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根政(2005.3.28)
高屏大湖由於是設於平地,一直被視為破壞力較輕微的開發案,但是經民間調查評估,本區豐水期地下水位僅約2公尺,開挖深度卻達12公尺,一旦開挖形同將700公頃地下水暴露地表,豐水期裝滿地下湧出水,枯水期則為乾枯的大坑洞,等於挖了口超大水井,直接取用地下水,因而水資源專家的評論本案是「多此一舉」。人工湖開發完成後,700公頃良田頓時成5個大坑洞,完全不可能回復,此一損失,至今仍未有任何評估;再者開發的7年之間,台三線兩測與沿途將成砂石廠與砂石車的獨立王國,嚴重衝擊地方生活與安全,至今也未有有妥善因應方案,但開發單位仍是執意開發,其背後原因咸信與開採之砂石達6,500萬公噸,至少獲利100億之利益有關,不過在72水災之後,砂石價格已有下滑,民間憂慮如果獲利不如預期,得標者勢必往下挖深,造成更大的災難,這裡沒有值得世人重視的動植物生態,但是,對於寸土寸金的台灣而言,700公頃的良田,難道沒有更有利於生界、人民的利用方式?何以非得開發以供應資本家的用水?這一代的決策者為何可以如此草率地決定700公頃土地的命運?土地無言,因而其哀嚎世人也無從聽聞?
本案在經民間團體不斷質疑,歷經年餘的陳情、抗議後,行政院仍是同意經濟部所提的開發案,不過游錫堃院長下達的函文中提了二項但書,包括:考量部分環保團體與地方人士對本計畫尚有疑慮,請經濟部應就民間團體所提疑慮,隨時檢討回應說明並充分溝通;高屏大湖於正式全面開挖前,經濟部應擇適當地點先行試挖,並進行地下水文的監測追蹤與檢討評估,做為後續推動執行之參據。(行政院,院臺經字第0930052100號函)也就是經濟部開發前仍有責任釐清民間團體所提疑慮,並進行試挖和地下水文監測後,再據以執行。
同時在93年12月14日,高屏大湖特別預算案送進立法院,行政院游錫堃院長接受湯金全立委質詢時,也曾做了承諾:「如果有替代方案而不用挖,我是非常贊成的。其實取捨應該選擇影響最少的方案,如果有替代方案,這個當然可以不做,這是我的想法。」;「本人可以在此承諾:如果大家有想到更好的方案,我也贊成這個計畫不用做了。」(註)
另外,93年11月1日,水利署陳伸賢署長在接受曹啟鴻立委質詢時,也表示:湖要兩年後才開挖,94、95這兩年間都不會開挖,96年會開挖。在開挖之前,如果能明確證明可以拿到這些水,我們會在納入紀錄後,就不用開挖這麼多,湖面面積也會儘量減少。…依照高美堰透過伏流水及地表取水的水量,我們會再評估蓄水池要不要那麼大,甚至是不是就不需要了,因為我們擔心一旦影響到地下水,上游就要補注。(註)
游院長和陳署長在立法院的承諾,雖然距離民間訴求檢討水資源政策有一段的距離,但至少在技術層次已願意進行替代方案的試驗。然而,根據了解,在謝長廷院長上台後,水利署已完全不理會游院長和署長的政治承諾,完全沒有進行任何替代方案的評估和試驗,最近已積極進行委託顧問公司辦理BOT案之招標作業,預計在四月就完成顧問公司的招標作業,六月就要求得標者提出可行性評估,由於招標條件時程之限制,幾乎已賭定由原規劃者─中興工程顧問公司得標,而且其工程內容仍是開挖700公頃,深及12公尺的大湖。
對於開發單位此一橫柴入灶之行徑,民間團體表嚴重抗議,籲請行政院謝院長要求水利署暫停此一招標作業,審慎研提替代方案,由公正的第三者進行評估,這段期間更應與民間、地方充分對話,勿讓游院長與陳署長的承諾如空氣般消失,嚴重破壞政府威信與人民信賴 。
同時懇請謝院長重新評估民間團體對本案所提訴求:
一、由經建會推動北、中、南的水資源政策環評後,再決定是否繼續推動吉洋人工湖計畫,過程中應有環保團體之參與。
