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3 報導者: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18-election-environment-education-third-force 下修門檻的公投元年,投票結果卻呈現能源轉型的回頭路,這是支持和推動公投投票制度始料未及的事。許多長年耕耘的社運團體大感挫折,但這既是新挑戰、也是另一場社會根本改造的契機。 深澳電廠案有影響 就環境政策的角度,2016民進黨政府在非核減煤的能源政策、空汙治理政策的具體化也確實有所前進,為什麼公投和地方選舉都慘輸? 面對來源複雜空氣汙染問題,前行政院長林全院長拍板了14+N的空品改善政策,其中,像是推動6,000座中小型商用及工業鍋爐改用較乾淨燃料及加嚴排放標準;推動能資源整合,減少鍋爐使用等;同時,空汙季節燃煤電廠和大汙染源的降載,也更為積極。這些政策的深度和具體化,都遠超越國民黨時代空洞的「清空計畫」。 根據環保署歷年的統計,大趨勢上,台灣的空汙正在逐年改善,並沒有越來越嚴重;但此時人民的空汙意識抬頭,望治心切,中南部民眾難以秋冬季忍受紅害紫爆。一下一上的軸線,正好在此時交叉,政府再怎麼努力做,都很難令人滿意。 事實上,改善空汙本就難以短期奏效,細膩的政策規劃也不易立即轉為績效,這過程已經讓主其事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夾在環團和政府之間左右為難。 然而,賴清德接任閣揆後,強推深澳電廠,造成北台民意大反彈,一句「乾淨的煤」,更讓國民黨的反空汙有了立足點;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無視環團提出的替代方案,強勢介入環評通過,詹順貴因而去職。連串失誤,重創民進黨脆弱的改革形象,也讓擁核幫借力使力模糊焦點、推銷核電。 國民黨有了反空汙的立足點,造成了嚴重的輿論後果,林全、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在空汙改善上的努力;行政院的能源辦公室,為了調和生態棲地和綠能發展矛盾所做的努力,完全被抵消,甚至不合常理的轉為負評。 相反的,國民黨洗白為反空汙政黨,僅管不符真相與歷史正義,但卻得到了選民支持。他們提出的公投第7案,逐年減少1%火力,第8案停上新建燃煤電廠,都得到超過750多萬票。民進黨這次敗選,該檢討的不是辭職下台的環保署署長李應元,而是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還有輕忽公投案影響的民進黨選舉團隊。 公投第16案敲警鐘 2014年核四封存之後,廢核團體以為非核已成定局,把力氣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