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0的文章

【政治】有關地球公民協會推薦市議員候選人之補充說明

2010年的五都選舉,地球公民首度推薦了五個市議員候選人, 有二位捐款人分別來電和來信表達關切, 我做了以下的說明: ------------------------------------------ 有關地球公民協會推薦市議員候選人,補充說明如下: 一、環境的改善有賴制度(法令、政策)的健全,而制度健全則有賴公民社會所形成的政治壓力促成改變。但我們並非要爭取政治權力,而是去參與政治、影響政治決策。 二、理想上,社會上眾多公民團體有各自關切的議題,政治人物在這些議題的表現,如果透過詳實的紀錄,逢選舉就可拿出來檢驗。 三、本次推薦是針對協會所關注的「中油高雄廠」、「台電大林廠」二案中,正面表列高雄市現任議員的表現。由於協會是長期關注此二案的專業組織,已掌握較完整的發展過程,才能明確陳述候選人的表現。 四、一個政治人物的表現必需從多方面去檢驗,包括我們在內,每個公民團體都得承認,我們只看到其中的一面,而嚴謹、如實的呈現資訊則是我們對公民社會的責任。最終,選民必需從該政治人物各方面的表現去考察,決定投給誰。投票的那一刻,也許就可以呈現選民「終極關懷」的是什麼?是政治意識型態?國家的永續發展?社會的公平正義?社區的利益?私我的利益?…… 五、地球公民協會是從事環境保護運動的公民組織,終極關懷是全球和台灣的永續發展,此超越政黨與政治意識型態,並且希望以此原則爭取社會的支持。 李根政2010.11.26

【工業污染】國光石化的謊言

李根政2010.8.26 吳敦義和經濟部近日都說:國光石化是要取代舊石化廠(五輕關廠),不是為擴張產能;業者也說:國光石化不蓋,泛中油體系下游廠商產能將腰斬,國內石化業將倒一半…;過去,業者還有另一個說法:「五輕關廠,將導致大高雄石化業中下游11萬6千人失業。」這些其實都是危言聳聽的謊言! 真實的情境是: 一、2008年底通過的中油林園三輕擴建案,乙烯產能將從每年23萬噸增加至80萬噸,所增加的57萬噸,遠超過五輕現有的40萬噸產能(此為中油官網資料,他們對外都說是50萬噸)。這項計劃,中油內部稱之為「六輕」,預計於2013年投產,比五輕關廠(2015年)時程早了二年,足以供應高雄地區中、下游的石化原料。 二、中油五輕廠現有員工約為1,700人,如果關廠,政府當然要努力保障這些員工的工作權和生計。但絕非「11萬6千人」這種天文數字的謊言! 結論是:中油集團是為了擴張規模,和台塑一較長短而推動國光石化,所謂取代舊石化廠的說法,是刻意挑撥彰化人和後勁人的矛盾;所謂11萬6千人失業的說法,是刻意挑起環保運動和勞動權益的矛盾,不僅不負責任且失德。 石化業走到那裡都是污染,政府不能放任石化業往經濟最弱勢,政治社會條件最惡劣的地方擴張(高雄林園、雲林麥寮、彰化大城)。我們已養出台塑六輕這隻失控的大怪獸,難道還要「以惡制惡」扶植中油與其抗衡? 台灣的能源幾乎100%仰賴進口,發展自有可再生能源關乎國家安全與永續發展。全球石油存量剩不到40年,再扶植這種夕陽產業不僅短視且完全謬誤! 五輕關廠、停止推動國光石化絕非台灣的危機,而是契機。政府有責任以政策導引中油積極轉型為低污染、低碳的企業,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同時保障原有石化業勞工的工作權。(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環評】解決環評爭議──節制總統、行政院長權力

