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環境與民主】真正的人道是斧底抽薪解決問題 ──八八水災後復建及國土規畫建言



文/圖☉李根政(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莫拉克颱風來襲,三天二夜的暴雨狂風,導致災情慘重的八八水災,國人將之比擬為50年(1959)前之八七水災。然而,勿忘二、三十年來日益加劇的洪水災難,1989年東台灣的銅門災變、1990年紅葉災變,開啟台灣山區災變惡化之警訊。1996年賀伯災變後,大災變的頻率更快速增加,2000年象神、2001年8月桃芝、9月納莉颱風、2004年敏督利、2005年海棠、2008年辛樂克,每一次都造成山區土石流、沿海淹水。

為什麼發生大災難?全球氣候變遷導致史無前例的超大豪雨當然是因,但若不是百年來伐盡台灣原始森林,開闢山區道路,鼓勵或放任農業、寺廟、觀光業向山、向河搶地,何以山地如此脆弱;若非向大海爭地,超抽地下水、在河川築壩取水、攔砂,發展高耗水的養殖漁業、工業,何以海岸消失、地層下陷?

早在1959年,地理學家陳正祥研究國府從1949年來台10年之間,耕地所增加的24萬公頃,絕大部分為山坡、河灘、塗灘、沼澤以及劣地等,當時,其評論此等荒地之起用,正可說明台灣土地利用已達極限。放眼今日土石流重災區,觸目皆是檳榔、茶園、果樹、竹林,以及各種短期作物,連山之巔、河之濱都不放過,只有在少數極難開墾之陡峭山壁,存有苟延殘喘的次生林,不要說什麼原始森林,連一棵超過30年的樹木都難尋。這些地區的土地利用方式,就是把住家、耕作區的森林伐盡,連留給自己一個活命機會的生態緩衝區都沒有。

我們歌頌著「披荊斬棘、以啟山林」的價值觀,視水、土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之資源,向天搶地,先違法再求合法化,占用公地習以為常;人們購買高山蔬果、茶葉,助長山區開發,欠缺符合環境保育與社會正義的消費倫理;工程顧問公司、建築師、學界,昧著良心協助政府、民間規劃興建破壞環境的工程與建築;政府部門之間政策大矛盾,大開發是主流,保育只當成裝飾品。政府宣稱的旗艦農產品如烏龍茶、台灣鯛等,都必須付出慘痛的環境代價,然後再由水利署、水保局、林務局以攔砂壩、堤岸、護坡等「永續工程」,創造源源不斷的地方利益,不僅浪費公帑,更使災難加劇。
大地不安、天地之怒,每年幾十、上百條人命的犧牲,都是提醒我們必須調整土地、資源利用的方式,從法令、政策、生活、教育等層面進行全面的改變,否則我們只能週期性的災難中傷心流淚、付出廉價的同情。

國民黨政府固然在救災時荒腔走板,但我們不要忘了,民進黨在國土政策上可圈可點的作為也同樣屈指可數,單靠檢討幾個政治領袖的表現,不會真正解決問題。

台灣國土大破壞,雖肇始於國府的專制政權,然而在民主化之後,並未減緩,反而加速。黑金政治導致上下交相爭利,政府和民代透過大建設收買選票,國土保育的法案更是在利益團體遊說下一再鬆綁,人民的短視近利,造就一大幫謀財害命的政客。如果立法院還是由這幫黑金政客主導,不僅將啃蝕大部分重建經費,國土政策的改革必然受挫。

另外,國人在災難時踴躍捐輸不落人後,所付出的同情與關懷,霎時讓整個社會充滿光和愛,但往往不出三個月,涉及災後復建、國土規畫等實質公共事務,則乏人問津,大部分善款流向慈善機構用來救急,而非長期監督政府解決問題;事實上,台灣人從不缺廉價、即時的同情心,然而,真正的人道是斧底抽薪解決問題。我們需要集結各界慈善力量,除了長期協助災民重建,更要給與執政者足夠且持久的壓力,促成國土計畫、環境保育,災區重建、因應氣候變遷等法令、政策、制度的建立與妥善執行。

給與災民符合人道的安置,當然要講求效率,但是,重建之路、國土規劃之路迢迢,實不宜在一時半刻草率定奪,立法院荒腔走板的通過重建條例,行政院急著要興建永久屋,社會在短時間內投注大量資源到災區,迫令身心受創的災民,在短期利益與部落、社區的長遠發展矛盾中選擇,只會加深災區內部的裂痕,讓地方政治更加惡質化,對人性更是一大挑戰。

籲請馬政府和立法院不要一錯再錯,應該在資訊完整、即時、正確的公開,於立法院新會期中,讓社會(包括災民、民間團體)充分參與討論下,重新修訂「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特別條例」,制定「國土計畫法」,同時,正在立法院審議的國家公園法、宗教團體法等,更不能再任由立法委員夾著少數民粹,讓私人利益持續擴張。

台灣的維生體系已然崩潰,加上極端氣候推波助瀾,未來的環境難民必定有增無減。因此,不論是救災、緊急安置、災區重建、遷村都必需具有超越個案之通盤考量,從基本的環境調查,氣候模擬,評估未來災難的尺度、難民數量、安置區域,並且從現在起確實推動國土復育,進行山區土地的分類重劃。

此刻,我們需要的是超越政治算計、意識型態的社會共識;超越法律的文化、社會制約,乃至深沈的土地倫理。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