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地球平安,公民行動


2010給會員的年度報告暨賀新年
「你們協會的執行長是開車或騎摩拖車上班?」,一位會員告訴我,他的同事帶著挑釁的語氣提問,彷彿要以此衡量這個團體是否值得尊敬,幸而我是騎單車上班的,這才通過了考驗。
「生活環保的聖人」似乎是許多人心中衡量環保人士的一把尺,甚至認為只有100%實踐的人,才夠格從事環境公共事務。但是,我得坦承,生活在台灣.高雄這種工業文明所支撐的大都會,還有自己多多少少的欲望、慣性,因此,我每天的生活還是有些耗能、不夠環保。
從事環保運動的朋友,「言行一致」確實很重要。但是,社會大眾更該關注的是該人士或團體處理公共事務的理念和實踐能力。因為,現今環境破壞的根源來自政府和大企業。例如,一個力行減碳的台灣人,一年所能減少的碳排放僅約23噸,但是,政府正積極推動的中科四期二林開發案就將增排1,095萬噸、國光石化將增排1,193萬噸,二者足可抵消約800萬人以上的減排努力。(更何況,如果沒有體制的配套,根本無法讓800萬台灣人同時改變高碳排放的生活方式)。
不可否認,個人的行動有其必要,但不要誤以為靠個人生活環保就可以解決環境問題。做為一個公民,我們可以團結起來,透過組織化的運動,改變這個不公義、不永續的社會經濟體制,這就是環保團體存在的價值。
1%的夢想,地球公民協會邁入第3
有位環運界的好朋友,年齡與我相仿,不論學歷或運動經驗都是一時之選,但薪水時有時無,搞運動十幾年,還是不敢讓父母親知道自己在環保團體「工作」。朋友們常讚嘆我辭去教職,但我更常想到這些付出青春,年紀不小卻仍舊孓然一身,儼如「羅漢腳」的朋友,與他們相比,我已擁有太多。
以台灣現有的經濟力及廣大的中產階級,想支撐更多專業的環保團體來為人民和土地代言應非難事。但是,目前多數環保團體的運作卻是仰賴政府的委託案,從中節省開支勉力支撐一個公益組織,因此,人才總是留不住,經驗也很難累積。這樣的環保團體,要如何和勢力龐大的政府、政客和財團對抗?如何發揮持續的影響力?
發展有組織、有群眾的環保運動,是台灣社會關鍵的功課,如果這一關不打通,台灣的環境不會變好。從十年前我就夢想著:只要每個人捐出每月所得的1%,那麼100個人至少可以創造一個工作機會,讓有志從事環保事務的年輕人投入,環保力量就能日益壯大。
幸運的是,地球公民協會已在實踐、開創台灣環境運動的新局。儘管大多數台灣人根本不知道什麼叫「環保團體」,也還不習慣捐款給環保團體,但是,截至2009年底為止,協會已累積700多位的捐款人(含240位定期捐款),在未接受任何政府經費下,支持了六位專職員工,努力開展各項議題。
目前協會的運作經費中,60%來自小額捐款,40%來自10萬元以上的大筆捐助。財務收支除會內審核外,並委託專業會計師記帳,財務報告逐月公布於網站,捐款名單則於每年3711月,刊載於《地球公民通訊》,並同步刊載網站。
感謝您的支持,我們正持續累積改變社會的力量,共同創造台灣的環保運動新格局,2010年協會的工作目標是:強化各議題及行政部門的專業與人力;募款目標是:捐款人數至少1,000人(定期捐款至少300人),非常需要您持續的支持並引薦親朋好友。
2009年工作要覽與前瞻
「工業污染」和「山林破壞」是協會目前主要關切範疇。
去年,協會最重要的成果應是反台電大林電廠擴建案。在本會成功結合高雄市政府、市議會下,以使用潔淨能源--「污染減半、二氧化碳不增量」作為訴求,歷經2年多的抗爭,729的環評大會,經鏖戰近4個小時後,在投票時逆轉勝,以76票,將4座燃煤機組減為2部。此一決議雖仍與高雄社會的期待尚有落差,但在目前失衡的環評會結構,及環保署的全力護航下,已是難得的成果。 如此一來,二氧化碳比原案減少了約800萬噸,空污應可比現在減半
然而,不是每個案件都能有決定性的成果,「中油三輕更新擴廠」環評,在本會與在地環保人士反對下,仍然照案通過。但是,在我們的努力下,林園地區在遭受數十年的污染後,首度在環評結論要求下,要進行居民健康風險評估、成立監督委員會。
除了在台電大林電廠、林園三輕擴廠案扮演救火隊角色,協會也主動出擊,進行專案的調查研究,讓隱藏性的重大環境議題浮上擡面,並持續推動政策的改變。
