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工業污染】打破王永慶神話


李根政

我們的天空裡,每年有台塑企業貢獻6,700萬噸以上的二氧化碳,以及各種空氣污染物超過3萬公噸。

台塑前鎮廠關閉後成為土壤污染控制場址,汞污泥則是到處亂丟,除了屏東鯉魚山,連貧窮國家柬埔寨也不放過。

台塑企業日以繼夜的傾倒毒物到河川、海洋,享盡稅賦減免、融資、土地、港口的特權,極大化企業利潤,然後,宣稱自己是合法、負責的企業!

這該是我們學習的典範?

王永慶先生活了近一個世紀(92歲),在全球陷入暖化威脅、金融風暴、經濟衰退、多國瀕臨破產的時刻中過世。

首先我們仍要對王永慶先生的家屬表達哀悼之意,失去親人的痛苦可以感同身受,然而,華人社會總有「死者為大」的慣習,就算死者生前幹了什麼壞事,崇讚、景仰、溢美的布幡仍大方地掛滿靈堂,且視若尋常。對此鄉愿、不問是非、混淆價值的文化,我們無法認同。

王永慶先生過世以來,主流媒體、指標政界、商界人士一面倒的歌功頌德,不斷稱頌的是先生的勤奮、節儉、嚴以教育子女、做生意講信用、照顧商界晚輩、撥付些許財富從事濟貧、教育、蓋長庚醫院等公益行為等,這些為人處事的私德確實符合台灣社會所認同的價值。然而,先生是富可敵國的資本家,並不是一般老百姓,人民該關注的是先生在財富累積的過程中,從國家拿了多少資源?使用了什麼方法?整體國家為此付出多少代價,回收了多少?私德表現和社會公義、跨世代正義之間是否對等?

先生所經營的石化業雖然創造了一些就業機會,但無論是在高雄或雲林都製造恐怖巨量的污染,讓當地的環境、人民付出慘痛的代價。

台塑前鎮廠曾經是一座會產生「汞」污泥的鹼氯工廠。1998年底台塑將一批汞污泥以水泥塊的名義偷偷運到柬埔寨,違反了管制有毒廢棄物的巴塞爾公約,引發國際喧然大波,重創台灣形象,搞了一年多,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要接受,最後只好運回台灣進行熱回收處理,出去時是2,799公噸,回來時把當地被二次污染的土壤和處理人員的衣服都帶回來,變成4000公噸;1999年初屏東的鯉魚山也被挖出汞污泥,高達8,700公噸,種種證據都顯示這批汞污泥也是台塑公司的,但最後環保署及屏東縣政府與台塑達成協議,結果「豬羊變色」,台塑不僅未受任何懲處,反而可以因製造的污染,獲得政府補貼9,000萬元處理費用。另一方面,台塑前鎮廠,在停止營運後,10.8公頃的廠區被公告為土壤污染控制場址,土壤中含有劇毒的鋅和汞。
還在營運中台塑仁武廠,是生產劇毒PVC的工廠,他們長期「合法」排放含氯有機化合物,污染下游1,600公頃的農田,環保團體公布真相後,台塑的代表在座談會上說「王董事長很重視,要求我們的環保標準要做到超越歐美」,結果會後污染不僅沒改善,所排放的「1,2二氯乙烷、氯仿」濃度反而超越了歐盟標準的數十到數百倍,估計台塑公司相當於每年在後勁溪傾倒了這些毒物約330380公噸,相當於40多輛的運槽車(8/輛)。

90年代,王永慶先生不滿於只從事石化下游的工業,開始推動上、中、下游整合的六輕計畫,但同時也在中國籌建海滄計畫,他是六四事件後第一個跑到中國投資的大財團,獲得沾滿血腥的專制政權高度歡迎,先生的視野中似乎沒有民主、人權這回事。在兩岸高度對峙的年代中,台灣政府為了避免先生的西進,給了非常多的特權和優惠,包括取得開發、融資、土地、稅賦減免、專用港口、引進外勞的特權。簡而言之,他是巧妙利用兩岸對峙的局勢,而從中獲取最大利益的資本家。19937月正式動工的六輕,至今已有15年,以下略作回顧,看看六輕究竟做了什麼。

一、背信:六輕建廠之初受到雲林政壇高度歡迎,不僅縣長廖泉裕、議長張榮味主動拜會王永在,甚至發動萬人遊行歡迎六輕。同時,台塑也提出許多回饋承諾,包括「將縮小隔離水道,興建長庚醫院、醫護社區、安養社區、購物中心、護專、客運中心、海濱休閒遊憩中心等,以回饋地方、帶動雲林及周邊縣市繁榮。」[1];「台塑策劃的新市鎮計畫,,預計引進37,500就業人口,新市區人口引進共15萬人。」[2]