二、水資源政策環評應納入「產業政策」、「砂石開發利用」、「農地大規模變更利用」等評估內容。
三、在台灣可建水庫的壩址都已用盡的情形下,政府應提出用水零成長政策透過節水等非工程手段解決缺水問題,為後代子孫保留選擇權和生存立基。
四、促請行政院停止推動吉洋人工湖的相關程序,要求水利署應針對高高屏的水文、地理條件,投入與吉洋人工湖等量之資源評估幾種方案,從中規畫分散、多元、面積小、工期短、經費低、供水穩定、對環境衝擊小的方案。
註:有關前行政院游錫堃院長和水利署陳伸賢署長在立法院的詢答內容,請參閱生態教育中心電子報第30期http://eec.kta.org.tw/eec-paper/eec-paper030.htm
2005年3月28日 星期一
2005年3月8日 星期二
【守護森林】廢除植樹節,拒植樹(新聞稿)
李根政(2005/3/8)
每年植樹節官方行禮如儀的表演植樹秀,而在各種山林水土災難後,更是數十年如一日,推出「種樹」戲碼。然而,國人不知「植樹節」這個由中國引進的紀念日,在台灣演變成粉飾「伐木營林」─伐盡台灣原始林的圖騰。
1915年,中國北洋政府接受孫中山的提議,決定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中國的植樹節;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其忌日3月12日,1949年共產黨政府廢棄此一節日,直至1979年又恢復。而國民黨將此一節日帶到台灣,施行至今。為紀念孫中山的植樹節,其實充滿了政治味。
孫中山之造林思想,基本上是面對中國大陸之禿山濯濯,人民濫墾無度,因而不斷呼籲以人工廣植樹木,以作為民生利用之「林業」觀點。然而,每年的3月12這個時間,不一定適合台灣這個亞熱帶國家植樹,「人工造林」這套想法更不適用於台灣,反而造成災難。
事實上,福爾摩莎百萬年來鬰鬰蒼蒼的原始森林從來不是人工種植的,依台灣的土地條件,在自然營力(如地震、山崩)或人為破壞後的土地,如果不經人為干預,原生的植物不數年間即能演替成林,根據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的驗證顯示,在台灣任何土壤中,平均每平方公尺表土,可萌發的種子約1萬粒,無需人為種樹,土地公比人會種樹!
自國民政府來台後,全面皆伐344,667公頃的原始森林,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2,500公尺以下珍貴原始林,換成了單一的人造林或不斷崩塌的山地;1965年,林業單位宣稱台灣的闊葉林是「無用的雜木林」,開始進行數萬公頃的「林相改良」、「林相變更」,將天然林砍除,重新造林;1996年賀伯颱風之後,農委會隨即推出「全民造林」的政策,結果卻演變成砍大樹、種小樹,鼓勵全民砍樹運動,毀掉的森林比新種的樹根本不成比例;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200多人死亡,政府又喊出「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的土地」,叫人民一人捐100元給政府種樹,但經民間調查,又發現高達87.5%(30萬棵)的樹卻種在與土石流毫無關係的台中大肚山。
半世紀以來,政府造林超過113萬公頃,幾乎是國土面積的1/3,這些林地無非是把天然的植被砍除,再種上人工林。種樹、造林已成了政府推卸責任的絕佳擋箭牌,彷彿造林就可以解決國土的災變,然而,不斷花大錢造林,換得竟是一次比一次大的災難!
「植樹節」正是粉飾「經濟營林」,終結台灣原始森林的神主牌,完全違反台灣自然演替、造化之功,阻礙了土地復原的生機,等同「造孽」!
