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6日 星期五

【政治】有關地球公民協會推薦市議員候選人之補充說明

2010年的五都選舉,地球公民首度推薦了五個市議員候選人,
有二位捐款人分別來電和來信表達關切,
我做了以下的說明:
------------------------------------------
有關地球公民協會推薦市議員候選人,補充說明如下:

一、環境的改善有賴制度(法令、政策)的健全,而制度健全則有賴公民社會所形成的政治壓力促成改變。但我們並非要爭取政治權力,而是去參與政治、影響政治決策。

二、理想上,社會上眾多公民團體有各自關切的議題,政治人物在這些議題的表現,如果透過詳實的紀錄,逢選舉就可拿出來檢驗。

三、本次推薦是針對協會所關注的「中油高雄廠」、「台電大林廠」二案中,正面表列高雄市現任議員的表現。由於協會是長期關注此二案的專業組織,已掌握較完整的發展過程,才能明確陳述候選人的表現。

四、一個政治人物的表現必需從多方面去檢驗,包括我們在內,每個公民團體都得承認,我們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而嚴謹、如實的呈現資訊則是我們對公民社會的責任。最終,選民必需從該政治人物各方面的表現去考察,決定投給誰。投票的那一刻,也許就可以呈現選民「終極關懷」的是什麼?是政治意識型態?國家的永續發展?社會的公平正義?社區的利益?私我的利益?……

五、地球公民協會是從事環境保護運動的公民組織,終極關懷是全球和台灣的永續發展,此超越政黨與政治意識型態,並且希望以此原則爭取社會的支持。

李根政2010.11.26

2010年8月26日 星期四

【工業污染】國光石化的謊言

李根政2010.8.26

吳敦義和經濟部近日都說:國光石化是要取代舊石化廠(五輕關廠),不是為擴張產能;業者也說:國光石化不蓋,泛中油體系下游廠商產能將腰斬,國內石化業將倒一半…;過去,業者還有另一個說法:「五輕關廠,將導致大高雄石化業中下游11萬6千人失業。」這些其實都是危言聳聽的謊言!

真實的情境是:

一、2008年底通過的中油林園三輕擴建案,乙烯產能將從每年23萬噸增加至80萬噸,所增加的57萬噸,遠超過五輕現有的40萬噸產能(此為中油官網資料,他們對外都說是50萬噸)。這項計劃,中油內部稱之為「六輕」,預計於2013年投產,比五輕關廠(2015年)時程早了二年,足以供應高雄地區中、下游的石化原料。

二、中油五輕廠現有員工約為1,700人,如果關廠,政府當然要努力保障這些員工的工作權和生計。但絕非「11萬6千人」這種天文數字的謊言!

結論是:中油集團是為了擴張規模,和台塑一較長短而推動國光石化,所謂取代舊石化廠的說法,是刻意挑撥彰化人和後勁人的矛盾;所謂11萬6千人失業的說法,是刻意挑起環保運動和勞動權益的矛盾,不僅不負責任且失德。

石化業走到那裡都是污染,政府不能放任石化業往經濟最弱勢,政治社會條件最惡劣的地方擴張(高雄林園、雲林麥寮、彰化大城)。我們已養出台塑六輕這隻失控的大怪獸,難道還要「以惡制惡」扶植中油與其抗衡?

台灣的能源幾乎100%仰賴進口,發展自有可再生能源關乎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全球石油存量剩不到40年,再扶植這種夕陽產業不僅短視且完全謬誤!

五輕關廠、停止推動國光石化絕非台灣的危機,而是契機。政府有責任以政策導引中油積極轉型為低污染、低碳的企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保障原有石化業勞工的工作權。(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10年8月12日 星期四

【環評】解決環評爭議──節制總統、行政院長權力

文☉李根政

對於環評我們是又愛又恨!

我們愛,是因為依照環評法,環評可以評估的範疇包括了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同時又具有「否決權」這把尚方寶劍,所以有機會阻擋搞破壞的開發案。

我們恨,是因為環評機制有其致命的缺陷,極易受政治操作,說明如下。

一、21位環評委員中有7位官派代表,分別是環保署長、副署長;研考會、國科會、農委會、經建會、公程會等五機關的副主委。只要高層下達指令,再拉4位委員,7加4等於11,表決時就過半了。

二、其他14位委員,依法是由環保署召集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環保署綜計處,及5位專家學者組成遴選委員會去遴聘,再由環保署長聘任。因此,要找那些人當委員,全在政府高層的掌握之中。

三、環評報告書是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撰寫,此舉無疑是挑戰人性,把開發商視為誠實清純的聖人,要不造假或避重就輕恐怕很難!。

因此,依據歷來經驗,除非外部壓力太大,否則只要高層指示,沒有什麼案子是不能過的。

對於社會運動而言,除了在環評會上聲嘶力竭,或者不斷提出挑戰開發單位的論述外,能否營造足夠的社會壓力,才是關鍵。這說明了,環評會向來不只是理性、專業論辯的場域,更是政治的角力場。

環評法誕生於環境公害烽火連天的年代,賦予環評會「否決權」,就是要導正開發至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今日情勢來看,這仍然是必要且進步的設計。

但問題其實出在「高層」。我們的總統、行政院長習慣性亂開支票,決策過程粗糙,往往一個開發案都還沒進行環評,就對外宣示這是既定政策,一定要做。一旦送進環評會,當然想方設法把手伸進去。如果開發案遭環評會否決,豈不挑戰了行政院長、總統的權力嗎?因此,經濟部、國科會等主管機關,總是全力為大財團護航,從不考慮社會、環境等外部代價。

環評爭議如何解?答案是:
一、立法禁止總統、行政院長,在未通過可行性評估與環評前,逕行重大建設之決策或支持某開發案。

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就應該納入資訊公開、民眾參與的機制,讓決策者充分理解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風險;讓社會充分討論;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避免讓環評成為唯一的戰場。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工業污染】中科案三輸.誰之過?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中科三期被高等行政法院裁定停工,媒體皆曰農民、產業、制度三輸。筆者忝為當年參與審議的環評委員,茲提以下回顧及建言供社會參考。

中科三期分為后里和七星基地,后里基地審查過程中,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委員,發現許多關鍵課題始終未能釐清,要求進入第二階段環評,這些理由包括了:中科后里基地緊臨鯉魚潭淨水廠,將污染大台中地區300萬人用水;枯水期要調撥農業用水每日約5.4萬噸,概估最高約有1,625公頃水稻之灌溉受影響,要被迫休耕;對居民的健康威脅等。

然而,當時的民進黨政府為了提昇重大投資案的效率,對環評會施加不當壓力,把環評委員視為投資絆腳石,大會召開前夕,行政院高層甚至直接致電向委員關切。因而,如此重大爭議的案件,從初審會到環評大會表決通過,只花了102天(2005.11.17~2006.2.27);七星基地的課題類似,我和幾位環評委員極力主張要進入二階環評,然而,最終投票表決還是有條件通過,只花了98天審查(2006.3.23~2006.6.30)。如此強渡關山的審查,埋下日後難以收拾的殘局,可說是「呷緊弄破碗」!諷刺的是,至今國科會、中科管理局仍以當初通過環評的「高效率」沾沾自喜。

國民黨上台之後,對環評會的掌控更加嚴密,一方面完全排除了具有環保團體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環評委員;二方面,中科四期在不顧弱勢農、漁民的生存,彰化地區地層下陷,空污、水污、健康風險等重大爭議下,還是強勢通過了。更離譜的是,當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撤銷中科三期環評結論時,環保署竟然一再硬拗不必停工,甚至動用納稅人資源刊登廣告反駁最高法院的裁定,引起全國法界一片譁然,形同公然挑戰台灣的法治,逼得農民和環保團體再上訴最高行政法院聲請停工,這場法律戰整整虛耗了七個多月。近日,令人憤怒的是,閣揆在面對高等法院裁定停工,仍在耍嘴皮的說「停工不停廠」,連司法判決都不願意遵守,果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為了護航大財團的開發,環評制度做為環境把關者的角色,在二大黨的玩弄之下,公信力蕩然無存,衡諸中科的三輸困局,前後任主政者都欠人民一個道歉。

行政法院對中科三、四期所做的裁決,對居民和環保團體來說,無疑是遲來的正義,更大大提振了人民對司法的信心。企盼行政院、國科會、環保署自我反省,勿再重蹈覆轍,拿出誠意收拾善後。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與環評有關的文章探討:http://leekc-95kh.blogspot.com/search/label/%E7%92%B0%E8%A9%95

2010年7月28日 星期三

【工業污染】從六輕到國光.發展誰的經濟?

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短短18天之內,六輕連二爆,不僅說明台塑六輕的工安已經失控,企業形象更快速崩解,台灣社會有必要檢討所謂「發展經濟」、「繁榮」的集體迷思。

1998年底,台塑無視於巴塞爾公約的規定,將2,799公噸的汞污泥「偷偷」運到柬埔寨,重創台灣國際形象;1999年初屏東鯉魚山被發現8,700公噸的汞污泥,種種跡象都指向台塑公司;2002年台塑林園廠,被公告為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2007年台塑前鎮廠被檢出土壤中鋅和汞濃度超標,又被公告為土壤污染控制場址。台塑公司污染了每一塊用過的土地!

然而,這一件件的污染醜聞,似乎沒有動搖王永慶先生「經營之神」的地位。

巧合的是,王永慶死後,台塑的污染再也紙包不住火。

今年(2010年)3月,台塑仁武廠污染爆發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超出管制標準30萬2,000倍的恐怖污染,35.38公頃的土地被公告為「整治廠址」,更可惡的是台塑公司自2002年即已知情,竟長期隱匿,任由15種恐怖的毒性化學物質在土壤、地下水中四處流竄。

六輕18日內連二爆,似乎將這把火從高雄燒到了雲林。

然而,六輕的問題絕不只爆炸這類工安意外,筆者試舉如下:早在建廠之初,政府為了供應台塑六輕的用水,花了238億興建集集攔河堰,專管直送六輕,枯水期不夠用,九成以上還得調撥農業用水,間接加速了地層下陷;六輕和麥寮電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全國四分之一,等於全國2400萬人住宅和運輸排碳的總合;附近學校師生因嚴重的空污必須經常戴口罩已是常態,養殖漁業生長遲緩更是漁民不敢宣揚的痛。2009年6月,台大教授詹長權的研究更指出:麥寮、台西、東勢、崙背、四湖等鄉鎮罹癌率與六輕廠的空氣污染有「顯著相關」,鄰近鄉民愈來愈多人得癌症,例如台西鄉,民眾得肝癌的發生率成長了三成,全癌症的發生率成長了八成。

雲林人在六輕運轉十年間,就已嘗受如此污染的惡果。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六輕建廠之初所承諾的「繁榮」在那裡?

