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古寧頭的戰爭與和平之一


林厝炮陣地。

如今是「金門和平紀念園區」,這是時任總統的馬英九,在二零零年(民國一百年)所設立。園區裡有一口由建築師姚仁喜精心設計鑄造的「和平之鐘」(註一),這口鐘的碑文上宣稱「今天,我們將這口矗立在曾經染過金門居民同胞的血,與炮彈火焰顏色土地的和平之鐘,獻給所有曾經為追求和平而犧牲,努力奮鬥的靈魂。願他們的理想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而我們追求和平的決心將如鐘聲永遠響徹雲霄,且被書寫、記憶、傳遞到下個世紀。」

這裡,還有一道牆,雕刻著由詩人鄭愁予寫的詩。詩人描述著八二三炮戰的血色,類比了金門的紅土,期待著「金門啊!就請你充當和平的發言人罷!」

還說「讓我們撿拾染紅的鋼鐵從土中,讓我們以溫情的手把殺氣揉成祥和,讓我們以藝術的謙卑扭轉戰爭的霸道吧」(註二)

把國共戰爭的亡者,美化為「為追求和平而犧牲,努力奮鬥的靈魂」,這真的是鬼扯,完全違背事實。完全抹去了殘酷的國共戰爭,背後根本不是為了和平,而是權力、意識型態、非理性的利益等。 


北山喊話站。


1954年,金門防衛司令部在「馬山」、「湖井頭」」、「光膽」、「龜山」等四處設置喊話站,以實施心戰喊話;1967年增建古寧頭北山的喊話站,水泥建築高約三層樓,面海設置48組揚聲器組成一道播音牆,號稱聲音可傳送25公里之遠,直接對大陸廈門、泉州等地區播音喊話。(註三)

這個喊話站在我出生前一年設立。於是我從出生以來,每天都要接受這樣的魔音穿腦。

金門軍管的氣氛給我一種無孔不入的壓迫感,北山播音牆,隨時播放著鄧麗君的音樂和宣傳著「共軍止戰員弟兄們,請你們起義來歸吧!」,一直伴隨著我們到晚上10點的晚安曲,到處是不淮攝影、繪圖的禁區,對於敏感又愛好自由的人來說,這真是一種長期的精神虐待。
請問,我還會喜歡鄧麗君的歌嗎?當然不會。

直到半世紀之後,重新聽到王若琳翻唱鄧麗君的歌之後,才覺得好聽!



北山喊話站有三層樓,48個喇叭組成播音牆


註一:林厝金門和平紀念園區的和平鐘的碑文,筆者全文抄錄如下:

聽見和平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鐘。這不是一口普通的鐘。

民國四十七年( 一九五八年)八月二十三日,震驚全世界的八二三炮戰,就在金門及周邊島嶼附近的馬祖列嶼激烈的展開,至翌年元月七日止,對岸的中國人民解放軍,向這一個小島共發射了六十二萬八千七百五十一發各式的炮彈,平均每平方公里的炮彈數高達三千一百六十八發,而戎守金門的國軍則還擊了十二萬八千零二十七發。

五十三年來,戰爭、炮聲、煙硝,在歷史的長廊中遠去,人們已經聽見和平。今年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的八月二十三日,來自全世界一百多個國家的貴賓、昔日在炮火中為人民和平奮戰的老兵、居民,將共同見證、聆聽和平之中美妙、低廻、清亮的音符,共同珍惜現今擁有的和平,並為台海兩岸及世界和平祈福。

這口由知名建築師姚仁喜精心設計鑄造的「和平之鐘」,它的材質有堅硬的銅、鋼、鐵,以及五十三年前在這個島上落下或發射的炮彈彈殼,蘊含著人們追求和平、捍衛國土的堅定意志。而圍繞在巨鐘周邊的重重矮牆與曲折路徑的規劃,也象徵在人類歷史上,追求和平與道路,總是崎嶇不平、險阻艱辛,但只要百折不撓,終能尋找到和平的出路。

這口二公尺高(一百八十公分),總計三噸半的和平之鐘,在民國一百年(二零一一 年)八月二十三日開始響亮,每一個音符都有著歷史的滄桑,也有著現今擁有的和平與幸福,當然,更有著後世子孫對永久和平的嚮往。