文☉李根政 對於環評我們是又愛又恨! 我們愛,是因為依照環評法,環評可以評估的範疇包括了生活環境、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及經濟、文化、生態等可能影響,同時又具有「否決權」這把尚方寶劍,所以有機會阻擋搞破壞的開發案。 我們恨,是因為環評機制有其致命的缺陷,極易受政治操作,說明如下。 一、21位環評委員中有7位官派代表,分別是環保署長、副署長;研考會、國科會、農委會、經建會、公程會等五機關的副主委。只要高層下達指令,再拉4位委員,7加4等於11,表決時就過半了。 二、其他14位委員,依法是由環保署召集內政部、經濟部、交通部、農委會、環保署綜計處,及5位專家學者組成遴選委員會去遴聘,再由環保署長聘任。因此,要找那些人當委員,全在政府高層的掌握之中。 三、環評報告書是由開發單位委託顧問公司撰寫,此舉無疑是挑戰人性,把開發商視為誠實清純的聖人,要不造假或避重就輕恐怕很難!。 因此,依據歷來經驗,除非外部壓力太大,否則只要高層指示,沒有什麼案子是不能過的。 對於社會運動而言,除了在環評會上聲嘶力竭,或者不斷提出挑戰開發單位的論述外,能否營造足夠的社會壓力,才是關鍵。這說明了,環評會向來不只是理性、專業論辯的場域,更是政治的角力場。 環評法誕生於環境公害烽火連天的年代,賦予環評會「否決權」,就是要導正開發至上的經濟發展模式。以今日情勢來看,這仍然是必要且進步的設計。 但問題其實出在「高層」。我們的總統、行政院長習慣性亂開支票,決策過程粗糙,往往一個開發案都還沒進行環評,就對外宣示這是既定政策,一定要做。一旦送進環評會,當然想方設法把手伸進去。如果開發案遭環評會否決,豈不挑戰了行政院長、總統的權力嗎?因此,經濟部、國科會等主管機關,總是全力為大財團護航,從不考慮社會、環境等外部代價。 環評爭議如何解?答案是: 一、立法禁止總統、行政院長,在未通過可行性評估與環評前,逕行重大建設之決策或支持某開發案。 二、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在可行性評估階段,就應該納入資訊公開、民眾參與的機制,讓決策者充分理解生態、社會、經濟、文化等風險;讓社會充分討論;讓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避免讓環評成為唯一的戰場。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工業污染】中科案三輸.誰之過?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中科三期被高等行政法院裁定停工,媒體皆曰農民、產業、制度三輸。筆者忝為當年參與審議的環評委員,茲提以下回顧及建言供社會參考。 中科三期分為后里和七星基地,后里基地審查過程中,包括筆者在內的多位委員,發現許多關鍵課題始終未能釐清,要求進入第二階段環評,這些理由包括了:中科后里基地緊臨鯉魚潭淨水廠,將污染大台中地區300萬人用水;枯水期要調撥農業用水每日約5.4萬噸,概估最高約有1,625公頃水稻之灌溉受影響,要被迫休耕;對居民的健康威脅等。 然而,當時的民進黨政府為了提昇重大投資案的效率,對環評會施加不當壓力,把環評委員視為投資絆腳石,大會召開前夕,行政院高層甚至直接致電向委員關切。因而,如此重大爭議的案件,從初審會到環評大會表決通過,只花了102天(2005.11.17~2006.2.27);七星基地的課題類似,我和幾位環評委員極力主張要進入二階環評,然而,最終投票表決還是有條件通過,只花了98天審查(2006.3.23~2006.6.30)。如此強渡關山的審查,埋下日後難以收拾的殘局,可說是「呷緊弄破碗」!諷刺的是,至今國科會、中科管理局仍以當初通過環評的「高效率」沾沾自喜。 國民黨上台之後,對環評會的掌控更加嚴密,一方面完全排除了具有環保團體背景的專家學者擔任環評委員;二方面,中科四期在不顧弱勢農、漁民的生存,彰化地區地層下陷,空污、水污、健康風險等重大爭議下,還是強勢通過了。更離譜的是,當最高行政法院裁定撤銷中科三期環評結論時,環保署竟然一再硬拗不必停工,甚至動用納稅人資源刊登廣告反駁最高法院的裁定,引起全國法界一片譁然,形同公然挑戰台灣的法治,逼得農民和環保團體再上訴最高行政法院聲請停工,這場法律戰整整虛耗了七個多月。近日,令人憤怒的是,閣揆在面對高等法院裁定停工,仍在耍嘴皮的說「停工不停廠」,連司法判決都不願意遵守,果真是「上樑不正下樑歪」? 為了護航大財團的開發,環評制度做為環境把關者的角色,在二大黨的玩弄之下,公信力蕩然無存,衡諸中科的三輸困局,前後任主政者都欠人民一個道歉。 行政法院對中科三、四期所做的裁決,對居民和環保團體來說,無疑是遲來的正義,更大大提振了人民對司法的信心。企盼行政院、國科會、環保署自我反省,勿再重蹈覆轍,拿出誠意收拾善後。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前環保署環評委員 ...

【工業污染】從六輕到國光.發展誰的經濟?

