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文明反省】簡樸生活、豐富心靈

醫治地球、自己的根本處方
文☉李根政2007/5/3

我們所主張的簡樸生活,並非受苦,而是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平衡與協調,
當我們的內在滿足了,外在的需求便會減少,才會由內而外、如泉水般湧現知足和快樂。

今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第四次報告出爐後指出,地球暖化是人類發展工業化文明所造成之後果,已獲絕大多數科學家和政府的確認,連始終不願面對暖化問題、簽署京都議定書的美國,也不得不正視。

讓我們把問題拉回台灣,當1997年京都議定書出爐時,其目標是要求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在2012年前要比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然而,從1990-2004年間,台灣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竟從5.08噸,快速成長到近12噸,已是全球第3名,為全球人均排放量的3倍,完全忽視國際社會的環境責任,成為惡名昭彰的污染大國。

想一想,台灣為什麼會排放這麼多二氧化碳?主要來自燃煤、火力發電廠等電力業,煉鋼、石化、水泥業、人造纖維等工業,還有日常生活中的交通運輸和住宅、商業活動等,這些排放反應的正是我們的能源結構、產業型態,以及人民的生活方式。

台灣所使用的能源絕大部分仰賴進口,且最重要的基礎電力來自高污染的燃煤發電,而工商業、人民用電量隨著GDP的成長不斷攀升,越有錢越浪費,帶給地球的負擔越大,因此仍在持續興建發電廠,而且大多是燃煤發電廠。

煉鋼、石化業是高污染、高耗能的產業,一家台塑六輕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占了全國18%,然而政府卻將台塑煉鋼廠、國光石化公司列為大投資計畫,完全不理會國際對台灣可能施加的經濟制裁。

水泥業同樣是高污染、高耗能、破壞環境的產業,但我們在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門面挖山製造水泥,除了供應本國也大量外銷。台灣每年人均水泥使用量高達1,200公斤以上,愛用水泥的程度僅次於中東的科威特,高居世界第二名。

吃汽油才能走路的汽、機車是當代文明中最方便,但也是最糟糕的發明。為了持續增加的汽車,交通部門蓋高速公路、橫貫公路、快速道路、拓寬都會和鄉村的道路,增建停車場,這些水泥怪獸切割、碾斷了我們的維生命脈─山林,犧牲我們珍貴的農地,減少生活圈中的綠地,換來污濁的空氣和壅塞的交通,政府和車商聯手建立了一個沒有汽機車便寸步難行的交通系統,但大多數的人民仍然把汽車當成身份地位的表徵。

另外一方面,大部分的媒體、廣告業則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他們支持破壞環境的開發,美化大企業主的形象,創造、挑動人們的欲望,鼓勵奢侈消費。

台灣人擁有了空前的食、衣、住、行等肉體層次的享受,使用著前所未有的視、聽覺科技,讓人們盡可能減少體力勞動,坐著工作、坐著移動、坐著娛樂…。人們試圖透過消費購物、頻繁的旅遊、交際應酬來填補內在的空虛,但永遠不滿足;國民的健康日益惡化,兒童得到氣喘的機率在過去二十幾年間成長了十倍,目前幾乎每十個孩子就有一個得氣喘;癌症發生率逐年增加,罹患年齡越來越低,幾達人人自危的地步;躁鬰、憂鬱症患者日增;犯罪率逐年上升;家庭關係為金錢、電視、電腦所肢解;學校裡需要特別照顧的學生越來越多。

這些問題的根源,其實是當代這個病態文明。然而,許多人樂觀的認為,我們需要的是持續這種經濟發展的模式,至於負面的環境破壞、健康問題,就交給日新月異的科技來解決。

煤碳、石油污染嚴重,那麼我們改用天然氣、生質能、太陽能、風力…來發電就解決了。但問題是,替代能源研發的速度和效能,趕不上地球暖化、環境劣化的速度,無法快速的取代舊有的能源,於是開發中國家還是拼命蓋燃煤電廠;而大量使用植物油做為替代能源則已衍生「窮人和汽車搶糧食」、「破壞熱帶雨林」的副作用。

工業污染嚴重,我們的答案是加強污染防治管理,研發新的科技處理廢棄物。然而,全球核廢料的處理至今有找到答案嗎?有毒廢棄物還不是大量的流入河洋、河川、貧窮的鄉村和國家?另外,新科技往往解決舊問題,但卻產生新問題,全球數十萬種化學毒物在未證實對人體無害的便到處使用,就是血淋淋的例子,基因食品、奈米科技的副作用何時出現?沒人知道。事實上,真要落實環境治理的代價是天文數字,沒有高污染產業的資本家願意付,而且大多數對自然的破壞都是不可回復的!

