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金門】以生態保育建立小康、安全之金門島

文/李根政(2004.9.20)

2003/01/25聯合報有一則這樣的報導:「金門縣政府近年大力推展觀光,但諷刺的是,金門最特別的木麻黃行道樹不見了,傳統的閩南式建築少了,金門酒廠後方最壯觀的度冬雁鴨群消失了,增加的卻是一張張獵捕野鳥的網子,未見縣政府關心取締。教人懷疑,這真是在推展觀光嗎?」;「…正在台灣拍照的日本知名野鳥生態攝影師緒方浩平,當他到金門拍蒼翡翠和黑頭翡翠時,當地民眾正大剌剌架網捕鳥,這難道是我們要傳遞到國際舞台的形象和聲音?」

這樣的聲音無疑是一大警訊,代表著金門觀光業的危機,同時也是對近年來金門縣政府的建設評語。的確,從陳水在縣長任內開始的各式破壞性的建設,如闢建停車場,毀掉浯江溪之溼地;拓寬道路,大砍行道樹等,至今仍持續當中;同時常民之反自然文化、唯用主義、野生物食補之觀念仍根深地固,形成生態保育、觀光產業的最大挑戰。

筆者以回鄉數次之觀察,茲提數項生態保育、文化、教育建言,就教官、民。

一、原生林、植物之保育
金門鬰鬰蒼蒼的原始森林,經晒鹽、鄭氏造船、兵亂濫伐後,已蕩然無存,早年全島幾近光禿,因此每當平均風速大於四公尺東北季風吹起,全島便飛沙走石。直到國民黨軍徹退至金門,開始大批植樹,始漸次穩定土地,綠色生命在此庇護之下大量繁衍,大面積的綠色覆被,除減少風害外,也漸漸改變金門之微氣候,形成重要的維生體系,然而這樣的基礎仍甚脆弱,原生植被早已全面消逝,只殘存零散之棲息地或個體,而正進行中之次生演替,原生植物已成為次生演替的配角;而多樣、傲人的鳥類數,其棲息地大部分來自廢耕的農地,田邊的次生灌叢,以及無人管理的池塘。上述地域,一旦地主要開發或恢復利用,棲地立即消失,因數十年荒蕪而得以苟延殘喘的綠色生命,將又被逼入死角,連帶的鳥類的棲地也將消失。
因此,現今之保育策略,應由縣府和國家公園攜手,從都市規劃、土地利用、教育等手段,積極進行原生林、次生林棲地之保護及研究,保全現有原生植物之種源,以恢復金門之原始森林之目標,進行規劃。

二、行道樹之保護與種植
目前,以木麻黃為主的行道樹,嚴重老化,受丹恩侵襲後,全島哀鴻遍野,加上開路、人民之放火燒、環狀剝皮等之破壞,造成之傷害已無法彌補。此落寞景觀,除天災外,其實是林務單位過去未積極進行木麻黃行道樹下補植,現今又植樹過慢,方法錯誤、照顧不周所致。

以筆者觀察,現今金門行道樹之種植方式已如同台灣一般惡質:植樹之前,任由包商規劃,樹種全無在地考量,如全島如火如荼採用之「細葉欖仁」、「黑板樹」,縣樹「木棉」等…;植樹時則樹苗欠頂、包覆樹根塑膠布、繩未拆便入土,以致發育不良,永遠種不成大樹等。這些在台灣已存在之惡,極需全面翻轉,因此,建請縣府、國家公園新植之行道樹種之選擇應以金門原生樹種為第一考量,次為已歸化之樹種,千萬不要再任由承包商,引入外來不適樹種,更應擺脫規範樹徑,種大樹之迷思,而加強存活率之檢驗。

如此,以原生植物為主的行道樹,除了景觀上彰顯在地特色外,更可成為野外次生演替之種源。

三、縣府和國家公園應攜手進行保育工作

國家公園為金門觀光產業最重要的賣點,然其面積所占比例極小,園外的保育工作直接影響著園內之生態,因此,保育不僅要落在國家公園範圍內,區外的保育更為重要。而觀光所帶來之經濟效益其分享的問題則是後續問題。

四、兩岸與安全

因地理因素,金門向處於中國政治中心之邊埵,從未建立有自主性的政治實體,也沒有選擇政權的權利。兵禍連年,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從鄭家之海上強權,做為抗清基地,清朝與海盗之周旋,爾後國共戰爭,國民黨勝則為中華民國之國民,共產黨勝則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國民。兩岸關係緊張時,金門被塑造為反共的跳板;兩岸尋求對話時,金門又成為實質接點,小三通接踵而來。如今,金門人已陷入一種深深的矛盾,情感上,由於五十年來同屬一個政權,經濟、政治的依賴,加上婚姻、就學、就業、落藉等人民的實質互動,已和台灣產生極強之臍帶關係;然而,歷史因緣、地理之接近,仍使金門和大陸的互動越來越頻繁。

金門人渴望安全,希望永遠不要再成為戰地,然而戰爭的陰影始終籠罩,如何突圍,為後代子孫、土地的安康尋求保障為這世代的金門人心之所繋。吾人以為現今生態與建築之特色,除為觀光產業的最大資源外。更可能透過生態的保育、環境的保護,將金門推向國際性之重要自然棲地,世界文化之重要遺產,以此普世價值、世人關注之焦點,抗衡中國之霸權、強盗文化,換取相對之安全。

結語:
上述建言,需要一個廉能、現代化,具本土認知和國際觀的政府才有可能實踐,其面臨的正是金門的宗族政治與買票文化,以及人才無法向上流動上昇的困境。

金門人文的一項特色「宗族社會」。此一傳統,以同姓氏、血緣同宗為基礎,內部講究輩份,做為內聚及生老病死相扶持的制度;外部則做為對抗生存競爭之集團。然而,這套傳統自古以來成為劃分你、我的意識型態,結果是異姓之間、同姓不同宗之間可以為大、小事械鬥,幾至不問是非。延續至今,雖有民主制度下之縣長、議員的選舉,但仍和過往不同姓氏、同姓內部之間之械鬥、爭地盤無異,只是形式上較文明罷了!今日的選舉,同姓氏、宗親是第一項條件,再則是一票多少錢?根本談不上選賢與能。嚴重損及民主的發展。

因此,首要之務在於打破宗族藩籬,建立公共論述的空間和文化,一方面可以發展民間監督政府的力量,二方面讓好的人才可以出頭。而最重要的是公民,尤其是知識份子提昇自我之格局,以豐富的知識視野,開闊的胸襟投入或參與社會之改造。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