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治水請鬼拿藥單 謝揆急病亂投醫?

每逢颱風豪雨,地面水幾乎都成了泥流,圖為2009年八八風災時的高屏攔河堰取到的泥漿水,自來水公司的設備沒辦法過濾。
2005年,在石門水庫、大樹攔河堰南北兩大供水體系相繼破功之後,執政黨(民進黨)急需治水長才,於是謝長廷院長陸續拜訪前水利官員,其中指標人物是黃金山、徐享崑(註一)。甚至準備延攬他們擔任經濟部次長,統籌指揮水利、水資源的相關議題。

對於這樣的安排,民間籲請謝揆緊急煞車,重新審慎評估,理由如下。

這次桃園、高屏的停水,都是原水的濁度過高。根據綜合的研判,歸納其成因,應上溯自1945年以來國府治台的森林大破壞,先摧毀台灣最根本的維生命脈,此為山地危弱的主因;二者,為伐木闢建的數千公里林道、以及北、中、南的橫貫公路,一方面是造成源源不絕的土石,二方面成為農業上山、山地濫墾、新聚落發展的絕佳徒徑,完全改變山地的土地利用型態,永久性的重創山林;

其三,因為水土不保,於是攔沙壩、擋土牆、消波塊等水泥怪獸試圖彌補潰爛的山林,無奈越補越大洞,反倒形成另一造災運動,攔砂壩成為零存整付的不定時炸彈;

其四,由於山地保水能力破功,大雨一來,原本滯流山地,緩慢流出的洪水,一路狂瀉而下,平地根本無力吸納,淹水遂成常態;

其五,淺山、平地加速開發,河川截彎取直,爭取新生地,原本洪氾區成為聚落,除非投下天文數字進行築堤、抽水站等排水工程,否則一定淹水;其六,沿海地區地下水超抽,導致地層下陷,只要一遇滿潮,無有例外,一定淹水。

上述因素構成今日土石流、雨季濁水、各地淹水的主因,然而,由於災難是漸次累積、加乘的,一開始並不嚴重,直至石破天驚的「921地震」,鬆動了全台地土,原本人造的孽加上天災,遂成摧枯拉朽之勢,再加上從去年的敏督利、艾莉,今年的海棠、瑪莎,珊瑚颱風一波波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的推波助瀾之下,大地反撲之勢已無可擋。也就是說,如今每逢颱風必因「水濁」缺水,並非單獨的治水問題,其實是亟需進行國土規劃、土地利用全面體檢的重大時刻。

在上述背景下,台灣的水庫一座座淤積,壽命逐年縮短,優養化、微囊藻等致癌毒素也正成為飲用水安全的威脅;歷來的攔河堰多數變成攔砂壩,原本的取水功能早已不如預期,近年來的失敗案例首推集集攔河堰,原本號稱可供水離島工業區86萬噸,如今僅能勉強在豐水期提供30萬噸水,而原本說要提供雲林民生用水20萬噸,減少地層下陷每年二億噸的水,則全數跳票。(註二)

再者大樹攔河堰完工不到六年,同樣成為巨大的攔砂壩,往上游數公里,淤砂已和堤防等高,大雨一來便沖向大樹地區,造成嚴重農損。原本的每日100萬噸取水功能,降低到20萬噸以下,海棠颱風之後,幾乎所有水利專家都承認「高濁度原水已經變成颱風、雨季時的常態!」原水濁度動輒2、3萬,甚至上看10萬已稀鬆平常,以高雄的坪頂淨水場為例,目前處理原水50萬噸,日產污泥多達5~10萬噸,高屏溪所流的已經不是水,而是泥了。(註三)

這表示水庫、攔河堰這種開發水資源的方式,已到了必需全面檢討、扭轉的地步,而黃金山、徐享崑等前水利官員即為歷來台灣水庫、攔河堰開發的主要推動者,如今這些重大工程一一破功,證明他們的專業、決策完全不管用,政府沒有找他們算帳就不錯了,還回過頭來找他們擔任治水主將,豈不是「請鬼拿藥單」,準備陷台灣的水資源問題萬劫不復?

目前的水患、缺水問題,絕非短期可以解決,如果要追究責任,就必需上溯國府治台五十年的經建部門全無永續思考,一意剝削土地的政策,如果沒有進行徹底檢討,往後災難只會加劇,無有緩和可能;另一方面,水庫開發派,這個長期以來壟斷水資源決策的少數官僚、學術集團、工程大財團,同樣需要重新檢驗,他們絕非台灣的救命仙丹,而是致命毒藥,因此,民間強烈反對「請鬼拿藥單」,由水庫開發派的主將─黃金山等人執掌經濟部次長。

1953年荷蘭在面臨空前的水患後,以國家永續的思維,在充分的研究支撐下,釐訂了30年的治水策略,同樣的,台灣需要的絕非是短線操作的八年八百億的預算,或是指派一個舊思維的水利官僚擔任治水主將就可以解決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一個永續以核心價值的長期治水策略與決策架構,其中包括能夠進行跨領域整合的決策官員。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2005.8.18)

補註:原文發表在自由時報,由於文長限制,沒有辦法在這大的輪廓下交代很多細節,但許多問題,在今天看來還是差不多。

註一:2007-10-12自由時報:台灣自來水公司董事長徐享崑於八十八、八十九年間,擔任水資源局局長、國大代表期間,參加國際灌溉排水年會等會議,花費皆由該協會支付,但徐卻仍向國民大會詐領差旅費二十四萬多元案,最高法院昨天下午判決徐享崑徒刑七年二個月確定。
另,今年九月間,徐享崑又在台水公司董事長任內,涉嫌經由特別顧問陳茲國,收取回扣千餘萬元,經高雄地檢署以涉嫌貪污重大,且有串證之虞,向高雄地院聲請羈押禁見獲准至今。
http://news.ltn.com.tw/news/politics/paper/160324

註二:集集攔河堰於2001年完工,先供應六輕的用水。直到2006年,雲林林內淨水廠完工,才開始兌現承諾,每天供應原水20萬噸給民生用水。有關集集攔河堰問題,可以參考筆者另一篇文章,誰把河川擰乾了  http://leekc-95kh.blogspot.tw/2008/03/blog-post_7462.html

註三:大樹攔河堰指的就是高屏攔河堰,2009年的八八風災又再遭到重創,透過至今不間斷的清淤才恢復了功能約百萬噸。同樣的,集集攔河堰上游的清淤幾乎成了「永續工程」。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