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苗栗山林的呼喚




無用之用--山黃麻林:多山的苗栗,因為頻繁的伐木、造林,很少可以看到美麗的天然林,130號線道大湖、三義鄉鎮界限往西約1公里處,線道兩側次生林(估計自然復育15年)林相完整優美。楊國禎副教授說明,由於瓦斯取代薪柴,讓這裡得以自然演替為次生林,這片森林裡主要的植物是山黃麻、白袍子、江某、香楠、台灣山桂花、九節木、月桃、金狗毛蕨等,還可以聽到竹雞、小彎嘴畫眉、五色鳥、樹鵲的叫聲。這片次生林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多層次的植被也保護了水土。但是,許多林業人員從木材利用的角度來看,聲稱:這樣的森林一點價值也沒有。(2009.5.18攝)

因為調查伐木養菇和造林的議題,我們把目光投向了苗栗這個多山的地區。

苗栗有全台灣數量最多的碎木工廠,伐木商皆伐山坡地上的森林,再由碎木工廠將木頭粉碎為木屑,源源不絕的送到製包廠做成太空包,供應養菇業者,我們估計苗栗每年的伐木面積可能高達數百公頃;同時,這裡是20082009年全台灣申請造林面積第二名的縣市(45公頃),絕大多是地主先將森林賣給伐木商,全面皆伐後再向政府申請獎勵造林。

2009年,我們前後跑了四趟苗栗,看了許多伐木造林地,即便行車過程也隨處可見新鮮的伐木區和伐木後形成的草生地。20095月,邀請植物生態學者楊國禎教授前往苗栗通宵、苑裡、銅鑼、泰安一帶勘查,車行約200公里,勘查了數個伐木造林跡地。楊教授有一個概要的觀察:「沿途沒有一片超過30年的森林。」除了農耕地外,絕大部分地區的植被是相思林、造林地、桂竹林與伐木後形成的芒草地,還有極少數的其他雜生次生林等,這是個頻繁翻土、擾動的不安土地。

以下分享通霄鎮二個造林案例,從中探討現今山林問題。

福龍里北勢窩段。該地主為「OO祭祀公業」,面積約7.5公頃的土地,屬國土保安區中的農牧用地,山體呈現一個ㄇ字形,坡度約在20-40度不等,原本是一片相思樹林,2008年伐木後形成草生地,部分為小花蔓澤蘭覆蓋。伐木後地主向縣府林務科申請獎勵造林,林務科現勘後認定此造林前地況為「草生地,部分桂竹及小花蔓澤蘭」,於是核淮其造林,提供的苗木是茄冬及櫸木,業主為了怕雜草叢生影響苗木生長,把殘存樹頭弄死(現場有些焚燒樹頭痕跡),甚至雇工噴灑殺草劑「巴拉刈」。此舉其實非常費工、花錢,顯見業者非常努力的想要照顧好苗木(照片一、二)。

經過這一番努力,廣大的林地上絕大部分是裸露地、焦黑的枯草,還有局部的崩塌,現場可說是慘不忍睹。
相較之下,陵線西側未實施伐木、造林的地區,相思樹高約10公尺密佈成林,對比非常強烈。
   

照片一、二、通宵鎮北勢窩段某祭祠公業造林地,2009.11.19

冬至(1222日)那天,階同田秋堇立委和林務局等到苗栗通宵勘查林地,一下車映入眼廉的是另外三片造林地(照片三、四),照片中的左側那片裸露地是櫸木造林地,遠處的那片是苦楝造林地,前方及右側的也是苦楝造林地,原是相思樹林。根據現場遺留的樹頭及新竹縣林務人員的解說,這些原來都是相思林,經全面皆伐後進行整地,屬2009年核准的造林案,獎勵造林政策更已形成農牧用大規模伐木的誘因。(如表1)。

從照片中可以看得出來,坡度很陡,現場量測右邊的林地,坡度約在35度左右,這樣大規模的伐木、整地,竟然都不需要任何申請,實在令人匪夷所思,也難怪要土石橫流了。

地段
地號
造林面積(公頃)
樹種
備註
通霄鎮北勢窩
797
1.35
櫸木、烏心石、無患子
農牧用地
通霄鎮北勢窩
801-1776
0.9
櫸木、無患子
農牧用地
通霄鎮北勢窩
777
0.4
苦楝
農牧用地
1. 通霄鎮北勢窩段2009年核准造林地,苗栗縣政府提供。
      
