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找出路】再生?碳粉匣回收的啟示

△二度就業的婦女,用巧手讓廢棄物找到新生。

△這些碳粉匣若非回收再製,將浪費多少資源,增加多少垃圾?



李根政2009.5.23


在心路基金會惠曼小姐的引介下,我們一行人參觀了位於高雄市民族一路旁的榮科公司。

這是一家從事碳粉匣回收再生的公司,他們強調是讓碳粉匣「從生到生」,循環使用好幾次的環保工業;有意思的是,榮科雇用的員工是婚後尋求二度就業的婦女,廠房是利用龍鳳水餃的舊建築,雖說都是「二手」的,但是,據該公司陳春發董事長表示,所做的回收碳粉匣,除非以設計完稿使用,否則一點都不輸一手原廠的,而其價格只有原廠碳粉匣30-50%。

在聽取簡報以及和陳董短暫的接觸中,就已充分感受到這家公司的特色。

一、重視環保與員工的工作健康與家庭生活,在高雄設廠、高雄繳稅、雇用在地二度就業員工,實踐關心在地、本土的理念。陳春發董事長說,南部人重感情、手工細、腦筋好,當然要留在台灣設廠,而且工作是為了生活,所以盡量不加班。

二、由於所有製程純手工,所以可雇用的員工不少,每年約二億的營業額,可雇用100多名員工。

三、和心路基金會合作,蒐集各種碳粉匣,在取得原料的同時,每個月可提供獎勵金給心路做公益,協助智能及發展障礙者。從以上標準來看,榮科幾乎可說是一家「社會企業」,在現有市場機制的運作,加上政府綠色採購的輔助下(註1),不論其製造的產品、雇用的員工,都解決了一部分的環境和社會問題,以商業的手法,達到了公益的目的。

榮科公司表示,一支出廠年份在四年內的碳粉匣,其零件約有95%可再利用,可重複回收充填七、八次以上,看到員工們細心的拆卸、清洗、組裝、填充、測試每支碳粉匣,蠻令人感動的。
但是,深究這樣的產業背後,將會看到現代化文書作業背後要付出的環境成本其實是相當高的。
根據環保署的統計,台灣每年用掉200萬支碳粉匣,其中用過即丟的廢碳粉匣約150萬支,製造了2,100噸的廢棄物,回收率約只有四分之一,「再使用率」僅約15%;據統計,碳粉匣再使用率以歐洲的31%最高,其次為美洲的29%,台灣明顯低很多。

回收再生碳粉匣的產業理當受到鼓勵,然而這樣的產業也面臨挑戰。如同原廠業者的質疑:「如果有瑕疵,要花費更多紙張和碳粉,豈不是更不環保?」所以,將再生碳粉匣的品質提升接近原廠的水準是非常關鍵的價值,如此一來,才能讓使用者對再生碳粉匣產生信心,提高採用率,同時抵擋來自中國的山寨碳粉匣的低價競爭。

在政策上,如果要提高再生碳粉匣的利用率,最起碼在環保署認定綠色標章應該排除原生碳粉匣。較根本直接的辦法,則應該要求原廠盡到100%回收再利用的責任。

另一方面,如同手機一樣,為了促進消費,印表機業者不斷更新機型,導致目前市售的各品牌碳粉匣型號竟高達200多種,增加回收、再生的難度。按理說,經濟部工業局、環保署應聯手要求,印表機碳粉匣業者不得任意更換規格,惡意鼓勵一次性消費、製造更多的廢棄物。

而對於大眾來說,購買台灣製造、有品牌、有售後服務的回收碳粉匣是較可靠的選擇。而對於助長廉價消耗資源的山寨產品,使用者理應全面抵制。

不過,盡可能做到碳粉匣100%回收循環再利用,是解決碳粉匣環境問題的根本方法嗎?

我想起了麥唐諾(William McDonough)和布朗嘉(Michael Braungart)在鼓吹的「從搖藍到搖藍(Cradle to Cradle)」,他們認為產品如果在設計之初,就考慮到如何像大自然一樣,不斷循環利用,而不減其價值,即學習所謂的「生態智能」,如此打造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就可以解決第一次工業革命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他們樂觀的認為,如果20年後,地球上的汽車都是用先進的碳纖維搭配高效率燃油引擎(100英哩枆油1加崙),即使數量增加3倍,也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

但我認為:「從搖藍到搖藍」的生產模式,是在維持現有工業化國家擴張其資本主義、消費主義、生活模式,不考慮全球65億人口,還有後代子孫是否能平等的使用全球有限資源下的一種邏輯。

目前,全球的資源已屬於超支的狀態,除非我們能確保不再增加大氣圈的污染物,不再擴張開發利用有限的生物圈,不再開採岩石圈中有限的各種礦物…,否則透過技術創新,提高回收率,甚至「從搖藍到搖藍」的工業設計所節省的資源成果,都將被快速新增需求所侵蝕,從整體來看,還是增加了地球資源的消耗。

試問,在20年內全球汽車的燃油效率和二氧化碳減排都提升了3倍。但同一時間內汽車數量也增加了3倍,會解決問題嗎?即令最「環保」的材料還是得消耗礦物或生物資源。
簡單說:回收、從搖藍到搖藍的工業設計,如果沒有搭配資源耗用總量的降低,不會根本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

不過,讓我們回到生活中吧!

家裡在六年前買了一台IBM1312的印表機,在寫完碩士論文之後,碳粉匣就用完了,由於換一支新的原廠碳粉匣要花6,000元,於是聽從建國路某業者的建議,買了支「山寨」回收碳粉匣,結果印得滿紙黑,根本不能用。後來一忙,延宕至今都沒處理。低價印表機搭配高價碳粉匣,就是在鼓勵消費者常常換印表機。有人形容「加幾次油就等於買於新車的錢」,有道理嗎?
看到榮科的產品,我有一股衝動想要把家裡的那支碳粉匣送到榮科,至於是否要購買一支再生品,必需再審慎評估家裡是不是真的需要一台印表機,使用率高嗎?

更謹慎、負責的使用資源是當代生活的新倫理。每個人都生活在當代工業文明的枷鎖中,能夠改變一點,掙脫一點它的洗腦控制和束縛,都是值得鼓勵的新生活運動。因此,下一次,如果家裡真的需要一支碳粉匣,我想去買榮科的產品,來印證他們的品質和服務,是否如陳董所說。

但是,不要誤以為這樣的購買行為就可以解決問題,根本之道還是在改變目前工業化國家單一的價值、發展方向,這方面還是得透過組織化的運動。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註1:根據資源回收再利用法第22條規定,已於94年8月3日將再生碳粉匣等15項產品公告為第一批機關應優先採購項目,要求機關年度採購再生碳粉匣應達百分之六十以上。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