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生活消費】抓雞活動的負面教育

李根政

教育,只要趣味就好?

日前,高雄市某小學,在校園中辦了個「鄉土」活動,是仿照傳統農村抓雞來食用的過程,進行方式是在一個圈圈裡,將幾隻雞放進去,然後由孩子去追逐,把雞捉來,現場燙毛、拔毛,然後烹調,祭五臟廟,大人、小孩又玩又吃,現場一片歡樂。

這樣的活動在電視上播出後,引發一些朋友的討論,批判者以其不尊重生命,簡直是錯誤的教育方式,提出嚴厲的批判,而有些人則認為,平常我們不也都殺雞來吃,這麼做只是讓孩子去體驗農村生活的趣味罷了,有何不可!

這件事其實相當程度暴露現今教育現場中,教育者對生命本質欠缺深刻的思考,所謂「開放教育」和「鄉土教育」,在某些執行的層面上,有點像無頭蒼蠅般,抓些自以為新鮮的點子來辦辦活動,其實可能自己並不了解這麼做有什麼教育意義。

傳統的農村吃雞是年節,或客人來家時最豐盛的食物,抓雞是必要之舉,是為當下所需,並非為了什麼趣味。今日的孩子飽餐各種肉食,吃肉已沒有任何新鮮感,抓雞的行為並非當下所需,這樣的活動從實際的農村抽離後,意義已完全不同;況且農村最該讓孩子體驗與認知的面向何其多,諸如:是農人和土地的感情,農人從農作中和植物生命的互動等…,何以要挑這項?筆者以為,教育者著眼於戲弄動物來製造趣味性,說穿了只是代表教育者的粗魯無文,設計活動欠缺主體思考,相當程度只體現了台灣人好「吃」的文化!

人吃動物的意涵

面對這樣的事件,教育者必需重新思考的是人吃動物的深刻意涵:南非布西南族用毒箭將動物射死後,獵人必須透過一種「神祕的參與儀式」,象徵的加入動物一起死去,將死去的動物和自己視為一體。原住民知道這些動物的詳細知識,動物像是朋友,不只是獵物。但是他們還是要吃朋友的肉,因此必需有些補償行為,儀式或神話協助我們在精神上參與生活中必要的行為,而不帶有罪惡或懼怕的感覺,殺生後的儀式使獵人認識到自己的依賴性。人們在食用時心懷感謝,感謝動物提供食物。(坎伯.神話)

原住民這樣的文化其實跟現今文明有著天壤之別,前者代表人和自然和諧的關係,人和動物等生界,是我和「您」的關係,代表平等與尊重,即使要吃他們也是只取當下所需,心懷感激,但對我們影響深遠的漢文化以及現代文明,則把人類以外的生界皆視為我和「它」的關係,對土地及生界不帶有任何敬意,只是恣意的掠奪或玩賞。

抓雞、吃雞的活動,正是這種文化的體現,我們設計一個封閉的空間,明知結局是動物必將死亡,但將之視為活的玩具來戲弄;讓孩子目睹動物求生掙扎、參與生命獵殺、吃用的過程,但其中卻只有對生命的漠然、無血無肉的教育過程,絲毫沒有對生命的關懷與尊重。反觀傳統的捕獵中,人類用有限的器具在大自然中進行漁撈或捕獵,動物和狩獵者是公平的拔河,誰勝誰負未必知,生命的拔河是自然運作中的一部分,再透過神話或儀式將之和我們的生命取得協調,是生命學習的過程,從中我們會發現大自然的偉大奧妙,體認到自身存在的有限,學會體驗生命並尊重生命。

學習尊重生命

我們吃的文化源自荒瘠的黃土高原,這個古老又貧窮的文明,為了填飽肚子,幾乎什麼都吃,其從自然界取得食物的方式,有人戲稱為「天人合一」,意指是天上飛的、地上跑的,都拿來放到肚子裡合而為一,其中沒有對提供食物的動物表示一絲感謝和敬意,這種唯用主義的思惟及做法,已嚴重傷害土地及生界。

現代的台灣不是古老貧困的黃河文明,大部分的人豐衣足食,但精神生活像一片荒漠,我們必需對自已族群及現代文明的致命缺陷進行深刻的反省,避免土地及及人心的不斷沈淪;身為地球生界的一份子,我們應該學學狩獵民族對生命的尊敬,學習與地球生界共生共存的生命智慧,而不是把生命當遊戲來教育孩子。

(原載於2000年4月12日,自由時報自由廣場)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