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面對大旱,啟動東港溪污染整治


2011年,在反高屏大湖的過程中,我們提出了符合「環境友善,城鄉互惠」,極端氣候下最優先的水資源調適策略,希望透過民間和政府的合作,化解政府和民間數十年的水資源開發爭議,採取真正具有永續性的行動。


我們提出三個無悔方案。

1.改善漏水。大高雄地區只要降低漏水率10%,就可以增加每日供水15萬噸以上。


2.民生用水回收,供應工業用水。大高雄地區的中洲污染處理廠,每天有8、90萬噸經二級處理的家庭污染排入大海,如果能夠提昇至三級處理,至少可以取代目前工業用水每日所需的30萬噸。


3.藍色東港溪。東港溪的供水潛能,枯水期每日可提供48萬噸的水源,豐水期更高達每日98萬噸。如果政府在沿岸做好畜牧和民生污水的管理,將水質提昇至民生用水水準,再利用現有的港西抽水站輸送至鳳山水庫,大高雄每日將增加18-68萬噸的用水。如此一來,大高雄人民可以「喝到好水」,東港溪將恢復良好的自然生態,兩岸居民也擁有乾淨的親水遊憩空間,可說是「城鄉互惠」的多贏方案。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當年這份歷史文件:

https://www.cet-taiwan.org/publication/issue/content/2700 

===============================
十年過去了,政府有做事,改善漏水、再生水陸續啟動,雖然腳步還是慢了,但已成了這次抗旱的一部分救急水。


不過,東港溪的問題,則從我二十幾年前踏入環境運動圈,在前撲後繼的官民人士努力,始終沒有看到真正的曙光。需要討論的是,為什麼進度如此緩慢?


很明顯的,單靠屏東縣政府的力量,不足以處理這個高難度的問題;做為用水端的高雄市,如何付出責任和行動,也仍待討論。


這是需要中央跨部會、地方跨縣市要合作,人民參與,才能真正改善的大工程。希望這幾天民眾和媒體的關注,可以促成一些改變,而不是增加口水。

===============================

我認為,東港溪整治此其時也,因為出現更好的契機可以處理這件事。

農委會有因應美豬進口的國產豬事業提升,其中本來就有提養豬升設備現代化的經費。

經濟部的再生能源政府持續推動中,沼氣發電有躉售價格的誘因。農委會也有獎勵補助計畫。

環保署本就有水質改善方案;屏東縣府有決心會持續提昇稽查和輔導的力道。

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持續和水利署、鄉鎮公所公私協力,推動沼渣沼液再利用的行動。


如果蘇貞昌院長可以責成政務委員(分工上可能是吳澤成政委),盡速整合各部會、地方政府的工作項目,以降低原水的氨氮指數至飲用水標準為目標,設定出期程,以科學化有效的管理完成目標,就可以創造增加供水、生態環境、提高生活品質的多贏。


東港溪水量穩定,豐枯比為7:3,相較之下,高屏溪攔河堰則為9:1。就我所知,不分官方和民間,長期關注南部水資源議題的人士,多數認為東港溪是高雄的救命水,當枯旱已成常態化,再不做更待何時?

當然,一定有許多執行面問題需要釐清,但根本上還是政治決心的問題。


===========================

東港溪污染來源

港西抽水站上游養豬約有 53 萬頭及人口 25 萬人,若以養豬一頭相當於 4 人污染量估計,東港溪污染負荷約相當於 240 萬人口當量,其中 215 萬人口當量來自養豬,佔90%,25 萬人口當量則來自生活污水,佔 10%。(資料來源,鳳山水庫水質治理方案 草案,環保署2010.11)

https://is.gd/NxcbmM


為什麼這麼髒的水,可以處理到變成安全的自來水?


2014 年起進行東港溪原水前處理工程,打造10 座生物濾池,運用工研院BioNET技術,可去除氨氮及有機質,經處理後之水質可符合飲用水水源水質標準,再經過後端處理後即是符合標準的自來水。(摘錄自:創新水科技研發服務網)

https://www.itriwater.org.tw/Technology/More?id=111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