歷來在平地、各種造園、造景的「種樹」則偏向引入大量的外來種,自生的本土植物都被視為「雜木、雜草」除去,完全忽視自生本土植物所具有的環境適應能力與生態、文化的價值,人造的植物世界仍是一片崇洋媚外,充滿著殖民地色彩,這些外來種如果水土不服,無法自行繁衍,算是好事,但如果比本土植物更為強勢,那就演變成生態災難了,例如至今無解的銀合歡、小花蔓澤蘭等。
台灣的天然林是人民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提供水文涵養、地力調節、淨化大氣、穩定地體、公共安全、動物棲所、河川水庫的根本保障,更是台灣土地文化活水源頭、保育終極目標,擁有基因庫保存、學術價值等不可計量的價值,一旦毀去即不可逆,無法複製。(請參閱附件,陳玉峰,1998,原始(天然)的價值及與意義)
事實上,保護既有的森林,尤其是天然林,遠比造林來得重要;認知、欣賞、保留本土自生的樹種,遠比強調人為種樹來得有意義,然而,政府一面高喊植樹,一方面卻放任各種開發建設毀掉森林,完全自相矛盾,例如湖山水庫一旦興建,400多公頃的森林生態系便從台灣土地上消失,以一公頃約2,000棵大小喬木計算,毀去的樹木即可能達80萬棵,而其內的灌木、草本、蕨類、蕈類、微生物,以及依賴此一生態系生存的哺乳類動物、鳥類、昆蟲更是不計其數,試問,這些有辦法種出來嗎?
民間在此呼籲:
1.廢除植樹節,廢除這尊充滿政治味,反本土、反自然,用來粉飾「伐木營林」的神主牌。
2.請政府全面檢討論歷來的山林政策,擘劃國土大計,進行土地分類,讓保育歸保育,林業歸林業;面對已經破壞的土地,請尊重土地自我療傷復育的機制,勿再強調人為造林。
3.請全民一起來反對破壞森林的開發案,打破種樹迷思,保護森林,救土地、救水源。
每年植樹節官方行禮如儀的表演植樹秀,而在各種山林水土災難後,更是數十年如一日,推出「種樹」戲碼。然而,國人不知「植樹節」這個由中國引進的紀念日,在台灣演變成粉飾「伐木營林」─伐盡台灣原始林的圖騰。
1915年,中國北洋政府接受孫中山的提議,決定將每年的清明節定為中國的植樹節;1928年國民政府改為其忌日3月12日,1949年共產黨政府廢棄此一節日,直至1979年又恢復。而國民黨將此一節日帶到台灣,施行至今。為紀念孫中山的植樹節,其實充滿了政治味。
孫中山之造林思想,基本上是面對中國大陸之禿山濯濯,人民濫墾無度,因而不斷呼籲以人工廣植樹木,以作為民生利用之「林業」觀點。然而,每年的3月12這個時間,不一定適合台灣這個亞熱帶國家植樹,「人工造林」這套想法更不適用於台灣,反而造成災難。
事實上,福爾摩莎百萬年來鬰鬰蒼蒼的原始森林從來不是人工種植的,依台灣的土地條件,在自然營力(如地震、山崩)或人為破壞後的土地,如果不經人為干預,原生的植物不數年間即能演替成林,根據靜宜大學陳玉峰教授的驗證顯示,在台灣任何土壤中,平均每平方公尺表土,可萌發的種子約1萬粒,無需人為種樹,土地公比人會種樹!
自國民政府來台後,全面皆伐344,667公頃的原始森林,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2,500公尺以下珍貴原始林,換成了單一的人造林或不斷崩塌的山地;1965年,林業單位宣稱台灣的闊葉林是「無用的雜木林」,開始進行數萬公頃的「林相改良」、「林相變更」,將天然林砍除,重新造林;1996年賀伯颱風之後,農委會隨即推出「全民造林」的政策,結果卻演變成砍大樹、種小樹,鼓勵全民砍樹運動,毀掉的森林比新種的樹根本不成比例;2001年桃芝颱風造成200多人死亡,政府又喊出「用樹根牢牢抓住台灣的土地」,叫人民一人捐100元給政府種樹,但經民間調查,又發現高達87.5%(30萬棵)的樹卻種在與土石流毫無關係的台中大肚山。
半世紀以來,政府造林超過113萬公頃,幾乎是國土面積的1/3,這些林地無非是把天然的植被砍除,再種上人工林。種樹、造林已成了政府推卸責任的絕佳擋箭牌,彷彿造林就可以解決國土的災變,然而,不斷花大錢造林,換得竟是一次比一次大的災難!