對付疾病,我們的解決之道是研發新的藥物、多蓋些醫院、病床…,人們則多買幾個防癌險、醫療險,頻繁進出越來越大的醫院,或者食用形形色色的健康食品,追求各種可能治病的另類醫療,但這是根本解決之道嗎?

答案越來越清楚,為了供應人們無止境需索的消費需求,或為了刺激人們消費需求而存在、持續擴張的相關生產與開發活動,正是破壞地球環境的元凶,只有人們說「不」─我們不需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無法為我們帶來幸福快樂的時候,他們才會停止或減少生產。

除非我們改變目前的生活方式,否則,無法根本的解決人類和地球的危機,答案就是簡樸生活,節約使用資源,追求身、心、靈協調的生活。每個人在生活消費的過程中,都應該想想,這是我需要的嗎?擁有了之後,我的快樂會持續多久?政府施政的總原則應隨時釐清「這是滿足人民需要的,還是滿足其欲望。」

我們所主張的簡樸生活,並非受苦,而是精神和物質生活的平衡與協調,當我們的內在滿足了,外在的需求便會減少,才會由內而外、如泉水般湧現知足和快樂。

當代人類的創造力應致力於保全地球生態系的完整圓滿,滿足跨世代人類基本物質生活,豐富精神文明的發展,為創造更公平、更美好的社會而存在,而不是為了服務大資本家,刺激人們的消費欲望,助長對環境、弱勢人們的剝削而存在。
那麼為什麼多數人喜歡「科技可以解決問題」這樣的論調,因為這樣可以讓我們心安理得的維持現在安逸、浪費、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因為大多數人不願且害怕轉變。但是,要醫治這個得了重病的地球,要醫治我們失衡的身心,一定得轉換自己的慣性。

〈小處方〉老師,您可以怎麼做?
  • 去傳統市場買菜自備購物袋、保鮮盒,塑膠袋重覆使用。(此一觀念已教育宣導多年,但我在傳統市場買菜十幾年,真正自備購物袋者,比例還是微乎其微。)
  • 盡可能購買本地蔬果,少吃舶來品;多食用有機蔬果。(生鮮蔬果的長途、跨國運輸需太耗費能源,更需要保鮮防腐措施,既不環保又不健康;多食用有機蔬果,既健康又可鼓勵農民不使用農藥、化肥毒害土地。)
  • 少開車,騎單車上班、購物,鍛練身體又節約能源、減少污染;選擇大眾運輸工具,或者與同事共乘。(如果不是太長的距離,當你連騎腳踏車上班、上市場都覺得辛苦,代表體能大差了,需要鍛練,騎單車是個好方法。)
  • 在學校裡、家裡記得隨手關燈,注意水龍頭、馬桶是否漏水,洗手時水開小一點。(在繁忙的教學中,這是個煩人的工作,但做習慣了,就會生出歡喜心)
  • 減少食用麥當勞、肯德基等速食餐飲,更不應該讓業者進入學校。(這些速食大多是不健康的食物,學校老師常常不自覺的幫業者宣傳,在兒童心裡形成一種「銘印」的效果,長大後就習慣吃這些「垃圾食物」。
  • 聚會時、犒賞有功學生時,盡可能不要用外賣飲料、瓶裝、罐裝飲料。(飲用瓶裝、罐裝、外叫飲品,都需要包裝,這些都會造成環境負擔,自己調製飲料雖然會多花力氣,但有趣、健康又實在。)
  • 少吃肉,選擇友善畜牧、人道屠宰的肉品。(牛肉、豬、雞肉的生產必須消耗大量的榖類,肉食無法供養全球嗷嗷待哺的60億人口,飼養過程會產生大量的溫室氣體─甲烷,而且台灣大多數經濟動物的飼養、屠宰,既不人道又不健康,我們選擇吃得少一點,但對環境和動物友善的肉品)
  • 減少購物,選擇真正重視環保、耐用的商品。(買衣服、家電、生活用品,再三確認這是不是我真正需要的。工業化大量生產的結果,製造一堆用不完的東西,有更多的人減少消費,就會減少製造,就減少資源、能源的耗用;如果真的非買不可,就選擇對地球友善的商品。)
  • 雞婆一點,參與環保行動。(除了注重生活環保,如果行有餘力、有願力,可以展開個人的直接行動,如寫信、發表支持環保的意見;捐款、參與環保團體所發起的各種行動,投票給重視環保的政治人物。)
  • 常懷感恩與祝福。(我們日常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來自大地的供養,隨時要感恩,並且祝福這個受創的地球越來越美好。)


    作者/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勝利國小教師.環保署第六屆環境影響評估委員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