1993年,台塑承諾六輕建廠後,將興建長庚醫院、醫護、安養社區、護專、客運中心、海濱休閒遊憩中心,建造15萬人的新市鎮,引進37,500就業人口等。然而,如今,只有醫院在興建中,其餘全數跳票,就業人口只有1萬人,其中外籍員工占六成,如此嚴重背信行為,可曾有人追究?

猶記1991年8月,當時的雲林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國民黨縣黨部主委薛正直、麥寮鄉長林松村,齊赴台北與王永在晤談,爭取台塑在麥寮設廠,宣稱六輕建廠可以讓雲林繁榮,這些人要不要付出歷史責任?

近20年後的今天,濁水溪對岸的彰化縣,卓伯源縣長也正積極爭取國光石化的進駐,同樣聲稱要繁榮地方,如此請鬼拿藥單行徑,彰化縣民難道情願再被政客出賣?

筆者所居住的大高雄正是石化業的受害地區,土壤、地下水、空污都是全國之冠,後勁、林園、大社、仁武居民更長期飽嘗污染苦果,在在都證明石化工業確是高污染的夕陽產業。

欣見雲林人開始對台塑公司展開抗爭行動,要求台塑公司和政府負起最基本的污染管控責任,但要切記,千金萬金難買乾淨的空氣、土壤和水,一旦開始談回饋金,黑金政治、人心的腐化將比工業污染更難根治。

2010年6月3日 星期四

【我與社運】地球公民籌募500萬基金

敬愛的會員、捐款人:

四月底的理監事會中,我們做出了轉型為基金會的決定。

大家可能會問:協會明明運作得好好的,而且持續成長中,為什麼要轉型為基金會?

在制度設計上,協會是集結一群有共同志向的會員,透過民主機制選舉出理監事,共同決策;基金會則是募集一定資金,由捐助人推舉董監事,由董監事們來監管執行者實踐其宗旨。

台灣大多數的環保組織是以協會型態運作,因為沒有基金的門檻,只要有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或目標,就可以成立協會。然而,許多協會成立不久便陷入慘澹經營或淪為一人組織,同時,每逢理監事改選組織就得面臨一次動盪,而全國性的協會,要邀請分散各地的會員來開會,更是折騰。表面上的民主機制,卻變成難以實踐宗旨,限制了組織發展的制度。雖然也有協會運作得宜,但得付出相當的代價避免內耗。

基金會則沒有這樣的選舉程序,如果能推舉具有公信力、專業的董監事,可以長久的守護這個組織;如果能聘用對基金會的理念高度認同、具專業熱忱的專職,透過良好的績效爭取社會支持,反而比較容易實踐組織理想,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當然,基金會權力集中的特點,也容易讓基金會的公益價值降低,而乏人監督,或陷入停擺。

2007年地球公民協會成立之初,刻意的限制正式會員的人數,選擇只在高雄市立案,而不登記為全國性協會,為的就是避免因為讓會員大會、理監事會等程序增加行政成本。(例如要湊齊開會人數)。近三年來,這種近似基金會的運作形式,已逐漸開展環境公益事業的格局,也可以說,成立基金會的時機已經成熟。

如果協會能轉型為全國性的基金會,組織的運作將更為簡便,且有助於在全台各地設立分部,讓地球公民協會在高雄的經驗開枝散葉;同時,我們仍將持續鼓吹公民行動,建立義工的參與管道,讓守護大地的力量可以正面循環。
我們從環境運動的經驗及體察社會變遷中體認:當代環境問題的解決,已無法僅靠短暫的抗爭,點狀的關懷來達成。需要的是長期的教育、研究,藉由持續的對話,形成足夠的社會共識,藉由政策、法令的建立來創造一個永續的社會、經濟制度,這一切有賴專業、具公信力公益組織,持續為社會注入活水。

蘇振輝理事長是長期關心環境運動的企業家,他常說:「誰說無料的一定鬰卒?一定笑不出來!」其指涉的是,從事環境公益事業,難道一定就鬰卒,磨損心志,到最後只好身心俱疲的離開?他認為不應只要求工作伙伴的付出,而要問我們能提供什麼成長的機會。其次,蘇理事長一直強調協會注入人文的內涵,這思考的背後,就是希望擴大支持者,連結社會中許許多多關心環境的朋友。他常講:「視野和格局決定了我們可以吸引到什麼樣的人」。

蘇理事長清楚看到了環境運動圈的侷限,和我十幾年來所體會的困境完全相同,而成立基金會,更是在他不斷督促下而成形。這代表著我們永續經營的決心,以及對土地和人民的承諾。

我們的夢想是:創造一個專業、有公信力;一個讓世代經驗得以傳承,年輕人可以實踐夢想的組織。得以集結更多善緣,連結多樣性的人才,開創正向循環的台灣文化,永續關懷賴以維生的家園!

募集五百萬基金的過程,是我們與捐款人共同建立打造台灣永續、專業環保組織之夢想的起點。在低利率的時代,基金所得的孳息,並不足以讓組織永續經營,因此,推動1%的捐款仍是我們最重要的財務計畫。待基金會成立後,我們仍然需要您將現有對協會的捐款,轉移至基金會(相關作業將另行連繫)。

由於募集基金到完成立案、公證需要一段時間,在此轉型期,我們仍將以協會之名如常運作,直到基金會成立之後,協會才會解散,屆時協會目前七位工作伙伴將轉任基金會專職,辦公地點、電話都不會變動。

在完成這封信的晚上,我接到了一筆特別的基金捐助,來自於近八十歲的母親。父親過世前,大姊曾送給他一些金飾,母親決定將其變賣捐給地球公民作為成立基金,金額雖不多,但這筆來自父親、母親和大姊的愛,卻帶給我無限的感動與力量。

感謝您對協會的支持與信任,歡迎您成為地球公民基金的捐助人。

感恩!敬祝闔家平安!

執 行 長.李根政
敬上2010.6.3

如何成為「地球公民基金會」基金捐助人?

成立全國性環保基金會需籌募500萬元基金,截至目前為止,我們已籌募250萬元基金,不足基金有賴各界善緣願力共同促成。為兼顧社會參與及行政作業之效率,我們歡迎1,000以上(整數)之基金捐助。
如果您要成為基金會的捐助人,請填寫捐助書,並將捐款匯入(中國信託)「 財團法人地球公民基金會籌備處」專戶,或直接到會完成手續。相關問題請洽 楊爵綺主任07-5561585

2010年4月30日 星期五

【我與社運】台灣環境NGO的下一個十年*

文☉李根政(2010.5.4)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組織、群眾、資金、人才
想要抗衡政府和財團這種專業的破壞者、掠奪者,打遊擊式的點狀突破,或許是資源有限不得不然的形式,但是想要捍動整個體制,專業的組織還是比較有勝算。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和街頭抗爭同樣重要;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目標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未來的挑戰在如何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

但是,我們也看到團體們明知組織裡只有一、二位專職,仍然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無力繼續追蹤,這不只讓對手「看破腳手」,更不利建立公眾的信賴感,對於長期的組織經營不見得是好事。

台灣不乏理想遠大的環保運動者,議題也不缺乏媒體曝光,但是,如何務實的界定工作範疇,腳踏實地的評估組織的實力,有計劃有節奏的推動,爭取社會的支持和長期的信賴則是一大挑戰。議題有績效是募款的基礎,必需在組織經營的過程中緊密結合。

環境運動者
一位同事曾經分享:來到協會工作以後,就很少跟以前的死黨聚會,即使聚會了,也不知道談些什麼,一開口談環境,大家就都避之唯恐不及。說著說著,眼眶泛紅掉下淚來。

這位同事心裡的苦,並非單獨的存在。

我進入環境運動的領域至今已有15年,猶記1995年剛入門時,黃文龍醫師─柴山會的經驗,讓我對非營利組織改變世界的力量充滿響往,就好比佛門用語「一燈點亮千年暗」;猶記1998年,接受陳玉峰教授對台灣山林、土地認同的啟發後,所生出的使命感;猶記這十幾年走過美好的山川田野,或者是傷痕累累的大地;領受鄉野中滿滿的人情和草根智慧,看盡受污染迫害的人們的臉孔,還有扭曲的人性…。15年來,身心裡刻劃著土地和人民的點滴,猶如出生後的再次銘印,同時也交織著理想實踐和現實落差的痛苦。

環境運動者大都具有無私的「社會人格」,對於環境的破壞、社會的不公不義,比多數人敏感。當我們日復一日的接收有生命、無生命的萬物之苦;當我們不斷付出又得不到甜美的果實時,如何從中找到正面的力量,這不只需要熱情,更需要一個柔軟成熟的心智,尤其在我們實踐理想的時候,不要忘了,要讓家人、朋友、社會感受到你的愛,這是我十幾年來不斷學習的功課。

關於環境運動所需要的人才,我有一個簡單的體悟:喜歡這個工作,比使命感更重要,天使負載過重,很容易折翼受傷。

最近,在騎單車到辦公室途中,我就常問我自己,為什麼喜歡這個工作?

內心裡最常浮現的答案是:因為這是份充滿創造性,讓生命更豐富的工作。

套句生意人說的行話,環境運動處處是待開拓的「藍海」,試煉著自己生命的寬廣度和縱深。我常常在想著:如何提昇視野,開拓心胸,展現自己真實自然的一面,讓更多的人認同、支持我們的工作?如何產生改變的力量?這個議題要如何開展?

行動是力量的根源,每天只要有一些進展,每天只要得到一點回饋,我就覺得「今天真好」,由於從事環境運動,讓我們連結到各種善緣,感受生命的美好,更是一種幸福。

有心從事守護大地海洋的朋友,讓我們一起在實踐的過程中,體驗生命的美好!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這篇文章是應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的邀稿,內容大都是我的主觀經驗。台灣環境NGO該怎麼往下走,是現有環運伙伴、關懷者的集體命題,藉此拋磚引玉。

【水資源】極端氣候下的水資源思考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十幾年前,南部正在反對美濃水庫。當時,水資局和學術界中的專家,一再以「沒水庫,就沒水喝!」的口號對大眾洗腦,同時也製造了「喝水的高雄市民」和「反水庫的美濃人」之間的矛盾。

十幾年後,八八水災後緊接著南台大旱,為確保工業和民生用水無虞,一萬九千公頃農田被迫休耕,不僅如此,本已停擺的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士文水庫,水利界又重新倡議,他們的論調還是數十年如一日:「南台灣的雨季集中在5-9月,豐枯季節的雨量本就十分極端,如果不把雨季的水儲存起來,旱季就沒水可以用;其次高屏溪的逕流利用率非常低,讓白花花的水流入大海,實在太浪費。」因此,蓋水庫儲水是最好的方法。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是,放在台灣的環境條件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情境下,就充滿了挑戰。

短命的水庫能解決缺水問題?
在地質年輕脆弱的台灣,山區裡能蓋水庫地方本就不多,壽命也不會太長,加上集水區的植被保護失控,河川的輸沙量非常大,使得水庫更加短命。以全台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為例,才完工36年,水庫已經淤積了22.3%,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更達到9,000萬立方公尺,意味著只要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水庫就淤滿了;南化水庫才完工16年,淤積了32.9%,八八水災帶來3,600萬立方公尺,只要再來三次,南化也就再見了。這說明了,台灣水庫的壽命大都在幾十年間,而非水利界膨風的百年或千年?