「植樹節」正是粉飾「經濟營林」,終結台灣原始森林的神主牌,完全違反台灣自然演替、造化之功,阻礙了土地復原的生機,等同「造孽」!
歷來在平地、各種造園、造景的「種樹」則偏向引入大量的外來種,自生的本土植物都被視為「雜木、雜草」除去,完全忽視自生本土植物所具有的環境適應能力與生態、文化的價值,人造的植物世界仍是一片崇洋媚外,充滿著殖民地色彩,這些外來種如果水土不服,無法自行繁衍,算是好事,但如果比本土植物更為強勢,那就演變成生態災難了,例如至今無解的銀合歡、小花蔓澤蘭等。
台灣的天然林是人民賴以維生的生態系統,提供水文涵養、地力調節、淨化大氣、穩定地體、公共安全、動物棲所、河川水庫的根本保障,更是台灣土地文化活水源頭、保育終極目標,擁有基因庫保存、學術價值等不可計量的價值,一旦毀去即不可逆,無法複製。(請參閱附件,陳玉峰,1998,原始(天然)的價值及與意義)
事實上,保護既有的森林,尤其是天然林,遠比造林來得重要;認知、欣賞、保留本土自生的樹種,遠比強調人為種樹來得有意義,然而,政府一面高喊植樹,一方面卻放任各種開發建設毀掉森林,完全自相矛盾,例如湖山水庫一旦興建,400多公頃的森林生態系便從台灣土地上消失,以一公頃約2,000棵大小喬木計算,毀去的樹木即可能達80萬棵,而其內的灌木、草本、蕨類、蕈類、微生物,以及依賴此一生態系生存的哺乳類動物、鳥類、昆蟲更是不計其數,試問,這些有辦法種出來嗎?
民間在此呼籲:
1.廢除植樹節,廢除這尊充滿政治味,反本土、反自然,用來粉飾「伐木營林」的神主牌。
2.請政府全面檢討論歷來的山林政策,擘劃國土大計,進行土地分類,讓保育歸保育,林業歸林業;面對已經破壞的土地,請尊重土地自我療傷復育的機制,勿再強調人為造林。
3.請全民一起來反對破壞森林的開發案,打破種樹迷思,保護森林,救土地、救水源。
2005年3月7日 星期一
【水資源】籲請共同抵制「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公開信)
李根政、朱增宏2005/3/7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為推動及執行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正委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籌組「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預計於3月10日召開籌備會,委員會聲稱這項會議之認知及前提為:1.不為建水庫背書;2.雲林地區的環境空間、承載量、最適發展、水庫是否興建、水資源之有效利用等皆不在本籌備會之議程;3.為EPA(環境影響評估)確定「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之後,有效推動生態保育之前置作業。
對上述前提,保育團體說明如下:
湖山水庫工程計畫在2000年有條件通過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定稿本,其中結論九為:「開發單位應按當地河流、水域生態特性並考慮天然基流量等因素,訂定本計畫影響區內保育類及珍貴稀有動物、植物之生態保育措施(含魚梯、魚道之設置及復育計畫)」,於是經濟部中區水資源局分別在2004年6月4日與2005年2月16日提出「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送環評委員會專案小組審查,然而在保育團體全程監督及委員們秉持專業審查下,二次都遭到退回。這段期間中水局局長田巧玲為讓水庫能儘早開工,開始尋找解套之道,乃委由中研院陳章波博士根據所謂「生態保育措施」,下設一「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試圖把環保團體、學者專家兜在一起,在預設水庫一定會興建,以及水庫興建與八色鳥保育並不衝突的二項前提下,討論本案。
對於湖山水庫開發目的,開發單位有很多說法,一開始其實就是為了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之穩定用水,然而,開發單位在保育團體不斷質疑其圖利特定財團下,對外的說詞不斷更改,一會兒說是為民生用水,一會兒又說是為了防止地層下陷,許多支持水庫的人士更提出建水庫是為解決沿海地區人民烏腳病的問題,這些說詞其實都經不起檢驗(請參閱附件),無非只是以不正確的資訊試圖強化建水庫的正當性罷了,這從雲林離島工業區又要新增台塑之大煉鋼廠與八輕,可得明證,如果不蓋新的水庫,這些每日動輒數十萬噸水的高耗水產業,水要從那裡來?
