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


這是根據中央氣象局觀測資料查詢「高雄測站」,從去年一月到昨天的降雨量統計所做的圖。
高雄的降雨集中在5-9月,其他月份降雨稀少,豐枯季節非常極端。
豐水期強降雨,導致嚴重的山崩、土石流等災難,河川水濁度高到無法過濾來使用;長達七個月旱季則少得可憐,有時整個月幾滴水不下。
這幾天高雄水情吃緊,創下21年最枯紀錄,連工業用水也告急!自由時報的報導有一些供水、用水數據可以了解。
https://news.ltn.com.tw/news/life/breakingnews/3132647

💦這是每年台灣南部都要面對的「水情」,就像肺炎的疫情一樣,人民和政府都要有所警覺。
一、在氣候變遷的情境下,豐枯如果更極端,例如像八八風災,如何應變?
二、南方苦旱,但是工業區仍在擴張。台積電擴廠,南科用水從25萬噸增加到32.5萬噸,增加7.5萬噸用水,承諾使用的7.3萬噸再生水才過關;橋科每日用水量為4萬公噸(CMD),優先由高雄園區原環評核定用水量(10萬CMD),相互調度支援該計畫所需水量。
如果台商真的大量回流,勢必增加用水。
這些投資都會加重水資源調度的困難,如果在產業上不做取捨,放任耗水產業進駐,不僅提高缺水風險,也提高產業發展風險。
三、過去水利單位總是配合工業的需求,規劃新的水源開發案。從美濃水庫到高屏大湖,都希望增加儲水空間,以度過旱季,這個想法本身好像沒有錯,但是,卻忽略了場址的生態問題與環境風險,南台灣沒有條件可以蓋山地水庫、平地水庫,幸而在環保運動的抵抗下,都暫停下來。

💦該怎麼辦?
近三十年來,南方關注水資源保育的團體,經過與水利單位漫長的角力中,有幾個關注的重點:
1. 水資源珍貴有限,應以供定需,抑制需求端,而非放任用水不斷的成長。水利署的定位不只是水源開發與管理,更該是保育。
2. 多元的水資源利用,包括伏流水、再生水。
3. 改善漏水與節水。
4. 台灣的水價低廉,使得工業與民生的節水不具誘因。應該要盡速提高用水大戶的水價,豐水期丶枯旱期應有差別水價,以促進實質節水與節水產業的發展。
5. 河川污染的改善,讓髒水變乾淨,就可以增加供水。
6. 掌握地下水的收支帳,讓每口井都納管,用水量透明化,邀請利害關係人進行用水管理和分配的協商,進入數字管理。

💦這幾年水利署在農業節水、再生水、伏流水已做了許多努力,且已有成效,值得持續的加碼,地下水的納管正在進行,需要縣市政府配合;但自來水公司的改善漏水速度緩慢,且沒有優先針對缺水區;而改善河川污染,水價的問題,涉及跨部會和政治決斷的問題,更是牛步。
例如水價,經濟部從2017.6聘我為水價評議委員,但是很妙,至今快三年了,沒開過一次會議,可以見這件事多麼政治不正確,連討論的機會都沒有。

-----------------
💦水資源是氣候變遷下最緊迫而重要的課題,很需要持續倡議和推進,但台灣本土的環境組織,大都是逆風而行,沒有順著輿論風向搞議題,必需更努力才能得到公眾支持。
過去二十多年, 美濃愛鄉協進會 Meinung People's Association 台灣藍色東港溪保育協會(actkr) 以及 地球公民基金會,持續在南方長期耕耘水資源的議題。但近年來我們實在分身乏術,水的倡議就暫時放下了,但我知道美濃愛鄉和東港溪的伙伴,仍然持續且更深度的關注。
此外,有一群可敬的朋友正在為新竹人免於持續飲用工業廢水而努力,他們是 我們要喝乾淨水 聯盟。
很難想像在台灣高科技重鎮的新竹,竟然允許工業廢水排入飲用水取水口---頭前溪下游的隆恩堰。頭前溪是大新竹七十五萬鄉親的飲用水來源,進入冬季枯水期,廢污水竟了佔溪水廿四%,
疫情當情,水情吃緊,大家努力防疫,也要一起節約用水!關注水資源保育運動。
分享以上水情,請大家參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