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郭鴻儀律師之身心受創--工輔法修法


昨天郭鴻儀律師(環境權保護基金會)在記者會上真情流露,他用受害律師的身份發言,憤怒的表達在工輔法修法過程中,感到身心受創,每天吃藥克服焦慮、心情的問題。
二年多來,地球公民和環境權保障、主婦聯盟、環境資訊、農村陣線、彰化環盟等團體,研究思考如何兼顧農業發展、環境保護、產業發展的違章工廠解決方案,費心辦理工作坊、論壇,嘗試和各相關機關公務員對對話,提出制度改善建議,並且和經濟部官員對話,希望行政院的版本可以納入民間團體的意見,化解歧見衝突。
這段期間也試圖找經濟部高層就法案討論,但是,經濟部始終推拖說這是「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的業務,也因此,二年來我們對話的層級一直停留在「雲瑞龍」先生,經濟部中部辦公室簡任技正兼科長。
結果,這位雲科長在6/17與一場和業者的座談,非常囂張且志得意滿的向違法業者表功,他是如何涉入募款、操作假連署,又是如主導圖利業者的修法方向。而且還輕蔑的說:「和環保團體座談,都在練哨話..。」
這一天,我們才驚覺二年多來民間團體希望透過對話,為這個龐大的轉型工程創造出社會共識的努力,原來在官員心中是如此不值,如此的被踐踏。
我們合理的懷疑:雲科長很可能只是經濟部或行政院高層派來應付環團的;但此同時違章工廠業者和立委的聲音,卻已和政府高層水乳交融,才會生出這樣的法案。
回顧去年九合一選舉,民進黨大潰敗,很可能稍微想到執政初期所宣稱的一點謙卑,所以3/25張景森政務委員主動約民間團體有一小時的會面,然而,這場會面,事前沒有提供任何書面資料,張政委遲到二十分鐘,來了之後,只是口述行政院版本的方向,參與的環團代表根本無法和他進行法條內容實質對話。三天之後,行政院版就公告了。
環保團體站在公共利益,除了研究根本的解決方案,還費心安排對話,認認真真的和你們在討論法案。結果,號稱「最會溝通的政府」,二年來是這樣派一個基層科長和環團在練哨話;再派一個張景森政委的草率敷衍。這就是郭律師講身心受創,也是對民間社會的羞辱。
連爭取一個最基本的落日條款,要等到雲科長錄音帶事件爆發,社會關注、環團提高聲量,行政院和民進黨團也才願意在最後一刻妥協。

>>6/17雲科長向違章工廠業者表功,揭開的不只是官員和違法業者的水乳交融,失去應有的分際,而是民進黨該交代的政商關係。
請記得2000-2008民進黨第一次執政,是如何和公民社會完全決裂的。
你們欠參與違章工廠修法的環保團體一個道歉!

經濟部王美花次長、沈榮津部長、蘇貞昌院長,

>>但其實,我們也不在乎你們的道歉,但要呼籲你們撒查雲科長事件的政治責任丶公布調查報告。
同時要請你們認清楚,當前台灣的內政上正面臨民主、社會、經濟轉型的挑戰,連社運團體都知道創造對話的空間是最為重要的社會基礎,但你們卻是在摧毀社會對話所需要但極其脆弱的互信。
踐踏對話的善意和耐心,藐視公民社會,最終會導致惡性循環,只會加深社會矛盾,讓升級抗爭,衝突升高,並不利於各種轉型工程。

>>這篇貼文無意導向2020的政治選擇。在這個內憂外患的不正常國家,在維護主權的大局下,我自己搞過政黨,知道選民的投票權衡來自多方面,就請自己好好想清楚。

>>這篇不是在說國民兩黨一樣爛。國民黨,違章工廠的共業比例最高,昨天也只會拿我們的新聞稿修理民進黨,但實際的作為已經爛到不想費唇舌建言討論了。
>>感謝這段期間,許多在體制內努力撐出一點空間的人士,在此表達謝意。
我們明白,在體制內,可以認同社運價值,而且願意付出行動(也許行動有大有小、能力智慧有別)都是難得的稀有動物。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