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20的文章

旱澇交迫下,台灣的水資源政策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2010.1.4) 八八風災後,勘查曾文水庫上游草蘭溪,土石淤積幾乎埋沒電線杆(2009)。 八八水災之前,全台正苦於久旱不雨,沒想到父親節開始連下三天三夜的豪雨,為台南灣帶來空前的災難,更難料的是接連百日以上的久旱不雨。 水利署預估,以現有南部水庫所儲存約2億噸的水,只能用到明年的2月左右。嚴重的缺水問題逼得馬總統以國安層級召開抗旱會議,提出「停灌」、「節水」與「開源」三大策略,同時,行政院決議編列340億元預算,進行水庫清淤、疏浚、排沙及改善上流邊坡等,其中曾文水庫以6年為期編260億,南化水庫則7年內編80億,不排除以特別預算處理。 將抗旱提昇到國安層級值得肯定,但策略則有待商確。 只拿農民開刀,不檢討高耗水工業 「停灌」指的是嘉南米倉1萬9,000公頃稻作休耕。近年來,幾乎每次的旱災都是先拿農民開刀,農民固然可領取休耕補助費用,但先前的投資全數泡湯,後續的農產利潤全數消失,是極為不公平的事。依照水利法第18條之規定,各標的用水的優先順序是「家用及公共給水」、「農業用水」、「水力用水」、「工業用水」。然而,主管機關不斷將休耕剩餘水移轉至工業用水,完全違背水利法的規定,休耕補助費用都是由政府買單。猶記2002年的北部水荒,由於竹科缺水迫使1萬4,000多公頃農田從三月起停灌休耕,共10億的補償費,農委會出了2億9,300萬,其他則由供水單位買單。 這次的休耕補償估計約要9億元,到底是誰買單?失去灌溉水的農民,如果還是要耕種,勢必轉抽地下水,是否衍生地層下陷問題? 全台科學園區、石化、鋼鐵業等高耗水的擴張,已導致台灣缺水問題雪上加霜,衝擊糧食安全、環境安全,實應全面檢討。 節水優惠,媚民又愚蠢 「節水」策略是指發送家戶節水墊片,推出節水的優惠方案,家戶依其節水率,每月可節省水費9~30元左右等。 事實上,節水的層面涉及很廣,最關鍵的問題是「水價」,台灣每度自來水(1立方公尺)的開發成本已高達20-30元,但水價卻只有7.5-11元之間。日本東京每度水高達新台幣65元、新加坡39.5元、香港27元,與這些亞洲鄰近國家相較之下,台灣的水價確實很低。低廉的水價使得國人的每日人均用水偏高,台北市民享有每度7.5元的最低水價,每日人均用水量達350公升,是最浪費水的地區,台北市以外每度水平均約10.7元,每日人均用水則約為274公升,還是偏高。...