最近,政府準備編列數百億元清淤,但是,據了解曾文水庫預估一年僅能清淤45萬立方公尺,單單這次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就要花上200年,何況每年還會有新的土石淤積。因此,水庫清淤充其量只是政府裝腔作勢,向人民展現「有行動、有做事」的政治動作,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水庫和人的生命一樣,一旦出生就向著死亡的方向走,台灣的水庫更是普遍短命,在豐水期,還得面臨濁度過高的窘境,這些都證明蓋水庫並非萬靈丹。更何況,興建水庫將淹沒山谷,破壞河川、海岸、海洋的生態,或使人民被迫遷徒,飽受崩壩、洩洪淹水的威脅。然而,全台灣仍如火如荼的建水庫,在雲林飽受爭議的「湖山水庫」已在動工中,新竹尖石的「比麟水庫」、基隆的平溪水庫都在規劃中。

我們要問:一座新水庫,從規劃到興建完工至少要1-20年,對於迫切的水荒有何幫助?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一座水庫的投資動輒數百億,這些錢該這樣花嗎?

需求端管理
全球的淡水僅占總水量的2.5%,而其中70%存在於冰川、萬年雪、永凍層之中,30%存在於地下水,僅不到0.25%是湖泊和河川。簡單說,淡水是極為珍貴而有限的,而由於人口增加,工業、農業、民生用水不斷攀升,致使水資源供給面臨嚴重的短缺和不均,許多區域的衝突由此而生,最樂觀的估計,全球嚴重缺水的人數將從目前的24億人,增加到2030年的32億人。

另一方面,築壩攔河、超抽地下水、湖泊,使得生態系統瀕於崩潰;工業、農業、都會造成的水污染更讓缺水問題雪上加霜。在此情況下,一味從大自然中增加取水量,不考慮生態圈及後代子孫的用水需求,不僅不道德、不負責任,現世報也會來得快又急。

面對水資源危機,應先透過節約用水、提昇效率,減少用水量,檢討高耗水產業,改善漏水率,提高回收率等等,進行「需求端管理」,這些方案的投資成本低、效率高,應該列為優先政策。

1.降低每天生活用水。台灣每人每天的用水量,台北市約為350公升,其他地區為274公升,與荷蘭等已開發國家約150公升相較是相當高(每人基本的生存和家務用量約50公升)。節水需要制度性的配套,而非止於道德呼籲。如果能讓水價充分反應成本,透過差別費率,確保節水用戶、低收入戶不增加負擔,同時讓高用水量的人繳納「懲罰性的水費」,定能發揮節水效果;如果在都市和建築的設計中就充分考慮節水、雨水收集、回收水;如果像馬桶、洗衣機、水龍頭等器材,能制定嚴格的國家節水標準;如果美綠化使用耐旱的本土植物,而非大量澆灌的外來花草…,定能大大減少用量。如果每天人均用水量降低至200公升,台灣每年可節省一座曾文水庫的蓄水量。

2.改善漏水率。台灣擁有世界罕見的高漏水率,約達30%(世界平均18%,日本7%),如依2005年自來水供水量約40億噸計算,就漏掉了超過10億噸的水,約相當於曾文和翡翠水庫蓄水量的總合。

3.提高工業水價及廢水回收率。台灣工業用水的水價遠低於其供水成本,已形成一種補貼機制,如果能讓工業水價合理化,將迫使企業節約用水、節制高耗水產業的擴張;目前台灣工業廢水的回收率約是50%,而日本、德國的回收率卻已達90%以上,如果台灣的工業廢水回收率達到日本的水準,預估每年可節省8億噸以上,超過一座曾文水庫的總蓄水量。

4. 回收家庭廢水。家庭廢水如果能夠回收再利用,將可減少自來水使用量,降低缺水危機,但是,目前台灣的家庭廢水回收率是「○」。高雄市中洲污水處理廠每天放流的污水量約為6-70萬噸,如果能提高處理等級就可供應附近的小港、臨海工業區。

5.管理地下水。地下水是許多地區的主要水源,更是旱季時的救命水,然而,全台絕大多數地下水井並未納入管理,如果能改善目前的無政府狀態,提高納管比率,管控地下水的超抽,就可儲存大量的救命水於地下。

6.改善河川污染。全台灣有許多河川遭受工業、畜牧、家庭廢水嚴重污染,如果能讓河川恢復清淨,廣大的農田、漁塭就不必再使用髒污的河水,甚至可以提供民生用水。例如,改善屏東東港溪的污染,就可以透過原有的港西抽水站及管線輸送到鳳山水庫,供應大高雄民生用水。

節水是最有效率、最根本的投資,更是適應極端氣候的必備條件。如果能落實1-4的方案,就節省了4-5座曾文水庫的水量;5、6方案更是一舉數得,為什麼不是政府的優先政策?

轉型為節水型的產業、生活模式
台灣近年來的用水缺口主要來自工業的擴張,例如南部科學園區,預估每天還要增加16萬噸的用水;比麟水庫的興建是為了竹科;大肚攔河堰的興建是為了中科二林基地…,在水資源日益匱乏的情形下,持續擴張高耗水,缺水忍受度極低的產業,是非常不明智的決策。

極端氣候下,台灣應節制高耗水產業的擴張,而非開發新水源滿足無止境的需求。我們應該積極轉型為節水型的社會,在產業政策、都市運作、建築規範、生活模式上做大幅的調整,政府與其投資短命又昂貴的水庫,不如把資源轉移至各種需求端的管理,否則只是在圖利水庫開發派的共犯結構,延誤台灣在極端氣候下的應變機會。


△看似風光明媚的曾文水庫,正快速淤積中。



△八八災後近一個月,曾文水庫的上游大埔溪仍是黃黃的濁水/清理不完的土石流和漂流木。


保護地下水,就是儲存救命水。圖為2005.4.28反對吉洋人工湖在高雄縣政府前的抗議。

2010年4月2日 星期五

【工業污染】台塑仁武廠啟示錄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地球公民協會和仁武鄉民在台塑門口的抗議行動.何俊彥攝(地球公民協會提供)

在王永慶過世一年又九個月後,位於高雄的台塑仁武廠,以超過土壤及地下水管制標準30萬2,000倍的污染震驚全台,再度重創台塑企業不堪一擊的環保形象。
由環保署土基會所委託的調查結果顯示,仁武廠中的VCM廠,土壤中含氯的有機化合物有11項超標,其中1-2-二氯乙烷超標757.5倍;地下水有13項超標,其中1-2-二氯乙烷超標30萬2,000倍。HCFC(氟氯烴)廠,地下水有7項超標,其中二氯甲烷超標了2萬2,400倍,仁武廠可說是台灣地下水污染濃度的第一名,而這些毒物大都是公認的致癌物質。


立即停工、檢調介入、風險評估

事實上,土基會的報告是根據6口簡易井、2口標準井所得的樣品,如此粗略的調查,就得出這樣令人震驚的結果,代表污染的事實更加恐怖,為了徹底調查污染及防止其擴散,仁武廠有必要停工受檢。
其次,仁武廠污染絕非一朝一夕所造成,如果我們相信台塑公司所說,2002年是滲漏的起始點,那麼台塑企業這種惡意隱瞞、欺騙社會的行徑應受全民最嚴厲的譴責,而這8年來,高雄縣政府、環保署在這過程中有無凟職,甚至包庇、官商勾結,監察院、檢調單位實有義務進行調查,給國人一個交待。
另外,民眾最關心的是,仁武廠地下水中高濃度的毒化物,會不會影響周邊密集的住宅、農田;每天排放1萬2,000噸含氯的廢水進入後勁溪,對下游引水灌溉的農田衝擊有多大?環保、衛生、農政單位有必要立即進行員工、居民的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
地下水的污染本就不易整治,加上含氯毒物的比重大於水,更是難以處理,因此,仁武廠的污染整治,恐怕得花上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同時,為昭公信,相關單位應依行政程序法,將所有資訊公開,並建立民眾充分參與的機制。


檢討放流水標準,杜絕合法排放毒廢水

從2007年開始環保團體即不斷揭露台塑仁武廠排放高濃度的含氯有機物到後勁溪,然而,由於環保法規對於含氯有機化合物揮發到空氣,滲入到土壤及地下水皆訂有管制標準,唯獨排放於水體卻遲遲未訂標準,數十年來,竟任由台塑公司合法排放高濃度毒廢水到後勁溪,污染下游1,390公頃農田,根據海科大林啟燦教授的調查,台塑所排放的「1,2二氯乙烷、氯仿」濃度曾高出歐盟標準的二千多倍,估計相當於每年傾倒約330~380公噸的毒物,儘管民間不斷揭露,但3年多來環保機關都未制定任何標準管制。環保署土基會這份調查顯示了,台灣的石化、金屬、電子相關製程都會使用到含氯有機溶濟,放流水中未管制這些毒物是極大的法規漏洞。


加強管制毒塑膠「PVC」
1973年開始生產PVC的仁武廠,可說是台塑石化的發源地,PVC是聚氯乙烯的簡稱,這種塑膠是由石油裂解的「乙烯」加上「氯」,形成PVC的單體「氯乙烯」(VCM),然後再聚合而成;另外,PVC合成後要製成各種產品時,需添加鉛、鎘等重金屬作為安定劑,以及有毒的塑化劑,極易釋放出來,干擾內分泌及致癌;PVC燃燒後更會產生鹽酸與世紀之毒戴奧辛。由於整個生命週期都與毒性物質有關,因此國際間稱PVC為毒塑膠。
仁武廠的鹼廠過去以電解海水或鹽水生產液鹼與「氯氣」,產生了汞污泥,1998年台塑將一批汞污泥以水泥塊的名義偷偷運到柬埔寨,違反了管制有毒廢棄物的巴塞爾公約,引發國際喧然大波;1999年初屏東鯉魚山挖出高達8,700公噸汞污泥,這些汞污泥的源頭都在這裡。而VCM 廠更是惡名昭彰,全台灣生產氯乙烯的工廠幾乎都被列入污染場址,包括這次的台塑仁武的VCM廠。
國際間對於PVC這種毒塑膠的管制日趨嚴謹,但政府仍在扶植這種夕陽產業,同時任由國人頻繁的接觸和使用各種PVC製品,包括兒童每天都會接觸的橡皮擦、玩具,其健康風險令人擔憂。


