正功能。過去林務局也努力將比較不好的樹種慢慢的加以改良,讓它變成一個非常健康的森林。
3、為了水源涵養,必需砍除雜木和藤本。
4、我個人認為「全民造林運動」百分之百是對的!
另外,還有林務人員說:「我們不除舊怎麼佈新呢?」上述舉例充分說明了林業界顛撲不破的「伐木營林」思維。
李根政則向行政院提問:
1、全民造林之獎勵制度形成「砍大樹、種小樹」之誘因,民間指證歷歷,官方坦承不諱,便足以證明這項政策與原始目的(國土保安)恰與相反,難道沒有官員該為此項錯誤的政策負責?
2、現階段停止「全民造林」之新植造林,有何負面效應,為何非做不可?
3、百萬年來,台灣的土地從不需人為種樹,自然形成鬰鬰蒼蒼之天然林,此即國土保安最好之屏障。如今,大規模的人為造林,號稱要做國土保安,試問有什麼研究可以證明人為造林之效能高於自然構地補天(形成次生林)保護大地之機制?
4、歷來之造林,先毀掉天然林再造人工林,在生態保育上其正面、負面效應如何評估?可有評估?(全文詳見「有關全民造林、山林政策 民間團體向行政院提問」一文)
對於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正進行的全民造林政策檢討,民間表達高度期待,台灣生態學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等團體將持續關注此一政策之發展,期能促使此一錯誤的政策能夠扭轉!

▲林盛豐政務委員到滿洲全民造林現場目睹原生林、許多茄冬大樹被砍伐,土地殘破之現狀。
源自1996年賀伯災變所推動的「全民造林運動」,其政策目的是以造林來強化國土保安,解決超限利用等課題。然而,8年以來,林業單位卻以經濟營林的作法,以20年53萬元之獎勵金為誘因,變相鼓勵各縣市人民砍伐現存森林,再種上小樹苗,完全違背政策制定之初衷。此一作法自1997年陳玉峰教授便為文指陳;2002年起,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台灣生態學會等團體則陸續以實地案例控訴,才促使政府高層不得不正視此一錯誤政策。
昨日(5/18)林盛豐政務委員親自南下屏東縣滿洲鄉之全民造林林地,親眼目睹環保團體所指控的「砍大樹、種小樹」的荒謬政策,當下與林務局等相關單位開始進行政策之檢討。他比喻說:我們今天花10塊錢來做這種破壞土地的造林,將來要付出的水土流失、公共工程等社會成本可能高達30元。」民間團體對於林盛豐政務委員之改革企圖與政策反省能力,表達高度肯定。
然而,不可思議的是林業學者至今仍極力狡辯,即使到了現場,看到原生植被全面砍伐,地表裸露、嚴重沖刷,再種上外來種的桉樹、耳莢相思樹,參與會勘的森林系教授仍然說出許多“經典名言":
1、「眼見不能為信,手摸不能為證。」今日所見不過是「瞎子摸象」罷了!現在看起來有錯,三十年後未必是錯。
2、為了水土保持,我們常常需要砍森林、種森林,為什麼呢?因為森林要保持一個良好的覆蓋率,比較良好的立木蓄積,它才能發揮森林的真正功能。過去林務局也努力將比較不好的樹種慢慢的加以改良,讓它變成一個非常健康的森林。
3、為了水源涵養,必需砍除雜木和藤本。
4、我個人認為「全民造林運動」百分之百是對的!
另外,還有林務人員說:「我們不除舊怎麼佈新呢?」上述舉例充分說明了林業界顛撲不破的「伐木營林」思維。
李根政則向行政院提問:
1、全民造林之獎勵制度形成「砍大樹、種小樹」之誘因,民間指證歷歷,官方坦承不諱,便足以證明這項政策與原始目的(國土保安)恰與相反,難道沒有官員該為此項錯誤的政策負責?
2、現階段停止「全民造林」之新植造林,有何負面效應,為何非做不可?
3、百萬年來,台灣的土地從不需人為種樹,自然形成鬰鬰蒼蒼之天然林,此即國土保安最好之屏障。如今,大規模的人為造林,號稱要做國土保安,試問有什麼研究可以證明人為造林之效能高於自然構地補天(形成次生林)保護大地之機制?
4、歷來之造林,先毀掉天然林再造人工林,在生態保育上其正面、負面效應如何評估?可有評估?(全文詳見「有關全民造林、山林政策 民間團體向行政院提問」一文)
對於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正進行的全民造林政策檢討,民間表達高度期待,台灣生態學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等團體將持續關注此一政策之發展,期能促使此一錯誤的政策能夠扭轉!

2004年5月4日 星期二
【我與社運】生態中心季刊停刊.轉型聲明
文☉李根政(2004.5.4)
各位朋友:
在「生態中心」季刊發行第16期之後(含試刊號則是17期),我們做出了停刊以及轉型的決定。
對我個人和生態教育中心的伙伴而言,這是個困難的決定,因為整整四年多來,盡管不一定能準時出刊,但我們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堅持了下來。
四年多前,我在試刊號的封面上畫了一張圖,寫著「20世紀末的台灣,土石橫流、河川死亡、森林悲鳴,但是人們依然高唱經濟成長至上!」這是辦刊之原初心境。
三十歲以前,個人畢生職志是要當一個一流的藝術家;三十歲以後,則是投入一場又一場的環境運動。我常想,追求自我的實現與投身公共事務,是多麼矛盾的人生啊?
