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用之用 -- 山黃麻林: 多山的苗栗,因為頻繁的伐木、造林,很少可以看到美麗的天然林, 130 號線道大湖、三義鄉鎮界限往西約 1 公里處,線道兩側次生林(估計自然復育 15 年)林相完整優美。楊國禎副教授說明,由於瓦斯取代薪柴,讓這裡得以自然演替為次生林,這片森林裡主要的植物是山黃麻、白袍子、江某、香楠、台灣山桂花、九節木、月桃、金狗毛蕨等,還可以聽到竹雞、小彎嘴畫眉、五色鳥、樹鵲的叫聲。這片次生林維持了生物多樣性,多層次的植被也保護了水土。但是,許多林業人員從木材利用的角度來看,聲稱:這樣的森林一點價值也沒有。( 2009.5.18 攝) 因為調查伐木養菇和造林的議題,我們把目光投向了苗栗這個多山的地區。 苗栗有全台灣數量最多的碎木工廠,伐木商皆伐山坡地上的森林,再由碎木工廠將木頭粉碎為木屑,源源不絕的送到製包廠做成太空包,供應養菇業者,我們估計苗栗每年的伐木面積可能高達數百公頃;同時,這裡是 2008 ~ 2009 年全台灣申請造林面積第二名的縣市( 45 公頃),絕大多是地主先將森林賣給伐木商,全面皆伐後再向政府申請獎勵造林。 2009 年,我們前後跑了四趟苗栗,看了許多伐木造林地,即便行車過程也隨處可見新鮮的伐木區和伐木後形成的草生地。 2009 年 5 月,邀請植物生態學者楊國禎 副 教授前往苗栗通宵、苑裡、銅鑼、泰安一帶勘查,車行約 200 公里,勘查了數個伐木造林跡地。楊教授有一個概要的觀察: 「沿途沒有一片超過 30 年的森林。」 除了農耕地外,絕大部分地區的植被是相思林、造林地、桂竹林與伐木後形成的芒草地,還有極少數的其他雜生次生林等,這是個頻繁翻土、擾動的不安土地。 以下分享通霄鎮二個造林案例,從中探討現今山林問題。 福龍里北勢窩段。該地主為「OO祭祀公業」,面積約 7.5 公頃的土地,屬國土保安區中的農牧用地,山體呈現一個ㄇ字形,坡度約在 20-40 度不等,原本是一片相思樹林, 2008 年伐木後形成草生地,部分為小花蔓澤蘭覆蓋。伐木後地主向縣府林務科申請獎勵造林,林務科現勘後認定此造林前地況為「草生地,部分桂竹及小花蔓澤蘭」,於是核淮其造林,提供的苗木是茄冬及櫸木,業主為了怕雜草叢生影響苗木生長,把殘存樹頭弄死(現場有些焚燒樹頭痕跡),甚至雇工噴灑殺草劑「巴拉刈」。此舉其實非常費工、花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