台塑企業的真相

王永慶借著兩岸間的敵對或競爭關係,得到政府的各種補貼和特許,例如六輕擁有專用港、低廉的土地價格、超低利率的融資,而其所生產的油品超過70%外銷,還可減免貨物稅。台塑公司享盡國家提供的特權優惠,然而,該公司並未善待這個國家,反而將各種環境、社會成本外部化,極大化企業利潤,單單六輕加上麥寮電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高達約6,758萬公噸,竟佔全國總量的26.57%,台塑企業把我們的天空當垃圾場,導致雲嘉南、中部空品區空氣品質日益惡化,嚴重的空污導致附近小學生和居民常常籠罩在有毒氣體,學生們由於無法忍受六輕的惡臭,需要戴口罩上課。而養殖漁業則是面對落塵、排放水的威脅,產業日益萎縮;全球僅剩不到百隻的台灣白海豚也受到威脅;另一方面,水資源的掠奪,更使得濁水溪生態丕變,台塑企業是標準的「污染留台灣,大發國難財。」
全球的石油預計在40年後枯竭,但王永慶先生靠石化業所賺的錢,即使能夠吐出來,也難以復育乾淨的天空、河流、大海和土地。台塑企業當然有做了一些慈善工作,但相較於其禍延子孫的污染,其實是「施小善、行大惡」。
台塑仁武廠的污染,是王永慶先生留給世人最沈重的遺產,但這只是遺產(毒)的一小份清單。諷刺的是當王氏家族正忙著在瓜分王永慶留下的龐大遺產時,似乎忘了這些「負資產」!
民進黨執政時曾經全力支持台塑煉鋼廠的開發,現今的國民黨則推動六輕五期的計畫,台塑公司藍綠通吃的本領,正是其污染王國能持續擴張的靠山,何時,我們才會出現真正為世代人民負責,不向財團傾斜的政權?期待國人的覺醒與智慧。



△台塑仁武廠排放高濃度的含氯有機物到後勁溪。李根政攝

(本文原載玉山周報42期,34頁。2010.4.1-7)

2010年3月30日 星期二

【工業污染】2009年台灣環境人權閱覽



序曲:向北方抗議

抗議、抗議!
夜行巴士,從高雄的林園、大寮,從彰化、雲林,從苗栗的灣寶…
從350公里遠的南方,從都會的邊埵,出發到一個決定咱命運的所在,
那個地方叫台北,

台北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鎮暴警察,
他們規定咱講話只有3分鐘,抗議要申請,

政府官員、紅頂學者臉不紅、氣不喘為開發單位護航。
生病、癌症,他們講:是咱吃煙、喝酒、生活習慣不好,
無法證明是工業污染造成的。
縣長、鄉長、民意代表,
出賣咱的健康、靈魂、尊嚴,換他們的地方建設。

咱的青春是冒黑煙的青春,是帶著臭味的青春;
咱的囝子,在黑煙、臭味、爆炸中長大。
不甘願啊,我入土之後,子孫啊同款受拖磨!

有人抗爭是為油錢,我來抗爭是為子孫,
從黑髮抗爭到白髮,從黑髮抗爭到白髮,
不甘願啊,我入土之後,子孫啊同款受拖磨!


2009年一開春,潮寮毒氣事件仍在持續延燒,憤怒的高雄人走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無止境的毒氣污染。這幾年來,後勁、林園、大寮人,飽嘗著工業污染所累積的憤怒,正一波波地向的台北權力中心抗議,除了環保團體中的年輕面孔,抗議隊伍中許多是頂著白髮的老人家。
另外,彰化、雲林、苗栗灣寶的人民則北上抗議著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國光石化、後龍科技區等開發案。總結起來,工業污染毒害居民的健康,衝擊食品安全,工業區擴張強徵民地,搶奪珍貴的農田、水資源,也破壞了農漁生產環境,應是今年最顯著的環境人權課題。

大高雄.污染受害者的怒吼

△大寮鄉民的怒吼/何俊彥攝

一、潮寮事件.從2008年12月1日起至12月29日止,緊臨大發工業區南側的潮寮國中、小連續遭受四天六次的毒氣攻擊,造成上百名師生送醫治療,重者全身抽搐、嘔吐,住院超過二個禮拜,輕者終日昏沈,欠缺食慾,居民人心惶惶,聽到救護車聲便直奔學校,擔心孩子中毒。然而,環保署直到2009年1月2日才作出調查報告,找出7家嫌疑犯,1月7日則點名榮工處的大發廢棄物處理廠是最大污染源,建議縣環保局勒令停工,而和環保署一樣長期失職的工業局和縣政府則似乎置身度外,工業局甚至站在廠商這邊反駁環保署的調查難有說服力。由於無法確保不會有下一波毒氣攻擊,潮寮國中、小師生被迫易校上課,環保署說,即使工廠做最大努力、環保單位全天候監控,仍無法改變有空污發生的可能,遷校是最好的方法。

1月16日,大寮鄉民不滿政府未回應其主要訴求,動員潮寮、會結、過溪三村共1,700多名村民北上至總統府前陳情,行政院長劉兆玄指示環保署與工業局促成大發工業區廠商與居民簽訂環境保護協定;1月18日,有鑑於北上抗爭未獲正面回應,居民憤而包圍污水處理廠;1月23日,環保署和工業局召開協調會,調處敦親睦鄰及環保協定。2月10日,續談敦親睦鄰及環保協定,村民要求每人賠償10萬元納入環境保護協定內,但無共識;2月11日,潮寮國中小師生回校上課。從2月開始至今,經多次協調會,環保協定尚未簽定,較明確的發展是,成立監督委員會(7-15人),補償費用共1,700萬,其中850萬由工業區廠商支付,其餘850萬由政府支付,有105人受害者得到賠償。

大高雄人口密集的都會區,數十年來被各種高污染的工業區包圍,這些劇毒的工業區,大都緊臨社區民宅,開發前未進行環境影響評估,營運期間也沒有居民健康風險評估與流行病學追蹤等配套,工廠日日夜夜「合法」排放較低濃度毒氣,惡劣廠家利用夜間、清晨、假日、雨天偷排高濃度毒氣也是司空見慣,環保機關的採樣、緝查永遠慢好幾拍,就算採樣成功,往往低於排放標準,只有當發生氣爆、大量毒氣外洩,導致居民緊急送醫、民眾抗爭時,才會引起有關單位重視,至於水污染、土壤污染更已習慣成自然。

潮寮事件,可以說是經濟部主導,環保署放任,高雄縣政府完全棄守下,長期「草菅人命」的混蛋作為,100多名師生受害的「潮寮事件」,勢必成為台灣工業污染最具代表性的案例。


△在撲殺了9,000多隻鴨後,台灣是否有機會從中理解有毒廢棄物的嚴重性?晁瑞光攝

二、戴奧辛鴨.2009年11月12日,台南社大黃煥彰教授、晁瑞光先生揭露高雄縣大寮紅蝦山的爐渣養鴨事件,引發媒體關注食品安全的危機。台灣電弧爐煉鋼業每年產生100萬噸以上含有戴奧辛或重金屬的劇毒爐渣,政府一方面允許其以再利用之名義,合法的做為建材、填方;同時又無能管控非法棄置,嚴重威脅國民的健康。

全台有害事業廢棄物主要的來自電機電子業、化工業、金屬工業,這些正是台灣的三大產業,如果要求100%的處理率才能營運,大部分工廠大概都得關門大吉。此課題凸顯了台灣工業發展早已超越土地有限的承載量。

環保署聲稱台灣非法棄置的場址有175處,但近年來山谷、河川、農田、魚塭、建築地基,被填埋有毒事業廢棄物時有所聞。這些非法棄置場或污染場址,不僅威脅食品安全,也威脅著居住人民、就學的孩子。美國的「社區保護兒童運動」曾公布一項報告指出:學校建在有毒廢料污染場地上面,或是相距甚近的地點,已使得數十萬學童較容易罹患氣喘、癌症、學習障礙及其他與環境污染源有關的疾病。(2002.1.21,世界日報)在台灣,尚無人統計到底有多少學校位於污染場址附近,但是,紅蝦山附近的學校如昭明國小、金潭國小已曾飽受直接的威脅,另外,高雄地區許多新的建築開發案更是緊鄰污染場址。

高雄大寮鄉,從年初到年尾,有始有終,以污染吸引著全國人民的目光,可說是全台最顯著的「污染熱點」。


三、台電大林電廠.在重工業雲集的大高雄地區,有著三座火力發電廠,分別是大林埔火力、南部火力、興達火力發電廠。其中大林電廠由於機組老舊正啟動更新作業,但實質上則是大規模擴建,該開發案準備將五座舊電廠(2座燃煤、2座燃油、1座燃氣)──總裝置容量為185萬瓩,全面更新擴建為四座燃煤電廠,裝置容量高達320萬瓩,比核四廠的裝置容量還要大。

新電廠的燃煤量將從每年160萬噸增加到840萬噸,是原來的五倍以上。如此一來,造成暖化的二氧化碳每年將增加1,079萬噸;嚴重傷害人民健康的懸浮微粒每年將增加341噸。

高雄地區長期背負重工業所帶來的嚴重污染,根據環保署空氣品質監測站資料顯示,高屏地區數十年都是全國空氣品質最惡劣之區域,高雄市民平均餘命比台北市民少了4歲。在如此惡劣的空氣品質條件下,台電公司竟然還要擴建燃煤電廠,實是令人無法接受。

在地球公民協會、高雄市政府、市議會的聯手下,以使用潔淨能源--「污染減半、二氧化碳不增量」作為訴求,歷經2年多的抗爭,在2009年7月29日的環評大會,經鏖戰近4個小時後,以一票之差(7:6),僅同意大林電廠更新改建為2部燃煤機組。此一決議雖仍與高雄社會的期待尚有落差,但在目前失衡的環評會結構,及環保署的全力護航下,已是難得的成果。

高雄市不論在空氣污染、二氧化碳排放量,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的面積都是全台第一,高雄市府會對大林電廠的態度,迴異於其他追求工業發展的縣市,可說是大高雄地區的人民犧牲了健康,付出沈重污染代價之後的覺省,在台灣真是得來不易。

