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新森林運動〉讓台灣人成為山的子民



李根政@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近日,行政院宣布了「山林解禁」五大政策,開始要鼓勵人民親近山林,鼓勵孩子冒險、探險及溯溪等活動,贏得了山友與各界的掌聲,這確實是正確的方向,但是如何避免加重消費自然的疑慮,需要好好討論「山林教育」的內涵以和執行,才有辦法落實蘇貞昌院長在記者會所標舉了「向山致敬」的精神。

除了目前提出的「登山能力與自主管理、無痕山林」之外,筆者認為,應該讓登山不只是登山,在享受大自然的同時,也應建立起台灣人與山林的臍帶關係,讓台灣人真正成為山的子民。爬一座山,就要對這座山的自然生態、人文歷史有基本的了解;進入81條林道的任何一條,應該知道林道的開發過程,損失了多少原始森林與自然資源?得到多少木材?促進保育的思考,進而培養更多有能力參與山林保育政策討論的公民。

台灣的山地占國⼟面積70%,而森林覆蓋國土60%,它是台灣精神文化的根,許多原住民族的聖地,無窮的知識寶庫,野生動植物及難以計數的生命居所,先來後到的⼈們得以安⾝立命的家園,更是不分族群地域人們生活與產業發展,珍貴的水源寶地。

台灣森林覆蓋率算是蠻高的,但並非都是原始森林,從海拔約2500公尺以下的針闊葉混合林,到低海拔地區的原始森林,都曾遭受過極大規模毀滅性的破壞,如同現在進行式的亞瑪遜或東南亞雨林。

四百多年來,漢人來到台灣墾殖、材薪與樟腦等需求,造成了低地森林的破壞,日治時代則開啟了大規模的伐木事業,往中海拔針闊葉混合林伐木,一直延續到1991年國府宣布禁伐天然林,歷經約八十年的大伐木時代。伐木事業結束後,林務局業務開始轉向生態保育,但是政府組織、林業學界的觀念和作法,仍停留在過去的伐木時代,因此衍生許多錯誤政策,引發重大爭議。例如棲蘭檜木林整理枯立倒木、先砍伐森林再種小樹的全民造林政策等。

2016年蔡政府上台,新任農委會主委提出了三大方向:天然林禁伐、人工林認證(如FSC)、里山倡議,開始要和國際的保育作法接軌,發展具有環境、社會、經濟的永續的人工林,某種程度來說,是為過去的爭議劃下了一個停損點,讓山林政策要邁向正常化。同時,蔡英文總統也向原住民道歉,成立了「原住民族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委員會」,這其中,原住民傳統領域與國有林有絕大部分的重疊,必然要檢討山林制度,整體而言,這是一個涉及層面很廣的轉型工程。

台灣絕大部分人口住在都市和平地鄉村,但山林保育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很需要得到更多關注,在這個山林政策的轉型時期,我認為有以下關鍵課題,請各界參考與指教:

百年林業檢討與前瞻 
台灣雖有高比率的森林覆蓋,但人口稠密,以人均可分配到的森林面積不到一分地(0.092公頃),全球排名第183名,加上山高陡急,地質脆弱,註定不可能成為木材生產大國,從過去百年失敗的林業,到伐木所付出的水土流失代價,斑斑可考。

回顧從1988年開始森林保護運動,其目標是反對砍伐原始森林,要將林地分類為保育保安和經濟利用,在合適的地區,好好經營從事人工林。然而,從1991年禁伐天然林之後,因為進口木材低廉,人工造林的國產材幾乎沒有競爭力,使得台灣林業的產值,至今已萎縮至統計上幾乎等於「零」的狀態。

林務局宣示2017年為國產材元年,要開始和國際接軌發展人工林認證,這是對的方向。依照已通過的全國國土計畫,國、公有林地,依永續使用及不妨礙國土保安原則,可以發展經濟營林、試驗實驗、森林遊樂等功能之地區,劃為國土保育區第二類;無國土保育地區劃設條件之山坡地宜林地,劃為農業發展區第三類,這些都是屬於經濟林可以發展的區位。

在推動新林業時,需要確認環境條件真正適合經濟林的土地,例如:過去的人工林地,已自然演替成熟的天然林,具有保育價值,就不適合再做為經濟林。更要建立透明可問責的森林認證,確保符合環境、社會、經濟可行性,可以蓄積台灣的木材資源,提高合理的木材自給率,或者作為經貿、戰備之備援,讓林產業有利可圖,也減少林地的超限利用。