事實上,湖山水庫的興建與台灣的產業政策,雲林的發展,水資源運用、分配的合理性,多元取水技術,社會的公平正義等息息相關,不單單是生態保育的問題,然而,此一委員會竟開宗名義說,「雲林地區的環境空間、承載量、最適發展、水庫是否興建、水資源之有效利用等皆不在本籌備會之議程」,只是要為EPA確定「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之後,有效推動生態保育之前置作業。此舉難道不是已「預設」水庫興建有其必要,且為「唯一」選項,更認定反水庫運動不會成功,因而為水庫開發單位準備這項「擦屁股」的工作嗎?
身為台灣最高學術單位的研究員,聲稱要研究如何消除「症狀」(八色鳥棲地被破壞),卻聲明不探討病因(環境空間,水資源,環境含容量,雲林發展),也不探討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珍稀植物,低海拔高歧異度生物多樣性),在前提錯誤的情況下,往後的討論可還有意義?更且陳博士以生物多樣性中心名義,不是出來捍衛台灣低海拔重要的生物棲地,卻是當「水庫開發與保育衝突」的合事佬(且拒絕探討衝突的根本原因),豈不奇怪?而從此一委員會的層次及產生的背景,可以知道這完全是為湖山水庫興建排除障礙之舉,民間在此懇請所有受邀團體、人士,共同抵制這項假「保育」之名,卻是替水庫「背書」的「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
連署團體:台灣生態學會、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雲林縣野鳥學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中華民國崑山山岳協會、嘉義旅外文化觀察團、北港文化工作室、雲林自然讀書會、北港溪雜誌社、雲林縣鄉土發展協會、梅林社區發展協會、洪雅書房、舊監社造工作隊、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台南自然讀書會、台杏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為推動及執行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正委由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籌組「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預計於3月10日召開籌備會,委員會聲稱這項會議之認知及前提為:1.不為建水庫背書;2.雲林地區的環境空間、承載量、最適發展、水庫是否興建、水資源之有效利用等皆不在本籌備會之議程;3.為EPA(環境影響評估)確定「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之後,有效推動生態保育之前置作業。
對上述前提,保育團體說明如下:
湖山水庫工程計畫在2000年有條件通過了環境影響評估報告定稿本,其中結論九為:「開發單位應按當地河流、水域生態特性並考慮天然基流量等因素,訂定本計畫影響區內保育類及珍貴稀有動物、植物之生態保育措施(含魚梯、魚道之設置及復育計畫)」,於是經濟部中區水資源局分別在2004年6月4日與2005年2月16日提出「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送環評委員會專案小組審查,然而在保育團體全程監督及委員們秉持專業審查下,二次都遭到退回。這段期間中水局局長田巧玲為讓水庫能儘早開工,開始尋找解套之道,乃委由中研院陳章波博士根據所謂「生態保育措施」,下設一「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試圖把環保團體、學者專家兜在一起,在預設水庫一定會興建,以及水庫興建與八色鳥保育並不衝突的二項前提下,討論本案。
對於湖山水庫開發目的,開發單位有很多說法,一開始其實就是為了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之穩定用水,然而,開發單位在保育團體不斷質疑其圖利特定財團下,對外的說詞不斷更改,一會兒說是為民生用水,一會兒又說是為了防止地層下陷,許多支持水庫的人士更提出建水庫是為解決沿海地區人民烏腳病的問題,這些說詞其實都經不起檢驗(請參閱附件),無非只是以不正確的資訊試圖強化建水庫的正當性罷了,這從雲林離島工業區又要新增台塑之大煉鋼廠與八輕,可得明證,如果不蓋新的水庫,這些每日動輒數十萬噸水的高耗水產業,水要從那裡來?
