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根政/公投元年後台灣社會新挑戰──從教育孩子們思辨開始

2018/12/3 報導者:九合一選舉結果觀察 

https://www.twreporter.org/a/opinion-2018-election-environment-education-third-force


下修門檻的公投元年,投票結果卻呈現能源轉型的回頭路,這是支持和推動公投投票制度始料未及的事。許多長年耕耘的社運團體大感挫折,但這既是新挑戰、也是另一場社會根本改造的契機。


深澳電廠案有影響

就環境政策的角度,2016民進黨政府在非核減煤的能源政策、空汙治理政策的具體化也確實有所前進,為什麼公投和地方選舉都慘輸?


面對來源複雜空氣汙染問題,前行政院長林全院長拍板了14+N的空品改善政策,其中,像是推動6,000座中小型商用及工業鍋爐改用較乾淨燃料及加嚴排放標準;推動能資源整合,減少鍋爐使用等;同時,空汙季節燃煤電廠和大汙染源的降載,也更為積極。這些政策的深度和具體化,都遠超越國民黨時代空洞的「清空計畫」。


根據環保署歷年的統計,大趨勢上,台灣的空汙正在逐年改善,並沒有越來越嚴重;但此時人民的空汙意識抬頭,望治心切,中南部民眾難以秋冬季忍受紅害紫爆。一下一上的軸線,正好在此時交叉,政府再怎麼努力做,都很難令人滿意。


事實上,改善空汙本就難以短期奏效,細膩的政策規劃也不易立即轉為績效,這過程已經讓主其事的前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夾在環團和政府之間左右為難。


然而,賴清德接任閣揆後,強推深澳電廠,造成北台民意大反彈,一句「乾淨的煤」,更讓國民黨的反空汙有了立足點;天然氣第三接收站,無視環團提出的替代方案,強勢介入環評通過,詹順貴因而去職。連串失誤,重創民進黨脆弱的改革形象,也讓擁核幫借力使力模糊焦點、推銷核電。


國民黨有了反空汙的立足點,造成了嚴重的輿論後果,林全、台中市市長林佳龍在空汙改善上的努力;行政院的能源辦公室,為了調和生態棲地和綠能發展矛盾所做的努力,完全被抵消,甚至不合常理的轉為負評。


相反的,國民黨洗白為反空汙政黨,僅管不符真相與歷史正義,但卻得到了選民支持。他們提出的公投第7案,逐年減少1%火力,第8案停上新建燃煤電廠,都得到超過750多萬票。民進黨這次敗選,該檢討的不是辭職下台的環保署署長李應元,而是行政院院長賴清德;還有輕忽公投案影響的民進黨選舉團隊。


公投第16案敲警鐘

2014年核四封存之後,廢核團體以為非核已成定局,把力氣都花在能源轉型。但「核能流言終結者」社群出現,打著傳播核能科學知識的旗號,時有誇張不實、違反常識的言論。


環保團體過去幾年輕忽這股核電復辟的力道,直到主張要廢除《電業法》中的2025非核家園的第16案公投真正成案,才驚醒應戰。


短短一個月內公投對戰,擁核幫結合國民黨高層和縣市長候選人大力宣傳,民進黨卻在選舉中避談公投案;只有民間團體力戰的結果,該項公投以589.5萬對401.4萬,跨過了門檻。


民進黨面對公投的結果,行政院一開始說法律會廢止,但非核家園政策不變,並表示核一、核二和核三不可能延役。接著黨內出現雜音,立委許智傑表示支持以核養綠,11月28日,經濟部長沈榮津甚至說,已請台電評估核三延役,如果有缺電問題,核二也可能延役。


幸好隔天蔡英文總統守住了立場,表示依據《環境基本法》,非核家園仍然是法定的目標;能源轉型、電力能不能適時到位、核廢料如何處理,地方政府都扮演重要角色,要做進一步的評估,未提核電延役。


屏東縣長潘孟安已明確表達反對核三延役;新北市市長朱立倫、繼任的侯友宜市長以核廢料無法處理,間接表達了反對延役,這表示國民黨內在核電的態度正處於分裂狀態。


依照《核能管理法》,核電廠在除役期限前5~10年必須提出延役申請,核一與核二廠除役在即,已來不及申請;核三廠則是要在2019年7月前提出申請,但申請的作業評估時間要4~5年。核電延役需要從修改《核管法》、進行安全評估(核電廠離斷層都在8公里以內)、通過延役經費(台電初估核二、核三延役約需500億元)一路挺進,理論上都已經來不及,除非執政者強勢的推動。


