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水資源】誰把河川擰乾了

2006.8.26環保團體邀請陳水扁總統到湖山水庫預定地--幽情谷勘查,
筆者在現場解說,並在林內淨水廠進行簡報。
奈何已無法阻擋湖山水庫的興建。


集集堰與湖山水庫
文◎李根政<2007.06.01>

2003年起筆者與台灣各地的環境工作者,透過種種體制內外的行動試圖阻擋湖山水庫的興建,雖稍稍延緩水利單位的動工時間,但如今湖山水庫的預定地已大興土木,如果沒有更大的社會壓力,筆者在「誰把河川擰乾了」一書中,紀錄將被水庫淹沒消失的動植物名錄、歷來決策官員名單,也許就是該棲地的墓誌銘,有待後世評論。我知道許許多多的朋友,仍持續為本案奔走,抗衡著龐大的開發壓力,奈何全台火燒屁股的環境重案紛至沓來,筆者實在分身乏術,僅以本文再度提出關切。湖山水庫所涉及的水資源無盡需求,其實正是台灣這波大投資、大崩壞的前奏,筆者試以本文整合相關資訊,提醒執政當局懸崖勒馬。

水資源日益匱乏、污染嚴重,已導致全球十幾億人口的民生用水危機,衝擊全球經濟發展。更糟的是珍貴的水資源竟日益集中於少數人手中,使得社會更加不安、問題惡化,台灣專為特定大資本家而興建攔河堰、水庫者,首推雲林離島工業區─六輕。

翻開六輕建廠前的媒體報導就知道,供水一直是個大問題,1993年的媒體報導著:「大家關切焦點往往只放在台塑要求原水部分水價每立方公尺2.22元,與現行民生用水10.5元價差上,其實台塑如果經五年建廠完成後,長期供水問題目前仍看不到解決跡象。」「台灣省水利局宣稱枯水期每日可提供20萬噸公共用水,工業局也已協調雲林及彰化農田水利會以加強灌溉方式,調撥每日30萬噸用水,供六輕計劃使用,86年以後則由集集共同引水計畫支援,但這些承諾其實都還不夠。」「因為除了工業用水外,雲林縣府規劃的麥寮新市區,總面積2,820公頃,其中台塑希望建雲林長庚醫院、護專、宿舍、中小學及員工社區與長庚老人復健安養中心等,預計10年後將吸引15萬人,政府如不准興建瑞峰等水庫,長期供水肯定發生問題。」[1]

為了供應六輕的用水,移撥農業用水、興建集集攔河堰,這還不夠,必須再加上瑞峰水庫。這就是我們要付出的代價。

集集堰就蓋在台灣第一大河川濁水溪。

濁水溪流域面積達3,155平方公里。1939年八田與一興築全亞洲最大的灌溉系統,開啟大規模農田灌溉系統的建置,從日治時代以來灌溉著兩岸南投、彰化、雲林沖積平原面積約十萬公頃的農田。

然而,1987年,台塑在宜蘭設六輕廠失敗,轉向雲林離島工業區之後,濁水溪的命運被再一次改變了。水利單位聲稱:灌區自古皆以臨時攔水壩或河中開挖導水路等簡陋設施引水,在汛期常遭沖毀,枯水期水源不足造成各圳分水困難。為穩定水源供給、增加水量供應、減少沿海地下水抽取、補注地下水緩和地層下陷,並供應離島工業區用水,行政院乃於1993年正式核定集集共同引水計畫,此一時間恰與麥寮六輕同時啟動。

集集堰設了一條工業用水專用管路直達六輕,早在1997年7月即開始供水,但承諾的民生用水直到2005年林內淨水廠完工才供水,彰化八卦山旱灌到現在都還沒兌現,再者,該堰興建之初宣稱完工後可以每年讓雲林地區減抽2億噸地下水,恰恰彌補地下水的超抽量,解決地層下陷的問題,如今可說全數跳票。

這個攔河堰,在2002年全部完工營運之前,921地震、賀伯、桃芝颱風已在庫區累積達450萬立方公尺的大量土石,占有效庫容的45%,2003年又增加68萬立方公尺,迫使水利單位於2004年違反環評承諾,除水力排砂外,增加怪手、卡車進駐清淤,減至304萬立方公尺,然而,94年上游又送來38萬立方,目前庫區淤砂達342萬立方公尺。(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2006)基本上,集集堰的功能已是大打折扣,清淤已成常態。在此情形下,供給目前台塑六輕每天30-40萬噸已是十分吃力,是否能供給雲林離島工業區的86萬噸用水,實在大有疑問。

攔河堰的興築,造成河道輸砂量減少,下游河道沖刷、切割嚴重,另外,從1988-2003年,彰雲大橋下的流量平均值為130.57CMS(指每秒.立方公尺),然而在2002年集集堰開始營運後,該年流量減為30.36CMS,2003年為44.35 CMS,整整減少了75%(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2006)。開發單位委託的河川生態調查報告直言「溪流生物岌岌可危」、「攔河堰下游已無法適合蝦類生存」。究其原因除了颱風豪雨的天然因素外,主要是該堰每秒釋出0.6立方公尺的生態基流量太低、清淤工程導致河川頻繁改道、排砂頻率過高、魚道設計不良等原因所致。(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2006)