事實上,湖山水庫的興建與台灣的產業政策,雲林的發展,水資源運用、分配的合理性,多元取水技術,社會的公平正義等息息相關,不單單是生態保育的問題,然而,此一委員會竟開宗名義說,「雲林地區的環境空間、承載量、最適發展、水庫是否興建、水資源之有效利用等皆不在本籌備會之議程」,只是要為EPA確定「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之後,有效推動生態保育之前置作業。此舉難道不是已「預設」水庫興建有其必要,且為「唯一」選項,更認定反水庫運動不會成功,因而為水庫開發單位準備這項「擦屁股」的工作嗎?
身為台灣最高學術單位的研究員,聲稱要研究如何消除「症狀」(八色鳥棲地被破壞),卻聲明不探討病因(環境空間,水資源,環境含容量,雲林發展),也不探討是否有其他併發症(珍稀植物,低海拔高歧異度生物多樣性),在前提錯誤的情況下,往後的討論可還有意義?更且陳博士以生物多樣性中心名義,不是出來捍衛台灣低海拔重要的生物棲地,卻是當「水庫開發與保育衝突」的合事佬(且拒絕探討衝突的根本原因),豈不奇怪?而從此一委員會的層次及產生的背景,可以知道這完全是為湖山水庫興建排除障礙之舉,民間在此懇請所有受邀團體、人士,共同抵制這項假「保育」之名,卻是替水庫「背書」的「湖山水庫生態保育執行委員會」。
連署團體:台灣生態學會、靜宜大學生態學研究所、雲林縣野鳥學會、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台灣永續聯盟、台灣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中華民國崑山山岳協會、嘉義旅外文化觀察團、北港文化工作室、雲林自然讀書會、北港溪雜誌社、雲林縣鄉土發展協會、梅林社區發展協會、洪雅書房、舊監社造工作隊、台南市社區大學研究發展學會、台南自然讀書會、台杏文教基金會、美濃愛鄉協進會、台灣綠色和平組織、台灣環境保護聯盟、台南市環境保護聯盟、台南縣環境保護聯盟
2005年3月5日 星期六
【水資源】向資本家傾斜的新威權體制
文◎李根政(2005.3.5)
2005年初春的台灣,面對政府的重大公共決策,從基層的人民、組織、到民意代表、地方政治人物,普遍彌漫著一股無力感。
筆者一趟竹山、雲林之行,有幾句來自草根人民對當局的評論與無奈話語,令人刻骨銘心,其一是「國民黨是賣材,民進黨是賣砂石」,指陳國民黨砍盡原始森林之良材變賣現金,民進黨政權
疏濬成例行公事,砂石外加黑道橫行,沿線人民苦不堪言,集集堰的殷鑑不遠,叫竹山鎮民如何相信在清水溪興建的桶頭堰(此堰之水將輸送往湖山水庫)不會有此惡夢?921地震後,清水溪的上游震出一個新草嶺潭,然而桃芝颱風後被土石填掉一半,敏督利颱風將之全數填平,專家估計,清水溪的上游至少累積了1億2,0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難道這些土石會憑空消失?難道位於草嶺潭崩塌區下游的桶頭堰不會變成攔砂壩?竹山人痛陳,台灣第一大河在彰雲大橋到濁水溪之間,如今每年斷流時間超過9個月,可預見的,湖山水庫─桶頭堰也將榨乾清水溪,政府可曾計算其間的生態損失?資本家又何曾付出代價?「生雞卵的無,生雞屎的有」,這是在地人民對水利工程與工業進駐的普遍心聲。