因此,可以想見2020總統大選的結果,將會是牽動核電延役的關鍵因素。


401萬張反對票的意義

這一仗,反核運動就是輸了將近190萬票,但我們並不悲觀。


國民黨所提的反空汙公投,得到的同意票高達795萬票,不同意則有210萬票;第16案在同樣的投票率下,同意票約590萬票、不同意票則有401萬。代表有200萬選民,並沒有接受以核養綠聲稱:廢核導致空汙、或者擁核可以解決空汙的騙術。


此外,在環團和擁核幫資源懸殊,民進黨冷處理,國民黨、反同勢力的包裹式投票動員,種種艱困的條件下,401萬投下不同意票選民,代表著堅定反核的基本盤。


至於投下同意票的590萬選民,除了政黨動員、和其他公投案包裹投票等因素外,更可能是對能源轉型認知基礎不足、沒有信心,才轉而支持核電,並非沒有鬆動的可能。


接下來,民間社會必須在這400多萬反核選民基礎之上,深化廢核,促成能源轉型的前進。而蔡政府能否讓再生能源順利拿出好成績,建立國人有信心,至為關鍵。


進擊的國小教師們

這次公投留下許多爭議,極待修正相關制度。包括超越《憲法》的人權議題,能否公投;成案到投票日僅有短短有一個月,選民得到的資訊和彼此對話嚴重不足;題目的設計,意旨不清易生混淆;正反方資源嚴重失衡;假新聞、假訊息充斥;歧視言論傷害弱勢族群。都使得公投結果在體現直接民意上,難以說服所有國民,甚至損害民主體制。


幾天前,我在小學做了一場演講,老師們對各種議題的學習動力更勝以往。因為,不管是同志人權、核電能源議題,老師們都得在國家法律、公投民意、不同立場家長的壓力下,堅守教育工作者的良知和責任,需要趕快做功課。當天,最有共鳴的是,如何教育孩子們思辨?不被假新聞、假訊息操弄,我相信,對於所有握有投票權的公民也是。


而做為社運工作者,我們慣行的作法是以小搏大,利用媒體、政黨政治的槓桿,促成政策和法令的前進。但是,這次的公投卻逼著我們面對多數民意的檢驗。未來,社會運動必須努力和公眾對話;學習選舉策略和方法,突破保守勢力豐沛的組織動員力和資源,設法讓選民做出理性的選擇。雖然,這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但長期來看,卻也是擴大社會基礎,促成深度改革必要的基礎工程。


地方選舉和公投結束了,許多和我一樣「13張都槓龜」,身心受挫的選民,我們需要打起精神,準備13個月後的總統大選和國會改選。這一次,我們無法預知會有什麼保守勢力反撲?但是,可預見的是,我們需要更多認真做功課、負責任的公民,因為這將決定台灣的前進或者走回頭路。


第三勢力的新希望

回顧2016年總統大選,民進黨透過幾位具有社運背景的不分區立委,收割進步派選票,最後拿到政黨票多到可以隨便分配,折損和踐踏了人民的期待。執政後,更因為國會中強勢動員《勞基法》修惡、砍7天假,也迅速讓這些不分區立委的形象破產。


此外,因為總統蔡英文的改革承諾,少數社運人士進入行政體系,這本來就容易兩面不是人。但隨著詹順貴辭職、吳音寧下台,表示體制內改革派的空間越來越狹小,往後更難吸引到具社運背景、能力操守好的改革派人士入閣。長此以往,民進黨內只剩下派系和政二代的新血,不是國家之福。


可以預見,2020年第三勢力是否力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在說服核心群眾支持,計算是否流失中間選民等因素下,勢必耗費能量爭論不休,造成當前國家困局。當前,最該反省的是民進黨那些現實派、傲慢、對社運關起溝通大門的政治人物。


能夠突破的,就是第三勢力大團結,讓選民看到國家改造的希望,目標是2020的國會二大黨都不過半,進步第三勢力擁有足夠席次,成為關鍵力量。


但是,小黨之間的合作,從過去時代力量、綠黨、社會民主黨的談判經驗,黨名、政策、政治判斷(和民進黨關係)、不分區席次的分配等,要達成共識的難度非常高。如果不從現在開始談,是完全來不及,極可能的情境是:自然競爭,讓選民自己去選擇,看2020誰活下來。


當然,如果我們把眼光放回這次2018年選舉的結果,除了小黨當選多個席次之外,也誕生很有理念的優秀無黨籍議員,這些都是打造台灣新政治的指標。或許,這些議員也可以彼此交流,想想2020年。


祝福、感謝這次參選的眾多第三勢力候選(含無黨籍),不管有無當選,因為你們的勇氣和努力,讓台灣新政治看到希望。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