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29日 星期六

違章工廠贏了!農地、食安呢?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違章工廠在2010年《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納入違章工廠輔導方案後,越輔導越多,近十年的新增家數7萬,是過往6、70年的總數,而直至今日,台灣有13萬家違章工廠,原本,民間社會期望行政院提出、立法院通過完整的修法版本,但是,我們失望了。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十三萬家違章工廠,中高污染業別認定,仍由經濟部認定,僅需「會商」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只要經濟部認定屬於低污染的,都得到特赦令,可以申請就地合法,取得「特定工廠」新身份,永遠留在農地上。
而且,政院版沒有將就地合法應明訂限於零星並與農業區相容的業別、確保群聚區落實整體規劃,等同於無差別的就地合法,架空法律,破壞法治,更大的問題是沒有落日期限。所幸在政黨協商和表決前夕,社會關注、環團提高聲量,行政院和民進黨團才在最後一刻妥協為20年落日。

20年艱難漫長的監督任務

然而,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整體輔導機制,特赦年限的嚴格給予、優先遷廠的方案建立、分類分級的輔導及課責,低污染由環保署和農委會認定,以及透過「公民訴訟」提供民間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的監督機制,均未採納。
民進黨宣稱現有《工輔法》不需要「公民訴訟」,因為《國土計畫法》、《空氣污染防制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本來就有「公民訴訟」。但是,民進黨沒說的是,這版的《工輔法》已直接架空了《國土計畫法》,包括裡面的「公民訴訟」,至於現行這些環保法規中的「公民訴訟」,是要等違章工廠都蓋好,而且製造污染,人民蒐集證據之後,才可以提出訴訟。
環保團體要的「公民訴訟」,是當地方政府應執行斷水斷電而不執行時,人民可以使用的法律工具。長期以來,違章工廠的受害者,企望國家法律可以導正無法無天的亂象,但是即使有法可管,政府幾乎完全不作為。立法院通過的版本中的吹哨者條款並無法達成「公民訴訟」的精神和作用。
這部法案,比較正面的是通過了中高污染工廠要輔導遷廠、關廠,但可惜沒有期限;此外也將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建的違章工廠即報即拆入法,中央政府也可以執行斷水斷電。但如何落實清查、納管,確定那些是屬於2016年5月20日之後的違章,能否徹底執行即報即拆?中高污染工廠要如何輔導遷廠、關廠?還未能有明確答案。此外,數量最為龐大,屬於低污染的特定工廠,其標準如何認定?還有納管、營運管理金、變更地目的回饋金如何計算等,更是社會公平的指標,還有待細則和執行方案的擬定。
二十年落日,是一個小孩出生到成年的時間,會經歷五任的總統,不確定的政黨輪替,不僅是政府的挑戰,對民間社會,關心農地、食安、環保的人民來說,將是個艱難而漫長的監督任務。
筆者認為,這次的修法最可能發揮的效果是止血(不再新增建違章工廠)。但是卻讓大面積的農地永久的破碎化,對於國土規劃和農業發展、食品安全都是永久性的損傷;同時也讓違法工廠與合法業者形成不公平競爭。

政府執法信用破產

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違章工廠確實是超級難解的題目。如果說是歷史共業、藍綠共業,國民黨要負的責任當然最大,我們要在這裡呼籲,國民黨沒有任何資格拿這個題目來進行政治鬥爭,民間團體和執政黨爭的是道理,不是提供給你鬥爭的題材。
此刻,處理違章工廠最需要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執行法律的決心和作為,以及人民持續的監督,因為政府處理違章工廠已是信用破產。針對《工輔法》中重大的缺失,環保團體將不排除提出再修法,保留國土永續的一絲可能。
(本文為2019/06/29蘋果日報論壇投書:李根政:違章工廠贏了!農地、食安呢?(link is external)

2019年6月28日 星期五

郭鴻儀律師之身心受創--工輔法修法


昨天郭鴻儀律師(環境權保護基金會)在記者會上真情流露,他用受害律師的身份發言,憤怒的表達在工輔法修法過程中,感到身心受創,每天吃藥克服焦慮、心情的問題。
二年多來,地球公民和環境權保障、主婦聯盟、環境資訊、農村陣線、彰化環盟等團體,研究思考如何兼顧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違章工廠解決方案,費心辦理工作坊、論壇,嘗試和各相關機關公務員對對話,提出制度改善建議,並且和經濟部官員對話,希望行政院的版本可以納入民間團體的意見,化解歧見衝突。
這段期間也試圖找經濟部高層就法案討論,但是,經濟部始終推拖說這是「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的業務,也因此,二年來我們對話的層級一直停留在「雲瑞龍」先生,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簡任技正兼科長。
結果,這位雲科長在6/17與一場和業者的座談,非常囂張且志得意滿的向違法業者表功,他是如何涉入募款、操作假連署,又是如主導圖利業者的修法方向。而且還輕蔑的說:「和環保團體座談,都在練哨話..。」
這一天,我們才驚覺二年多來民間團體希望透過對話,為這個龐大的轉型工程創造出社會共識的努力,原來在官員心中是如此不值,如此的被踐踏。
我們合理的懷疑:雲科長很可能只是經濟部或行政院高層派來應付環團的;但此同時違章工廠業者和立委的聲音,卻已和政府高層水乳交融,才會生出這樣的法案。
回顧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潰敗,很可能稍微想到執政初期所宣稱的一點謙卑,所以3/25張景森政務委員主動約民間團體有一小時的會面,然而,這場會面,事前沒有提供任何書面資料,張政委遲到二十分鐘,來了之後,只是口述行政院版本的方向,參與的環團代表根本無法和他進行法條內容實質對話。三天之後,行政院版就公告了。
環保團體站在公共利益,除了研究根本的解決方案,還費心安排對話,認認真真的和你們在討論法案。結果,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二年來是這樣派一個基層科長和環團在練哨話;再派一個張景森政委的草率敷衍。這就是郭律師講身心受創,也是對民間社會的羞辱。
連爭取一個最基本的落日條款,要等到雲科長錄音帶事件爆發,社會關注、環團提高聲量,行政院和民進黨團也才願意在最後一刻妥協。