雲林縣反六輕最力的林源泉議員,曾生動描繪六輕進駐的三部曲,充滿血淚心酸,第一部曲為籌備階段,漫天承諾,要蓋護專、長庚分院、養生村,可帶來多少就業機會云云,資本家和政府聯手營造一個工業城的美好願景,換取人民支持;第二部曲是填海造陸及造廠階段,大量工人進駐,附近特種行業蓬勃發展,土地價格被炒作,原本一公頃土地僅市值300萬,飆漲數倍達千萬元,部分漁民開始超貸轉投資,此時出現一片海市蜃樓的繁榮假象;第三部曲,運轉之後,公害糾紛開始出現,空氣污染每日如影隨行,漁業的損失由於欠缺長期監測比較,往往變成羅生門,僅少數明確個案獲得賠償,醫院、護專則始終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就算真的來了,麥寮、台西人也未必就有利可圖,此時地價下滑,漁民負債無力償還,而恰巧大煉鋼廠、八輕進駐,徵收漁塭消息傳來,可憐的漁民竟盼望靠徵收了卻一身債務,甘願土地交給財團,至此,不到10年間,空氣、土地、賴以維生的產業、土地全數拱手交付資本家,至於未中此一圈套下的漁民,由於工業區的興建讓麥寮的海岸消失,海岸變成台塑私有 ,變成了沒有海岸、失去海的漁民。
但受害的不只是麥寮、台西人,為了在海上填築陸地,台塑每日抽取的海砂,不僅完全免費,而且完全不必對後果負任何責任,學者邱文彥(2000) 曾指出:「如果到海岸沙灘採沙,極有可能被告以竊佔罪,因為這時海岸就是『國有土地』了,但台塑六輕每天造地三公頃的速度,成千上萬噸的海沙毀了多少魚蝦貝類棲地、消滅多少浮游生物,減損了漁業資源,讓附近海岸嚴重侵蝕,卻不需繳交一文錢」,目前,嘉義沿海外傘頂洲每年正以40至70公尺的速率消退,咸信與集集堰的興築,以及台塑抽砂造陸有直接關係,外傘頂洲的消失,將使得東石、布袋、鰲鼓一帶,失去屏障,一遇暴潮甚至大海嘯,則直接衝擊,無有緩衝,試問這些社會成本,又該誰來負責?
在民進黨執政邁入第五年之際,執政者在拼經濟的大帽子下,從經發會開始便毫無掩飾地與資本家更緊密的站在一起,不斷推出破壞土地、生界,圖利財團的法案與開發案,而該黨的政治人物只剩下選舉時看板上莫名所以的「堅持」,但我們不知道其還堅持些什麼?高喊「改革」,但從不知道他們要改革些什麼?更荒謬的是除了「愛台灣」的口號,再也提不出任何前瞻的政治理念,當面臨中央政府扭曲民主程序,強行推動重大的破壞工程,政治人物往往以民意風向球來決定反對或支持?等而下之,更直接加入分贓體系,一同荼害生靈,凡此種種,憑什麼要人民支持他們?
筆者不得不稱目前的政府為一「新威權體制」,執政者和財團壟斷決策體系,罔顧人民和子孫未來,塗毒土地生界,政治家族、政黨則為其護航或分贓,現今,如果台灣人民再不站出來,展現人民的意志,反對湖山水庫、桶頭攔河堰、台塑大鋼廠、八輕等這幾項指標性的破壞案,將使得這塊土地和得來不易的民主一同沈淪。
2005年初春的台灣,面對政府的重大公共決策,從基層的人民、組織、到民意代表、地方政治人物,普遍彌漫著一股無力感。
筆者一趟竹山、雲林之行,有幾句來自草根人民對當局的評論與無奈話語,令人刻骨銘心,其一是「國民黨是賣材,民進黨是賣砂石」,指陳國民黨砍盡原始森林之良材變賣現金,民進黨政權