今天,我們將這口矗立在曾經染過金門居民同胞的血,與炮彈火焰顏色土地的和平之鐘,獻給所有曾經為追求和平而犧牲,努力奮鬥的靈魂。願他們的理想永遠流淌在我們的血液中,而我們追求和平的決心將如鐘聲永遠響徹雲霄,且被書寫、記憶、傳遞到下個世紀。

中華民國建國一百年和平鐘--四萬五千枚霸道的炮彈

註二:和平鐘旁的石牆上,雕刻著鄭愁予的詩作。筆者全文抄錄如下:

向著彈丸之島做出密集的轟擊 啊!夷平家園盧墓成為焦土  是以毁滅為戰略贏取和平嗎? 不幸 炮彈的骨髓是母親的血脈  被鋼鐵炸成虀本的和平喲…竟染著血色凝為金門的紅土了!
啊!讓我們撿拾染紅的鋼鐵從土中 讓我們以溫情的手把殺氣揉成祥和 讓我們以藝術的謙卑扭轉戰爭的霸道吧

誰教我們是歷史的崗哨,美學的拾荒者 而手中這片片的凶器該還原成什麼? 噢!鑄造一座鐘!胸懷仁愛的和平鐘! 金門啊!就請你充當和平的發言人罷!

當撞擊和平之鐘到823 天海為之平靖 大地撫平傷痕 所有騰飛的鳥 鳥羽都閃亮鴿子白 所有迎風的樹 樹枝都搖出橄欖青 讓鐘聲伴奏我們的歌 唱出普世的親情 慈母手中的線 遊子身上衣啊, 就是今天!823!讓全世界感受和平 鄭愁予金門大學講座教授

註三:〈古寧頭播音牆簡介〉

昔日兩軍對峙期間,金門於民國43年(1954)公别於「馬山」、「湖井頭」」、「光膽」、「龜山」等四處喊話站設置中型播音器,以實施心戰喊話。

民國56年(1967)並增建古寧頭喊話站,並加強改裝播音器等設儀,本播音牆共計有48組揚聲器,聲音可傳送建25公里之遠,直接對大陸廈門、泉州等地區寶施推音。

今日兩岸關係日漸和諧,本播音牆功能亦進一步轉化為觀光用途,是為記。
金門縣政府歡迎您!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台灣大伐木時代,到底砍了多少樹?

文☉李根政,2016 2005年,筆者寫了一篇文章「 台灣山林的悲歌 」,簡略描述森林開發破壞史,由於是為了提供讀書入門,文章撰寫相當簡略,不足以呈現台灣山林開發的完整面貌。 由於許多網友常常引用前二段的數據,我認為有必要呈現數據的來源,於是進行了這部分的補註和部分修訂,提供各界參考。 ------------------------------------------------ 1912年~~日治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治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註一) 日治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焦國模,1993);1958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

【守護森林】台灣山林的悲歌

文☉李根政 1912年~~日據時代,開啟伐木事業 台灣大規模的伐木事業開始於日本時代,1912年,阿里山區第一列運材車自二萬坪開出。自此,台灣百萬年的原始檜木林開始遭到慘烈的殺戮,漸次淪亡。如今,阿里山留有一座樹靈塔,即為日人大量殺伐檜木巨靈以至手軟、心驚,不得不建塔以告慰樹靈。總計在1912年~1945年間,官營的阿里山、太平山、八仙山三大林場共砍伐森林約18,432公頃、材積約663萬立方公尺,平均每年伐木20萬立方公尺左右。 日本的伐木事業,以完整的森林資源調查為本,編定森林計劃、劃分事業區,奠定了台灣現代化的林業經營的基礎。前林業試驗所所長林渭訪對此給予「伐而不濫、墾而有度」的正面評價。 然而,高山的伐木所代表的也是對原住民的步步逼近與管控,當數條深入內山、橫貫東西「撫番」道路開闢完成,原住民也隨著檜木巨靈傾倒,被迫往山下遷移,爾後日益失根、凋零。緊接著在二次大戰末期,實施戰備儲材,日本當局允許軍部直接伐木,為了取材方便,甚至連保安林都大肆砍伐,20萬公頃以上的林地遭廢,為日本治台留下一頁山林的血淚悲歌。 1945年~~國民政府時代,伐盡台灣檜木林 1945年國民政府來台後,推動「以農林培植工商業」的產業政策,開始大量砍伐原始森林,除延續日人所遺留林場外,更捨棄原有的伐木鐵路、索道,改開闢高山林道,進行新林場全面皆伐的作業;1956年在十三個林區厲行「多造林、多伐木、多繳庫」之三多林政;1959年更公布台灣林業經營方針:下令「全省之天然林,除留供研究、觀察或風景之用者,檜木以80年為清理期限,其餘以40年為清理期,分期改造為優良之森林。」這一連串耗竭式的伐木政策,鑄下台灣森林全面淪亡的悲劇,也帶給土地無止境的災難。 是年「八七水災」發生,次年又發生「八一水災」,1963年「葛樂禮颱風」,又引起大水災,此時社會輿論已有檢討之聲,但伐木量仍急劇昇高,1965年到1975年之間,每年平均伐木面積超過1萬公頃,其中又以1971年的1萬6千多公頃為最高峰。 1975年由於政府開始注意森林對國土保安的重要,加上幾大林場的檜木林已幾乎伐盡,伐木量逐漸降低。1991年政府以行政命令宣布禁伐天然林,大規模的伐木才正式進入尾聲。 總計,國民政府來台後,共砍伐34萬4千多公頃的林地,面積超過三座玉山國家公園。材積約4,456萬7千餘立方公尺,如果以長...