新高雄市長的難題和挑戰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年來高雄不斷上演著大驚奇,韓流、罷韓、接著要改選新市長了。 1998年底,謝長廷贏得了高雄市長選舉,開啟了民進黨長達20年的執政。從環境永續的觀點,到底改變了什麼?新市長要面對什麼難題和挑戰? 台灣解嚴之後的90年代,高雄有一波被形容為「南方綠色革命」的環境運動,從催生柴山自然公園、中央公園移除體育館的改造、爭取衛武營公園、愛河徒步區與水質改善,這一系列的都會綠地爭取運動,在民進黨執政後被接受、陸續兌現。可以說,這不僅是執政者的努力,更是市民運動創造和形塑了這個城市的新風貌。 同一時期,高雄捷運的通車,市府同步進行了街區的改造,例如城市光廊公園、校園拆除圍牆、增加開放空間,陳菊市長則推動了駁二等文創園區等灣區開放與改造,同時,也支持民間團體持續認養營造洲仔、鳥松溼地,開闢中都溼地、凹仔底公園、幾個滯洪池兼綠地等。這些地面上可視化的景觀,確實大大提高了都市核心區域生活品質的提升。 可惜的是:陳菊市長執政後期,中央公園興建李科永圖書館,茄萣溼地開闢1-4道路,公園改建導致樹木綠覆率嚴重減損、大規模不當修剪等,留下許多爭議。同時,公園綠地的建設,讓建商也成為最大獲利者,政府未能抑制房價,讓受薪者購屋負擔加重。 整體而言,相較於國民黨執政期間的街區破舊灰暗,找不到一條可以好好行走的人行道,公園綠地,甚至婚攝的好場景,高雄真的是前進了。 環境惡化與青年沒工作 然而,鑲嵌起光鮮亮麗城市核心區的,卻是運轉半世紀老舊不堪的重工業地帶。石化工業、鋼鐵與金屬工業、燃煤電廠,讓高雄的空污、水污、廢棄物、土壤與地下水污染均冠於全台,工安意外與污染事件頻傳,而且殃及廣大的高雄和屏東平原。石化氣爆、後勁溪的台塑仁武廠、日月光污染、染紅的阿公店溪,旗山廢爐渣、馬頭山掩埋場都是指標案例。這段期間,比較正面的案例是,陳菊市府支持環保團體的主張,協力將大林燃煤電廠從4座減為2座,還有老舊的中油五輕如期關廠。 這些從北到南,差不多分布於過去高雄縣市交界的的工業地帶,正是民進黨執政20年沒有真正面對「又老又窮」的包袱,一方面是沉重的環境負載,另一面則是年輕世代就業的困境。 2018年選出的韓國瑜只會喊「貨出去人進來,高雄發大財!」,這種義和團式的拼經濟口號,根本不可能面對這樣艱困的任務。昨(1)日,陳其邁、李眉蓁、吳益政3位市長候選人,共同出席了唯一一場的公辦政見會,我們看...

從萬分之0.5起走!誠徵地球公民捐款會員

「1249」是地球公民截至2019年底統計的定期定額 捐款人數,一萬個台灣人中有0.53位。在台東、花蓮、 高雄的比例超過萬分之一,支持度最高;在台北、台南、新 竹則超過萬分之0.5;其他縣市則少於萬分之0.5。 地球公民基金會是向環保署登記立案的財團法人,財團法人 這四個字很容易讓人誤會,以為我們是財團捐助成立的很有 錢,但完全不是這樣,我們是台灣第一個透過大眾募款成立 的環保基金會,500萬的基金不能動,孳息也很少,日常 運作都要靠募款。 定期捐款人是指每月或每年的固定捐款,支持地球公民的運 作,可以說是地球公民最穩定的捐款會員。 1249位捐款會員,這是地球公民花了將近十三年的努力 ,所得到的支持與肯定。 這樣的人數和比例是多還是少?相較於台灣多數的本土環境 組織,1249算是多的,但相較於來台灣發展的國際環境 組織則小的不成比例(註)。 #為什麼我們要在意這個數字 ? 在民主社會中,選票的多寡代表著一個政黨或政治人物的政 治實力,但當環境團體在做政策倡議、政治遊說的時候,也 需要展現政治實力。臉書的粉絲數量可以算一種政治實力嗎 ?地球公民臉書的粉絲12.9萬人,每一位粉絲都重要, 是一種聲量指標。但在臉書的演算法下,這也是財力的軍備 競賽,除了內容要產製得夠吸睛動人,更必需投放大量廣告 ,才能觸及更多群眾。 我認為,捐款會員數量才是紮實的硬實力,一分捐款代表一 份台灣珍視環境的社會力。當我們擁有更多捐款會員,在政 治角力的時候,就是政府和企業無法忽視的聲音。 #環保運動要不要花錢 ? 不論是政府或企業的營運,人事費和業務費都是基本款,非 營利的環境團體也一樣。 地球公民長期關注台灣山林國土、花東、農地的守護;倡議 能源轉型、降低工業污染,這是我們的工作範疇,多年來已 執行或正執行中的專案超過上百個。 至於我們日常的工作,議題的研究調查,生產論述、新聞稿 可以類比企業的研發部門;經營臉書、IG等自媒體;寫文 章發表、媒體受訪、演講,比較像是行銷部門;串連經營社 群、社區、辦記者會、遊行、政治遊說與角力,像是業務部 門。 最大的差別是:企業的業務部門是為了賺錢,但我們是為了 達成「環境保護」的目標。 有一次,我把人力配置拿給企業管理和人資專家看,這位朋 友一看就說:這樣公司企業一定倒!只有花錢的部門,幾乎 沒有賺錢的部門,這樣如何營運和成長? 事實上,和政府...

