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邁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

【報導者評論】蔡總統第二任期挑戰:環境能源與經濟轉型 2020.5.18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20-advice-to-president-tsai-green-eco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疫情下,蔡英文總統第二任期即將於520就職,從選後至今,因COVID-19(又稱武漢肺炎、新冠肺炎),全球已經起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多數大國陷入嚴重的公衛危機,至今全球確診已480萬人、死亡31萬人,每天的數字仍在攀升,仍不知何時可以停止大流行?


二方面,美中對抗加劇,台商回流已是事實和趨勢,加上疫情紓困與振興所需要的投資,將帶給台灣社會很大的改變。正面來看,如果可以透過制定新的產業規則,導向綠色成長的經濟轉型,就是台灣的機會。相反的,如果仍是如過去一味的提高水、電、土地供給,欠缺嚴謹的評估和民主監督機制,勢必將台灣推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


疫情與台商回流的衝擊,使台灣站在一個重要的十字路口,我們要回到過去以犧牲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成長的老路,還是把握機會,啟動環境與發展共好的綠色轉型?


疫情下,失序、短視的紓困方案

台灣由於防疫超前布署,政策得當,人民配合,已超過一個月無本土確診案例,成為全球防疫典範,而在紓困和振興的作為上,則前後編列了總計達1兆500億元的紓困振興預算。


不過,政府的紓困方案中,除因申請程序不清楚,引發的「萬元紓困之亂」外,違法的「農地違章工廠」竟也納入紓困預算,最具爭議。


5月7日,時代力量立委邱顯智發現,依法須斷水斷電並拆除的農地工廠,竟也被經濟部劃入紓困範圍,隨即提案要求金管會禁止銀行對違章工廠的紓困放貸、經濟部不應給予違章工廠獎勵補助和優惠信貸。地球公民基金會等民間團體也趕在院會前發表聲明,反對將違章工廠納入紓困,促使民進黨團也提出相同的議案,表決通過,確定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增的400多家農地違章工廠不列入紓困範圍。不過,遺憾的是,環保團體主張既存的未登記工廠於納管後再行紓困,未能通過決議。


早在4月,台灣近30個環境團體,即提出呼應國際「綠色紓困」的倡議 ,要求政府,如果有投資型或對製造業的紓困計畫,就必須考量「綠色紓困」與「公正轉型」的精神,以促進台灣低碳經濟的成長。違章工廠納入紓困的事件,證明了政府的紓困計畫相當短視,並沒有考量到台灣的經濟轉型與永續發展。


台商回流、農地流失,台灣走回破壞環境的開發老路

經濟部因應台商回流,正規劃在中南部上千公頃台糖土地興建10個產業園區,珍貴且大面積的優良農地,即將就此流失。另外,科技部和地方政府也競相圈地,增劃各種工業區,例如,彰化二林精機產業園區,原已被專案小組否決又不斷補件再審復活通過,350多公頃農地變更為工業區,且違反台糖地只租不售的原則,可以進行買賣,變相鼓勵炒作土地;高雄的橋頭科學園區,則將徵收台糖已出租作為台灣第一個有機農業專區的中崎有機農園,30位農友十多年來耕耘的努力可能就此化為泡影。


此外,從各縣市國土計畫更可以看到大量農地流失,轉換為工業與住商等城鄉發展的驚人數據。


全台灣都市計畫農業區從10萬公頃,剩下1.5萬公頃,87%劃為都市發展用地。

根據糧食自給率40%之基準,台灣應保留農地為74至81萬公頃,但目前各縣市加總應保留農地僅有約65萬公頃,至少流失10萬公頃。

全國國土計畫中,規劃至2036年「新增」產業用地需求的總量不超過3,311公頃。但各縣市競相灌水劃設工業用地,面積達1萬公頃,且因位於都市計畫區,不計入3,311公頃總量限額內。

顯然,台灣正進入一個新的大開發時代,農地、糧食安全將成為最大的犧牲品。同時,新增的產業用水,對於旱情嚴重的南部,將會雪上加霜,電力需求更牽動著能源轉型與減碳目標是否可以達成。


台灣有可能在美中貿易戰中得到經濟利益的同時,避免環境劣化,甚至轉化為打造高附加價值、零汙染、循環永續的經濟模式嗎?我只能說,以現在經濟部門的做法,情勢很嚴峻,不容樂觀。


讓能源轉型成為綠色振興的一環

5月14日,針對綠色紓困和振興,台灣環境團體發出第二波聲明,指出:全球許多環保倡議團體、國際政府組織都陸續提出綠色振興的概念與政策建議,涵括了經濟活動的所有面向,重點項目包括鼓勵綠色交通、發展低碳大眾交通工具、提升建築能源效率、改善工業製程、發展再生能源、建立綠色公共建設、生物多樣性保育、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推廣循環經濟、扶持生態永續農業等等。


這些項目層面很廣,但與台灣正在推動的能源轉型連結最強。


蔡政府的再生能源發展目標是2025年達到20%,其中離岸風電應可達標,但光電20GW的目標則卡在地面型光電。然而,全球主要品牌企業紛紛承諾使用100%再生能源,台灣許多重要企業是供應鏈的一環,使用綠電的需求又快又急、無可迴避。

環保團體認為解決之道,除了建立「環境與社會檢核」機制,找到合適的區位,處理魚塭、農地種電的各種生態與社會衝突;更要調整策略和路線,盡可能提高屋頂型光電的目標,降低地面型光電,鼓勵民間社會投入綠電,例如在自家屋頂安裝太陽能板,成立或加入能源合作社、社區能源公司,讓人民共享能源轉型利益,而非讓利益集中於大型資本。


就綠色振興的角度,除了推動再生能源,政府還應大力投資「節能的產業和生活」等能源轉型工程,引導各行各業提升能源效率,推動建築節能改造、交通運具電動化,改善工業製程,降低或取消化石燃料補貼,驅動台灣的產業升級轉型,更持續改善空氣品質。


能源轉型極有可能是蔡政府第二任期中,最重要的環境與經濟政績。如何結合因應疫情的綠色振興計畫,持續和社會商討,用對的方法在對的地方推動,考驗著政務官和事務官的智慧。


順時中,推動綠色轉型

防疫期間,衛福部長陳時中每天召開記者會說明最新疫情,傳遞科學知識,鼓勵人們互相扶持,不歧視染疫者,強調社會互信透明。陳部長在示範一個民主社會面臨危機的時候,如何透過資訊透明,風險溝通,團結人民對抗疫情。


如果,能源轉型與疫情振興方案,及因應台商回流等政策,經濟部門也可以比照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的做法,爭取社會支持,或許可以緩減部分衝突矛盾。但前提是,政府要保留與社會對話、商討的時間和空間,不能蠻幹。


理論上,第二任的蔡英文總統加上蘇貞昌院長,正可以放手一搏推動改革,不必有太多的選舉考量,但是,這條路的方向在那裡?


猶記於2006年7月,陳水扁總統任命的蘇貞昌院長,提出「大投資、大溫暖」計畫,著手鬆綁土地、勞力、資金、環評與行政程序,並要求台糖配合釋出3,385公頃土地,讓廠商申設產業園區,這是不顧環境代價,典型的老舊大開發思維。


2020的蔡英文總統要帶領台灣邁向環境劣化的大開發時代,或者綠色成長的轉型之路?正是這個歷史時刻的重大抉擇!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