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8的文章

李根政/公投元年後台灣社會新挑戰──從教育孩子們思辨開始

2018/12/3 報導者: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18-election-environment-education-third-force 下修門檻的公投元年,投票結果卻呈現能源轉型的回頭路,這是支持和推動公投投票制度始料未及的事。許多長年耕耘的社運團體大感挫折,但這既是新挑戰、也是另一場社會根本改造的契機。 深澳電廠案有影響 就環境政策的角度,2016民進黨政府在非核減煤的能源政策、空汙治理政策的具體化也確實有所前進,為什麼公投和地方選舉都慘輸? 面對來源複雜空氣汙染問題,前行政院長林全院長拍板了14+N的空品改善政策,其中,像是推動6,000座中小型商用及工業鍋爐改用較乾淨燃料及加嚴排放標準;推動能資源整合,減少鍋爐使用等;同時,空汙季節燃煤電廠和大汙染源的降載,也更為積極。這些政策的深度和具體化,都遠超越國民黨時代空洞的「清空計畫」。 根據環保署歷年的統計,大趨勢上,台灣的空汙正在逐年改善,並沒有越來越嚴重;但此時人民的空汙意識抬頭,望治心切,中南部民眾難以秋冬季忍受紅害紫爆。一下一上的軸線,正好在此時交叉,政府再怎麼努力做,都很難令人滿意。 事實上,改善空汙本就難以短期奏效,細膩的政策規劃也不易立即轉為績效,這過程已經讓主其事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夾在環團和政府之間左右為難。 然而,賴清德接任閣揆後,強推深澳電廠,造成北台民意大反彈,一句「乾淨的煤」,更讓國民黨的反空汙有了立足點;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無視環團提出的替代方案,強勢介入環評通過,詹順貴因而去職。連串失誤,重創民進黨脆弱的改革形象,也讓擁核幫借力使力模糊焦點、推銷核電。 國民黨有了反空汙的立足點,造成了嚴重的輿論後果,林全、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在空汙改善上的努力;行政院的能源辦公室,為了調和生態棲地和綠能發展矛盾所做的努力,完全被抵消,甚至不合常理的轉為負評。 相反的,國民黨洗白為反空汙政黨,僅管不符真相與歷史正義,但卻得到了選民支持。他們提出的公投第7案,逐年減少1%火力,第8案停上新建燃煤電廠,都得到超過750多萬票。民進黨這次敗選,該檢討的不是辭職下台的環保署署長李應元,而是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還有輕忽公投案影響的民進黨選舉團隊。 公投第16案敲警鐘 2014年核四封存之後,廢核團體以為非核已成定局,把力氣都...

2020第三勢力的挑戰

李根政 · 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 · 526 次閱讀 昨天去高美館參加謝英俊建築師的展覽演講會,短短交流了幾句,和永龍一起拍了合照。謝建築師問了今年怎麼沒看你出來,我沒法三言兩語回他,只能笑一笑。選後七天,選舉的過程和結果大大震憾了社運界,我和多數友人一樣憂心如焚。其中,中國因素,還有第三勢力是很多人關切的課題。以下分享我的觀察: 2018時代力量在全國贏得16席議員,但綠黨拿到三席、社民黨一席,基進黨雖然全軍覆沒,但幾個指標人物得票不俗,加上組織實力堅強的歐巴桑聯盟已經宣布組黨。時代力量確定在人才、資源、政策能力、地域,無法成為第三勢力唯一代表。 當前,泛台派、進步派的第三勢力群雄並起,但有三大隱憂,選票基礎很可能與2016時代力量、綠社盟高度重疊,這些選票加起只有約100多萬票,中間選民極易因為中國因素而藍綠歸隊;時代力量現有三席區域立委,如果民進黨不再禮讓,將會十分危險;不分區立委席次,很可能是第三勢力最大的政治機會,但眾多小黨整合不易,要跨過5%政黨票並不容易。 此外,在中國更加深度操控台灣選舉,扶植在台灣代理人,打壓國際參與空間。加上2018藍營大勝,選前表示只談經濟不談政治的韓國瑜,竟立即端出承認九二共識,成立兩岸工作小組,馬上對中共示好等傾中行徑。 我認為在這個情境下,這將逼得2020泛台派、進步派第三勢力政黨,不得不面對是否支持民進黨總統候選人。 在對抗中國併吞的大是大非之前,從社運出發的第三勢力在拿捏與民進黨的關係,一直是艱難的決定。 2016大選,民進黨透過幾位具有社運背景的不分區立委,收割進步派選票,並且大力告急。但最後拿到政黨票多到可以隨便分配,幾至雞犬升天,大大折損和踐踏了人民的期待。執政後,更因為國會中強勢動員勞基法修惡、砍七天假,也迅速讓這些不分區立委的形象破產。 2017政黨法立法,原本民進黨提案版本都支持政黨補助款,從3.5%下修到2%,但最後卻只修到3%,讓拿到30.8萬張選票,得票率2.53%的綠社盟完全沒有資源。就政黨競爭的角度,考慮自己政黨的利益無可厚非,但在中國強勢打壓,極需促進團結,捍衛台灣主權與民主體制下,民進黨只考慮一黨之私,還是令人遺憾。 此外,因為蔡英文總統的改革承諾,少數社運人士進入行政體系,這本來就容易兩面不是人。但隨著詹順貴辭職、吳音寧下台,表示...