△2009.7.28,在高雄市政府前廣場,高雄市民的祈福守夜活動。何俊彥攝

中、北台的環境保衛戰
台灣的重工業在1990年代開始從南部往中部擴張,台塑六輕就是最具指標的開發案,石化業、煉鋼業由於污染顯著,因此通常往海岸、潮間帶區域發展;科學園區則是一路從北台灣的新竹往全台掠奪接近都會的大面積農地。2009年,國光石化公司在雲林遇到漁民的抗爭後,轉向對他們展開雙臂歡迎的彰化縣大城鄉;中部科學園區在后里、七星農場建立了三期基地後,繼續往彰化的二林準備建立第四期的基地。另外,苗栗縣政府推動的後龍科技園區,也引發灣寶人民的反對,這些工業的開發影響的層面極廣,謹摘要說明如下 :

一、減少耕地面積。中科二林園區占用635公頃的台糖農地,後龍科技園區使用了約270公頃農田。兩案加總台灣將損失900公頃的耕地,如果依每人生存所需耕地的最小值0.07公頃計算,台灣又損失了可養活近13,000人的耕地。


△圖為灣寶將被徵收的農地。李根政攝

二、破壞溼地、海岸、海洋生態。國光石化廠面積約4,000多公頃,預計抽、填1.56億立方公尺海砂來建港口和工業區。如此一來,不只一片南北長約5.5公里的海岸泥灘地將消失,也會加速台灣的海岸消退,影響中華白海豚的生存。

三、污染農漁生產環境。中科二林園區的廢水將排入位於彰化北端的舊濁水溪,或雲、彰交界的濁水溪,舊濁水溪下游有福興鄉數千公頃的淺海養殖漁業(牡蠣田、文蛤、西施舌、蝦猴),濁水溪南岸同樣有台西、麥寮的養殖產業。中科和國光石化廠二案,每年排放幾千萬噸的有毒廢水,勢必衝擊沿海漁業,威脅國人食品安全。

四、搶奪農業用水。國光石化廠每天用水40萬噸,中科二林園區需要16萬噸,後龍科技園區則是3萬3,500噸,加總每天約需60萬噸,相當於200萬人的民生用水,必須移撥農業用水、取用地下水,或者開發新的取水設施才能供應(天花湖水庫、大肚攔河堰)。中科和國光石化巨量的耗水,對農業、地層下陷、河川、海洋生態都將產生威脅。

五、驚人的空污、廢棄物。國光石化、中科二林園區完工後,每一年將往天空傾倒3萬多公噸的污染物,其中包括6,000多公噸的揮發性有機化合物(VOCs),以及數量不明的劇毒氣體,幾十萬噸的有毒廢棄物。

六、二氧化碳大幅擴增。國光石化廠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達1,193萬噸;中科二林園區1,095萬噸,兩案加總為2,288萬噸,約使台灣的碳排放再成長約9%。二林園區的耗電需要二座80萬瓩的燃煤電廠才夠。

中科四期二林基地案在行政院和彰化縣政府的強勢推動下,從2009年4月的初審會到10月30日的環評大會,共密集進行了13次會議(含大會、初審會及延續會議)。該案審查過程中,彰化縣環保聯盟、台灣環境行動網等環保團體,以及將受到廢水影響的彰化縣、雲林縣農、漁民幾乎都到場抗議及進入場內發言。然而,環保署卻以旁聽要點、延續會議等內規,阻礙民眾與環保團體充分參與環評審議,在未釐清廢水、空汙毒害對農漁牧業的衝擊、掠奪農業用水與地下水等疑慮下,環保署卻一再保證高科技製造業的安全,配合高密度的會議,在短短六個月內強行「有條件通過」,形同為開發單位背書;同時,內政部區委會也無視於二林基地位於蔬菜、稻米生產專區,休閒農漁園區,嚴重扭曲國土規劃,隨後於11月12日通過本案。

位於二林園區預定地內的相思寮,20多戶聚落將被強制徵收,土地面積約2.2公頃,中科管理局只是為了讓區位正方一點,於是大筆一畫,把人家的房子、田地都畫進來了 ;在相思寮北側的萬合里1鄰共8間住戶,由於連地權都沒有,政府僅開出以每戶30到50萬不等價格,便要買斷他們的地上物權,強迫居民走人 。二林園區的開發嚴重剝奪了這些弱勢人民的財產權、生存權。

另外,位於苗栗灣寶的後龍科技工業區,同樣需要徵收200多公頃的私有優良農地,涉及4、500位地主,一旦強制徵收,將導致數百位農民失業,本案尚在內政部區委會、環保署環評會審議之中,其結果如何有待持續觀察。

政府為了發展各種園區,霸道專斷的徵收私人土地已成慣例,依據「土地徵收條例」第3條:強制徵收人民土地必須具有「公益性」,但強徵民地給大企業蓋工廠何來公益性?
國光石化開發案正進入第二階段環境影響評估作業的範疇界定會議,勢必成為2010年台灣環境保護運動的焦點。


△2009.6.9國光石化廠環評,福興農漁民北上抗議。李根政攝


△反中科的抗爭從彰化延燒到雲林,隨著廢水排放在舊濁水溪和濁水溪中擺盪,圖為2009.1.13環保署前的抗議。李根政攝
〈補充與回應〉
在有關人權的討論中,環境權作為相對較新的概念,一般被歸為「第三代人權」。

2010年3月16日 星期二

【我與社運】地球平安,公民行動


2010給會員的年度報告暨賀新年
「你們協會的執行長是開車或騎摩拖車上班?」,一位會員告訴我,他的同事帶著挑釁的語氣提問,彷彿要以此衡量這個團體是否值得尊敬,幸而我是騎單車上班的,這才通過了考驗。
「生活環保的聖人」似乎是許多人心中衡量環保人士的一把尺,甚至認為只有100%實踐的人,才夠格從事環境公共事務。但是,我得坦承,生活在台灣.高雄這種工業文明所支撐的大都會,還有自己多多少少的欲望、慣性,因此,我每天的生活還是有些耗能、不夠環保。
從事環保運動的朋友,「言行一致」確實很重要。但是,社會大眾更該關注的是該人士或團體處理公共事務的理念和實踐能力。因為,現今環境破壞的根源來自政府和大企業。例如,一個力行減碳的台灣人,一年所能減少的碳排放僅約23噸,但是,政府正積極推動的中科四期二林開發案就將增排1,095萬噸、國光石化將增排1,193萬噸,二者足可抵消約800萬人以上的減排努力。(更何況,如果沒有體制的配套,根本無法讓800萬台灣人同時改變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認,個人的行動有其必要,但不要誤以為靠個人生活環保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做為一個公民,我們可以團結起來,透過組織化的運動,改變這個不公義、不永續的社會經濟體制,這就是環保團體存在的價值。
1%的夢想,地球公民協會邁入第3
有位環運界的好朋友,年齡與我相仿,不論學歷或運動經驗都是一時之選,但薪水時有時無,搞運動十幾年,還是不敢讓父母親知道自己在環保團體「工作」。朋友們常讚嘆我辭去教職,但我更常想到這些付出青春,年紀不小卻仍舊孓然一身,儼如「羅漢腳」的朋友,與他們相比,我已擁有太多。
以台灣現有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但是,目前多數環保團體的運作卻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一個公益組織,因此,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這樣的環保團體,要如何和勢力龐大的政府、政客和財團對抗?如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發展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是台灣社會關鍵的功課,如果這一關不打通,台灣的環境不會變好。從十年前我就夢想著:只要每個人捐出每月所得的1%,那麼100個人至少可以創造一個工作機會,讓有志從事環保事務的年輕人投入,環保力量就能日益壯大。
幸運的是,地球公民協會已在實踐、開創台灣環境運動的新局。儘管大多數台灣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環保團體」,也還不習慣捐款給環保團體,但是,截至2009年底為止,協會已累積700多位的捐款人(含240位定期捐款),在未接受任何政府經費下,支持了六位專職員工,努力開展各項議題。
目前協會的運作經費中,60%來自小額捐款,40%來自10萬元以上的大筆捐助。財務收支除會內審核外,並委託專業會計師記帳,財務報告逐月公布於網站,捐款名單則於每年3711月,刊載於《地球公民通訊》,並同步刊載網站。
感謝您的支持,我們正持續累積改變社會的力量,共同創造台灣的環保運動新格局,2010年協會的工作目標是:強化各議題及行政部門的專業與人力;募款目標是:捐款人數至少1,000人(定期捐款至少300人),非常需要您持續的支持並引薦親朋好友。
2009年工作要覽與前瞻
「工業污染」和「山林破壞」是協會目前主要關切範疇。
去年,協會最重要的成果應是反台電大林電廠擴建案。在本會成功結合高雄市政府、市議會下,以使用潔淨能源--「污染減半、二氧化碳不增量」作為訴求,歷經2年多的抗爭,729的環評大會,經鏖戰近4個小時後,在投票時逆轉勝,以76票,將4座燃煤機組減為2部。此一決議雖仍與高雄社會的期待尚有落差,但在目前失衡的環評會結構,及環保署的全力護航下,已是難得的成果。 如此一來,二氧化碳比原案減少了約800萬噸,空污應可比現在減半
然而,不是每個案件都能有決定性的成果,「中油三輕更新擴廠」環評,在本會與在地環保人士反對下,仍然照案通過。但是,在我們的努力下,林園地區在遭受數十年的污染後,首度在環評結論要求下,要進行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成立監督委員會。
除了在台電大林電廠、林園三輕擴廠案扮演救火隊角色,協會也主動出擊,進行專案的調查研究,讓隱藏性的重大環境議題浮上擡面,並持續推動政策的改變。
3月植樹節,本會發表了「我們吃掉多少森林?台灣伐林種菇議題之調查研究報告」,揭露了台灣每年伐木2,300公頃供應養菇產業的事實,引發社會不少迴響;10月透過在花蓮和苗栗的調查,我們揭露了「砍大樹種小樹」的獎勵造林政策,經遊說立法院,成功凍結2010年四分之一的造林預算,這二項議題還需持續的追蹤,才能取得重大成果。另外,我們也關切國家公園法修法、宗教團體法讓寺廟占用國公有地合法化等課題,八八水災後,則積極勘查災情,推動兼顧原住民生計與文化之山林保育政策擬定。
在這些浮上媒體的議題背後,有著大量的行政、組織與教育工作,例如每月一場的講座,每年的寒、暑期營隊,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的水資源教育案等,一場又一場的活動,凝聚、擴大、連結著更多的環境關懷者;而每年三期的「地球公民通訊」,透過富有美感的高水準編輯,傳播著協會所關注環境議題與人文思考。
值得驕傲的是,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工作,是由極少的專職人員和義工所完成,個人和副執行長敏玲、執行祕書淑文[1]、行政助理馥慈,研究員俊朗、卉荀等,已形成默契絕佳的團隊,持續保有熱忱,不斷的努力追求專業是我們共同的特色。
義工組織是協會許多行動的核心。在益村和裕文前後二任召集人的帶領下,主動企劃及參與了許多行動,例如4月的「愛地球行動劇」企劃、展演及影片的後製;8月的反台電大林廠之街頭行動、祈福晚會;12月,因應COP15會議,在哈瑪星的溫升2℃行動等。精采的企劃,讓向來嚴肅的環境運動,增加了輕鬆多元的面貌,不僅鼓舞了觀眾也激勵了參與者。有些義工則發揮專業做出貢獻,例如設計網站程式的修文,攝影兼美編的俊彥。對於2009年義工們的付出,除了深深的感謝,更是要給與高度喝采!
一整年的工作中,由蘇振輝理事長、楊博名副理事長、陳銘彬常務監事所領導的理監事會,不時的加油打氣,給與了專職人員很大的支撐,構成一個溫馨且朝氣蓬勃的組織。
在嚴肅和緊湊的工作中,雪綿常常送來好吃的地方點心;道將圳文化學會的楊清樑理事長送來嘉義老欉的柚子、雲林斗六文昌伯的柳丁;喜願麵包坊的施明煌總兼加碼贈送好吃的麵包,讓我們享有口福及滿滿的人情味。
協會的工作到底有沒有成果?來自網友的肯定和支持蠻受用的。在協會揭露伐木養菇真相後,網友留言:「感謝地球公民協會,如此認真專業的揭露出台灣目前面臨的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再次替2300萬台灣人向你們致敬!」;三輕擴建案,我們陷入挫敗低潮時,網友留言:「感謝所有前線的戰士們,德不孤,必有鄰。」「請別放棄,加油!我想這是許多沒有辦法親自參與卻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想對你們說的話,因為有你們,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或許還能多獲得些許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感謝許許多多的因緣助力,也許我們不曾謀面,但這些不斷累積的善緣,正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資產,身處於這個正向循環的漩渦之中,讓我們常常在充滿著感恩的狀態中實踐理想。
拜年.風調雨順
讀師專時,國文課依慣例得繳書法作業,那時年少輕狂,總喜歡找一些特別的帖子來臨摹,我向來不喜歡規矩的楷書,因此挑了個有行書味道的褚遂良「倪寬贊」,可能帖子太冷門或者寫得實在太差,國文老師收到我的作業後,下評語:「請不要亂寫」。
沒想到這個喜歡亂寫的學生,卻是少數畢業後繼續拿毛筆寫字的人,一直寫到了30歲才停下筆,開始投入環保運動。2007年開春,為了表達對贊助人及運動界好友的感謝和祝福,我重新提筆寫春聯替代新年賀卡,這幾年陸續寫了「祝福台灣」、「簡樸安康」、「平安自在」,今年則是寫「風調雨順」,願上蒼保佑氣候平穩,讓全球生界得到喘息,大家平安。
今年總共寫了800多張,一開始心中有所罣礙,一則怕朋友們看不懂,二則,心想既是祈願風調雨順,總不好寫得似狂風暴雨。因此,就老老實實、平平穩穩寫隸書,但是,到後來還是忍不住寫行草,還有一些是中間型,寫過了近300張,老婆大人提點,反正就是個符號,誠心最重要,而且已告知寫的是什麼,所以開始無所顧忌的寫。
這十年來都拿刷子寫抗議標語,春聯算是根政的年度書法習作,在邊寫邊品味自己最喜受的古代書家作品中,享受這時空交會,稍縱即逝的創作型式。如果朋友們覺得實在太難看,也許也可下「請勿亂寫」之評語,然後驅之別院(回收桶)。
感謝您對協會的支持,
祈願今年風調雨順,大家平安!
執行長.根政敬上2010/1/28