疏濬成例行公事,砂石外加黑道橫行,沿線人民苦不堪言,集集堰的殷鑑不遠,叫竹山鎮民如何相信在清水溪興建的桶頭堰(此堰之水將輸送往湖山水庫)不會有此惡夢?921地震後,清水溪的上游震出一個新草嶺潭,然而桃芝颱風後被土石填掉一半,敏督利颱風將之全數填平,專家估計,清水溪的上游至少累積了1億2,000萬立方公尺的土石,難道這些土石會憑空消失?難道位於草嶺潭崩塌區下游的桶頭堰不會變成攔砂壩?竹山人痛陳,台灣第一大河在彰雲大橋到濁水溪之間,如今每年斷流時間超過9個月,可預見的,湖山水庫─桶頭堰也將榨乾清水溪,政府可曾計算其間的生態損失?資本家又何曾付出代價?「生雞卵的無,生雞屎的有」,這是在地人民對水利工程與工業進駐的普遍心聲。
雲林縣反六輕最力的林源泉議員,曾生動描繪六輕進駐的三部曲,充滿血淚心酸,第一部曲為籌備階段,漫天承諾,要蓋護專、長庚分院、養生村,可帶來多少就業機會云云,資本家和政府聯手營造一個工業城的美好願景,換取人民支持;第二部曲是填海造陸及造廠階段,大量工人進駐,附近特種行業蓬勃發展,土地價格被炒作,原本一公頃土地僅市值300萬,飆漲數倍達千萬元,部分漁民開始超貸轉投資,此時出現一片海市蜃樓的繁榮假象;第三部曲,運轉之後,公害糾紛開始出現,空氣污染每日如影隨行,漁業的損失由於欠缺長期監測比較,往往變成羅生門,僅少數明確個案獲得賠償,醫院、護專則始終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就算真的來了,麥寮、台西人也未必就有利可圖,此時地價下滑,漁民負債無力償還,而恰巧大煉鋼廠、八輕進駐,徵收漁塭消息傳來,可憐的漁民竟盼望靠徵收了卻一身債務,甘願土地交給財團,至此,不到10年間,空氣、土地、賴以維生的產業、土地全數拱手交付資本家,至於未中此一圈套下的漁民,由於工業區的興建讓麥寮的海岸消失,海岸變成台塑私有 ,變成了沒有海岸、失去海的漁民。
但受害的不只是麥寮、台西人,為了在海上填築陸地,台塑每日抽取的海砂,不僅完全免費,而且完全不必對後果負任何責任,學者邱文彥(2000) 曾指出:「如果到海岸沙灘採沙,極有可能被告以竊佔罪,因為這時海岸就是『國有土地』了,但台塑六輕每天造地三公頃的速度,成千上萬噸的海沙毀了多少魚蝦貝類棲地、消滅多少浮游生物,減損了漁業資源,讓附近海岸嚴重侵蝕,卻不需繳交一文錢」,目前,嘉義沿海外傘頂洲每年正以40至70公尺的速率消退,咸信與集集堰的興築,以及台塑抽砂造陸有直接關係,外傘頂洲的消失,將使得東石、布袋、鰲鼓一帶,失去屏障,一遇暴潮甚至大海嘯,則直接衝擊,無有緩衝,試問這些社會成本,又該誰來負責?
在民進黨執政邁入第五年之際,執政者在拼經濟的大帽子下,從經發會開始便毫無掩飾地與資本家更緊密的站在一起,不斷推出破壞土地、生界,圖利財團的法案與開發案,而該黨的政治人物只剩下選舉時看板上莫名所以的「堅持」,但我們不知道其還堅持些什麼?高喊「改革」,但從不知道他們要改革些什麼?更荒謬的是除了「愛台灣」的口號,再也提不出任何前瞻的政治理念,當面臨中央政府扭曲民主程序,強行推動重大的破壞工程,政治人物往往以民意風向球來決定反對或支持?等而下之,更直接加入分贓體系,一同荼害生靈,凡此種種,憑什麼要人民支持他們?
筆者不得不稱目前的政府為一「新威權體制」,執政者和財團壟斷決策體系,罔顧人民和子孫未來,塗毒土地生界,政治家族、政黨則為其護航或分贓,現今,如果台灣人民再不站出來,展現人民的意志,反對湖山水庫、桶頭攔河堰、台塑大鋼廠、八輕等這幾項指標性的破壞案,將使得這塊土地和得來不易的民主一同沈淪。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