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短短18天之內,六輕連二爆,不僅說明台塑六輕的工安已經失控,企業形象更快速崩解,台灣社會有必要檢討所謂「發展經濟」、「繁榮」的集體迷思。 1998年底,台塑無視於巴塞爾公約的規定,將2,799公噸的汞污泥「偷偷」運到柬埔寨,重創台灣國際形象;1999年初屏東鯉魚山被發現8,700公噸的汞污泥,種種跡象都指向台塑公司;2002年台塑林園廠,被公告為地下水污染「控制場址」;2007年台塑前鎮廠被檢出土壤中鋅和汞濃度超標,又被公告為土壤污染控制場址。台塑公司污染了每一塊用過的土地! 然而,這一件件的污染醜聞,似乎沒有動搖王永慶先生「經營之神」的地位。 巧合的是,王永慶死後,台塑的污染再也紙包不住火。 今年(2010年)3月,台塑仁武廠污染爆發地下水中1,2-二氯乙烷超出管制標準30萬2,000倍的恐怖污染,35.38公頃的土地被公告為「整治廠址」,更可惡的是台塑公司自2002年即已知情,竟長期隱匿,任由15種恐怖的毒性化學物質在土壤、地下水中四處流竄。 六輕18日內連二爆,似乎將這把火從高雄燒到了雲林。 然而,六輕的問題絕不只爆炸這類工安意外,筆者試舉如下:早在建廠之初,政府為了供應台塑六輕的用水,花了238億興建集集攔河堰,專管直送六輕,枯水期不夠用,九成以上還得調撥農業用水,間接加速了地層下陷;六輕和麥寮電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占了全國四分之一,等於全國2400萬人住宅和運輸排碳的總合;附近學校師生因嚴重的空污必須經常戴口罩已是常態,養殖漁業生長遲緩更是漁民不敢宣揚的痛。2009年6月,台大教授詹長權的研究更指出:麥寮、台西、東勢、崙背、四湖等鄉鎮罹癌率與六輕廠的空氣污染有「顯著相關」,鄰近鄉民愈來愈多人得癌症,例如台西鄉,民眾得肝癌的發生率成長了三成,全癌症的發生率成長了八成。 雲林人在六輕運轉十年間,就已嘗受如此污染的惡果。我們要進一步追問的是: 六輕建廠之初所承諾的「繁榮」在那裡? 1993年,台塑承諾六輕建廠後,將興建長庚醫院、醫護、安養社區、護專、客運中心、海濱休閒遊憩中心,建造15萬人的新市鎮,引進37,500就業人口等。然而,如今,只有醫院在興建中,其餘全數跳票,就業人口只有1萬人,其中外籍員工占六成,如此嚴重背信行為,可曾有人追究? 猶記1991年8月,當時的雲林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國...

【我與社運】地球公民籌募500萬基金

敬愛的會員、捐款人: 四月底的理監事會中,我們做出了轉型為基金會的決定。 大家可能會問:協會明明運作得好好的,而且持續成長中,為什麼要轉型為基金會? 在制度設計上,協會是集結一群有共同志向的會員,透過民主機制選舉出理監事,共同決策;基金會則是募集一定資金,由捐助人推舉董監事,由董監事們來監管執行者實踐其宗旨。 台灣大多數的環保組織是以協會型態運作,因為沒有基金的門檻,只要有一群人有共同的理想或目標,就可以成立協會。然而,許多協會成立不久便陷入慘澹經營或淪為一人組織,同時,每逢理監事改選組織就得面臨一次動盪,而全國性的協會,要邀請分散各地的會員來開會,更是折騰。表面上的民主機制,卻變成難以實踐宗旨,限制了組織發展的制度。雖然也有協會運作得宜,但得付出相當的代價避免內耗。 基金會則沒有這樣的選舉程序,如果能推舉具有公信力、專業的董監事,可以長久的守護這個組織;如果能聘用對基金會的理念高度認同、具專業熱忱的專職,透過良好的績效爭取社會支持,反而比較容易實踐組織理想,奠定永續經營的基礎。當然,基金會權力集中的特點,也容易讓基金會的公益價值降低,而乏人監督,或陷入停擺。 2007年地球公民協會成立之初,刻意的限制正式會員的人數,選擇只在高雄市立案,而不登記為全國性協會,為的就是避免因為讓會員大會、理監事會等程序增加行政成本。(例如要湊齊開會人數)。近三年來,這種近似基金會的運作形式,已逐漸開展環境公益事業的格局,也可以說,成立基金會的時機已經成熟。 如果協會能轉型為全國性的基金會,組織的運作將更為簡便,且有助於在全台各地設立分部,讓地球公民協會在高雄的經驗開枝散葉;同時,我們仍將持續鼓吹公民行動,建立義工的參與管道,讓守護大地的力量可以正面循環。 我們從環境運動的經驗及體察社會變遷中體認:當代環境問題的解決,已無法僅靠短暫的抗爭,點狀的關懷來達成。需要的是長期的教育、研究,藉由持續的對話,形成足夠的社會共識,藉由政策、法令的建立來創造一個永續的社會、經濟制度,這一切有賴專業、具公信力公益組織,持續為社會注入活水。 蘇振輝理事長是長期關心環境運動的企業家,他常說:「誰說無料的一定鬰卒?一定笑不出來!」其指涉的是,從事環境公益事業,難道一定就鬰卒,磨損心志,到最後只好身心俱疲的離開?他認為不應只要求工作伙伴的付出,而要問我們能提供什麼成長的機會。...