全國國土計畫通過了,下一步呢?

國土計畫不只是紙上畫畫,是包括水資源、產業、交通、居住、保育所有計畫和空間規畫的競合、協調與決定。傅志男攝 台灣是我們唯一無可取代的家園,美麗、多樣,但也雜亂失序。劇毒的工廠和住宅緊鄰;生產糧食蔬果的農地,到處是違章工廠、名為農舍的豪宅;政客為了炒地皮,隨時可以透過地目變更,把農地變更為工廠;執政者以重大建設之名,隨時可以在生態敏感的區域規劃工業區、大建設。 經過民間與官方長達 23 年的推動,國土計畫法終於在 2015 年年底通過。民間高度期待這是是重建國土發展秩序,邁向一個正常法治國家的契機。國土計畫和區域計畫最大的差異是從「開發許可」走向「使用許可」。一旦確認了國土分區,所有開發案都得按照該分區的規範走,農地上不再允許「個案變更」去蓋工廠,第一類優良農地,只能提供農業生產;生產力不佳的第二類農地,在滿足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得經過五年一次的通盤檢討才能進行變更。 法案通過之後,內政部陸續進行全國國土計畫草案和子法的研擬,民間團體就草案內容檢視,自去年( 2017 )八月內政部營建署提出第一版草案,至今年( 2018 )三月的四個草案版本,看到政策指導性逐漸放寬、模糊化,城鄉發展區過度擴張、農地總量東拼西湊、都市計畫保安林失守等問題浮現,顯見內政部已受到來自開發派政治力的影響。 就程序面,內政部在審議過程的資訊公開和民眾參與,尚符法令要求,但其審議會的組成方式,欠缺社會推薦和參與的過程、民間團體的比例超低。不過,最誇張的是行政院,三月中旬內政部將草案送交行政院,但應依法組成的行政院層級審議會,從委員組成、開會時間、內容,進行狀態和會議紀錄,全部都在黑箱裡,四月二十七日,就這麼審議通過,讓內政部依法如期在四月三十日公告。姑且不論通過的版本內容,單就審議過程完全違背國土計畫法明文規定的資訊公開、民眾參與,實在令人遺憾! 全國國土計畫的公展期是 90 天,這段期間人民還可以提出意見;接下來的程序是 2020 年四月三十日公告公告縣市的國土計畫; 2022 年四月三十日公告國土功能分區圖。還有四年的時間,這部光影互見的國土計畫,能否發揮預期的功能?還是圖上畫畫?關鍵問題有那些? 一、部門計畫和國土計畫的協調 國土計畫最重要的功能是指定那種分區可以做什麼?而這些土地利用,涉及到交通、經濟、農業、保育等實質發展課題,需要...