[1]自創會以來戮力貢獻的淑文,因另有生涯規畫在10月離職,但還是在義工團隊中,對此,大家雖然不捨,但還是給與滿滿的感謝與祝福。

2010年1月15日 星期五

【守護森林】誰是山林破壞者? 論國土復育政策

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2010.1.15)

台灣山區的土石流災變,1990年從台東的銅門、紅葉開始,1996年的賀伯颱風後則持續重創南投、嘉義、雲林等中部山區;2008年的八八風災則猛爆性的發生在高屏山區。

土石流埋沒了部落、村莊,傷亡慘重,同時也破壞了山區道路交通,使得政府疲於救災、復建,投入的道路、橋梁、堤防、攔砂壩、邊坡水土保持工程費用越來越高,往往前一年的復建工程未完工,新的颱風大雨又將之沖毀,反覆無效投資令人興嘆!

就災民的立場,當然希望政府能夠協助其恢復道路,保護農地、房屋,使其能夠復舊生活;然而,國人不免要問:山區農業、旅遊產業每年創造的產值、經濟所得,與政府每年投注的工程費用相較是否值得?

八八災後,政府、輿論和重量級慈善團體似乎把「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做為解藥。隱隱指向:「原住民是山林破壞者」,這令已在慌亂的救災,倉促的重建政策中疲於奔命的災民,遭受著雙重的壓迫,一方面是大自然加諸的生存壓力,一方面則是被迫在短時間內做出遷村、改變生活方式的決定。

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以偏蓋全,是見樹不見林,對面臨族群存續巨大挑戰的原住民族更是殘酷的指責。

若問:現今原住民在山地的農業活動,會不會造成山林水土的破壞,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種植生薑的過程必先伐木、用怪手整地,開路,種植過後,該地7-10內無法再種生薑,於是得再砍伐森林,開闢新農地;所遺之地則種上果樹、及根莖、蔬菜等短期作物。伐木、整地、單一植被、產業道路,的確都會破壞水土。

但是,若問:現今山林破碎的元凶、最大破壞者是誰,則必需從台灣百年來的山林開拓政策和制度,以及現今的土地利用做全盤的探討。其結果絕對不是原住民,而是漢人;不是部落,不是山老鼠,不是林農,而是林務局、政府…。

歷來政府和學界檢討土地利用與土石流等課題,根本忽略了台灣地體與植被形成的穩定關係,同時也刻意不檢討百年伐木和政府鼓勵山地開墾的政策,只集中在所謂「超限利用」與「濫墾」,彷彿只有人民犯錯,而且和政府無關。

如果因為原住民在山上的農業活動會破壞山林,所以叫他們離開;那麼漢人來台400年全面摧毀原始森林,從事精密農耕,把平地所有野生動植物趕盡殺絕,發展工業污染河川、土地,是否也該全面退出?

這樣的邏輯太簡單,也太恐怖。八八水災當然是天災加人禍,但災後至今,人禍到底是什麼?政府始終沒給個交代。以下筆者試簡要分析:

一、山林政策:

全台山坡地大都被劃分為「林業用地」、「農牧用地」。所謂的林業用地大都是依據過去伐木時代留下的林班事業地而劃分。依據1972-1977年所進行的第二次之森林資源航測調查。全島林地合計面積1,864,700公頃,其中非生產林地78,200公頃,生產林地 1,786,500公頃。在國有林地1,550,308公頃劃分為卅七事業區,經濟林地占59%,施業限制地(水土保持關係)占14%,保安林地占19%,施業除地占8%。

全台百萬公頃的「經濟林地」,在海拔2500公尺以下的原始森林,大都在過去百年來被全面伐除,根據官方統計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爾後又以林相變更、林相改良的名義,全面破壞原始闊葉林,因伐木而開闢的林道,根據1981年統計,全島長達3,682公里,這些林道加上後來的橫貫公路,正是山區開墾的交通要道,影響是全面性的。

時至今日,這些經濟林地,有些重新演替為天然林,有些則繼續人工營林,執行所謂的「撫育」,如除草、削枝,維持單一林相,單層的人工植被。人工營林,基本上是視「樹」為一種收穫周期較長的作物,造林的過程中砍伐森林,開闢伐木道路,對水土保持破壞極大,重新種植的小苗,至少要經5-10年以上才能成林,其作業模式,對水土保持的損害僅次於果樹、短期作物。原住民保留地中,有許多被劃入「林地」,多年來同樣執行著「砍樹、種樹…」的循環利用方式,而維繫這種利用模式的政策,就是「獎勵造林」,而其影響規模都是以數萬公頃計,例如1996年的賀伯災後,政府推出全民造林運動,總計造林3萬8,000多公頃,其中收回農墾地再造林者僅214公頃,意味著可能毀林3萬多公頃。

再者,林地之中即使被劃入「保安林」,依照保安林經營準則還是可以進行更新、撫育的作業(即伐木再造林),經主管機關農委會林務局許可,還是可以把森林砍除推動公用事業、公共設施、公共建設、探礦或土石採取。也就是說,依現行保安林的經營方式,並不能避免水土破壞。
另外,山坡地上所編訂的「農牧用地」,在編定的過程中,並未真正調查是否適合農牧使用,許多的農牧用地形陡峭脆弱,一旦把森林伐除或從事農耕活動,極易造成水土流失,這是土地利用管制中失落的一角。(現有之保安林面積已達461,183.6公頃,佔森林面積的21%,其中96%屬國有,公、私有佔4%。)

簡而言之,要解決全台最大面積山坡地不當利用的問題,必需先檢討林業政策,以細膩的土地調查為基礎,徹底進行山區土地分類,重新劃分保育地、經濟地。保育地限制不得從事造林、撫育、林木收穫、農業等活動;經濟地則允許從事人工林的經營、農業活動、聚落。(經過重新劃分,也許現今原住民保留地中的部分林地,反而適宜農耕;農牧用地反而應劃為保育地。)
可惜的是,從2005年開始所推動國土復育條例或行動策略,都未碰觸這些課題,甚至還是允許在所有區域進行「林業保育必要之復育及疏伐作業」,而對於收回出租林地再造林,也還是停留在經濟林的思維。
△高海拔山區還是允許這樣的疏伐作業,維持運材道路,如何叫國土復育?