【我與社運】台灣環境NGO的下一個十年*

文☉李根政( 2010.5.4) 台灣充滿活力,無畏權勢的環保運動者,儘管在資源困頓的情況下,仍扮演了這個社會的良心者、防腐劑,讓這個幽暗的社會看到一些亮光。然而,在經歷了1980年代社運和政治運動緊密結合期,2000年政黨輪替十年的重整期之後,普遍上,台灣的環境NGO都面臨了經營的困境。我曾向幾位環運幹部提出三個基本的問題: 貴會的宗旨和目標是什麼?過去實踐了多少?現在組織的運作模式,能不能實現當初的宗旨和目標? 最後一個問題的答案大都是否定的。 顯然,也許目標的設定大而無當,也許組織運作出了問題,或許二個都有問題。 組織、群眾、資金、人才 想要抗衡政府和財團這種專業的破壞者、掠奪者,打遊擊式的點狀突破,或許是資源有限不得不然的形式,但是想要捍動整個體制,專業的組織還是比較有勝算。 環境問題是世世代代都要面對的課題,唯有重視人才的培養,知識和經驗的傳承,才有可能壯大改變的力量。而這同樣要有實力、有效能的組織支撐。 建立一個專業環境組織,不外乎是「人」和「錢」的問題。 目前許多環保團體的運作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但是,經驗告訴我們:靠政府的補助,既無益於公民社會的發展,也消耗了有志之士的熱情,使得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陷入了極糟的惡性循環。這樣的環保團體,或許偶爾可以虛張聲勢,但無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以台灣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唯有擺脫接政府專案維生,擺脫顧問公司和監督團體的雙重角色,直接面對社會、群眾,在持續的溝通對話中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才能壯大民間社會的力量,產生政治影響力,改變政策和制度。 一份捐款代表一份力量,爭取群眾捐款和街頭抗爭同樣重要;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才能讓多元人才發揮理想,成為培養國家棟樑之材的搖籃。 目標 台灣的環保團體已自然形成議題上的專業分工,例如森林、工業污染、農業、廢棄物、海洋、法律等…,未來的挑戰在如何在既有的議題上深耕。 但是,我們也看到團體們明知組織裡只有一、二位專職,仍然提出包山包海的工作目標,如果都要認真執行,恐怕得千軍萬馬才行。在整個社會都沈默的時候,有人願意出來發聲,當然是有聲勝無聲;明知其不可為的精神誠然可貴,但是,當每個議題,環保團體的處理模式都是虎頭蛇尾,在媒體短暫曝光後,就...

【水資源】極端氣候下的水資源思考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十幾年前,南部正在反對美濃水庫。當時,水資局和學術界中的專家,一再以「沒水庫,就沒水喝!」的口號對大眾洗腦,同時也製造了「喝水的高雄市民」和「反水庫的美濃人」之間的矛盾。 十幾年後,八八水災後緊接著南台大旱,為確保工業和民生用水無虞,一萬九千公頃農田被迫休耕,不僅如此,本已停擺的美濃水庫、吉洋人工湖、士文水庫,水利界又重新倡議,他們的論調還是數十年如一日:「南台灣的雨季集中在5-9月,豐枯季節的雨量本就十分極端,如果不把雨季的水儲存起來,旱季就沒水可以用;其次高屏溪的逕流利用率非常低,讓白花花的水流入大海,實在太浪費。」因此,蓋水庫儲水是最好的方法。 這個邏輯聽起來很合理,但是,放在台灣的環境條件和全球氣候變遷的情境下,就充滿了挑戰。 短命的水庫能解決缺水問題? 在地質年輕脆弱的台灣,山區裡能蓋水庫地方本就不多,壽命也不會太長,加上集水區的植被保護失控,河川的輸沙量非常大,使得水庫更加短命。以全台蓄水量最大的曾文水庫為例,才完工36年,水庫已經淤積了22.3%,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更達到9,000萬立方公尺,意味著只要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水庫就淤滿了;南化水庫才完工16年,淤積了32.9%,八八水災帶來3,600萬立方公尺,只要再來三次,南化也就再見了。這說明了,台灣水庫的壽命大都在幾十年間,而非水利界膨風的百年或千年? 最近,政府準備編列數百億元清淤,但是,據了解曾文水庫預估一年僅能清淤45萬立方公尺,單單這次八八水災帶來的淤積量就要花上200年,何況每年還會有新的土石淤積。因此,水庫清淤充其量只是政府裝腔作勢,向人民展現「有行動、有做事」的政治動作,根本就是九牛一毛。 水庫和人的生命一樣,一旦出生就向著死亡的方向走,台灣的水庫更是普遍短命,在豐水期,還得面臨濁度過高的窘境,這些都證明蓋水庫並非萬靈丹。更何況,興建水庫將淹沒山谷,破壞河川、海岸、海洋的生態,或使人民被迫遷徒,飽受崩壩、洩洪淹水的威脅。然而,全台灣仍如火如荼的建水庫,在雲林飽受爭議的「湖山水庫」已在動工中,新竹尖石的「比麟水庫」、基隆的平溪水庫都在規劃中。 我們要問:一座新水庫,從規劃到興建完工至少要1-20年,對於迫切的水荒有何幫助?難道沒有其他辦法了嗎?一座水庫的投資動輒數百億,這些錢該這樣花嗎? 需求端管理 全球的淡水僅占總...