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邁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

【報導者評論】蔡總統第二任期挑戰:環境能源與經濟轉型 2020.5.18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20-advice-to-president-tsai-green-eco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疫情下,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即將於520就職,從選後至今,因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多數大國陷入嚴重的公衛危機,至今全球確診已480萬人、死亡31萬人,每天的數字仍在攀升,仍不知何時可以停止大流行? 二方面,美中對抗加劇,台商回流已是事實和趨勢,加上疫情紓困與振興所需要的投資,將帶給台灣社會很大的改變。正面來看,如果可以透過制定新的產業規則,導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就是台灣的機會。相反的,如果仍是如過去一味的提高水、電、土地供給,欠缺嚴謹的評估和民主監督機制,勢必將台灣推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 疫情與台商回流的衝擊,使台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回到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老路,還是把握機會,啟動環境與發展共好的綠色轉型? 疫情下,失序、短視的紓困方案 台灣由於防疫超前布署,政策得當,人民配合,已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確診案例,成為全球防疫典範,而在紓困和振興的作為上,則前後編列了總計達1兆500億元的紓困振興預算。 不過,政府的紓困方案中,除因申請程序不清楚,引發的「萬元紓困之亂」外,違法的「農地違章工廠」竟也納入紓困預算,最具爭議。 5月7日,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發現,依法須斷水斷電並拆除的農地工廠,竟也被經濟部劃入紓困範圍,隨即提案要求金管會禁止銀行對違章工廠的紓困放貸、經濟部不應給予違章工廠獎勵補助和優惠信貸。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也趕在院會前發表聲明,反對將違章工廠納入紓困,促使民進黨團也提出相同的議案,表決通過,確定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增的400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不列入紓困範圍。不過,遺憾的是,環保團體主張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未能通過決議。 早在4月,台灣近30個環境團體,即提出呼應國際「綠色紓困」的倡議 ,要求政府,如果有投資型或對製造業的紓困計畫,就必須考量「綠色紓困」與「公正轉型」的精神,以促進台灣低碳經濟的成長。違章工廠納入紓困的事件,證明了政府的紓困計畫相當短視,並沒有考量到台灣的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 台商...

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

這是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查詢「高雄測站」,從去年一月到昨天的降雨量統計所做的圖。 高雄的降雨集中在5-9月,其他月份降雨稀少,豐枯季節非常極端。 豐水期強降雨,導致嚴重的山崩、土石流等災難,河川水濁度高到無法過濾來使用;長達七個月旱季則少得可憐,有時整個月幾滴水不下。 這幾天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自由時報的報導有一些供水、用水數據可以了解。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32647 💦 這是每年台灣南部都要面對的「水情」,就像肺炎的疫情一樣,人民和政府都要有所警覺。 一、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豐枯如果更極端,例如像八八風災,如何應變? 二、南方苦旱,但是工業區仍在擴張。台積電擴廠,南科用水從25萬噸增加到32.5萬噸,增加7.5萬噸用水,承諾使用的7.3萬噸再生水才過關;橋科每日用水量為4萬公噸(CMD),優先由高雄園區原環評核定用水量(10萬CMD),相互調度支援該計畫所需水量。 如果台商真的大量回流,勢必增加用水。 這些投資都會加重水資源調度的困難,如果在產業上不做取捨,放任耗水產業進駐,不僅提高缺水風險,也提高產業發展風險。 三、過去水利單位總是配合工業的需求,規劃新的水源開發案。從美濃水庫到高屏大湖,都希望增加儲水空間,以度過旱季,這個想法本身好像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場址的生態問題與環境風險,南台灣沒有條件可以蓋山地水庫、平地水庫,幸而在環保運動的抵抗下,都暫停下來。 💦 該怎麼辦? 近三十年來,南方關注水資源保育的團體,經過與水利單位漫長的角力中,有幾個關注的重點: 1. 水資源珍貴有限,應以供定需,抑制需求端,而非放任用水不斷的成長。水利署的定位不只是水源開發與管理,更該是保育。 2. 多元的水資源利用,包括伏流水、再生水。 3. 改善漏水與節水。 4. 台灣的水價低廉,使得工業與民生的節水不具誘因。應該要盡速提高用水大戶的水價,豐水期丶枯旱期應有差別水價,以促進實質節水與節水產業的發展。 5. 河川污染的改善,讓髒水變乾淨,就可以增加供水。 6. 掌握地下水的收支帳,讓每口井都納管,用水量透明化,邀請利害關係人進行用水管理和分配的協商,進入數字管理。 💦 ...