>>6/17雲科長向違章工廠業者表功,揭開的不只是官員和違法業者的水乳交融,失去應有的分際,而是民進黨該交代的政商關係。
請記得2000-2008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是如何和公民社會完全決裂的。
你們欠參與違章工廠修法的環保團體一個道歉!

經濟部王美花次長、沈榮津部長、蘇貞昌院長,

>>但其實,我們也不在乎你們的道歉,但要呼籲你們撒查雲科長事件的政治責任丶公布調查報告。
同時要請你們認清楚,當前台灣的內政上正面臨民主、社會、經濟轉型的挑戰,連社運團體都知道創造對話的空間是最為重要的社會基礎,但你們卻是在摧毀社會對話所需要但極其脆弱的互信。
踐踏對話的善意和耐心,藐視公民社會,最終會導致惡性循環,只會加深社會矛盾,讓升級抗爭,衝突升高,並不利於各種轉型工程。

>>這篇貼文無意導向2020的政治選擇。在這個內憂外患的不正常國家,在維護主權的大局下,我自己搞過政黨,知道選民的投票權衡來自多方面,就請自己好好想清楚。

>>這篇不是在說國民兩黨一樣爛。國民黨,違章工廠的共業比例最高,昨天也只會拿我們的新聞稿修理民進黨,但實際的作為已經爛到不想費唇舌建言討論了。
>>感謝這段期間,許多在體制內努力撐出一點空間的人士,在此表達謝意。
我們明白,在體制內,可以認同社運價值,而且願意付出行動(也許行動有大有小、能力智慧有別)都是難得的稀有動物。

2019年6月20日 星期四

李根政:農地違章工廠要落日、公民訴訟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立法院臨時會,民進黨將《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列為經濟法案,本周五極有可能三讀通過。

違章工廠是現在進行式,每年以新增5000、6000家的速度在農地上長出來,完全是失控狀態。經濟部統計全台違章工廠有3萬8000家;農委會的資料有13萬多處;民間團體根據稅籍資料估計有13萬多家,而全台灣合法的工廠也才8、9萬家,這說明了台灣的產業模式是多麼扭曲不正常,簡直是違法經濟的天堂。

蔡政府上台之後,再三宣誓要拆除2016年520上台之後的新增建違章工廠,負起政治責任,但至今只拆了16間,最大的問題來自地方政府的強烈抵制不作為。民進黨這次提出的修法版本,較為正面的是將中央政府介入即報即拆;中高污染關廠、遷廠和輔導;全面清查、納管和吹哨條款入法,這些要給肯定。

但是,對於在2016年520以前,數量至少佔9成以上所謂低污染違章工廠,則給了「特定工廠」新身分,讓業者可以申請就地合法,將農地變更成「特定目的事業用地」。更糟的是,沒有規範就地合法的業別是否農業區相容,是否符合國土規劃,也沒有輔導合法期限,等於讓違章工廠以「特定工廠」的身分,永遠留在農地上。

這樣的修法是前進3步後退10步,抓小放大,最可能發揮的效果是止血(不再新增建違章工廠)。但是卻讓農地永久的破碎化,對於國土規劃和農業發展、食品安全都是永久性的損傷;同時也讓違法工廠與合法業者形成不公平競爭。

行政院的版本確實有要求地方政府提出輔導計畫,但為什麼沒有訂出「落日條款」,據了解是因為過去《工輔法》的臨時工廠登記,訂下10年的落日期限,結果做不到反而折損政府威信,這次不訂,說是要展現政府的決心。然而,這是完全違背常理的人治思考,如果真要拾回人民信賴,就該訂出合理的落日期限,確實做到,而不是做不到,乾脆不訂期限。

長期以來,違章工廠的受害者,企望國家法律可以導正無法無天的亂象,但是即使有法可管,政府幾乎完全不作為。也因此,民間期待這次修法可以納入「公民訴訟」,至少讓人民對於政府應作為而不作為可以進行救濟,如果蔡政府真的有決心處理違章工廠,不怕人民監督,就該把 「落日修款」與「公民訴訟」入法。

《工輔法》不應只是短視近利的經濟法案,而是攸關台灣永續發展的法案。民間團體從未單純主張所有違章工廠都應拆除,而是要求政府提出完整中小型產業的發展願景,利用這次修法提出負責任的解決方案。籲請行政院與跨黨派立委扭轉錯誤的修法方案,不要再任由違章工廠踐踏農地、農民及農村、架空國家法律、破壞生態環境、扭曲產業發展,違反社會公平正義,給台灣一個導正產業發展、保護農業生產環境的機會。

原載蘋果日報:2019/06/20 https://tw.appledaily.com/new/realtime/20190620/158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