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2011新春拜年

敬愛的朋友們:

新年快樂!

又是新的一年,生命總是一期一會,但又是像長河般流轉,無法切割。

過去一年中,我們籌募500萬基金,轉型為全國性的環保基金會,同時在台北成立了辦公室,和台灣環境行動網完成合併。

地球公民協會(MET)和台灣環境行動網(TEAN),一南一北,雙方在議題、地域上有高度互補,TEAN長期關注責任高科技議題,在國際串連也有相當的基礎,學術界更有豐厚的人才;MET則是關注山林保護和工業污染議題的專業團體,組織和財務已有相當基礎。

從2010年3月開始,兩會開始討論合併的可能性,主要著眼於:「壯大台灣環境運動的影響力。」希望「共同創造一個有利於環境NGO工作者實踐夢想,貢獻社會的組織。」期間,地球公民協會著手進行組織改造,從6月開始募款準備轉型為基金會,截至9月為止,共有174位捐款人捐助了500多萬元基金,並於12月完成立案。在此同時,台灣環境行動網也召開了臨時會員大會,決議兩會之合併。

此一發展,打破了台灣人「放尿攪沙不會作堆」的刻板形象,對台灣的環保運動更是一個突破性的進展。

十幾年來,除了在各種議題上的著力外,其實我最關心的是組織經營。剛開始我說「面對專業的環境破壞者,我們需要專業的環保團體」;三、四年前說「讓環境NGO成為社會的常態部門,而非時有時無的角色」;最近則說「向社會爭取經費和行動的支持,是最重要的環境運動。」

我所說的是再世俗不過的東西。

不論是要看守我們珍愛家園,或者拯救瀕危的地球,都需要長久而持續的關注。這不只是靠少數志士的「愛心、熱心、恆心」可以達成。這是一個持久戰,除了前線的將士,更需要源源不斷的糧草支援。整個運動的核心其實就是「人才、錢財」之聚合,建立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基金會的成立、兩會的合併,正是人才、錢財聚合的開始,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創造正向回饋的組織文化,讓這股善的力量越來越大。

過去一年,我在全台灣各地演講,聽眾從小學生到大學老師;家庭主婦、上班族,各行各業的人都有。絕大多數的朋友反應都很熱烈,我可從表情、肢體的反應讀到他們心中的感動、認同或者同我們一樣的憂心。最常被問到的問題是「我們可以做什麼?」答案表面看來很簡單,無非是出錢出力,但我個人實踐的過程卻發現,外界看來也許是我們在付出,實際上這份工作卻是對自我無盡的挑戰與考驗。

「愛」越深,對生命看得越透,能捨的越多越大。「願」不是輕率的許諾,唯有充實內外在根基,才能形成真正實踐的力量。

過去三年,最要感謝由蘇振輝理事長所帶領的理事會,和陳銘彬常務監事所領導的監事會,始終如一的支持著專職的工作;最令我驕傲的是協會專職人員,在承受很大的身心壓力下,仍待人有情溫暖,處事正面積極,在客觀嚴謹之餘,也充滿感性。在許多面向,他們彌補了我的許多缺陷,共同成就了地球公民的各項成果。另外,義工們在周益村、黃裕文兩位老師的帶領下,則代表了公民深度關懷環境事務,參與組織運作的典範。無論以專業付出的俊彥、修文;或者積極擴大協會影響的志男、美里、裕峰、益村,還有常常來捧人場的美杏、怡賢、姵晴、柯大哥、宇軒、稟荃,以及一群專職和義工的小小孩,常來辦公室熱場,讓地球公民更像個溫暖的大家庭。

散布台灣各地的支持者,常貼心地寄送友善環境的農特產品與同仁及義工分享,像是啟東大哥送來的水梨 、米粉、自製桔醬;麗娜老師從東部寄來的橘子、釋迦、柳丁、米;雪綿大姐送來的點心、道將圳文化學會楊清樑先生的柚子、喜願施明煌總兼的麵包、麵條;楊叔叔的棗子…,我們領受了這滿滿的祝福與鼓勵,無疑,這一切都是支持我們走下去的動力。

最後,要再度感謝您的捐助,包括財力、物力、精神上的支持。全台共一千多位捐款人的善緣集結,正是守護地球公民成長最關鍵的力量。

未來的一年,轉型後的基金會將在董監事的監督下,強化北高兩地辦公室的運動效能,連結更多善緣;延續關注山林保護、工業污染等議題,加上原先台灣環境行動網所關注的高科技議題。同時,也將強化文宣工作,突破和尚對和尚唸經的限制,讓大眾更了解、支持環保運動。

祝福大家,平安健康!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2010.1.12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