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四十告白】我在永清的日子

李根政(2007.2.23)

「與永清共存亡」這是永清國小剛歷經幾任校長更替後,我和老同事們的玩笑誓言,透露著我們對永清的情感。這所位於都會區邊緣的學校,坐擁豐富的自然與歷史資源。學校位於左營舊城之內,全區附近幾乎就是一個龐大的考古遺址,學校圍牆是一級古蹟,大概為全台絕無僅有;旁邊緊臨著龜山,其植被的組成與柴山類似,只是物種較少,不過在都會區已屬難能可貴。

1995年我剛到永清,立刻被這座小山吸引,隨口詢問著在學校已任教2、30年的同事,但無人知道這座山的名稱,更鮮少人爬過。那年我擔任五年級導師,常常帶著學生約好早上7點爬龜山,7點40分下山剛好進行掃地工作,我也常常獨自一人在上班前、下班後享受龜山腳下的荒野地的晨光和日落,這片被遺忘的土地上,生長著白茅、甜根子草、構樹、血桐,讓我彷彿置身台灣未開拓前,西部的疏林草原景觀;而荒廢較久的野地,更已形成恆春厚殼樹的優勢次生林,整體而言,這片因軍事管制而缺乏都市計畫管理的土地,綻放著盎然的生機。

其實永清本身的校園植栽也頗有風味,如進入學校的那二排榕樹所形成的綠色隧道,中庭的大、小水池,以及旁邊的垂柳也都令人回味,但我感覺最有意思的是校園中隨處可見的野生植物,例如一級古蹟圍牆上多樣的厥類植物頗為可觀。另外,由於靠近龜山,野生動物也常跑到學校來活動和築巢,如赤腹松鼠、黑枕藍鶲、白頭翁、五色鳥等,運氣好更可見鳳頭蒼鷹在天空上盤旋。

我有幾位知心的同事,也熱愛自然,常常分享彼此的發現,不過少有機會把這份感動帶給更多的同事們,更可惜的是,歷任校長和景觀主事者對於自然生態欠缺基礎的了解,治校目標總是將學校盡可能人工化、整齊化,甚至在樹幹上塗白色油漆,為的是讓樹擔任類似標兵的效果。最糟的是,剷除校內野生植物不遺餘力,有一次竟把圍牆外的校地裡整片的次生林砍除。

多年來,我長期關注全台環境事務,反倒無力影響學校內部事務,是一大遺憾。

關於教書,我是個會過度溺愛小孩的老師,管教原則不太嚴謹,由於自己愛好自由,討厭威權,因此也不喜歡用懲罰做後盾管理學生,帶班的二年間,我常可感受學生在這種學習環境中備感壓抑,於是盡可能突破一般規矩讓學生自由些,然而在台灣這種大班制,長期靠外部壓力進行管理的學校環境中,很是受挫,尤其是在全校鴉雀無聲的集會場合中,自己帶的班級卻總是像毛毛蟲般,更覺壓力很大。

另外,我實在討厭從小學開始不斷用考試來強迫學生學習的教育方式,但如果不從眾,一個教師很難獨自承擔自編課程、評量的工作,於是大部分時間,我被迫妥協,加入趕進度、考試的填鴨式教育行列,這點我對教過的學生仍感歉疚;更沮喪的是,我無能提供那些才華洋溢的孩子在現行制度中更好的空間,以及為那些在家庭教養中嚴重受挫的孩子幫上什麼忙,只能多給予一些體諒,一絲的關懷與溫暖。

但我是個幸運的老師,學生們對老師的教書內容要求不高,十幾年後的同學會,學生們只記得老師不體罰,給孩子較自由的空間等,至今對老師的形象仍記憶鮮明,上了大學仍願意找老師談自己在課業、前途上的想法。

幾個月前,我為了繼續借調教師會,從事環境保護與教育的工作,離開了我鍾愛的永清,但我永遠記得那些默默提供我溫暖和支持的老同事們、有緣相聚的學生們,以及生機盎然的綠野中許許多多的動植物,願他們都平安喜樂。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