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10月29日 星期五

【水資源】扭轉欠缺社會正義的「產業」與「水庫開發」

從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談起

文☉李根政(2004.10.29)

為了提供雲林離島工業區的用水,可見的水庫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
這些都是納稅人的錢!
而且,每度水僅賣3.3元,低廉的水價將讓政府每年補貼估計達數十億元,
這些也是納稅人的錢!
台塑公司水用得越多,人民損失越多!環境破壞越大!


最近,在俄羅斯國會意外地決議簽定京都議定書後,2005年起這項管制溫室氣體排放的國際公約將對締約國產生約束力,目標是2012年前,各主要工業國家溫室氣體排放量應該在1990年基礎上平均減少5.2%。台灣在全球60幾億人口中,約占0.38%,然而,台灣每年排放的溫室氣體卻為全球的1%,排名第22位 ,為全球平均排放量的2.6倍強。因此,雖然我們不是締約國,但是各國仍會以經濟制裁的手段,要求台灣遵守相關規範,因此,產業界即將遭受嚴厲的衝擊。

但是,在世界許多工業國家早已提出各種減量政策或因應措施時,台灣政府卻持續鼓勵高耗水、高耗能、高污染的產業不斷發展,目前,台灣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已是1990年的3.8倍,因此,要回到1990年的水平,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同時,在舉國上下關切京都議定書可能帶來的產業衝擊,政府也煞有其事的口頭回應之際,我們看到的工業部門仍然繼續推動高污染的產業。例如六輕離島工業區的石化廠擴建中,最近更進一步要興建大煉鋼廠;七輕、八輕正積極規劃推動中;義聯集團則已獲高雄縣政府支持,預計在彌陀興建一座大煉鋼廠;中科、南科、路科等半導體產業也正如火如荼地提高產能,無限成長這條不歸路仍在台灣島發燒。

這些開發案不僅與京都議定書的規範背道而馳,更由於對水、電等能源的需索無度,造成台灣本島無比沈重的環境壓力。就以「水」的需求來說吧,近年來,每一個水資源的開發幾乎都是為了高耗水的產業,例如美濃水庫之於七輕,湖山水庫之於雲林離島工業區,吉洋人工湖之於路科等用水,而且,每一個取水工程就是破壞環境的殺手。

另外,供水本身更充斥著社會貧富階級、世代利益的不平等。就以台塑的離島工業區的用水來說,為了六輕的用水,政府花了238億元蓋了集集攔河堰 ,陸續又將花了20幾億元做後續工程,未來還要花94億興建麥寮人工湖 ,以及162億元建湖山水庫 ,如果這些都完工,可見的工程支出將高達500多億元。

另一方面,目前工業用水和民生用水的水價約在7至11元之間,但當時政府為了吸引台塑的投資,每度只賣3.3元 ,若以每日用水30萬噸來計算,相當於政府每日補貼台塑的用水費200多萬,每年約達7.3億;如果我們以開發水源的成本來計算,則補貼的水費更高,以湖山水庫為例,將來完工後,每度原水成本可能高達約34.6元 ,如果每日供給台塑30萬噸水,則相當於政府每日補貼900多萬元,每年將高達30億元以上,也就是說,台塑先是由全體納稅人出錢幫他蓋水庫,然後每天再幫他支付水費的差價,水用得越多,台塑賺越多,人民損失越多!

試問,這種補貼政策,無異劫貧濟富,何來社會公義?如果這算是一種投資,其獲益到底有多少回歸到台灣社會?可否公開台塑離島工業區每年的繳稅紀錄?與必須付出的環境成本相比較,請經建部門做一精算。

筆者在反湖山和吉洋人工湖的運動過程中,不斷向政府決策官員論述當前水資源政策與環境、弱勢人民的最大衝突為「產業政策」,但高官明確回應此非民間可置喙之課題。

如今,京都議定書即將生效之際,這條無限發展的不歸路是否該醒醒了!全民是否也該反思:當我們繼續扮演世界工廠,供應全球石化產品、鋼品、電腦…等文明商品,卻讓台灣成為毒物遍地、毒水橫流,土石亂流、連呼吸都會生病的島嶼時,值得嗎?