二、農墾與超限利用:
根據農委會1999年清查全台山坡地屬宜林地及加強保育地總面積36萬5,907公頃中,屬超限利用者,共有4萬7,000筆,面積計3萬2,000餘公頃,超限利用率達8.8%,超限利用面積以南投縣1萬1,120公頃為最多,次為嘉義縣及台中縣。而山坡地超限利用種植檳榔樹面積計有1萬1,000餘公頃,占全省超限利用面積之34.7%,主要分布於南投縣、嘉義縣及花蓮縣等地。(監察院,2000,國土保全總體檢報告:崩塌及土石流區。)而有關原住民保留地超限利用的統計,根據行政院原民會的資料,總面積為15,122公頃,其中又以南投縣比例最高。

同時,根據經建會(2004年)的資料,全台因為山地農墾而開闢的4公尺以上產業道路、農路總長度達8,550公里,相當於22條中山高!道路、農墾不僅會造成崩塌,也會加重下游的涇流量,縮短雨水從山區流出的時間。

超限利用的源頭之一在於林業政策,由於伐木後遺留大面積荒山,政府乃鼓勵人民租地造林,一開始,木材價格尚有利基,但隨著國產材不敵價廉之進口材,許多林農便轉種植茶、果樹等經濟作物。同時,隨著山區道路的開通,吸引了更多漢人上山開墾,有些甚至是侵占國有地從事農作,經濟的誘因,導致了原住民保留地的林地也開始超限利用,原住民自營或出租給漢人者兼有之。
△阿里山區的山林茶園拓墾,2003.11.17。
另一源頭則在於政府鼓勵農業上山與山林保育的矛盾政策,例如福壽山、武陵、清境、花蓮等四大農場,就是政府主導的高山蔬果政策;再如李登輝總統在面對阿里山國有林下種植山葵的問題,竟向身旁的官員做了一項指示:「去研究研究,看看是不是可以共存,上下都利用!」,高層無知加放任,民眾利之所趨、民代關說、地方政府不執法,致使濫墾、超限利用成為尾大不掉的問題。

最近幾年來,隨著國家政策轉向了觀光旅遊,交通部觀光局如散財裡子般,到處灑錢搞建設,形成另一嚴重的山林破壞。「國家風景區」全然以增加觀光人口為前提,無視國土危脆,建設各種如空中樓閣一般的景觀建設,如本次風災過程中,整個茂林國家風景區管理所全數為土石流所沖毀;阿里山觀光設施、BOT案同樣難敵土石之災;九二一地震後在草嶺推出的「災難觀光」週期又是何其短暫?再如盧山、六龜、寶來的溫泉有多少是合法經營?宗教寺廟占用國有地,違規超限利用者更是不計其數,但是,又有那個政治人物敢下達拆遷指令?

整體而言,土地不當利用之主導者為政府,在山區的漢人和原住民都有土地利用不當的問題,把所有責任推向原住民,或以此為遷村之理由,不僅是以偏蓋全,更是推卸責任,欺壓弱勢,徒增社會不公。
△寶來溫泉區受創後,政府應業者之請,積極疏濬並協尋溫泉露頭,要重振觀光。災後復建的資源分配與國土復育的標準,似乎仍是在比誰比較有權有勢?

三、公共工程:政府主導的公共工程本身就是最大破壞者。例如:今日有許多的山區漢人聚落,就是伴隨著中橫、北橫、南橫、阿里山公路等公路而建立或者擴張;水壩、發電廠,越域引水等隧道工程,破壞河川、山林生態至鉅;因應觀光而擴張的公私建物,往往處於敏感區位;農委會水保局之任務即在維持山地開發,進行各種水土保持工程,數十年來,上游搞開發,下游收拾殘局,已投入數百、上千億「永續工程」,然而,土石流為何越加嚴重?為何無人檢討?

綜上,可以發現政府是最大的山林破壞者,而且是透過制度、公權力進行有系統的破壞。然而,這些導致今日國土破碎、崩山與土石流災難的因素,必需在時間──土地開拓歷史;空間──各種開發之規模及區位下檢視,因時因地有輕重之分,無法一概而論。

國土復育的幾項思考

八八災後後,由經建會、內政部營建署主導的國土計畫法,在第23、24條中制定了國土保育地區之國土功能分區及管制原則,因而宣稱納入國土復育的內涵;立法院中則有田秋堇、黃昭順委員領銜提出了國土復育條例準備提案(皆以民進黨2005年版本略作修改)。另外,98年12月31日,經建會則提出了國土保安及復育計畫(草案),送到行政院永續會中討論。

綜上回顧,對於山林復育之策略筆者看法如下:

一、山林復育不應僅檢討「不當農墾」、「超限利用」,而應檢討山林政策、公路、水資源開發、水保、觀光等公共工程。

二、山林復育依現行法令即可操作,重點在的政策方向是否正確,是否可行,是否有政治決心。

三、山林復育所需經費,應將造林、水土保持、道路等工程費用,轉移至限制伐木補償、復育天然林,收回承租林地等,不應再擴大舉債;加徵水源保護費用應直接回饋保護區上游人民。

四、社會和政治共識。山林復育非五年、十年可竟全功,現有即使有了正確的政策,也要3、50年,甚至百年才能見其成果。一個欠缺政治與社會共識的山林復育方案,確定敵不過人民的抵制、民代的關說,演變成朝令夕改;無法處理山區住民生計問題的方案,必然導致利害相關者之消極、積極抵抗。

例如民進黨時代依據「國土復育策略方案暨行動計畫」試圖處理超限利用、收回出租林地。然而來自墾民、民代的壓力上達天聽,加上預算編列有限、人力不足等因素,致使阻力重重、執行緩慢。依據林務局資料顯示:從95年執行限期拆除、廢耕、自願返還計畫至97年3月為止,國土保育區範圍內現有的超限利用、濫墾濫建面積達10,096公頃,但僅執行約756公頃,如依此進度,預計要花30年才能執行完畢;另外,國有林出租造林地,面積約81,727公頃,則只收回了1,400公頃,準此速度要花上131年才能完成回收,凡此都說明「徒法不足以自行」。

五、山地農墾也許並非八八災變的主因,但這種大規模的山地農墾活動的確威脅自身及下游居民。從事山地農墾者,有些僅是糊口的工作,有些誠屬不公不義之暴利,要處理這項課題時,必先判別真正的弱勢者與不法的既有利益者。如今,要處理這項歷史沈疴,最好的作法是,把所有的資訊公開,釐清爭議課題,不斷舉辦公聽會、聽證會凝聚社會共識,讓政治角力全面透明化;同時積極研擬策略方案,協助山區住民轉型為與山林共存的生活型態,原住民傳統的輪耕、休耕,農林並存的生產型態,或許值得重新借鏡。

六、搭構原住民傳統生態智慧與西方生態學的橋樑,建立山林經營管理的實務共識。以原住民部落為主體,逐步賦予經營管理山林的權力,彌補林務人員快速白領化,山林管理的嚴重缺口。

八八災後,如何幫助岌岌可危的原住民族在嚴酷的大地中,如何延續族群的生命和文化?在一世紀前後陸續移墾山區的漢人聚落到底何去何從?如何避免聚落選址、道路闢建、土地利用重蹈覆轍是最迫切的課題。至於山林復育請政府先躬身自省,先檢討既有法令和政策;請社會在見樹又見林的前提下,協助山林復育。筆者並不認為本文已掌握到關於山林復育的全貌,因而所提出的看法或建言也未必周全,但以此拋磚引玉,期盼台灣社會能夠盡可能先了解山林問題,將所有關鍵的人和事鍵結起來,創造長久合作的空間與機會。