為愛行動,感謝一行禪師!

地球公民以前的英文名是:「 Mercy on the Earth, Taiwan 」。 因為那陣子我常說:環保運動是發揮慈悲的大愛。地球公民文宣上寫著:「挽救這個瀕危的地球,是真正終極的人道關懷運動;環保運動,是對人類以及地球生界讓抱著大愛與慈悲。」 後來在轉型為基金會的過程中,因為考慮這個帶著宗教味的名稱,反而造成溝通障礙,就改成直譯版的「 Citizen of the Earth, Taiwan 」。 為什麼有這段「 Mercy-- 愛與慈悲」的歷程,有一部分是來自一行禪師的啟發。這幾天,媒體報導「一行禪師」回到了越南,靜待圓寂(註),我整理這段因緣與大家分享,並表達感謝。 註: 有 一行禪師所帶領梅村僧團的 共修團成員  Erin Lin 回應:「 一行禪師目前在越南健康狀況穩定良好,沒有要往生喔!這完全是媒體報導的誤導,請不要誤會了,特此更正。」 2007 年,我在環評委員二年任期屆滿,身心也毀壞得差不多。二年之間,我每週從高雄坐飛機到台北,拉包裡裝著滿滿沈重的環評報告來來回回的跑,在體制中看到台灣環境被政商鯨吞蠶食,不斷在會議上奮力周旋,但換得的多數是挫敗、體力透支,憤怒、悲傷擊垮了我的身體,常常腰痛到下不了床。 也就是那時候,我決定辭去教職,這是捨也是得,捨掉身兼教師、工會幹部、環境運動者的多重身分,才得以專心從事環境運動。 那段期間,我得許多機緣的協助,一行禪師「生生基督世世佛」這本書給我很大的共鳴和啟發,這位越南和尚、和平運動者的說法,展現了真正的宗教寬容,讓我見到佛法的真諦,查覺到自己的「心」必需做出大幅度的調整。因為亂世本是常態,不是在此地,便是在他方,把自己搞成這樣,對世界也沒有任何幫助,要改變的是自己。 一行禪師自己說:投入和平運動三十多年,是因為練習禪定的功夫 -- 定、靜、觀,培養和維持精神能量繼續這工作。 他說:非暴力並不等於不行動,非暴力的意義是「以慈悲心行動」。 我們內心都存在著些許暴力與非暴力,實踐非暴力的理念,首先就要學習心平氣和自處。 修行深厚,被越南人視為在世活佛的一行禪師,都得練習禪定才能繼續從事和平運動,而凡人如我怎可放任自己的心肆意而行? 那段時間,我練習向內探尋憤怒、悲傷這些情緒的根源,發現我的初心是 - 「愛」土地...