國土計畫不該因選舉而讓步

台灣是我們唯一無可取代的家園,美麗、多樣,但也雜亂失序。劇毒的工廠和住宅緊鄰;生產糧食蔬果的農地,到處是違章工廠、名為農舍的豪宅;政客為了炒地皮,隨時可以透過地目變更,把農地變更為工廠;執政者以重大建設之名,隨時可以在生態敏感的區域規劃工業區、大建設。 經過民間與官方長達 23 年的推動,國土計畫法終於在 2015 年年底通過。本來是重建國土發展秩序,邁向一個正常法治國家的契機。但日前媒體報導,行政院最近驚覺「全國國土計畫」恐暗藏執政地雷,內部出現「暫緩實施」的聲音。 對此,我們要嚴正提醒,請賴清德院長莫當台灣國土正常化的歷史罪人。 上一週,內政部國土計畫法草案專案小組會議已經正式進入深水區。關鍵課題是:各縣市有多少農地要劃入農業發展區;都市計畫區的農地要劃多少進入農業發展區,早已過剩的住商區是否還要繼續擴張? 被分配到最多農地責任的縣市,依序是台南、屏東、雲林、嘉義、彰化等 ... ,已出現強烈的反彈聲浪,認為這是限制農業土地利用,讓農業縣難以翻身。 農業縣市的反彈情緒,並非完全無理,內政部的審議會雲林縣的代表就說:不能只要求農業縣市負起責任,卻不給權利、不給保障。對於這樣的壓力,中央政府該做的不是棄守國土計劃,而是透過合理財稅分配平衡發展權,讓農業縣市接受總量,建立配套資源投入,讓農民可以安身立命。 再者,國土計畫和區域計畫最大的差異是從「開發許可」走向「使用許可」。一旦確認了國土分區,所有開發案都得按照該分區的規範走,農地上不再允許「個案變更」去蓋工廠,農業發展地區第一類的優良農地,只能提供農業生產;生產力不佳的第二類農地,在滿足糧食安全的前提下,得經過五年一次的通盤檢討才能進行變更。這是建立國土秩序的重大改革,挑戰了政府現實短視的發展邏輯,考驗著民進黨否還存在一點點改革意志。 台南市正是分配到最多農地責任的縣市,賴清德院長是否因此而動搖了國土改革的歷史責任? 民進黨執政的中南部縣市,也是農地違章工廠最猖厥的區域,是否擔心衝擊 2018 選舉的政治獻金和椿腳,而打算犧牲國土計畫? 當勞工、環境都成為討好財團,延續金權政治的工具,請問小英總統,您如何回看選前對人民的再三承諾? 國土計畫關係到每個人,籲請各界共同關注,深入了解,參...

動身護土,邁向下一個十年

地球公民從 2007 年創辦,今年屆滿十年。 這十年間,台灣政治發生大翻轉,國民黨的威權體制正式宣告結束,但如今面對的是:獨大有選票基礎的民進黨,赤裸裸向財團傾斜的金權政治。 十年間,臉書在台灣從無到有,全面占領公共領域和私人生活,完全改變媒體生態,影響力擴及所有層面,滲透到人們的日常分秒。 在社群媒體的新時代,每個人都可發聲,有時個別網紅的言論觸及率可能遠高於 NGO 組織,那麼 NGO 組織存在的價值是什麼?又要面對怎樣的挑戰? 環保運動的社會基礎 近年來,反核運動、國光石化、空污、礦業改革等重大議題之所以得到政府回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上街、連署的人數夠多,網路社群聲量夠大,才迫使執政黨買單。 2016 大選之後,我憂心的是,長期執政的民進黨只會更加傲慢,社會運動除了政策論辯的能力,更要擴大群眾基礎,以避免失去影響力。 群眾需要經營才能累積,經營的工作需要組織,而維繫組織的是人才,就是要看背後有多少支持者和資源,這個迴圈。 繞了一圈,是為了說明,在一人一票的民主國家,捐款人數也代表一份政治上的力量,是社會基礎的展現,這是我們無可迴避,也會受到社會檢驗的關鍵指標。 地球公民十年來,在前撲後繼的專職努力拼搏下,好不容易累積四、五千位捐款人,去年靠著告急,定期捐款增加到約 1200 位,如今支撐近七成的常態支出,成為台灣「 NGO 業界」公認較上軌道的組織。我們有清楚的財報、捐款徵信,以及年度成果報告,希望可以贏得社會的信賴,並且增加捐款,但是,如果拿這個人數和政府談判,政府未必理會。 反觀一個國際性的環保團體,來台灣僅七年,定期捐款人超過五萬人,每年的捐款收入超過地球公民數十倍。台灣寶貴的捐款資源被國際組織募走,也許我們心中會不平,也未必贊同其運作模式,但是,台灣人支持國際性的環保倡議,也很重要啊!身為 NGO 工作者,我心裡更多的是自我檢討。 台灣的環保運動擅於抵抗各種開發破壞,常常發揮了以小搏大,推進環境政策提昇的關鍵角色。但是,為什麼台灣人民願意捐款給國際 NGO ,卻忽視本土 NGO ? 我認為這是台灣 NGO 警訊,綜合了民進黨上台的政治局勢,和國際組織的刺激,迫使我不斷思考:地球公民的下一個十年,除了議題推進的績效,是否有增加了社會基礎? 我的捐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