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我與社運】環運的底盤是什麼?─記生態教育中心的人事

李根政(2005.6.17)

鎮很少向支持我們的朋友,談起中心的人事變遷,不過,由於新的人事異動幅度甚大,讓我不禁回憶起這七年的點點滴滴。

從1998年至今,中心已成立7年,我對於組織人事的基本理念是,一個組織除了要有明確的工作目標、價值外,更要有穩定的財務,支持優秀的工作人員留在Ngo工作,而不是三餐不繼的以理想支撐,因為這只會消耗人才。6年前,我們推出了小額定期捐款的募款方案,先從身邊一群基本觀眾的力挺,再加上四處演講找到的支持者,很幸運的,我們不僅能養一個專職,還能出版定期刊物;後來肯夢公司連續三年大額捐款,則讓中心從原有的岱瑾,再增聘一位專職(碧芝),不過今年起,我們又得縮小規模,只聘得起一個半的工作伙伴。

很多朋友,想到環保工作,總是希望能找到免費的「義工」來幫忙推動一些事務,7年前,我曾經夢想,在初期支撐中心的一群好朋友,大部分是國中、小,以及幼稚園老師,能夠每人認養一些議題,進行研究,甚至有機會獨力作戰,我們渡過了一陣好玩又好笑、戰鬥氣氛濃厚的時光,那陣子,我常常找大家開會,但雖說是開會,但大都是聽我說話、分配工作,我也很喜歡作菜給朋友吃的人,不時邀大家來家裡吃飯,但我慢慢聽到他們背地裡開玩笑的評論,說這叫做「鴻門宴」。

一年、二年、三年過去了,我們常在家裡一起做遊行、抗議的道具、想點子,伙伴們最投入的時候,主要是在編刊物、搞動員、辦活動的「革命」階段,熱烈的程度,甚至會因為編刊物而吵架,至於長期議題研究、規劃行動等,好像始終無法開展,日子一久,我開始認清一些真相,其一是環運人才可遇不可求,不見得是培養得來,我們能做的是提供機會,在發現有人要冒出來時,推他一把(或許也不必,人家自然就成氣候),如此而已;另一個真相是,伙伴們有自己教職的工作,要投入這些議題也要付出相當的時間、精力,並非每個人都有辦法在教職和社會事務上妥善處理;第三個真相是,要真正處理一個案子,需要長期追蹤,從研究、調查、行動策劃,而其成效往往與主事者的經驗、精準度、判斷力有關,通常並非義工所能勝任;至於例行性的工作,還是由專職人員來做,比較有效率。

在我到全國教師會以及留職停薪讀研究所的這段期間,蕙姿、志男輪流借調來中心擔任執行長(他們很客氣,不敢擔任主任,戲稱這做服義務役),他們盡力維持了中心的常態運作,也規劃、推動了幾項專案的計畫;另一方面,專職的岱瑾接手了大部分例行性的工作,從財務、出版、編輯、籌辦活動、協助我做議題研究等,幾乎一人包辦,漸漸地,伙伴們一起在課餘時間工作的機會變少了,另外,他們調侃的「鴻門宴」也停了好一陣了,不過,這群朋友仍是中心最重要的支持者,至於,令人懷念、充滿戰鬥氣息的日子,似乎是不會再來了。

不過,這有好有壞,好的一面是,伙伴們再也沒有頻繁的「鴻門宴」的壓力,可以自在的在生活、教學中實踐環保,在財務上繼續支持,如果活動或動員有必要的話再幫忙即可;另一方面,岱瑾、碧芝扛起大多數的工作,我不用再費心安排誰來做這些工作,把所有的重心放在議題研究在行動上。壞的一面是,中心少了熱鬧的人氣,有時不免有點孤單。

簡而言之,初期的我們依靠的是一群義工的熱情,後續專業化組織的雛形發展,依賴的則是認真、盡責的專職人員,他們走在這條僻靜、狹小、路徑不清的小徑上,賦予工作的價值和意義,每每在傍晚、假日,都看得到不定時加班的身影,我必須說,這是揉合著對社會公義理想的追求,與個人生命價值體現的一種專業工作,絕不是件業餘的熱心可以支撐,在台灣我接觸過許多這樣的朋友,他們正是組織和社會穩定的真正基盤。

我衷心期待這樣踏實人才可以繼續留在Ngo組織,祝福這些朋友可以長長久久,自然自在的做下法,更期待社會資源能夠少許移轉至這些長期從事公共事務,卻始終得不到穩定資源的小組織。

謹以本文獻給長期在環境Ngos工作的伙伴們。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