一座集集堰已差不多毀掉台灣這一條最長的河川─濁水溪,這還不包括帶給下游的問題,沙塵暴、外傘頂洲的消退、中華白海豚的滅種危機等。

瑞峰水庫、湖山水庫
有了集集堰供水給六輕,還是不夠,水利單位於是陸續規劃水庫。然而為了強化水庫興建的正當性,水利單位不斷宣稱興建水庫是為民生用水而非給工業用水。

水利單位優先推動的是「瑞峰水庫計劃」,該計劃1994年就送進環評,全名就叫「雲林離島工業區水源開發可行性規劃瑞峰水庫環境說明書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第一期工作環境說明書」,而其開發目的也清楚指出「因為離島工業區需水量甚大,因此須另闢水源補充供應」(附圖一)。後來,該案被要求進入二階環評,名稱拿掉離島工業區改為「瑞峰水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開發目的增加為提供嘉義、雲林及南投等地區之遠程生活及工業用水,然而,竟將離島工業區的用水量從每日86萬噸灌水到118.90萬噸,藉以強化其開發的必要性(附圖二),該計畫在環評報告雖已在總體評估地質後指出「瑞峰壩址區地震頻繁且規模甚大」[2]不過,水利單位同樣認為工程可以克服一切,直到921地震重創瑞峰水庫的壩址區後,才宣告放棄。由於工業用水迫在眉睫,瑞峰水庫放棄後,使原本屬第二順位[3]的湖山水庫出線,2000年通過的湖山水庫計畫,還是明白指出「若與興建中的集集攔河堰聯合運用,將可供應離島工業區所需的中長期用水」。

然而,為什麼水利署不斷宣稱水庫開發是為了民生用水?原因除了因應環保團體的批評外,其依據主要是二個開發案的環評審查結論─「以供應雲林、南投地區民生用水為第一優先,六輕以外之用水為第二優先。」[4]不過,仔細了解這個要求,就知道這只是文字遊戲,大部分的水還是可以供應給離島工業區。

因為,迄今湖山水庫沒有任何供水到南投的配套計畫,而目前雲林地區的民生用水需求每日僅約20萬噸,早在集集堰的運作要點中就規定,豐水期要提供每日20萬噸、枯水期10萬噸的水給民生用水,在林內淨水廠已完工運作下,民生用水如果不抽地下水,缺的只是每年2-5月間,每天10萬噸的水,4個月加起來才1,200萬噸。然而湖山水庫與集集堰聯合運用每日可供水69.4萬噸,每年供水量達2億5,331噸,就算水庫真的供應民生用水,換算起來對雲林民生用水量的貢獻量不到5%(4.73%),其他的水,就可以優先供應六輕以外的用水了。

簡而言之,為了枯水期每天10萬噸的民生用水,卻要蓋一座每天可供應69.4萬噸的水庫,實在不符比例原則,也太牽強了。

水利署中部水資源局曾提出一份說帖指出:「雲林目前的民生用水需求量為每日25萬噸,至民國110年將達每日33萬噸,加上支援彰化、嘉義各4萬噸,民生用水量每日將達41萬噸」[5]這個說法,表面上有理,實則是障眼法。其一,是民生用水的增量,在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雲林人口增幅有限的情況下,用水量顯然是高估;其次,原本集集堰所承諾的每日20萬噸的水,如果真的全部改為湖山水庫供應了,這20萬噸的水就可以搬去給離島工業區,按照前述中水局這個算法,筆者初估湖山水庫完工後每天可增加48.4萬噸的水給離島工業區[6],足以供應台鋼和國光的需求。

總而言之,不管是瑞峰或者是湖山水庫,其開發的原始目的都是為了離島工業區,優先供應民生用水只是環評委員的要求,而且這個要求並無損於水庫興建的出發點。因此,前經濟部長何美玥於2005年表示兩大投資案(台塑大煉鋼廠、國光石化公司)工業用水以開發湖山水庫為主(2005.6.21,工商時報),是再清楚不過的事實,也不違反環評承諾。

其實這個辯論可以到此為止,因為中部地區的水資源問題,說穿了,如果不是因為工業用水的需求飛漲,怎麼需要不斷追加水利工程?再者,令人憂心的是,中部水資源在高耗水工業持續擴張下,湖山水庫也解決不了問題。

(作者為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環保署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本文原載於96年4月26日生態教育中心第96期電子報

參考資料:
[1] 經濟部水利署中區水資源局,2006。集集共同引水計畫環境影響差異分析報告(修正稿)。
[2] 經濟部,2000。雲林縣湖山、湖南水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
http://ivy3.epa.gov.tw/eiadoc/eiaweb/fun02/web21.asp
[3] 台灣省政府水利處,1998。集集共同引水計畫─共同引水營運管理系統規劃設計及施工試運轉規劃設計階段─專題報告二:共同引水運轉規劃。
[4] 經濟部水資源局,1997。瑞峰水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http://ivy3.epa.gov.tw/eiadoc/eiaweb/others/content.asp
[5]經濟部水資源統一規劃委員會,1994。雲林離島工業區水源開發可行性規劃瑞峰水庫環境說明書計畫環境影響評估第一期工作環境說明書。http://ivy3.epa.gov.tw/eiadoc/eiaweb/others/content.asp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