有一天,我想通了。十二、三歲,我畫家鄉的古厝、木麻黃;十六、七歲到三十歲我著迷於畫樹,一棵樹或一片森林,其間也畫著衝突、醜陋的世界;如今三十七歲的我,則用、筆、相機紀錄著土地的美麗與哀愁,用行動做著成功率極低的各種保護運動。就生活方式來說,這的確是很大的轉變,但是,我知道有一點是不變的,而且持續添加的,那就是對土地的愛。
不論是輕狂少年時,或是逼近四十歲的男人,那個常會令內心澎湃不已的,仍是那一片片走過的山林、平野、河川、受傷的土地…,以及我鍾愛的樹、樹海。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告訴朋友們,「生態中心」的停刊─轉型不代表我們將放棄理想,而是考量現實與未來的規劃。
「生態中心」季刊發行之初,最重要是有感於台灣的商業雜誌中,不可能容納以環境運動為主體的內容,我想要為台灣留下這可貴的紀錄,因為這代表著社會的良知與追求公義的過程,16期的刊物,正是這個理想的實踐。而目前,已有台灣生態學會發行之「生態台灣」季刊扮演這項角色。
另外,現實的因素是,以規模這麼小的組織,人力和財務的負擔一向沈重;此外,已發行四年的刊物,也有必要針對其教育的效果,群眾的接受度等進行檢討。幾經考量下,我們認為刊物有必要進行轉型。
未來,我們將定期出版「生態中心」通訊,作為工作報告和傳遞訊息之工具;另一方面,我們將不定期出版機動性的文宣、手冊,其形式盡量可能是較輕薄短小,以更深入、更清晰的文字和圖片,來擴大讀者群、增加效能,其形式正在討論和規劃中。
四年前,發刊之初,有的朋友一訂就是十年、五年、三年,心裡明瞭這是加油、打氣、相挺,窩心得很,如今,做出停刊決定,最難捨的也是這份情意。四年來,就是這一個個的朋友,讓我們得以堅持,這樣的人數,放在台灣社會2,300萬人口中,如滄海一粟,然而,我們清楚一個個都是可貴的知心。
「生態中心」季刊的轉型,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期望您的諒解與繼續支持!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敬上2004/5/4
各位朋友:
在「生態中心」季刊發行第16期之後(含試刊號則是17期),我們做出了停刊以及轉型的決定。
對我個人和生態教育中心的伙伴而言,這是個困難的決定,因為整整四年多來,盡管不一定能準時出刊,但我們克服了種種的困難,堅持了下來。
四年多前,我在試刊號的封面上畫了一張圖,寫著「20世紀末的台灣,土石橫流、河川死亡、森林悲鳴,但是人們依然高唱經濟成長至上!」這是辦刊之原初心境。
三十歲以前,個人畢生職志是要當一個一流的藝術家;三十歲以後,則是投入一場又一場的環境運動。我常想,追求自我的實現與投身公共事務,是多麼矛盾的人生啊?
有一天,我想通了。十二、三歲,我畫家鄉的古厝、木麻黃;十六、七歲到三十歲我著迷於畫樹,一棵樹或一片森林,其間也畫著衝突、醜陋的世界;如今三十七歲的我,則用、筆、相機紀錄著土地的美麗與哀愁,用行動做著成功率極低的各種保護運動。就生活方式來說,這的確是很大的轉變,但是,我知道有一點是不變的,而且持續添加的,那就是對土地的愛。
不論是輕狂少年時,或是逼近四十歲的男人,那個常會令內心澎湃不已的,仍是那一片片走過的山林、平野、河川、受傷的土地…,以及我鍾愛的樹、樹海。
說了這麼多,只是要告訴朋友們,「生態中心」的停刊─轉型不代表我們將放棄理想,而是考量現實與未來的規劃。
「生態中心」季刊發行之初,最重要是有感於台灣的商業雜誌中,不可能容納以環境運動為主體的內容,我想要為台灣留下這可貴的紀錄,因為這代表著社會的良知與追求公義的過程,16期的刊物,正是這個理想的實踐。而目前,已有台灣生態學會發行之「生態台灣」季刊扮演這項角色。
另外,現實的因素是,以規模這麼小的組織,人力和財務的負擔一向沈重;此外,已發行四年的刊物,也有必要針對其教育的效果,群眾的接受度等進行檢討。幾經考量下,我們認為刊物有必要進行轉型。
未來,我們將定期出版「生態中心」通訊,作為工作報告和傳遞訊息之工具;另一方面,我們將不定期出版機動性的文宣、手冊,其形式盡量可能是較輕薄短小,以更深入、更清晰的文字和圖片,來擴大讀者群、增加效能,其形式正在討論和規劃中。
四年前,發刊之初,有的朋友一訂就是十年、五年、三年,心裡明瞭這是加油、打氣、相挺,窩心得很,如今,做出停刊決定,最難捨的也是這份情意。四年來,就是這一個個的朋友,讓我們得以堅持,這樣的人數,放在台灣社會2,300萬人口中,如滄海一粟,然而,我們清楚一個個都是可貴的知心。
「生態中心」季刊的轉型,是另一個新的開始,期望您的諒解與繼續支持!
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李根政敬上2004/5/4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