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辭別教師會

各位朋友大家好:

在此聲明辭去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同時也準備辭去教職,讓自己可以全心投入環境運動,謹以本文向所有關心我個人動向的朋友說明。

30歲以前,我除了在學校教書外,同時沈浸在藝術創作中,我認為那就是畢生的追尋;但做為一個知識份子對社會的關心也從未止息,因此,常處矛盾之中。1993年,我從故鄉金門移民到台灣,陸續參與了高雄的環保運動,讓我找到社會關懷的出口,因著這個因緣,1998年在扇平的一個夜晚,教師會創會理事長輝山兄找我懇談,希望我和一群原本在民間環保團體擔任義工的老師,能在教師會成立一個環保部門。對於輝山兄這個如同潘朵拉盒子般的邀請,我頗為掙扎,原因是我知道這不是件跑龍套、玩票的事業,一旦決定投入環境保護的工作,我所鍾愛的藝術創作就得割捨。扇平之夜的半年後,我告別了堅守15年的藝術創作生涯,在教師會成立了生態教育中心,至今剛好滿9年。
9年來,我們開展環境運動與教育不遺餘力,算是不負當年所立宗旨──「推動本土生態教育、以實際行動關懷生態環境」。
然而,維持教職同時從事環保運動的雙重身分,對我個人來說,在不同角色的切換、時間的分配上,衝突越來越大。
前年8月起,我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這份十分重要的義務職,必需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體力,但麻煩的是去年8月,我已任教11年的永清國小,由於班級數減少,已不能再同意我借調到教師會,於是我不得不自請以超額減班的模式,調到新的學校,尋求繼續借調的機會,雖然有驚無險的解決了,但過程中,學校的文化卻帶給我極大的身心壓力。
在學校與環境公共事務內外交迫下,身體出現警訊,腰痛數月未解,嚴重時不良於行,連上、下床都困難;恰巧,身邊一些年紀不算大的朋友、親戚陸續罹癌,一樁樁生命無常的示現,讓我不得不反省自己的生命歷程,質問自己所為何來?
年屆40歲的我,生命中有一個原本隱約迷濛的呼喚,此時變得越來越真實,那就是還要留在學校嗎?是不是該簡化自己的生命道路,專心從事公共事務,不要再兩頭燒。
一連串的警訊提醒我,是該有所取捨的時候了,但「捨」對我這麼保守的人來說,不是件簡單的事。我任教年資共17年,再過8年可以退休,辭職就沒有退休金,薪資得自行張羅,為此,我的確有過掙扎,然而,我自問,教職是自己畢生志業嗎?如果不是,為何守著這個位置,說穿了,就是為了優渥的薪水和退休金吧?另一方面,經過十幾年投入環境運動的歷練,我已確定這是實踐生命理想的領域,難道不值得為它捨棄世俗的牽拌嗎?
二年的環評委員任期,讓我有機會觀照全台環境問題,但也認知到現今的環境問題,是糾結百年台灣文化,政治、社會、經濟問題,外加現今全球化、財團的全面壟斷下的產物,這股由政府、大財團、人民組成的共犯結構,絕非幾個環評委員能抗衡,更不是短線操作可以解決。這是長遠政治、社會、文化、經濟的重大改造工程,其中,最要緊的是發展有影響力的民間監督力量,我心之所繫,即是這個長久之計。
對於離開自己一手創辦的生態教育中心,心中當然不捨,但是在環境保護的工作上,不只教師會有責任,社會各階層都有責任;教育界少了我,算不得什麼損失;教師會中人才濟濟,定能在環境保護的社會工作中找到恰當的著力點。但環境保護運動,是需要10個、100個…,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開展全方位的環境運動,在教育、社會、經濟、政治等各層面實踐中,展現對於生界的愛與慈悲,創造台灣溫柔、堅定的新生力量。
安於現狀,對於未來的擔心、害怕,不時起伏的焦燥、不確定的心裡狀態,確實是很強的生命慣性,不過經過幾個月的沈澱,我在內心澄靜且充滿著感恩的狀態下,做了離開教師會和教職的決定。感謝九年來,有這麼多的師長、朋友,甚至是站在對立面的環境破壞者,幫助我開闊生命的格局。能夠找到自己生命道路的人是幸福的,這不是犧牲,只是個人的選擇,其中最要感謝的是太太的愛與支持。

感謝教師會讓我有機會帶著教職參與台灣的環境保護運動,感謝教師會歷任理事長輝山、銘彬、正明、宗煌兄,以及歷任理監事、會長們、會員們,對根政與生態教育中心工作伙伴的愛護與支持。
感謝林岱瑾、蔡亦琦、薛淑文、王敏玲等專、兼職的工作伙伴,無怨無悔的付出,還有素玲、筱萍…等朋友提供的協助。
關於生態教育中心的後續發展,正由教師會理事會討論之中,我衷心期盼教師會能夠繼續支持「生態教育中心」這條社會關懷的道路,成為一股推動社會進步的力量。
至於我個人,正與社會各階層關心環境的朋友們,籌劃一個關心台全環境事務的新組織,根政將立足高雄,爭取更多人民的支持,集結社會資源,期能發揮更大影響,同時培養新世代的社運、政治人才。同時不排除任何為台灣長遠發展付出的機會。

祝福大家家庭幸福!
台灣社會、環境都圓滿!

李根政2007/6/6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