然而,十幾年來,所有回饋幾乎都跳票。2006年台塑鋼煉廠的環評會中,環評委員詢問當年對雲林的各項承諾兌現情形,台塑竟宣稱說:「在六輕各期計畫中,台塑企業並無承諾任何回饋事項,作為投資建廠之附加條件;長庚醫院雲林分院,已預定於951224動工;醫護社區、安養社區、護專等因土地取得困難而暫緩。開發麥寮新市鎮涉及土地徵收、都市計劃等公權力,是雲林縣政府的權責。」[3]而所謂創造雲林大量就業機會,演變成引進大量外籍勞工,整個六輕就業人口約為1萬人,其中外籍勞工占了2/3。從1991年六輕宣布在雲林麥寮設廠至2004年之間,全雲林縣的人口不但沒有增加,反而減少了16,938人,台西鄉減少了3,353人,只有麥竂鄉增加了750人。

從這個角度來看,王永慶先生對雲林縣民何來誠信?

二、污染:王永慶先生創造的台塑集團,是台灣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大的私人企業。單單台塑六輕加上麥寮電廠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高達約6,758萬公噸,竟佔全國總量的26.57%,相當於國人住宅、商業活動以及交通運輸排放量的總合,未來如果台灣面臨減量壓力時,到底該拿誰開刀?減量成本要由誰來支應?

同時這裡每年排放的空氣污染,硫氧化物達16,000噸、氮氧化物達19,622噸、總懸浮微粒3,340噸、揮發性有機物4,302噸,台塑企業把我們的天空當垃圾場,導致雲嘉南、中部空品區空氣品質日益惡化,連高高屏都受到影響。嚴重的空污導致台西鄉新興國小最高峰曾一個月報案十幾天,扣除週休二日,幾乎天天籠罩在有毒氣體中上課;豐安國小的學生則無法忍受六輕的惡臭,需要戴口罩上課。

而養殖漁業則是面對落塵、排放水的威脅,叫苦連天,產業日益萎縮,全球僅剩不到百隻的台灣白海豚也受到威脅。

三、破壞國土、掠奪水資源:有學者指出六輕填海造陸使得嘉義外傘頂洲每年消退40-70公尺,但台塑公司堅不承認;為供應台塑用水,政府花了2300億興建集集攔河堰,專管直送六輕,這些水大部分移撥自農業用水,而且以超低水價供應。該堰的興建使得濁水溪生態丕變,水利署委託的河川生態調查報告直言「溪流生物岌岌可危」、「攔河堰下游已無法適合蝦類生存」,由於河川流量不足,更引發下游的沙塵暴。

六輕四期的用水在2004年環評時承諾每天用水量要控制在25.7萬噸內,然而20076月環保署發現六輕每天用水超過31.5萬噸,實際達40.4萬噸,乃以違反環評承諾對其開罰,但經台塑公司提起行政訴願,最後竟判撤銷處分,最後環保署只好妥協,在200810月通過放寬為每日34.5萬噸。

先違法再尋求合法化,這是台塑一貫的作風,連環保署也莫可奈何!在台灣付出高昂代價的同時,台塑公司所煉製的油品,竟有大部分是外銷[4],污染留台灣,大發國難財。

台塑企業當然有繳稅,但減免的稅賦也非常驚人,台塑在2005年營收1.4兆,獲利達2,400多億元,超過中油一倍,不過當年度台塑四寶之一的台化,稅前獲利400多億元,因為享受投資抵減,竟然一毛錢都不用繳,稅率為零。令人好奇的是,如果把這些優惠減免都拿掉,台塑企業該繳多少稅?對比於先生所做的些許布施,符合比例原則嗎?如果把六輕和雲林當地的黑金政治掛勾,導致當地政治、社會風氣敗壞的帳也算進去,則台塑企業算不算是「施小善、行大惡」?另外,長庚醫院到底是台塑集團理財避稅的工具,還是服務世人的回饋?也同樣值得探討。

整體而言,先生代表的是台灣在集權特許、官商緊密合作下,放任大資本家將各種環境、社會成本外部化,極大化企業利潤的產業模式。全球的石油預計在40年後枯竭,先生所經營的石化業必定是夕陽產業,我們關注的是先生所賺的錢,能夠吐出來復育乾淨的天空、河流、大海和土地嗎?此刻全球正陷入金融風暴、失業狂潮,同樣是企業將一切成本外部化,玩弄金錢遊戲的產物。真希望,隨著先生的過世,六輕五期、大煉鋼計畫都能隨風而逝,順便把台灣這套出賣子孫未來財的經濟發展模式一併帶走,那就是台灣之幸、地球之福。

後記暨延伸閱讀:
筆者對王永慶先生事業的關注,主要是從湖山水庫、六輕、台塑煉鋼廠、台塑仁武廠等課題出發,有些文章是因應局勢的變化所做的舊文修改版,因此部分內容是重複的。台塑企業家大業大,除了台灣各地有工廠還有美國廠,要對台塑企業有全面的了解,需要更多的朋友共同會診台塑企業、解構王永慶。


作者/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