【工業污染】台塑仁武廠啟示錄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地球公民協會和仁武鄉民在台塑門口的抗議行動.何俊彥攝(地球公民協會提供) 在王永慶過世一年又九個月後,位於高雄的台塑仁武廠,以超過土壤及地下水管制標準30萬2,000倍的污染震驚全台,再度重創台塑企業不堪一擊的環保形象。 由環保署土基會所委託的調查結果顯示,仁武廠中的VCM廠,土壤中含氯的有機化合物有11項超標,其中1-2-二氯乙烷超標757.5倍;地下水有13項超標,其中1-2-二氯乙烷超標30萬2,000倍。HCFC(氟氯烴)廠,地下水有7項超標,其中二氯甲烷超標了2萬2,400倍,仁武廠可說是台灣地下水污染濃度的第一名,而這些毒物大都是公認的致癌物質。 立即停工、檢調介入、風險評估 事實上,土基會的報告是根據6口簡易井、2口標準井所得的樣品,如此粗略的調查,就得出這樣令人震驚的結果,代表污染的事實更加恐怖,為了徹底調查污染及防止其擴散,仁武廠有必要停工受檢。 其次,仁武廠污染絕非一朝一夕所造成,如果我們相信台塑公司所說,2002年是滲漏的起始點,那麼台塑企業這種惡意隱瞞、欺騙社會的行徑應受全民最嚴厲的譴責,而這8年來,高雄縣政府、環保署在這過程中有無凟職,甚至包庇、官商勾結,監察院、檢調單位實有義務進行調查,給國人一個交待。 另外,民眾最關心的是,仁武廠地下水中高濃度的毒化物,會不會影響周邊密集的住宅、農田;每天排放1萬2,000噸含氯的廢水進入後勁溪,對下游引水灌溉的農田衝擊有多大?環保、衛生、農政單位有必要立即進行員工、居民的健康,以及食品安全的風險評估。 地下水的污染本就不易整治,加上含氯毒物的比重大於水,更是難以處理,因此,仁武廠的污染整治,恐怕得花上數十年,甚至百年以上。 同時,為昭公信,相關單位應依行政程序法,將所有資訊公開,並建立民眾充分參與的機制。 檢討放流水標準,杜絕合法排放毒廢水 從2007年開始環保團體即不斷揭露台塑仁武廠排放高濃度的含氯有機物到後勁溪,然而,由於環保法規對於含氯有機化合物揮發到空氣,滲入到土壤及地下水皆訂有管制標準,唯獨排放於水體卻遲遲未訂標準,數十年來,竟任由台塑公司合法排放高濃度毒廢水到後勁溪,污染下游1,390公頃農田,根據海科大林啟燦教授的調查,台塑所排放的「1,2二氯乙烷、氯仿」濃度曾高出歐盟標準的...

【工業污染】2009年台灣環境人權閱覽

文☉李根政(原載2009年台灣人權報告,台灣人權促進會出版) 序曲:向北方抗議 抗議、抗議! 夜行巴士,從高雄的林園、大寮,從彰化、雲林,從苗栗的灣寶… 從350公里遠的南方,從都會的邊埵,出發到一個決定咱命運的所在, 那個地方叫台北, 台北有政府官員、專家學者、鎮暴警察, 他們規定咱講話只有3分鐘,抗議要申請, 政府官員、紅頂學者臉不紅、氣不喘為開發單位護航。 生病、癌症,他們講:是咱吃煙、喝酒、生活習慣不好, 無法證明是工業污染造成的。 縣長、鄉長、民意代表, 出賣咱的健康、靈魂、尊嚴,換他們的地方建設。 咱的青春是冒黑煙的青春,是帶著臭味的青春; 咱的囝子,在黑煙、臭味、爆炸中長大。 不甘願啊,我入土之後,子孫啊同款受拖磨! 有人抗爭是為油錢,我來抗爭是為子孫, 從黑髮抗爭到白髮,從黑髮抗爭到白髮, 不甘願啊,我入土之後,子孫啊同款受拖磨! 2009年一開春,潮寮毒氣事件仍在持續延燒,憤怒的高雄人走到凱達格蘭大道抗議無止境的毒氣污染。這幾年來,後勁、林園、大寮人,飽嘗著工業污染所累積的憤怒,正一波波地向的台北權力中心抗議,除了環保團體中的年輕面孔,抗議隊伍中許多是頂著白髮的老人家。 另外,彰化、雲林、苗栗灣寶的人民則北上抗議著中科四期二林園區、國光石化、後龍科技區等開發案。總結起來,工業污染毒害居民的健康,衝擊食品安全,工業區擴張強徵民地,搶奪珍貴的農田、水資源,也破壞了農漁生產環境,應是今年最顯著的環境人權課題。 大高雄.污染受害者的怒吼 △大寮鄉民的怒吼/何俊彥攝 一、潮寮事件. 從2008年12月1日起至12月29日止,緊臨大發工業區南側的潮寮國中、小連續遭受四天六次的毒氣攻擊,造成上百名師生送醫治療,重者全身抽搐、嘔吐,住院超過二個禮拜,輕者終日昏沈,欠缺食慾,居民人心惶惶,聽到救護車聲便直奔學校,擔心孩子中毒。然而,環保署直到2009年1月2日才作出調查報告,找出7家嫌疑犯,1月7日則點名榮工處的大發廢棄物處理廠是最大污染源,建議縣環保局勒令停工,而和環保署一樣長期失職的工業局和縣政府則似乎置身度外,工業局甚至站在廠商這邊反駁環保署的調查難有說服力。由於無法確保不會有下一波毒氣攻擊,潮寮國中、小師生被迫易校上課,環保署說,即使工廠做最大努力、環保單位全天候監控,仍無法改變有空污發生的可能,遷校是最好的方法。 1...