高雄地區焚化爐危機(1999)

  李根政 @1999 (原載於〈生態中心〉季刊試刊號 23-27 頁) 1999 年 7 月,美國聖勞倫斯大學化學教授 Dr. Paul Connett 訪台,很遺憾的對台灣的環境運動者說:他來晚了一步,來不及把先進國家垃圾焚化的惡果告知台灣民眾,因為台灣己步入「先進國家」的後塵,把焚化爐當成解決垃圾問題的仙丹。以為焚化爐一蓋,垃圾問題都解決了。 高高屏地區自 1999 年 6 月以後,民生垃圾正式進入焚化爐的時代,在幾座焚化爐相繼運轉之後,我們發現其荒腔走板的地步,已進入焚化爐惡質的循環模式之中。其中最嚴重的當屬「搶垃圾」及「灰渣」的問題。另外密布在高雄縣、市邊境的「醫療廢棄物焚化爐」和「事業廢棄物焚化爐」則是一個早已存在,但從未被關注的嚴重污染黑洞。(註) 垃圾不夠燒怎麼辦? 當耗資 56 億 9,600 萬元的高雄市南區資源回收廠於 1999 年 6 月提前完工後,每日可焚燒 1800 噸垃圾的超大容量,揭開垃圾不夠燒、搶垃圾的荒謬戲碼:起初是高市南區廠代為處理鳳山地區每天 450 噸垃圾,見證縣市友誼;但在高縣仁武焚化爐完工開始試燒後,林園鄉以垃圾運往高市焚化僅 10 分鐘車程,而運往仁武卻要一小時以上,不合經濟效益,拒絕運往該縣的仁武焚化爐,縣、市顯然已陷入搶垃圾的窘境。後來的解決之道是,透過縣市協議,達成仁武焚化爐處理高市左、楠地區的垃圾,以交換林園大寮垃圾運往高市的南區焚化爐。 高縣仁武焚化爐當初設計總焚化量為 1,350 噸, 1999 年 11 月 12 日進入試燒最後階段,需達到「兩個月連續高負荷運轉」,每日所需垃圾量超過一千四百噸,但試燒一開始,環保局赫然發現,各鄉鎮實際垃圾量竟大幅萎縮,嚴重縮水僅為當初提報數的六成,從以往號稱 1,800 噸,降為 1,200 噸,其中尤以大寮情況最為嚴重,提報 400 噸,實際卻僅有 150 噸垃圾量。垃圾量 100 餘噸的林園鄉,僅進場 40 到 50 噸,燕巢鄉曾出現進場 2 、 3 噸的「成績」。 因此即使有了和高雄市交換的左、楠地區每日 600 噸垃圾(後來縮水為 400 噸),加上轄區內既有的十二鄉鎮垃圾總量,每日實際進場的垃圾卻僅有 1,000 噸,較所需垃圾量嚴重不足,需再增加 400 噸之多。但是高縣仍有幾個鄉鎮,以無法支付高昂的處理費而拒絕讓垃圾進場焚燒,最後縣府為了解決此一困境...