通往夢想的道路--投身臺灣山林保育

文/李根政 攝影/良寬 本文為國語日報邀稿, 2020/02/08刊載 。 李根政,一九六八年生,曾任國小教師,教育、環境刊物總編輯及非營利組織職務等,長期關注社會及生態環境議題,現任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我現在的工作是「環保團體」的專職,我和同事們專門研究調查環境議題,向大眾揭露問題和解決方案,組織群眾、發揮影響力,促進政府在法令、政策上對環境友善。 這些工作被稱為「環境運動」,目的是讓這一代和未來世代的人,都可以擁有乾淨的空氣、水、土壤和自然生態,面對氣候變遷的挑戰,和地球上所有生命永續的共享這個星球。   不過這是我小時候無法想像的工作。 硝煙中的藝術啟蒙我  我成長於金門古寧頭,當時是國共對峙時的最前線,住家附近都是軍營,晚上十點後到別的村莊要通行證。 十一歲之前的我經歷過漫長的「單打雙不打」,每逢日曆的單日晚上約七到九點,共產黨軍隊的炮火,就會從中國廈門一帶開始炮擊金門,全家都得躲在防空洞。 當時的金門全民皆兵,父親是自衛隊員,家裡分配到一把步槍,國中生的我也被編入「幼獅隊」,在全島軍事大演習時成了小民兵。 戰火硝煙中,我在美術老師的啟蒙下開啟了藝術之路,求學及擔任教職過程中,藝術創作曾是我生活的全部,最常描繪樹木和田野。 專職投入環境保護 二十五歲時,我移居到臺灣從事教職,在高雄接觸到一群推動成立「柴山自然公園」的朋友,內心開始「拉扯」。尤其畫畫時眼睜睜看著描繪的景象消失,心裡掙扎是要持續這樣畫著「自然遺照」,或為珍愛的大自然做點什麼。 三十歲那年,我和一群基層老師創辦了臺灣第一個教師的環境組織,從此放下畫筆,一邊當老師,一邊從事環境運動。但在十年後,我越來越覺得「環境運動」是專業工作,需要長久且專注的投入。 四十歲時我決定辭去教職,專心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和一群朋友創辦「地球公民基金會」。多年來,我們的行動領域遍及山林水土、工業汙染、能源轉型、永續花東、環境民主等,其中,山林保育是我的最初啟蒙。 山林保育的啟蒙 我喜愛山林,但不擅長登山,也從未追求百岳登頂。我成長的金門只有一座三百公尺的太武山,且當時是軍事禁區,不能爬上去。   我的山林啟蒙最早是金門古寧頭的海埔新生地,在廢棄的魚塭周邊和小徑兩旁,有許多野生植物和野鳥,那是我從事創作的題材。 移居高雄後,我在柴山學習了約...

2020回金門紀事--一場雨鼓舞了所有的生命

古寧頭海埔地,雨後的天光。 近年來回老家的時間短,和媽媽與家人相聚之外, 我和怡賢大都把時間留給了海埔地的晨昏散步。 母親說,近年苦旱,高梁已三年欠收。 海埔地的潺槁樹看起來快渴死了,朴樹、苦楝冒出了芽,甚至有了花苞,叢生的雀梅藤則有了點點新綠。 初一晚上,難得下了整夜的雨,讓乾旱的土地和植物得到潤澤, 內海的岸邊都是在覓食探頭的魚,魚塭和雙鯉湖的野鴨和鷸鴴科候鳥也聚集熱鬧了起來, 除了常見的花嘴鴨,也來了成群色彩鮮明澤鳧、琵嘴鴨,還有線條體態很潮的反嘴鴴。 一場雨,似乎鼓舞了所有的生命。 ------------ 田間的樹木和灌叢,是金門農田特別的風情,也成了野鳥重要的棲地, 環鵛鴙華麗的雄鳥,一身樸素保護色的雌鳥, 難得一見的鵪鶉,笨拙的褐翅鴉鵑, 總是來不及看清楚就躲進這樣的樹灌叢。 過去,從湖下到金城的的慈湖路兩側, 樹灌叢和小小落差起伏的丘陵景緻,十分迷人。 如今因為金門大橋的興建和住宅的擴張, 大都已經消失。 古寧頭南山聚落的農田, 則尚未面臨開發的壓力,依然保有。 這是我認為金門最重要的鄉村景觀。 少數僅存的野生植物生育地。 然而,這些樹灌叢之所以被保留, 並非金門人的保育觀念, 最可能的因素是「風水」,南山是古寧頭最早的聚落,六百多年來陸續埋葬了先人的遺骸,有些墳地並無墓碑,甚至清明時節已無後人祭拜。 但耕種的人多數知道可能有「黃金」 不會輕易免觸怒先人,久而久之,就長成了一小片多層次的森林。 如果再連結鄰田間農人種植防風之用的芒草,就會形成了一個長條形的綠帶。 近年來,以機械化作業種植的麥子、高梁, 往往粗暴了移除了田埂,讓地主找不到自己和鄰田的界限, 少部分的樹灌叢也被夷平。 另一個威脅則來自部分農民引火焚燒。 什麼是有效的保育制度或文化? 金門的風水禁忌形成的野生動植物棲地,提供另一種思考。 不過,在這個位於中、台交界的最前線, 看著對岸高樓不斷拔地起, 這片土地能否抵擋開發或戰爭衝突? 談生態保育,會不會是短暫的奢侈?