【我與社運】地球平安,公民行動

2010 給會員的年度報告暨賀新年 「你們協會的執行長是開車或騎摩拖車上班?」,一位會員告訴我,他的同事帶著挑釁的語氣提問,彷彿要以此衡量這個團體是否值得尊敬,幸而我是騎單車上班的,這才通過了考驗。 「生活環保的聖人」似乎是許多人心中衡量環保人士的一把尺,甚至認為只有 100 %實踐的人,才夠格從事環境公共事務。但是,我得坦承,生活在台灣.高雄這種工業文明所支撐的大都會,還有自己多多少少的欲望、慣性,因此,我每天的生活還是有些耗能、不夠環保。 從事環保運動的朋友,「言行一致」確實很重要。但是,社會大眾更該關注的是該人士或團體處理公共事務的理念和實踐能力。 因為,現今環境破壞的根源來自政府和大企業。例如,一個力行減碳的台灣人,一年所能減少的碳排放僅約 2 、 3 噸,但是,政府正積極推動的中科四期二林開發案就將增排 1,095 萬噸、國光石化將增排 1,193 萬噸,二者足可抵消約 800 萬人以上的減排努力。(更何況,如果沒有體制的配套,根本無法讓 800 萬台灣人同時改變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認,個人的行動有其必要,但不要誤以為靠個人生活環保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 做為一個公民,我們可以團結起來,透過組織化的運動,改變這個不公義、不永續的社會 和 經濟體制,這就是環保團體存在的價值。 1 %的夢想,地球公民協會邁入第 3 年 有位環運界的好朋友,年齡與我相仿,不論學歷或運動經驗都是一時之選,但薪水時有時無,搞運動十幾年,還是不敢讓父母親知道自己在環保團體「工作」。朋友們常讚嘆我辭去教職,但我更常想到這些付出青春,年紀不小卻仍舊孓然一身,儼如「羅漢腳」的朋友,與他們相比,我已擁有太多。 以台灣現有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但是,目前多數環保團體的運作卻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一個公益組織,因此,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這樣的環保團體,要如何和勢力龐大的政府、政客和財團對抗?如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發展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是台灣社會關鍵的功課,如果這一關不打通,台灣的環境不會變好。 從十年前我就夢想著:只要每個人捐出每月所得的 1 %,那麼 100 個人至少可以創造一個工作機會,讓有志從事環保事務的年輕人投入,環保力量就能日益壯大。 幸...

