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一位放棄退休金的老師,如何看軍公教年金改革?

我在2007年辭去教職,成為一個全職的環保運動者。

還在當小學教師的時候,我所居住的社區,有一位開計程車的鄰居,每次只要坐上同一個電梯,他的發語詞總是:又要放假囉,還可以領錢,好羡慕啊!濃濃的嫉妒和酸味,讓人想要逃離。

不過,我並不是為了逃避這樣的社會氛圍才決定辭去教職,但這樣尷尬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我的腦海中。「錢多事少離家近」很可能是社會中不少人對軍公教的觀感,加上這波年金改革中,李來希等人挺舉信賴保護,以暴力手段排擠其他與會人士的作法,恐怕會惡化社會對軍公教的印象。

我想要說的是:這對從事軍公教的國人並不公平。

不可否認:軍公教人士有一定比例,因為過去和黨國體制綁得最深,有可能是思想最保守的一群,也是社會化不完全的一群人。 因為被過度保護或愚弄,天真而不自覺,守在安穩的象牙塔中,失去了同理心,而講出一堆不知民間疾苦的聲音。

但不要忘了,任何行業都有人認真努力,有人打混摸魚;有進步也有保守人士。像李來希之流的人物,並非公務人員獨有。試看國家亂象,企業的不負責任,亂排污染;有錢有勢的人貪污腐敗,金融犯罪,為私利諂媚敵國;常民以不守法治為常態,整體社會的品質,未必比來希之流高尚。

來希的火紅,就如川普的效應,媒體要負很大的責任。人性中本來就有自利的一面,要既得利益者放棄本位主義,開始為他人著想,從來不是件簡單的事。媒體的不成比例的報導或揶愉,會激起只想到自己的人們,更加團結捍衛自己的立場。而他們的作為正在加深對軍公教人士負面的刻板印象,這並不公平。

我身邊有許多認真努力,支持世代和社會公平的公教人士和組織 ,他們不僅在日常關心社會,也支持年金改革,但未必和政府的方案完全一致。

媒體應該針對這些差異,進行細緻的分析和討論,深入報導不同觀點。

政府更該與認真理性,與追求中道的全教總、高雄市教師職業工會等教師團體對話。他們正夾在支持改革和做為工會組織為會員爭取福利的職責之間,努力尋求平衡,但由於媒體的嗜血,讓他們的聲音出不來。

年輕人組成的「台灣公務改革力量聯盟」,好不容易站出來了,但很快的被來希陣營抹黑成是一群想升官、政府培養的打手。這股好不容易產生的公務人員革新力量,政府誠懇的與他們對話,而不是找他們當政府方案的墊背。

18%及超高的替代率是民進黨政府繼承了國民黨的負資產。政府必需要承認,過去的制度在時空改變後已經無法持續,這些問題是政府責任,不是軍公教的貪婪。

給與公教人員合理薪資是應該的,但社會普遍的觀點是:薪資和專業努力的不對稱。同時,因為沒有提昇整體薪資水平導致公教人員被社會仇視,這種感覺不一定符合事實,但在近二十年薪資倒退,勞動者全面的低薪化之下,強化了相對剝奪感。

筆者要鄭重提醒當局,軍公教是一個國家的骨幹,必需提昇士氣,重建職業的榮耀,社會的信賴。如果整個社會都認為軍公教是米蟲,沒有給與應有的尊重,內部也欠缺改變的動力,這個國家很危險。同時,軍公教、各行各業(包含筆者在內的NGO組織),也都要努力建立自己的專業自信,自重而人重,建立社會信賴,促進社會團結。

我曾學過短暫的日語,如今己忘得差不多了,但家教老師說過的一句話,我永遠記得:在扭曲的體制中能夠往上爬的人,往往也是扭曲的。台灣從政治和社會整個體制,都充斥這個問題,扭曲的選制,產生了畸型的政治人物;扭曲的公務體制,產生了不作為保守的高階事務官員,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基層軍公教;扭曲的產業政策,養出一堆享盡好處、嬌生慣養不負責任的老闆......

試問:當認真盡責、努力開創的公務人員,考績年年乙等;打混摸魚奉承上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公務人員,年年甲等;打混的校長,教師,因為教育行政單位不願意積極輔導,紀錄,透過合理的程序討論續聘或解聘,讓所有教師背負罵名;愛台灣的軍人,因為部分擁抱大中國思想的蔣家軍退役將領跑去中國輸誠,讓整體軍心深受打擊,這些公平嗎?