2010年1月14日 星期四

【守護森林】生態學家和獵人的森林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2010.1.14
天乙山的山林大夢
2009128從那瑪夏下山,回程中順道前往甲仙的天乙山,探訪10年前的山林復育大夢的實踐基地。
天乙山是高雄左營興隆淨寺從19843月迄19968月所購約20公頃的山坡地,其地於甲仙東南,甲仙埔山(407.8公尺)之北,為平緩淺山坡地,「天乙山」為該寺紀念其前任住持而命名。
1981年,心淳師父繼任興隆淨寺住持,因思「國土淨則眾生淨,國土淨則心淨」,更思有一崇尚自然的天然道場(心淳法師,1998),萌生山林復育之夢。1997年,心淳師父碰上了陳玉峰教授,陳教授長期投入森林保護運動,向宗教界闡述「保育天然林才是宗教界的積極護生」,同時正鼓吹由民間發起「購地補天、生態綠化」。在此因緣際會之下,心淳師父乃委託陳教授進行規劃,期將這20公頃土地復育為天然林,作為淨土宗自然道場。
陳玉峰教授乃經耆老之口訪,鄰近區域植被調查、考據研究等方法,了解該區未破壞前的原始植被,由其組成與環境,推估演替及相對穩定社會的大致情況,從而設計植栽,據以執行。在尊重自然本身復育能力之前提下,促進演替發生(例如種源),縮短演替時間。此即教授所說之「生態綠化,即人工復育天然林之方法。
經調查後,了解天乙山全部土地皆屬人工植被,主要荔枝、龍眼、檳榔等果樹,還有柚木、麻竹等,由於土地經多次農林使用,且附近四周完全由人工植被所環繞,原始植被之種源欠缺的情形下,即令任其次生演替,雖百年亦不能達成成熟之低海拔闊葉林。
因此,教授在前述研究基礎下,依不同坡段設計植栽物種,進行人工復育。
例如上坡為台灣櫸木、楓香、無患子、黃連木、台灣石楠、烏皮九芎等;中坡為台灣栲、香楠等;下坡為大葉楠、樹杞、軟毛柿等;溪谷則設計茄冬、幹花榕、山菜豆等,有些植栽則從山頂迄溪谷皆適合,例如黃連木。
而現存之植被則依以下原則處理:原生植物全數保留不予修剪;果樹、外來種剪除部分枝幹,增加透光度;除造林植栽之挖穴、施肥等,地表及地中根系不予處理;多次伐除竹叢,根系令其自然分解;禁用殺草、殺蟲劑、化肥等;清除蔓澤蘭等外來殺手物種。
19994月,以及5月母親節,陳教授開辦之環境佈道師南台學員,開始在天乙山陸續種上生態綠化之種苗。
本區雖說平緩,但在崎嶇的坡地上植樹仍十分費力,植樹之後的除草工作更是繁重,經幾次動員義工上山工作之後,之後長達數年的除蔓工作皆由興隆寺委專工處理。
10年過去了,天乙山上的生態綠化成果尚未進行全面的覆查,但是,多樣的原生植栽在果樹間交錯著成長,一座豐富多樣的森林指日可待。(註1
天乙山的生態綠化和林務局推動造林,思維和作法完全不同。前者是以復育天然林為目標,尊重自然演替機制,加上符合該地演替趨勢之輔助性造林;後者則是營造單一樹種的人工林,以經濟林為導向,在不理會自然演替以及漠視該地原生植被的情況下,強以人力植樹。
天乙山復育低海拔闊葉林的作法,可提供破壞嚴重、天然種源欠缺的地區,從事山林復育的參考,教授之「購地補天」、「生態復育」之構想,更可做為有心從事山林復育的慈善機構、企業、私人一條正確的道路。
魯凱族:達巴里蘭的保育區
八八災後,筆者展開了新的學習行旅。2009122829日,地球公民協會、公視紀錄觀點團隊以及黃淑梅導演等人,在宋文丞先生的帶領下,前往屏東霧台的達巴里蘭。
達巴里蘭位於霧台鄉新佳暮村東北方約1公里左右(直線距離),地處在大母母山系之戶亞羅山腰,海拔約800公尺,該區內北隘寮溪支流上之雙層大瀑布,魯凱族人稱之達巴里蘭,是瀑布,也是彩虹之意,如今亦泛指該區域為達巴里蘭。
達巴里蘭原為霧台魯凱族人的傳統獵區,後因人口擴張而逐漸成為耕地,為好茶系的霧台、神山、佳暮等部落的生產基地,同時亦為荷蘭時期躲避天花,日據抗日的根據地。在此,神山部落的宋文丞、宋文生父子及家人成立了「保育區」,試圖用家族的力量,營造一個族群文化與生態智慧傳承的基地。
宋家在達巴里蘭的保育區約50公頃,有一部分原是家族的耕作區,部分還我土地運動後增編的保留地,原就是森林區;部分則向族人購地。從1997年開始,宋先生開始有意識的將耕作區恢復為森林,一方面保留了自然生長的樹木,例如山黃麻、相思樹、楓香、無患子、青剛櫟、台灣欒樹、山菜豆等;二方面在林間空隙補植原生樹種,這些樹種都是自行培育的苗木,如樟樹、櫸木等,今年則已完成黃連木的採種,準備育苗。植樹之後,必需花幾年的時間除去蔓澤蘭、香澤蘭等強勢外來植物,確保苗木存活成長。
先生的造林工作,在鄉公所承辦人員的「特別通融」下,得以向政府申請全民造林的獎勵金。原因是,林務局規定一公頃需種植2,000棵的指定樹種,且存活率需達70%以上,否則無法領取獎勵金,此一政策規定導致非得把原有樹木植被全面砍除,所以先生的作法並不符合規定。
先生的育林觀念是:每種樹木、植物的開花結果期都不同,如果只有單一物種,也只在特定的季節開花結果,那麼動物在這裡找不到食物,就會挨餓離開;反之,如果森林中有多樣的物種,動物們在每個季節、每個月份都可以享用各種果實,這才是好的森林。簡而言之,先生心中理想的森林,就是保有多樣生物的天然林。
八八災後,達巴里蘭幾乎是絲毫未損,還是生機盎然。冬日裡,濃綠的闊葉樹與落得剩枯枝的櫸木,還有無患子的金黃葉,鑲嵌成一幅色彩紋理繽紛的圖畫,這才是真正的台灣森林!
獵人.生態學家.農人的森林
天乙山和達巴里蘭是企圖把耕地、果園復育為天然林,一個從生態學研究及實證經驗出發,一個則從原住民的生活經驗出發,但相同的是:獵人的山林和生態學家的山林,都具有生物多樣性,多層次的植被,真正能保護水土的森林。獵人是生態系中的一環,如果獵人照顧好自己的獵場,確保獵物的多樣性且能夠生生不息,森林自然也得到保護。
反之,林業單位心中的森林,是農人的森林,是把樹木當成定期收穫的作物,因此「砍樹是為了種樹、種樹是為了要砍樹」是再正當不過的作法。
百年來,台灣山林的浩劫正是把漢人的農耕經驗用來經營山林,把樹木視為有價的木材,無止境的掠奪,而忽視其生態、文化以及永續的經濟價值。如今,山林的復育,不能再走錯誤的道路,誤以為營造人工林就是復育山林,而應該向原住民獵人、生態學家學習。
八八災後,朝野皆倡議國土復育,但是對如何復育?似乎只是空洞的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或者造林等,天乙山和達巴里蘭之例或可提供政策省思。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1:有關天乙山生態綠化的文獻,係參考《嚴土熟生》,興隆精舍淨土宗專修道場、台灣生態研究中心印行,1998。以及《台灣植被誌第六卷.闊葉林(一)南橫專冊》,陳玉峰著,前衛出版,2006

2010年1月12日 星期二

【我與社運】春聯、書法與因緣

今年是第五年寫春聯,時間沒到已有朋友在問,今年寫什麼。我說這是祕密,寄到了自然知道。

幾個月前,我特別請蘇振輝理事長想想要送給大家的春聯要寫什麼。

後來,我收到一則簡訊。蘇理事長說他想了很久,最後決定了「敬天愛人」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所創辦京都陶瓷的社訓,稻盛和夫一生崇拜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而西鄉一生追尋的即是個四個字。

用這四個字拜年雖有點嚴肅,但也很貼切的表達我們每個人的心之所繫。天可以視為每個人終極的信仰,或者宇宙、自然、地球的法則。

我寫書法用的毛筆是長鋒羊毫,寫了很多年,不僅寫禿了,還因為保養不當邊寫邊掉毛,但,這是我最愛用的筆,軟中帶硬,台南佳里的一位林老師傅做的,比任何知名筆莊的都好。

中途實在寫不下去,趕緊請老師傅寄來二枝,於是有朋友收到的,可能是禿筆寫的,沒那麼溫潤。

我時常講,書法和音樂有點類似,表演或寫的時間結束,就結束了,沒法寫或演奏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寫一千多張的過程蠻像是在修練的,反映著當下的身心狀態。根政喜歡的書體很多,同一天的心性和體能條件也有差異,良莠不齊是必然。

因此,還是那句老話,誠意到了,覺得難看的請見諒。

1995年我從金門到台南教書,最後落腳高雄,起初很不能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環境,直到老婆帶我去認識柴山,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才逐漸有了歸屬感。保護柴山是我第一個參與的環境運動,後來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仍然持續關注柴山議題,出版了二本專書,2000年我甚至因為見證高雄市府拆除一位立委的違建而被當眾毆打。多年來,柴山雖不是我們主要的議題,但必要的時候,仍然會持續關注。

2008年底我們主辦了柴山論壇,凝聚了市府和民間保護柴山的策略和行動方案,再次確認了朝向自然公園經營管理的共識,2009年政府宣布要在這裡成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將之納入國家公園體系,至此,歷經18年的自然公園催生運動終告開花結果。

一次偶然看到自然公園徵選Logo的活動,距離截稿不到一個月,我臨時起意,和美編俊彥商量,我寫字他設計Logo去參加比賽。我把書法字交給俊彥後幾乎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我接到俊彥的電話說,「我們得了第一名」。我高興了很多天,除了獎金剛好是我準備捐給基金會的額度外,最高興莫過於竟然有此機會為自然公園寫上一個標準字--真是奇妙的因緣啊!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2010.1.12

【我與社運】2011新春拜年

敬愛的朋友們:

新年快樂!

又是新的一年,生命總是一期一會,但又是像長河般流轉,無法切割。

過去一年中,我們籌募500萬基金,轉型為全國性的環保基金會,同時在台北成立了辦公室,和台灣環境行動網完成合併。

地球公民協會(MET)和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一南一北,雙方在議題、地域上有高度互補,TEAN長期關注責任高科技議題,在國際串連也有相當的基礎,學術界更有豐厚的人才;MET則是關注山林保護和工業污染議題的專業團體,組織和財務已有相當基礎。

從2010年3月開始,兩會開始討論合併的可能性,主要著眼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希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貢獻社會的組織。」期間,地球公民協會著手進行組織改造,從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9月為止,共有174位捐款人捐助了500多萬元基金,並於12月完成立案。在此同時,台灣環境行動網也召開了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兩會之合併。

此一發展,打破了台灣人「放尿攪沙不會作堆」的刻板形象,對台灣的環保運動更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十幾年來,除了在各種議題上的著力外,其實我最關心的是組織經營。剛開始我說「面對專業的環境破壞者,我們需要專業的環保團體」;三、四年前說「讓環境NGO成為社會的常態部門,而非時有時無的角色」;最近則說「向社會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環境運動。」

我所說的是再世俗不過的東西。

不論是要看守我們珍愛家園,或者拯救瀕危的地球,都需要長久而持續的關注。這不只是靠少數志士的「愛心、熱心、恆心」可以達成。這是一個持久戰,除了前線的將士,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整個運動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才、錢財」之聚合,建立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兩會的合併,正是人才、錢財聚合的開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讓這股善的力量越來越大。

過去一年,我在全台灣各地演講,聽眾從小學生到大學老師;家庭主婦、上班族,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絕大多數的朋友反應都很熱烈,我可從表情、肢體的反應讀到他們心中的感動、認同或者同我們一樣的憂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麼?」答案表面看來很簡單,無非是出錢出力,但我個人實踐的過程卻發現,外界看來也許是我們在付出,實際上這份工作卻是對自我無盡的挑戰與考驗。

「愛」越深,對生命看得越透,能捨的越多越大。「願」不是輕率的許諾,唯有充實內外在根基,才能形成真正實踐的力量。

過去三年,最要感謝由蘇振輝理事長所帶領的理事會,和陳銘彬常務監事所領導的監事會,始終如一的支持著專職的工作;最令我驕傲的是協會專職人員,在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下,仍待人有情溫暖,處事正面積極,在客觀嚴謹之餘,也充滿感性。在許多面向,他們彌補了我的許多缺陷,共同成就了地球公民的各項成果。另外,義工們在周益村、黃裕文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則代表了公民深度關懷環境事務,參與組織運作的典範。無論以專業付出的俊彥、修文;或者積極擴大協會影響的志男、美里、裕峰、益村,還有常常來捧人場的美杏、怡賢、姵晴、柯大哥、宇軒、稟荃,以及一群專職和義工的小小孩,常來辦公室熱場,讓地球公民更像個溫暖的大家庭。

散布台灣各地的支持者,常貼心地寄送友善環境的農特產品與同仁及義工分享,像是啟東大哥送來的水梨 、米粉、自製桔醬;麗娜老師從東部寄來的橘子、釋迦、柳丁、米;雪綿大姐送來的點心、道將圳文化學會楊清樑先生的柚子、喜願施明煌總兼的麵包、麵條;楊叔叔的棗子…,我們領受了這滿滿的祝福與鼓勵,無疑,這一切都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要再度感謝您的捐助,包括財力、物力、精神上的支持。全台共一千多位捐款人的善緣集結,正是守護地球公民成長最關鍵的力量。

未來的一年,轉型後的基金會將在董監事的監督下,強化北高兩地辦公室的運動效能,連結更多善緣;延續關注山林保護、工業污染等議題,加上原先台灣環境行動網所關注的高科技議題。同時,也將強化文宣工作,突破和尚對和尚唸經的限制,讓大眾更了解、支持環保運動。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20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