【守護森林】誰是山林破壞者? 論國土復育政策

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2010.1.15) 台灣山區的土石流災變,1990年從台東的銅門、紅葉開始,1996年的賀伯颱風後則持續重創南投、嘉義、雲林等中部山區;2008年的八八風災則猛爆性的發生在高屏山區。 土石流埋沒了部落、村莊,傷亡慘重,同時也破壞了山區道路交通,使得政府疲於救災、復建,投入的道路、橋梁、堤防、攔砂壩、邊坡水土保持工程費用越來越高,往往前一年的復建工程未完工,新的颱風大雨又將之沖毀,反覆無效投資令人興嘆! 就災民的立場,當然希望政府能夠協助其恢復道路,保護農地、房屋,使其能夠復舊生活;然而,國人不免要問:山區農業、旅遊產業每年創造的產值、經濟所得,與政府每年投注的工程費用相較是否值得? 八八災後,政府、輿論和重量級慈善團體似乎把「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做為解藥。隱隱指向:「原住民是山林破壞者」,這令已在慌亂的救災,倉促的重建政策中疲於奔命的災民,遭受著雙重的壓迫,一方面是大自然加諸的生存壓力,一方面則是被迫在短時間內做出遷村、改變生活方式的決定。 我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以偏蓋全,是見樹不見林,對面臨族群存續巨大挑戰的原住民族更是殘酷的指責。 若問:現今原住民在山地的農業活動,會不會造成山林水土的破壞,答案是肯定的。例如,種植生薑的過程必先伐木、用怪手整地,開路,種植過後,該地7-10內無法再種生薑,於是得再砍伐森林,開闢新農地;所遺之地則種上果樹、及根莖、蔬菜等短期作物。伐木、整地、單一植被、產業道路,的確都會破壞水土。 但是,若問:現今山林破碎的元凶、最大破壞者是誰,則必需從台灣百年來的山林開拓政策和制度,以及現今的土地利用做全盤的探討。其結果絕對不是原住民,而是漢人;不是部落,不是山老鼠,不是林農,而是林務局、政府…。 歷來政府和學界檢討土地利用與土石流等課題,根本忽略了台灣地體與植被形成的穩定關係,同時也刻意不檢討百年伐木和政府鼓勵山地開墾的政策,只集中在所謂「超限利用」與「濫墾」,彷彿只有人民犯錯,而且和政府無關。 如果因為原住民在山上的農業活動會破壞山林,所以叫他們離開;那麼漢人來台400年全面摧毀原始森林,從事精密農耕,把平地所有野生動植物趕盡殺絕,發展工業污染河川、土地,是否也該全面退出? 這樣的邏輯太簡單,也太恐怖。八八水災當然是天災加人禍...

【守護森林】生態學家和獵人的森林

文☉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2010.1.14 ) 天乙山的山林大夢 2009 年 12 月 8 日 從那瑪夏下山,回程中順道前往甲仙的天乙山,探訪 10 年前的山林復育大夢的實踐基地。 天乙山是高雄左營興隆淨寺從 1984 年 3 月迄 1996 年 8 月所購約 20 公頃 的山坡地,其地於甲仙東南,甲仙埔山( 407.8 公尺 )之北,為平緩淺山坡地,「天乙山」為該寺紀念其前任住持而命名。 1981 年,心淳師父繼任興隆淨寺住持,因思「國土淨則眾生淨,國土淨則心淨」,更思有一崇尚自然的天然道場(心淳法師, 1998 ),萌生山林復育之夢。 1997 年,心淳師父碰上了陳玉峰教授,陳教授長期投入森林保護運動,向宗教界闡述「保育天然林才是宗教界的積極護生」,同時正鼓吹由民間發起「購地補天、生態綠化」。在此因緣際會之下,心淳師父乃委託陳教授進行規劃,期將這 20 公頃土地復育為天然林,作為淨土宗自然道場。 陳玉峰 教授乃經耆老之口訪,鄰近區域植被調查、考據研究等方法,了解該區未破壞前的原始植被,由其組成與環境,推估演替及相對穩定社會的大致情況,從而設計植栽,據以執行。在尊重自然本身復育能力之前提下,促進演替發生(例如種源),縮短演替時間。此即 陳 教授所說之「生態綠化,即人工復育天然林之方法。 經調查後,了解天乙山全部土地皆屬人工植被,主要荔枝、龍眼、檳榔等果樹,還有柚木、麻竹等,由於土地經多次農林使用,且附近四周完全由人工植被所環繞,原始植被之種源欠缺的情形下,即令任其次生演替,雖百年亦不能達成成熟之低海拔闊葉林。 因此, 陳 教授在前述研究基礎下,依不同坡段設計植栽物種,進行人工復育。 例如上坡為台灣櫸木、楓香、無患子、黃連木、台灣石楠、烏皮九芎等;中坡為台灣栲、香楠等;下坡為大葉楠、樹杞、軟毛柿等;溪谷則設計茄冬、幹花榕、山菜豆等,有些植栽則從山頂迄溪谷皆適合,例如黃連木。 而現存之植被則依以下原則處理:原生植物全數保留不予修剪;果樹、外來種剪除部分枝幹,增加透光度;除造林植栽之挖穴、施肥等,地表及地中根系不予處理;多次伐除竹叢,根系令其自然分解;禁用殺草、殺蟲劑、化肥等;清除蔓澤蘭等外來殺手物種。 1999 年 4 月,以及 5 月母親節,陳教授開辦之環境佈道師南台學員,開始在天乙山陸續種上生態綠化之種苗。...

