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都市環境】溫柔鄉土的綠色資產保衛戰

大社鄉大社國小教室改建的爭議
文☉李根政2006.04.01

高雄縣大社鄉大社國小校舍改建的論戰已持續二年,起因於一排東西向的危險教室需要改建,根據校方的規劃,為避免西曬,預計將這一排教室改為南北向,未料這一番為學生著想的好意,卻準備改變學校原有的空間配置,300公尺的操場將被截斷縮小、轉向,改成PU跑道,同時必得移植或砍伐原有二排10-60年的樹木群。當地土生土長的大社國小校友於是發起陳情,呼籲楊秋興縣長讓教室原地重建,為大社鄉民留下珍貴而開闊的綠色空間。

該陳情行動開宗明義訴說,「大社國小為67年歷史的老校,老樹成林,操場寬闊,堪稱全縣各國小最自然優雅的綠色空間暨活的文化資產,師生及社區校友莫不驕傲而疼惜,居民生命、生活與之密不可分,保留這資產給下一代是上善智慧。」此一動人宣言,出自台灣邊陲的鄉間,令人動容。

對於校舍配置重新規劃,陳情人士提出若干質疑,列舉如下:在出生率降低、學校陸續減班之際,如此大興土木是否造成投資浪費?教室東、西曬問題是否可以建築規劃,搭配原有樹木之遮蔽加以克服?一旦施工,全校80%頓成工地,師生陷入二年以上的工程黑暗期,吵雜、灰塵、危險,學生受教品質嚴重受損!又樹木如何移植,存活率如何?(2005年龍王颱風吹倒校內數棵菩提樹,扶正後今已死亡多棵)就算存活也只成沒有靈魂的標本!反之,如果校舍原地重建,估計可節省超過三分之一的經費,操場老樹可完整保留,孩子們一下課就可直奔操場嬉戲運動,強健體魄、增長視力,不會被新建校舍攔阻,如遇流行病、地震等災害,利於緊急疏散、分散風險、自然區隔防疫等。

筆者日昨在社區人士李權芳先生帶領下,走進為綠樹環繞的300公尺操場,對於一棵棵桃花心木、菩提樹,李先生有一段深情款款的談話,始終縈繞我心頭:「傍晚時分,社區裡的媽媽扶著孩子們練習腳踏車,下了班的人們赤腳漫步或慢跑於觀音大社特有的溫柔鄉土─細緻的粉砂跑道,癌症病友們在樹下閒聊、散步,相互扶持,此刻,這一小片綠地儼然人間天堂,沒有紛爭,沒有口水,人們從中舒解壓力、洗濯身心,獲得健康。」此堪稱都市綠地功能的最佳註解,如果為政者真的是「民之所欲,長在我心」,那麼綠地的建設或保留不是該列為最優先之選擇?

大社鄉人口最多的街區,幾乎是緊臨仁大工業區(往西就是高雄煉油廠),可說籠罩於全台最大規模石化工廠污染威脅之中,大社國小與工業區距離更僅200公尺,位處此等環境,綠樹無疑是救命神仙、避難所,更何況那一棵棵年逾半甲子的樹木,記憶著多少大社人的故事?化解多少焦躁的現代人多少胸中鬰悶?

大社國小校舍改建的爭議並不是特例,近年高雄市二所擁有古蹟的學校,在校長主導下,慘遭怪手全數夷平,是為了新建校舍!另一所位於一級古蹟旁的學校硬是要蓋起醜陋的高樓,聲稱因應增班壓力,然而樓成之後不到數年,學校卻陸續減班。筆者相信學校主政者、支持校舍重新規劃的人士,必定是一番好意為學生著想,但懷疑,難道沒有辦法讓深具價值的紀念物和好的校舍功能共存?難道沒辦法透過調整空間的配置,解決問題?

我們強烈關心這些樹木的保存,除了對這些個體生命的疼惜外,更因為今天我們的價值選擇,就是孩子們的典範!更將決定未來數十年甚至百年的自然與人文景觀,筆者設想50年後也許子孫們將檢視我們的文化素養與視野。

「50年前,還好保留了這些百年大樹,謝謝,他們真是有眼光!」
「50年前,他們砍掉了6、70歲的大樹,毀掉300公尺的大操場,雖然有一排新教室,但如今又得重建了。」

期待全台握有刻劃地文、人文的有權人士,審慎為之。

作者/高雄市教師會生態教育中心主任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