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違章工廠贏了!農地、食安呢?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違章工廠在2010年《工廠管理輔導法》〈以下簡稱工輔法〉納入違章工廠輔導方案後,越輔導越多,近十年的新增家數7萬,是過往6、70年的總數,而直至今日,台灣有13萬家違章工廠,原本,民間社會期望行政院提出、立法院通過完整的修法版本,但是,我們失望了。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十三萬家違章工廠,中高污染業別認定,仍由經濟部認定,僅需「會商」內政部、環保署、農委會。只要經濟部認定屬於低污染的,都得到特赦令,可以申請就地合法,取得「特定工廠」新身份,永遠留在農地上。
而且,政院版沒有將就地合法應明訂限於零星並與農業區相容的業別、確保群聚區落實整體規劃,等同於無差別的就地合法,架空法律,破壞法治,更大的問題是沒有落日期限。所幸在政黨協商和表決前夕,社會關注、環團提高聲量,行政院和民進黨團才在最後一刻妥協為20年落日。

20年艱難漫長的監督任務

然而,民間團體所提出的整體輔導機制,特赦年限的嚴格給予、優先遷廠的方案建立、分類分級的輔導及課責,低污染由環保署和農委會認定,以及透過「公民訴訟」提供民間社會最後一道防線的監督機制,均未採納。
民進黨宣稱現有《工輔法》不需要「公民訴訟」,因為《國土計畫法》、《空氣污染防制法》、《水污染防治法》等,本來就有「公民訴訟」。但是,民進黨沒說的是,這版的《工輔法》已直接架空了《國土計畫法》,包括裡面的「公民訴訟」,至於現行這些環保法規中的「公民訴訟」,是要等違章工廠都蓋好,而且製造污染,人民蒐集證據之後,才可以提出訴訟。
環保團體要的「公民訴訟」,是當地方政府應執行斷水斷電而不執行時,人民可以使用的法律工具。長期以來,違章工廠的受害者,企望國家法律可以導正無法無天的亂象,但是即使有法可管,政府幾乎完全不作為。立法院通過的版本中的吹哨者條款並無法達成「公民訴訟」的精神和作用。
這部法案,比較正面的是通過了中高污染工廠要輔導遷廠、關廠,但可惜沒有期限;此外也將2016年5月20日以後新建的違章工廠即報即拆入法,中央政府也可以執行斷水斷電。但如何落實清查、納管,確定那些是屬於2016年5月20日之後的違章,能否徹底執行即報即拆?中高污染工廠要如何輔導遷廠、關廠?還未能有明確答案。此外,數量最為龐大,屬於低污染的特定工廠,其標準如何認定?還有納管、營運管理金、變更地目的回饋金如何計算等,更是社會公平的指標,還有待細則和執行方案的擬定。
二十年落日,是一個小孩出生到成年的時間,會經歷五任的總統,不確定的政黨輪替,不僅是政府的挑戰,對民間社會,關心農地、食安、環保的人民來說,將是個艱難而漫長的監督任務。
筆者認為,這次的修法最可能發揮的效果是止血(不再新增建違章工廠)。但是卻讓大面積的農地永久的破碎化,對於國土規劃和農業發展、食品安全都是永久性的損傷;同時也讓違法工廠與合法業者形成不公平競爭。

政府執法信用破產

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中,違章工廠確實是超級難解的題目。如果說是歷史共業、藍綠共業,國民黨要負的責任當然最大,我們要在這裡呼籲,國民黨沒有任何資格拿這個題目來進行政治鬥爭,民間團體和執政黨爭的是道理,不是提供給你鬥爭的題材。
此刻,處理違章工廠最需要的是中央和地方政府執行法律的決心和作為,以及人民持續的監督,因為政府處理違章工廠已是信用破產。針對《工輔法》中重大的缺失,環保團體將不排除提出再修法,保留國土永續的一絲可能。
(本文為2019/06/29蘋果日報論壇投書:李根政:違章工廠贏了!農地、食安呢?(link is external)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