【我與社運】春聯、書法與因緣

今年是第五年寫春聯,時間沒到已有朋友在問,今年寫什麼。我說這是祕密,寄到了自然知道。 幾個月前,我特別請蘇振輝理事長想想要送給大家的春聯要寫什麼。 後來,我收到一則簡訊。蘇理事長說他想了很久,最後決定了「敬天愛人」這四個字。這四個字,是被譽為日本「經營之聖」的企業家稻盛和夫所創辦京都陶瓷的社訓,稻盛和夫一生崇拜明治三傑之一的西鄉隆盛,而西鄉一生追尋的即是個四個字。 用這四個字拜年雖有點嚴肅,但也很貼切的表達我們每個人的心之所繫。天可以視為每個人終極的信仰,或者宇宙、自然、地球的法則。 我寫書法用的毛筆是長鋒羊毫,寫了很多年,不僅寫禿了,還因為保養不當邊寫邊掉毛,但,這是我最愛用的筆,軟中帶硬,台南佳里的一位林老師傅做的,比任何知名筆莊的都好。 中途實在寫不下去,趕緊請老師傅寄來二枝,於是有朋友收到的,可能是禿筆寫的,沒那麼溫潤。 我時常講,書法和音樂有點類似,表演或寫的時間結束,就結束了,沒法寫或演奏出一模一樣的東西。寫一千多張的過程蠻像是在修練的,反映著當下的身心狀態。根政喜歡的書體很多,同一天的心性和體能條件也有差異,良莠不齊是必然。 因此,還是那句老話,誠意到了,覺得難看的請見諒。 1995年我從金門到台南教書,最後落腳高雄,起初很不能適應都市叢林的生活環境,直到老婆帶我去認識柴山,加入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才逐漸有了歸屬感。保護柴山是我第一個參與的環境運動,後來在高雄市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仍然持續關注柴山議題,出版了二本專書,2000年我甚至因為見證高雄市府拆除一位立委的違建而被當眾毆打。多年來,柴山雖不是我們主要的議題,但必要的時候,仍然會持續關注。 2008年底我們主辦了柴山論壇,凝聚了市府和民間保護柴山的策略和行動方案,再次確認了朝向自然公園經營管理的共識,2009年政府宣布要在這裡成立第一座國家自然公園,將之納入國家公園體系,至此,歷經18年的自然公園催生運動終告開花結果。 一次偶然看到自然公園徵選Logo的活動,距離截稿不到一個月,我臨時起意,和美編俊彥商量,我寫字他設計Logo去參加比賽。我把書法字交給俊彥後幾乎就忘了這件事,沒想到一個多月後我接到俊彥的電話說,「我們得了第一名」。我高興了很多天,除了獎金剛好是我準備捐給基金會的額度外,最高興莫過於竟然有此機會為自然公園寫上一個標準字--真是奇妙的因...

【我與社運】2011新春拜年

敬愛的朋友們: 新年快樂! 又是新的一年,生命總是一期一會,但又是像長河般流轉,無法切割。 過去一年中,我們籌募500萬基金,轉型為全國性的環保基金會,同時在台北成立了辦公室,和台灣環境行動網完成合併。 地球公民協會(MET)和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一南一北,雙方在議題、地域上有高度互補,TEAN長期關注責任高科技議題,在國際串連也有相當的基礎,學術界更有豐厚的人才;MET則是關注山林保護和工業污染議題的專業團體,組織和財務已有相當基礎。 從2010年3月開始,兩會開始討論合併的可能性,主要著眼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希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貢獻社會的組織。」期間,地球公民協會著手進行組織改造,從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9月為止,共有174位捐款人捐助了500多萬元基金,並於12月完成立案。在此同時,台灣環境行動網也召開了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兩會之合併。 此一發展,打破了台灣人「放尿攪沙不會作堆」的刻板形象,對台灣的環保運動更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十幾年來,除了在各種議題上的著力外,其實我最關心的是組織經營。剛開始我說「面對專業的環境破壞者,我們需要專業的環保團體」;三、四年前說「讓環境NGO成為社會的常態部門,而非時有時無的角色」;最近則說「向社會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環境運動。」 我所說的是再世俗不過的東西。 不論是要看守我們珍愛家園,或者拯救瀕危的地球,都需要長久而持續的關注。這不只是靠少數志士的「愛心、熱心、恆心」可以達成。這是一個持久戰,除了前線的將士,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整個運動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才、錢財」之聚合,建立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兩會的合併,正是人才、錢財聚合的開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讓這股善的力量越來越大。 過去一年,我在全台灣各地演講,聽眾從小學生到大學老師;家庭主婦、上班族,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絕大多數的朋友反應都很熱烈,我可從表情、肢體的反應讀到他們心中的感動、認同或者同我們一樣的憂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麼?」答案表面看來很簡單,無非是出錢出力,但我個人實踐的過程卻發現,外界看來也許是我們在付出,實際上這份工作卻是對自我無盡的挑戰與考驗。 「愛」越深,對生命看得越透,能捨的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