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守護森林】論災後原住民之遷村與山林保育



△是誰在縱容伐木?誰在主導錯誤的山林政策?

文☉李根政

在一個討論小林村遷村的場合中,一位長期關切平埔族文化工作的村民--潘先生,在回應小林為何滅村問題時,開場便直指民國62年至72年獻肚山原始森林被全面砍代,更惡質的是連樹頭都挖起來,才造成今日的水土不保;無獨有偶,筆者在一場原住民部落組織對災後重建的記者會中,屏東達瓦達部落、霧台佳暮村的朋友,同樣痛陳民國5、60年及持續不斷的森林砍伐是重創部落的元凶。

這些指控正呼應著我們長期關注的山林政策。

在災後的近一個月間,原住民部落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似乎形成了社會主流的輿論,慈善組織也在安置區要受災的原住民簽下意願書,承諾在取得永久屋的同時,不得再回原居地,爾後修正為「不得從事破壞水土之行為」等。但是,舉國上下似乎忽略了,破壞山林最大的元凶是政府,而且許多錯誤仍在持續之中,筆者試舉近年三例說明。

其一、1996年,賀伯災後,政府推出全民造林,以每公頃20年53萬獎勵金鼓勵人民種樹,結果演變成砍大樹種小樹,經筆者等揭發後,才在2004年由游錫堃前院長下令停止,估計這段期間已毀林超過三萬公頃。然而,馬總統上台之後,今年起,此一獎勵造林之政策又持續推動,而且加碼至每公頃60萬元。

其二、經地球公民協會之調查,台灣每年因應養菇業所需之木屑,每年伐木面積約在2,300公頃,而農委會之統計則在3,000公頃左右,然而至今中央政府不理不采,僅屏東縣政府自覓財源,推出限制伐木補償之政策,試圖減少森林破壞,然而,此一伐木行為正移轉至台東縣,而苗栗縣是最大伐木區。

其三、高雄縣楊秋興縣長在災後加速推動寶來溫泉合法化,卻叫原住民要遷村,何來公平正義?

誠然,今日原住民保留地之利用方式,產業道路之開闢,超限利用、破壞水土者所在多有。然而,在把所有山區災難指向原住民土地利用不當時,政府更應清查公布:今日高山蔬果有多少比例是原住民栽種?多少比例是尾隨著伐木、公路開闢而上山之漢人墾戶?歷來超限利用取締成果?國有林地被佔用收回情形等…?尤其,更該檢討徹查的是,政府主導的山林政策、道路工程、水庫、攔河堰、攔砂壩、水力電廠、越域引水等工程,造成了多少山林水土的破壞?

「原住民遷村,讓山林休養生息」,猶如鋸箭療傷法,一則簡化了山林保育的問題,讓我們失去關照整體山林問題的視野;二則容易讓政府推卸山林政策改革責任。

再者,原住民部落遷村不只是換個地方蓋房子。以九二一經驗,重建之路漫長,五年十年都未必能夠竟全功。不論是家屋、社會、文化等重建工程或者生態復育,都需要細膩處理人與事。在安全層面,在面對原住民遷村的問題時,必須考慮台灣山山互異、變化多端之地理特徵,加上過去全面砍伐原始森林,破壞至少七成防護罩,921地震後、極端氣候等新情境下,以個別部落進行評估,絕非單純的是非題;在產業與保育的衝突面向,更該審慎評估原住民在山區的農耕產業是否可持續?建立生態緩衝區之有限度的農耕是否可行?觀光產業之模式?其他生態經濟之可能性等課題。

建議慈善組識,大可不必急於爭取興建永久屋,或可考慮,建立嚴謹和不失效率的審核制度,以部落為主體提出各種重建的需求,將社會善款撥付部落的自治組織或協助重建的協力組織。讓族人在擁有充分主體的情況下,從事自力造屋、教育(含課後輔導等)、老弱照護、生態經濟的實踐、文化傳承與發揚等工作。

同時,建請國人及慈善團體,除了在災難後捐款、救急救難之外,也能在平時關切政府的山林政策、國土計畫等課題,與長期致力於山林保育的團體,共同監督、參與國土復育的百年大計。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