期待連任的蔡英文,尋回「在野民進黨」環境前瞻改革的初心

2020/1/15  原載報導者:給新總統.新國會的建言:環境政策篇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20-election-environmental-suggestion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2020總統大選被定調為「抗中保台」之戰,使得各組候選人幾乎沒有內政的討論,很遺憾,環境政策更是被邊緣化到幾乎消失,《礦業法》正是其中的指標。 選前,地球公民基金會在蔡英文競總成立大會時,從辦公室垂掛了大布條,用大聲公干擾會場,試圖提醒民進黨在立院最後的會議要處理《礦業法》,曾引發「迷因力量」Facebook粉絲專頁的抹紅抹藍,地球公民流失一些支持者,被檢討最多的是「抗議時機不對」。 但是事實是,只要中國霸權存在一天,台灣就會持續面臨主權危機。環境運動的挑戰是:如何讓群眾在思考如何守護民主時,能不忘對執政者的監督;也不該在選舉的時候讓重要內政問題完全邊緣化,這是台灣社會共同的挑戰。 2020大選,蔡英文總統取得破紀錄817萬張選票的支持,但民進黨的政黨票卻僅得到481萬,較上次大選下降10個百分點,這表示人民對民進黨的執政成績滿意度並不高,把選票給了小黨要制衡監督民進黨。 還記得,2016年小英總統就職時宣誓「謙卑再謙卑」,當年林全院長上台時,找了社運團體在行政院下午茶,但這樣的對話僅此一次,之後從賴清德院長和蘇貞昌院長上台,再也沒有試圖建立和公民團體對話的努力。民進黨在2020大選的選票基礎下,應重新釋出和社會商討的空間,以爭取公民社會的支持。 能源與工業轉型,要繼續深化 參與環保運動這20多年間,歷經3次政黨輪替,筆者觀察台灣最大的環境爭議,始終圍繞著大型石化、煉鋼廠開發,科學園區的擴張,以及伴隨著工業用電的需求新設「燃煤電廠」,以及開發水庫因應新增用水。 高汙染、高耗能工業的擴張,不僅碳排放失控成長,也帶來了更多汙染、讓環境與物種保育受到威脅,20年來指標物種是黑面琵鷺、白海豚、八色鳥等。 幸而,民間團體發起一波又一波的環保運動,減緩了台灣環境惡化的速度,也保留了新產業的空間(註)。舉例來說,若不是當年當年成功的阻止燁聯集團在七股開發大煉鋼廠和石化廠,保留了台南的水資源調配空間,防止進一步劣化空氣品質,台積電將難以在南科立足。 空汙治理和能源轉型,勢必更緊密連結 2016蔡英文總統上台,提出了非核減煤、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