3月植樹節,本會發表了「我們吃掉多少森林?台灣伐林種菇議題之調查研究報告」,揭露了台灣每年伐木2,300公頃供應養菇產業的事實,引發社會不少迴響;10月透過在花蓮和苗栗的調查,我們揭露了「砍大樹種小樹」的獎勵造林政策,經遊說立法院,成功凍結2010年四分之一的造林預算,這二項議題還需持續的追蹤,才能取得重大成果。另外,我們也關切國家公園法修法、宗教團體法讓寺廟占用國公有地合法化等課題,八八水災後,則積極勘查災情,推動兼顧原住民生計與文化之山林保育政策擬定。
在這些浮上媒體的議題背後,有著大量的行政、組織與教育工作,例如每月一場的講座,每年的寒、暑期營隊,與主婦聯盟合作社合作的水資源教育案等,一場又一場的活動,凝聚、擴大、連結著更多的環境關懷者;而每年三期的「地球公民通訊」,透過富有美感的高水準編輯,傳播著協會所關注環境議題與人文思考。
值得驕傲的是,這些複雜且多樣的工作,是由極少的專職人員和義工所完成,個人和副執行長敏玲、執行祕書淑文[1]、行政助理馥慈,研究員俊朗、卉荀等,已形成默契絕佳的團隊,持續保有熱忱,不斷的努力追求專業是我們共同的特色。
義工組織是協會許多行動的核心。在益村和裕文前後二任召集人的帶領下,主動企劃及參與了許多行動,例如4月的「愛地球行動劇」企劃、展演及影片的後製;8月的反台電大林廠之街頭行動、祈福晚會;12月,因應COP15會議,在哈瑪星的溫升2℃行動等。精采的企劃,讓向來嚴肅的環境運動,增加了輕鬆多元的面貌,不僅鼓舞了觀眾也激勵了參與者。有些義工則發揮專業做出貢獻,例如設計網站程式的修文,攝影兼美編的俊彥。對於2009年義工們的付出,除了深深的感謝,更是要給與高度喝采!
一整年的工作中,由蘇振輝理事長、楊博名副理事長、陳銘彬常務監事所領導的理監事會,不時的加油打氣,給與了專職人員很大的支撐,構成一個溫馨且朝氣蓬勃的組織。
在嚴肅和緊湊的工作中,雪綿常常送來好吃的地方點心;道將圳文化學會的楊清樑理事長送來嘉義老欉的柚子、雲林斗六文昌伯的柳丁;喜願麵包坊的施明煌總兼加碼贈送好吃的麵包,讓我們享有口福及滿滿的人情味。
協會的工作到底有沒有成果?來自網友的肯定和支持蠻受用的。在協會揭露伐木養菇真相後,網友留言:「感謝地球公民協會,如此認真專業的揭露出台灣目前面臨的最迫切最嚴重的問題。再次替2300萬台灣人向你們致敬!」;三輕擴建案,我們陷入挫敗低潮時,網友留言:「感謝所有前線的戰士們,德不孤,必有鄰。」「請別放棄,加油!我想這是許多沒有辦法親自參與卻關心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想對你們說的話,因為有你們,台灣這塊美麗的島嶼或許還能多獲得些許喘息的時間與空間。」
感謝許許多多的因緣助力,也許我們不曾謀面,但這些不斷累積的善緣,正是台灣社會最重要的資產,身處於這個正向循環的漩渦之中,讓我們常常在充滿著感恩的狀態中實踐理想。
拜年.風調雨順
讀師專時,國文課依慣例得繳書法作業,那時年少輕狂,總喜歡找一些特別的帖子來臨摹,我向來不喜歡規矩的楷書,因此挑了個有行書味道的褚遂良「倪寬贊」,可能帖子太冷門或者寫得實在太差,國文老師收到我的作業後,下評語:「請不要亂寫」。
沒想到這個喜歡亂寫的學生,卻是少數畢業後繼續拿毛筆寫字的人,一直寫到了30歲才停下筆,開始投入環保運動。2007年開春,為了表達對贊助人及運動界好友的感謝和祝福,我重新提筆寫春聯替代新年賀卡,這幾年陸續寫了「祝福台灣」、「簡樸安康」、「平安自在」,今年則是寫「風調雨順」,願上蒼保佑氣候平穩,讓全球生界得到喘息,大家平安。
今年總共寫了800多張,一開始心中有所罣礙,一則怕朋友們看不懂,二則,心想既是祈願風調雨順,總不好寫得似狂風暴雨。因此,就老老實實、平平穩穩寫隸書,但是,到後來還是忍不住寫行草,還有一些是中間型,寫過了近300張,老婆大人提點,反正就是個符號,誠心最重要,而且已告知寫的是什麼,所以開始無所顧忌的寫。
這十年來都拿刷子寫抗議標語,春聯算是根政的年度書法習作,在邊寫邊品味自己最喜受的古代書家作品中,享受這時空交會,稍縱即逝的創作型式。如果朋友們覺得實在太難看,也許也可下「請勿亂寫」之評語,然後驅之別院(回收桶)。
感謝您對協會的支持,
祈願今年風調雨順,大家平安!
執行長.根政敬上2010/1/28


[1]自創會以來戮力貢獻的淑文,因另有生涯規畫在10月離職,但還是在義工團隊中,對此,大家雖然不捨,但還是給與滿滿的感謝與祝福。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