照片三、通宵鎮北勢窩段三個造林地,2009.12.22

山坡地保育三不管
上述的土地都屬山坡地保育區農牧用地,為什麼山坡地保育區可以允許全面皆伐森林、整地、開路、造林?
1020年為週期,頻繁的伐木、整地、造林,珍貴的表土流失非常驚人,長期下來必然導致土壤益加貧瘠,有些地方則避免不了較大的崩塌,如果加上極端氣候、暴雨等因素,將來難免會產大大災難。
當我們揭露了苗栗地區的伐木造林案,林務局聲稱,農牧用地的伐木行為,他們管不著。然而,林務局該管的是「森林」本身,而不在使用地別,該局顯然是刻意的限縮解釋了森林法。
再者,依水土保持法第9條、第12條之規定,農牧用地之經營或使用應實施水土保持之處理與維護:水土保持義務人應先擬具水土保持計畫送請主管機關審核後實施。

在農牧用地上的伐木造林活動必然涉及「修築農路」或「整坡作業」,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和地方政府實屬責無旁貸。然而,長期以來,水土保持局忙著自己做工程,根本不管制山坡地的伐木造林活動,許多地方政府也長期怠忽職守,或迫於民眾、民代壓力,執法寬鬆。

據了解,在苗栗地區一公頃的森林賣給伐木業者,價值只有3萬元左右,相當於上班族一個月的薪水,而這一公頃的森林,大約有數百至上千棵的樹木,需十至數十年方能長成。農林產品與工商所得的巨大落差,益加凸顯了農林從事者的經濟弱勢,如果國家真的重視山林保育,不可能拿不出錢來保護森林,給與農民限制伐木的合理補償。

台灣對工業部門的補貼、道路等公共工程出手闊綽,例如,政府為開發科學園區至少已貸款1500億以上,蘇花改預估要花400億,國道七號要花660,但是,保護森林免於被砍伐就拿不出錢來?

屏東縣政府有鑑於縣境內伐木情況嚴重,從2007年開始為了保護既有的森林,制定了十年限制伐木的補償辦法,鼓勵申請伐木的地主接受36萬的補償費,因而保護了近300公頃的森林,實在值得中央政府及各縣市政府參考。


守護森林,需要您的行動!
本會在揭露伐木造林的荒謬政策後,展開國會遊說。經田秋堇委員等人極力推動,促成二項主決議。一為『99年度新植造林700公頃獎補助費117,000千元凍結四分之一,並請林務局邀集民間環保團體共商修改、增訂「獎勵輔導造林辦法」後,再於解凍。』二為:『水土保持局應於100年度之治山防災工程預算中,應有百分之二十用做「保護現有森林不被砍伐」,詳細施行辦法建請水土保持局與林務局共同擬定,並送本院經濟委員會審查。』

本會將結合友團持續監督行政部門落實立法院的決議,致力於減少森林砍伐,保護天然林,極需台灣社會共同關注。

附錄:伐木跡地勘查紀錄


1.通宵鎮與銅鑼鄉交界地區,海拔約400公丘陵地,在苗37縣道距130號線道1公里兩側伐木跡地,面積約2公頃,伐木跡地樟樹被刻意留下,旁邊有一相思造林地(照片前景)。2009.5.18

    
2.寮仔湖山東麓伐木跡地約2公頃。2009.5.18
 
3.130縣道11.5K伐木跡地約1.5公頃。在現場有聽到電鋸聲音,但是沒有找到伐木現場,該區域交通發達,距離碎木工廠大本營~銅鑼只需30分鐘車程。2009.5.18
  
4. 造橋鄉豐湖村,該(TWD67 234798.2722558)伐木後,新植柏、茄苳等小苗面積約2公頃。2009.11.19
   
5.通霄鎮圳頭(TWD67 221831.2707642),去年伐木今年申請造林,主要植栽為茄苳、相思樹,但是伐木現場一眼望去盡是自然下種的相思樹苗,根本無需人工植林,就已經是成片的天然相思樹苗圃。站在這片造林地遠眺對面山頭,可以看到最近才剛砍伐,好像被剃光頭髮的山坡地。2009.11.19
    
6.62-1鄉道從泰安鄉公所往東南方爬升,除了苗62-1鄉道在往洗水山叉路口已經斷裂不通,連接的產業道路以水泥鋪設,僅容一輛車子通行。往洗水山叉路口往下(產業道路)約2公里,桂竹林砍伐後以挖土機整地,面積約1公頃。旁邊為伐木後新植的桃子園(可能是水密桃)。2009.5.18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