2004年10月22日 星期五

【柴山】柴山的第一解說員.柯耀源

柴山的第一解說員
文☉李根政(2004/10/22)

認識柯耀源先生就跟我認識高雄、柴山的時間一樣,大約十年前,我從金門輾轉到了高雄,同時加入了當時保護柴山運動的民間組織─柴山自然公園促進會,幾乎就在同時,認識了朋友們口中的柯大哥。

柯大哥完全不具任何文史、自然生態的專業學歷,但其解說的內容卻遠比大學教授們更吸引人,朋友們常向旁人介紹說,這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濁水溪以南的第一解說員。

柯大哥的博學,除了天份,更多的是用功,他一方面致力文史資料的閱讀、整理,更常常去參加一些講得他差得多的演講,只為吸收一點新知,另一方面,實地的勘查、觀察,更讓他擁有第一手的資訊。

多年來,柴山是他的最愛,柴山的地質、地景、一草一木,對他而言,就如同家人一般熟悉,每每我們談起柴山的某一種植物,他就可以馬上告訴你這種植物在柴山的分佈位置、數量多寡;但是盡管熟悉,十多年來從未折損其熱情,相思台的日落,不同季節更替的草木變化,總是他拍不膩的風景,至今他仍然抱著赤子之心真情的喜愛、讚嘆柴山的美,一下了山,常常急切的要跟我們分享。多年來,許多人跟我們一樣,對柴山點點滴滴的認知,可以說大部分從他而來。

自1998年生態教育中心成立以來,柯大哥一直是我們顧問級的講師和行動伙伴,除了從事解說工作,更常常支援中心進行各種調查和環保行動,他對公共事務的熱忱和奉獻,以及對朋友的慷慨,讓我們看到一種台灣人講義氣、厚道、無私的品格。

「柴山─高雄的綠色瑰寶」,可以說是柯大哥十多年的知識和經驗的結晶,從書中您可以感受到他對歷史如數家珍,對自然生態旁徵博引的解說方式,對於想了解高雄文史、自然生態的朋友,本書是目前最好的入門書;對於高雄市的老師們而言,更是鄉土教育最佳的參考書,充分展現柴山做為高雄文化活水源頭的生命力。

本書的出版除柯耀源先生貢獻數十年的心血、努力不懈的寫作外,也有賴李怡賢老師的校對、潤飾;林岱瑾小姐、蔡碧芝協助打字、編輯,傅志男、李根政、李怡賢老師、串門文化出版義務提供部分照片,在此申謝!

2004年10月6日 星期三

【水資源】湖山水湖山水庫生態保育措施審查會議,要求開發單位退回重擬!

李根政☉台北報導(2004.10.6)

10月6日,於環保署召開的「湖山水庫工程計畫生態保育措施審查會」是依據環評報告書審查結論九(註)而舉辦。

這項會議由環評委員李錦地主持,出席的環評委員有黃增泉(植物學者)、王穎(動物學者)、汪靜明,李培芬則提書面意見,政府官員則有雲林縣政府主任祕書陳武雄,中區水資源副局長蘇炳勳,以及環保署企劃處的承辦人員,環保團體多人列席與會表達反對意見,要求重做環評。批判的焦點集中在湖山水庫為全球已知八色鳥密度最高的區域,但環評隻字未提八色鳥;九二一地震後調查背景已產生重大改變;環評超過三年,水利單位卻以違法的動工,規避差異分析等,環保團體並向委員喊話,要求必需拿出學術專業與道德,否則將遭歷史檢驗,另外,南投縣政府及地方民間團體也表達了諸多疑慮與反對的立場。

隨後環評委員陸續抨擊此一保育措施的粗糙,提出改進意見,例如黃增泉委員明確指出植物樣區調查太少,王穎指出本區資源的豐度令人震撼,為低海拔中相當珍貴的環境,要求必需有較多的時間進行審慎的調查,不過有部分委員在批評開發單位未重視整體生態系的保育措施、河川生態基流量外,也提出水庫與生態保育共榮,以生態工法構築水庫等含混的說詞。
最後,主席裁示綜合與會者的意見,列出數項結論,退回開發單位再擬,擇期審議。

在九十四年度湖山水庫預算已送立法院審議的情形下,本次的會議的結果,算是環保團體成功的技術性阻撓,然而真正的戰場則是在是否能給行政院足夠的壓力撤銷本案。目前保育團體正以「國際串連」的手段,「水資源、大壩安全、保育」等論述與政府進行纏鬥。

湖山水庫案是台灣政府在處理開發與保育嚴重衝突的解決模式,以及水資源開發決策是否真正具有「理性基礎」而不是「特定利益基礎」的試金石,如果一個生態資源豐富,又具有瀕危指標物種棲地,都無法抵擋正當性不足、安全勘慮的水庫開發案,那麼代表著台灣這股盲目又巨大的開發力量,仍是執政者的主流價值!

註:湖山水庫環評報書審查結論九:開發單位應按當地河流、水域生態特性並考慮天然基流量等因素,訂定本計畫影響區內保育類及珍貴稀有動物、植物之生態保育措施含魚梯、魚道之設置及復育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