連帶的,現行的獎勵造林辦法,必需重新檢討,應該區分為經濟林和森林復育,同時要考慮山坡地的農業活動,因為這些區位是連接而非斷裂的,必需在國土保安、保育和人民生計的拉扯下,進行全盤的規劃,追求永續發展,強化因應氣候變遷所需要的韌性。

原住民轉型正義與里山倡議
從日治到國府治台的殖民政府,拓墾山林的同時,亦掠奪原住民傳統領域,政府和民間應釐清歷史真相,促進社會與學校教育認知與討論,促成反省和檢討體制,重新賦予部落管理自然資源的權力,包括土地的規劃與利用,原住民狩獵、採集的權利與生態保育等重大課題,應透過實踐累積經驗案例,回饋制度改善,建構符合原住民集體權利與社會文化經濟發展、生態保育,且可以操作的制度。

百年來林業(公私造林、租地造林、保安林......)、山地農業、山地開發、公共建設,漢人的山區聚落與產業發展的課題,極為龐雜難解。里山倡議的願景需要更多實務的研究,積極的在地實踐,也需要法令和政策的檢討。例如:面對山地農業,不該放任失序的破壞水土,但也不應全面盤否定,而是要找出一條與山林共存、環境與生產共榮的模式。

過去對於山區土地利用的管制,導致許多合法但不合理、合理但不合法、不合法也不合理等諸多矛盾現象,除了政府失能、政治因素破壞法治之外,《森林法》、《水土保持法》、《國土計畫》都要大大檢討,考量台灣多樣紛岐的環境生態特性,建構更細緻而非粗放,因地制宜而非死守一體適用的規劃,才能具有可行性與永續性。

整合並提昇保育層級,從管制走向良善治理

在天然林禁伐的大前提下,森林保育的重心是在良善治理。

行政院組織改造已經上路,林務局將轉型為環境資源部「森林暨保育署」,這標誌著殖民拓墾的大伐木時代遺緒正式終結,同時提昇保育主管機關的層級。但令人惋惜的是,目前組改方案,準備讓國家公園續留內政部,並沒有和林務局整合進入環境資源部。

林務局一旦轉型為「森林暨保育署」,就是全國的保育主管機關,但和堪稱國家保育指標的國家公園卻分屬兩個部會,而且國家公園有超過96%的土地和國有林班地重疊,將會延續事權分散、資源重覆投資、機關相互競爭的現狀,失去組改目的。

此外,台灣的保育系統包括了國家公園、國家自然公園、野生動物保護區、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自然保育區等,相關法規和主管機關多頭馬車,加上區外的生態保育、社區與原住民部落的參與治理等重大轉型課題,顯然需要整合或建立協調機制。 

回顧台灣百年林業與山林利用開發,我們看到了:威權體制下的森林大滅絕,專家治國可能產生嚴重錯誤,解嚴三⼗年後的今天,我認為新的森林運動和挑戰是:能否透過健全民主體制,凝聚社會共識;從管制走向多元治理,賦予部落和社區更多的權力,強化社區保育力量。例如:面對犯罪集團擁槍自重,雇用逃跑的外籍移工,從事珍貴樹木的盜伐。可能的解方除了增加森林警察的人力和資源、提升工作條件之外,更要讓部落有權力和資源守護傳統領域,共同協力。

而更大的力量,可能來自台灣數百萬敬山、熱愛登山的人們,如果有相當比例的山友都能成為山林知識、土地倫理的學習者和推廣者,無痕山林的實踐者,且有能力參與山林政策討論的公民,不懈怠的監督、參與、動手做;和政府建立起相互信任的伙伴關係,促進真正的良善治理。那麼台灣人將成為真正山的子民。

期待正在轉型中的⼭林政策,每跨⼀步都是建立新典範,揮別百年傷痛。

圖一,傅志男攝。
圖二,李根政攝。
圖三,傅志男攝。

延伸閱讀:
1.檜木神靈:與森林共存的原住民部落

2.有關百年林業的失敗?國產木材的新趨勢等課題,請參考筆者的著作「台灣山林百年紀」,2018年,天下雜誌出版  https://www.cet-taiwan.org/publication/3359

同步刊載:https://is.gd/FMx8WX 公視我們的島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