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從柴山經驗看礦業法




最近因為掛布條事件,受到網路上的攻擊,很感謝許多認識我或知道我過去做什麼事的朋友,出來力挺或舉出之前的事蹟。其中有一位網友提到「李根政老師等人花了20年推動催生壽山國家自然公園,他得到什麼好處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台灣人得到了一座自然公園。」

首先要感謝這位朋友仗義,把這段歷史說出來。不過,先要聲明,這漫長的二十年推動歷史,個人是其中一份子,我得到比付出多。首先跟大家分享一件奇妙的因緣,我確實得到了好處。

為自然公園寫書法,拿了第一名
在自然公園確定要成立之後,一次偶然看到自然公園徵選Logo的活動,距離截稿不到一個月,我臨時起意,和好友俊彥商量,我寫書法他設計Logo,以他的名義去參加比賽。我把書法字交給俊彥後幾乎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我接到俊彥的電話說,「我們得了第一名」。我高興了很多天,除了獎金剛好是我準備捐給地球公民轉型為基金會的額度外,最高興莫過於竟然有此機會為自然公園寫上一個標準字--真是奇妙的因緣!

但真正豐厚的回報是:這一片面積約1200公頃,天然復育的熱帶海岸林,從家中出發僅僅幾分鐘便可擺脫城市的喧囂,進入清靜的聖地。即使已經走了這麼多年,眼前熟悉的風景仍處處⽰現著奇蹟和驚喜,入了山,全身被豐富的林相植物所包圍,彷彿是浸潤在綠⾊海洋中,疲倦的⾝心得到洗滌,⼈生的挫折,也從這裡一步步找回⼒量。

柴山給我的,遠遠比我付出的還多。

1993年我從金門到台南教書,最後落腳高雄,起初很不能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環境,直到老婆帶我去認識柴山,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才逐漸有了歸屬感。保護柴山是我第一個參與的環境運動,後來我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仍然持續關注柴山議題,從事許多教育推廣活動,出版了二本在地的生態教育專書(梁靖薇老師等人、柯耀源先生分別撰寫),設計和提供柴山第一版的解說牌內容。2000年,謝長廷市長執政時,我因為見證高雄市府拆除林宏宗立委在柴山的違建而被當眾毆打,多年來,柴山雖不是我們主要的議題,但很必要的時刻仍會付出一些努力。

柴山論壇打破僵局 陳菊市長出力
2008年底,為了打破自然公園推不動的僵局,地球公民協會聯合柴山會主辦了柴山論壇,凝聚了市府和民間保護柴山的策略和行動方案,解決了最棘手的範圍劃設問題,確認了朝向自然公園經營管理的共識。陳菊市長在這個共識和社會壓力之下,和當時的吳敦義副總統展開協商,達成在國家公園體系中增加一個國家自然公園的層級的共識(我推測,吳敦義可能是抱著虧欠高雄人的心情而做)。

在自然公園政策方向底定之後,我在第一時間到營建署提供基礎資料,協助官員充分了解柴山自然公園的推動歷程,市民參與的寶貴資產以及關鍵的課題;同時,也促進了高雄市政府和民間社會的共識。2011年柴山(壽山)成為台灣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至此,歷經20年的自然公園催生運動終告開花結果,目前,柴山仍是唯一的國家自然公園。

在那之後,我就沒有再參與柴山相關的事務,但我一直記得柴山保護運動帶給我的啟發。

這件事情,不管國民黨和民進黨都不敢居功,因為這是民間社會從1991年開始始終堅定如一,讓不分黨派政治人物不得不重視的成果。但是,陳菊市長的出力溝通協調應得到肯定,這就是政治人物該扮演的角色。

礦業法修法,民進黨缺一人
我們回顧了礦業法修法過程,發現最大的問題是:小英總統做出的承諾,行政院和立法院的主事者,卻都擺爛不辦事,即使導致黨內立委意見矛盾,也不願召集黨內協商。

民間團體只能尋求少數員的協助,去年五月三十日,經濟委員會在很少人出席下,高志鵬委員發動奇襲,勉強通過了既有礦場要環評的法條,而國民黨籍召委廖國棟更是數度擺爛,最後在環團的幾番壓力下,才通過朝野協商。

就程序來說,經過數次的協商後,多數條文確實已有共識,只剩下三個修法重點尚待處理。但事實上,民進黨因為欠缺內部討論尋求共識的過程,就不願意認帳,所以明明出了委員會卻說還是有爭議。

很顯然,礦業法走到今天,需要有政治工作者扮演當年陳菊市長的角色,主動在民進黨內展開協商,如果有這樣的角色,環保團體很願意坐下來協商礦業改革藍圖,對於修法範圍、條文內容只要能推進實質改革,並非一步不讓。

地球公民本次不計毀譽的行動,是衷心期待能喚起改革動力,而非要民進黨沒有台階下,因為台階就在眼前,小英總統的政治承諾可以被兌現。

請民進黨想想柴山經驗,不要讓人民空等20年。

從上週日(11/17)掛布條已過了一週。至今,尚未看到行政院或民進黨黨團對此有所回應,我分享一個故事,請民進黨的朋友們想想,如何為礦業法的前進找到一些可能。

感謝為礦業法努力的委員:高志鵬(民)、林淑芬(民)、尤美女(民)、蘇治芬(民)、周陳秀霞(親)、賴瑞隆(民)、高潞以用(時力)、邱志偉(民)、徐永明委員(時力)陳曼麗(民)。

註:守護柴山論壇--催生柴山宣言暨行動方案https://www.cet-taiwan.org/node/264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