年金改革的同時,各種軍公教改革方案要同步推進。最重要的是改變劣幣逐良幣的體制,讓優秀盡責的人才可以往上流動;扭轉源自國民黨黨國體制下,事事都奉承上意的造假文化,停止各種造假繁文縟節,在講究保守安全的公務體制中,保留開創的空間;軍人的教育要全面重新打造,歷史教育重新來過,包括對二戰歷史,當前國際局勢與國家處境都應該真實的理解;重新塑造奠基於保護家人,國土,後代子孫的國家認同和效忠;做為社會中一員的角色和常識等。

我不確定我曾經的同事、師專師院同學、退休的軍公教家人和朋友,目前各處在年金改革中的那個陣營。但,我很確定的是:軍公教人士在年金改革時展現的態度,將會決定是否能促進社會團結,不再被勞動者視為享受特殊利益的另一群人?而是社會中的一份子,受雇者的一員。

前陣子在梅姨嗆川普的精采演講引發熱議之後,紐時專欄作者羅傑·科恩一篇評論寫道:「川普很荒謬,但是,只去譴責他而不去理解他,這樣是沒有出路的;要終結川普,自由主義者必須細細思索自己如何忽略了這個國家。」


筆者是當了十七年教職,是一個放棄退休金的教育逃兵,只是嘗試從曾經是教師的身份進行理解和表達。做為一個環保運動者,以我的時間和能量單是處理當前嚴峻的環境和發展課題,已不敷使用。因而,我謹守這條倫理界線:超越我的專業身份的發言,只是代表我個人,軍公教退休金議題言盡於此,無意引戰,請各界參考。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守護森林】從黑心柳杉看台灣的林業

柳杉是台灣百年林業最具代表性的造林樹種, 從日本時代延續到國府,這二大殖民政權, 至今,伐木與造林的歷史及傷痕,還沒得 應有的重視, 不會講話的台灣森林,也需要轉型正義。 文⊙李根政 2002年2月21日報載「柳杉黑了心」─台灣北部山區一萬五千公頃、約三千萬株的柳杉造林,近來發現疏伐砍下的柳杉中,八成以上罹患「黑心症」 ,林務局號稱考量水土保持功能,計劃近期內以每五公頃為一單位,採用漸進方式逐步砍伐這批柳杉,並就地在山區標售。新竹林管理處的蕭煥堂課長並表示,林務局將在砍伐後的林地改種香杉、紅檜、台灣杉、櫸木、烏心石等本土樹種,一來讓台灣的林相恢復鄉土面貌,二來也可以徹底解決黑心柳杉的問題。林務局黃裕星局長則表示,這一次計畫將柳杉作行列疏伐,並不是為了黑心症,而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因為這些柳杉都已屆高齡期,將逐漸老化,因此趁這個時候改善林相。 這個新聞觸動了一位林業老兵黃英塗先生,對日、台百年來林業經營的深刻體驗,揭發了台灣林業經營局部陰暗的膿瘡。 透過陳玉峯教授的引介,我和中心的二位同事在週末的早晨從高雄前去拜訪黃老先生。黃老先生民國49年從台大畢業,歷任水里、和社等營林區主任,63年從日本九州大學林產研究所畢業,去年剛從溪頭森林遊樂區森林育樂組主任退休。 由於對事理的堅持,黃老先生以口頭及書面提供了本文寫作的基本資料。 台灣引進柳杉的歷史 1895年日本據台,準備在台灣推廣日本扁柏和柳杉,1891年(民前10年)日本土倉株式會社公司(伐木業者)於是從日本引進柳杉在烏來龜山一帶栽植,但種植失敗。 而真正影響日後柳杉造林最大的,咸信應是始自目前的溪頭森林遊樂區。明治35年(1901年)日本東京帝國大學台灣演習林成立了,第一任主任西川末三決定引進奈良縣-吉野川-川上村的「吉野柳杉」,由於溪頭是山谷地形,濕度高,氣候和原產地相當接近,明治39年便選定了溪頭進行柳杉的造林試驗,種植的地點即是今日溪頭米堤大飯店前的「西川造林地」。(註一) 明治43年(1909年)西川末三引進吉野柳杉來台播種,2年後正式栽植,(1911年)種植了十年之後,日本東京大學教授吉野正男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其生長的高度、直徑竟比日本原產地高出二倍以上,這個成功的經驗,促使台灣演習林、阿里山等地陸續種植柳杉。 黑心柳杉不是病 柳杉( C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