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四十告白】因為相信、因為愛,給認養人的一封信

轉眼間,根政和一群基層教師在高雄市教師會創立的生態教育中心已有9年。

感謝有您的支持,讓我們成為台灣少數不靠接政府專案,維持一個獨立自主的非營利組織。9年來,我們的觸角從南到北,不受地域之限;包羅山林保育、水資源、工業污染、生活消費、動物福利等議題,隨因緣開展我們對生界的愛與關懷,能做這些事,最要感謝的是您的長期支持。(註一)

這些年來,個人除參與部分地方事務、到處「佈道」之外,更時常穿梭於國會、政府部門從事遊說與抗爭,2005年8月受命擔任環保署環評委員的經驗,讓我更有機會從各種開發案中,以更宏觀、更全方位的視野關照全台環境問題。

污濁的空氣、水、土,山林之潰爛,表面上最大的破壞是由於工業、農、漁、畜牧等產業活動,其實是糾結五大政權的殖民統治,與工業文明、資本主義催化下的產物。由於民主化仍進行中,政府資訊未公開,導致政客結黨營私,官員決策輕率,台灣人民普遍不識土地真面目,未能建立公民參與決策機制,加上資本主義社會推波助瀾,令舉國上下不斷追求耗竭式的經濟成長所致。

這是台灣社會、文化的現實與事實,不只是政府的問題,也是人類社會的共業。減緩人類對地球生界的破壞,扭轉文明朝向與自然共存的方向,必需透過教育,透過身體力行,慢慢影響更多的人支持環境保護;如果累積足夠的能量,才能影響政治決策、社會的運作。但這些年的實踐經驗,讓我確信這是件長期工作,而且是跨世代志業,必需全心投入才能做出一點成績,根政清楚明白「教育界少了我,算不得什麼損失;但環境保護運動,需要10個、100個…,更多的有心人士投入。」因此,我已向教師會辭去生態教育中心主任的職務,同時也將在9月辭去教職,期許自己繼續深化過去的工作,為生界的圓滿盡一己棉薄之力。

過去幾個月以來,台灣政治版塊變動迅速,許多希望透過參政快速解決環境問題的朋友,曾鼓勵根政參選立委,也有政黨徵詢列入不分區立委的名單。然而,根政心之所繫仍在人民的意識提昇,民間社會力量的集結等長期深耕之工作,因此皆已婉拒。

以台灣的經濟實力、人民的所得,環境惡劣的程度,需要更多人、環保團體投入,許多運動界的朋友,對於台灣人對公共事務的冷漠都深感灰心,但是9年間,我在城市、鄉野、各階層中接觸到許許多充滿智慧、慈悲心的平凡百姓,讓我對這個社會仍充滿信心,我深信台灣社會的愛心與善心,一定可以支持有心的環保組織,讓這個世界獲得新生的力量,如同土地不會拒絕任何一顆自樹上落下的種子,只是,要長成大樹,必需內外因緣具足。

人類文明的發展與改變,都是從一小撮人開始的,如果有更多的人挺身而出,涓滴細流終將匯成一股莫然可禦的洪流。目前,我和伙伴們正在籌備一個立足高雄,關心全台環境事務的非營利組織,名稱暫定為「地球公民協會」,預計於10月之前完成立案。這段期間,正廣泛向師長、各界朋友徵詢意見,提供未來工作方向之參考,同時也積極準備立案相關手續,還有尋找辦公室與贊助。

身為「地球公民」的一員,我們將積極連結社會各階層、各領域之力量,與社會大眾對話,擴大影響力,進而改變政治決策;環境問題向來跨國界、無區域、縣市界,與社會、經濟、文化等層面息息相關,環保與生態,更無從切割,因此,我們將開展全方向的運動方向,試著在長期目標和短期議題上取得平衡,除了從自身做起,也同時關照結構性的文化、制度問題。

「地球公民協會」的宗旨初擬如下:
 建立南台灣環境政策智庫與對話平台。
 關切全國、國際環境事務。
 懷抱愛與慈悲,以和平的方式促進環境的永續、人類的互助合作。
 宏揚自然平權的生命價值。
 鼓吹人類與自然共存,豐富心靈,減少耗用資源的簡樸生活。
 監督政府之環境公共政策,促進政府資訊公開,建立公民參與政府決策機制,朝向照顧當代基本需求,保留未來世代的生機。
 提昇人民環境意識並採取行動,善盡地球公民之責任。

「地球公民協會」將在高雄市立案,由30-50名發起人做為常態參與會務運作的會員,但廣招全台各地之一般會員(贊助會員)。我們將秉持一貫的財務規劃原則,不接受政府專案做為人事費用,以小額募款做為經費主要來源,歡迎有心的綠色企業贊助,同時會委請有公信力之會計師記帳,讓財務公開透明。

目前正尋找40坪左右的辦公空間,初期工作人員包括我在內有3人,將視募款情形增加工作伙伴,以擴大工作的層面,提昇效能。我們在籌設階段的募款目標是200萬,用以支應房租、辦公室裝修、設備,以及至少一年的人事費用;另外,協會預計在一年內找到500個定額捐款人,希望透過社會的支持,創造一個可以留住人才,讓經驗、知識得以累積、傳承的非營利機構。

願我們共同的努力,可以讓世界更美好。

祝福您身體健康、闔家安康!

根政2007.6.20


註一:根據95.1-96.5的統計,生態教育中心的認養人共計209人,其中,信用卡捐款共112人,現金及劃撥捐款有97人。

註二:〈有關生態教育中心與地球公民協會〉
關於生態教育中心的未來走向,高雄市教師會正在進行討論與規劃。地球公民協會將與教師會保持長期的合作關係,希望可以發揮加乘的效益,讓這股力量越來越壯大。
不管您是否繼續支持生態教育中心,或者地球公民協會,我們都衷心感謝、感恩,您的捐款,如有任何異動,請主動告知。(薛淑文小姐:07-7235660-42)

附註三:〈加入地球公民協會〉
地球公民協會將在高雄市立案,如果您設籍於高雄市,且有心參與會務運作,歡迎您加入發起人;信用卡捐款轉帳將在協會立案後才能推出。(請洽李根政 0928762602)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