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2010.1.4) 八八風災後,勘查曾文水庫上游草蘭溪,土石淤積幾乎埋沒電線杆(2009)。 八八水災之前,全台正苦於久旱不雨,沒想到父親節開始連下三天三夜的豪雨,為台南灣帶來空前的災難,更難料的是接連百日以上的久旱不雨。 水利署預估,以現有南部水庫所儲存約2億噸的水,只能用到明年的2月左右。嚴重的缺水問題逼得馬總統以國安層級召開抗旱會議,提出「停灌」、「節水」與「開源」三大策略,同時,行政院決議編列340億元預算,進行水庫清淤、疏浚、排沙及改善上流邊坡等,其中曾文水庫以6年為期編260億,南化水庫則7年內編80億,不排除以特別預算處理。 將抗旱提昇到國安層級值得肯定,但策略則有待商確。 只拿農民開刀,不檢討高耗水工業 「停灌」指的是嘉南米倉1萬9,000公頃稻作休耕。近年來,幾乎每次的旱災都是先拿農民開刀,農民固然可領取休耕補助費用,但先前的投資全數泡湯,後續的農產利潤全數消失,是極為不公平的事。依照水利法第18條之規定,各標的用水的優先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然而,主管機關不斷將休耕剩餘水移轉至工業用水,完全違背水利法的規定,休耕補助費用都是由政府買單。猶記2002年的北部水荒,由於竹科缺水迫使1萬4,000多公頃農田從三月起停灌休耕,共10億的補償費,農委會出了2億9,300萬,其他則由供水單位買單。 這次的休耕補償估計約要9億元,到底是誰買單?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還是要耕種,勢必轉抽地下水,是否衍生地層下陷問題? 全台科學園區、石化、鋼鐵業等高耗水的擴張,已導致台灣缺水問題雪上加霜,衝擊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實應全面檢討。 節水優惠,媚民又愚蠢 「節水」策略是指發送家戶節水墊片,推出節水的優惠方案,家戶依其節水率,每月可節省水費9~30元左右等。 事實上,節水的層面涉及很廣,最關鍵的問題是「水價」,台灣每度自來水(1立方公尺)的開發成本已高達20-30元,但水價卻只有7.5-11元之間。日本東京每度水高達新台幣65元、新加坡39.5元、香港27元,與這些亞洲鄰近國家相較之下,台灣的水價確實很低。低廉的水價使得國人的每日人均用水偏高,台北市民享有每度7.5元的最低水價,每日人均用水量達350公升,是最浪費水的地區,台北市以外每度水平均約10.7元,每日人均用水則約為274公升,還是偏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